音乐课如何开展“听”的教学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lldy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著名现代音乐家艾伦·科普兰在《怎样欣赏音乐》一书中说:“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听”是音乐学习的主要途径,也是激发兴趣最直接有效的手段。音乐教育的一切音乐实践都必须把培养学生良好而敏锐的听觉放在首位。在中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必须以“听”为主线进行课堂教学,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水平,多角度结合,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听出名堂,在听的过程中获得美的感受。
   一、回归生活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音乐源于生活,表现生活。“凡是有人类的地方就有音乐”,音乐不仅仅是课本上的符号,它无时不在我们的身边。因此,音乐教育要贴近学生生活,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笔者常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去聆听生活中的某些节奏并创作出旋律。如汽车鸣笛“滴——滴、滴”,可写成“×-∣××∣”节奏,写成旋律为“3-∣3 3∣”。这是件非常有趣的事。又如,启发学生去聆听大自然的各种声音:校园里的读书声、上课的电铃声、菜场里有节奏的叫卖声、春雨的沙沙声等。有了丰富的声音体会后,学生再去辨别音长、音高、音色,再去学习辨别前后两个音之间的关系,就水到渠成了,又何必让学生去背“二分音符唱二拍,四分音符唱一拍”呢?生活就如泉源,音乐犹如溪水,泉水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音乐不是生活中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是生活本身。
   二、巧设问题
   疑问是思维的导火索,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探究的冲动。教师可通过设置特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的听音乐不再停留在简单的“留声机”水平,而是通过问题使学生从音响感知入手,引发情感共鸣,最后理解音乐作品的思想意境。
   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笔者先让学生欣赏越剧《梁祝》片段,并思考:这是一首什么作品?如何用音乐的语言讲述这段千古传颂的美丽而动人的故事?在引出欣赏曲以后,笔者设置了如下问题:
   1.在音乐中找找,该作品运用了什么乐器?什么叫协奏曲?奏鸣曲式的结构如何?
   2.这首作品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表现的基本情绪有什么不同?
   3.根据音乐的描述,用不同的色块(红、黄、绿)标注不同的主题,并思考:造成音乐差异和重复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探讨、分析、总结出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音乐特点及其带给我们的丰富情感:时而欢喜,时而忧伤,时而悲愤,时而憧憬等。这样巧设问题,让学生听出该音乐作品的丰富情感,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规律,进入艺术审美的境界。
   三、营造意境
   意境是音乐的灵魂,也是艺术的生命。听音乐要抓住意境,充分发挥想象,去感受其本质的含义与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美的体验。由于音乐的抽象性,如果在一个刻板、枯燥的环境下,学生对音乐欣赏的想象力、创造力无法充分发挥。所以,教师要用生动的语言和画面营造一个与音乐形象相关联的意境,引导与帮助学生理解音乐所表现的境界。
   如在《日出》一课的欣赏教学中,由于该课刚好安排在《瀑布与溪流》之后,所以笔者在欣赏作品前引导学生:“我们走过了这个神妙、奇幻、幽美的九寨沟后,来到了……”然后,直接播放《日出》,引导学生用心感受音乐所描绘的意境。音乐旋律的起伏和情绪变化,紧紧扣住了学生的心弦,使学生理解乐曲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学生这样描述:
   这是一个黑暗恐怖的大峡谷,有一头毛驴在悠闲地赶路,走着走着,来到了一条陡峭的小道上,一不小心差点掉下悬崖。
   当中有一段音乐很美妙,我感觉自己好像来到了一个美丽的树林里,听到山泉的“叮咚”声,我就躺在草地上睡着了,还做了一个奇妙的美梦。
   又如在《十八相送》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剧种越剧的特性,在此基础上介绍梁祝爱情的故事背景。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音乐,随着音乐,想象亲人相送的场面,再进行描述。接着,让学生欣赏《化蝶》,感受这段音乐与上一段的异同点,并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了痛恨封建制度的感情,体会了主人公反抗封建礼教的精神。这一过程由景生情,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
   四、强化主题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强化是塑造学生行为、控制和调节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学生学习动机的强弱,学习积极性的高低,学习成绩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能否有效地实施强化有关。音乐主题是指乐曲中最具特征并处于优越地位的那一段旋律——主旋律,它表现一个完整的音乐思想,是乐曲的核心和灵魂。让学生多记谱、多读背音乐主题和片段,可使他们的记忆力得到提高,也能为他们以后练习写旋律、创作音乐片段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牧马之歌》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先进行了引导与示范,有了一定的氛围后,让学生学唱几句,在学生唱熟练之后再要求他们背唱音乐主题。这样让学生在背唱中加深了对音乐作品的印象,同时也加深了对音乐作品的情感和韵味的深刻体会。
   强化音乐主题同样适合于器乐曲教学。我们知道,欣赏一首器乐曲,一定要熟悉和背唱该作品的主题,因为音乐主题是有着相对完整和独立意义的音乐旋律,它有着自己的特征,表达了一定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只有熟悉主题,在心中做到主题明朗,才能在欣赏时更好地掌握主题的发展和再现,了解音乐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如安得森的《蓝色的探戈》、乐曲《小河淌水》、贺绿汀的《牧童短笛》、贝多芬的《命运》等,都可以在欣赏时采用强化主题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总结主题的特点,以此加深对作品的深入理解,从而获得美的感受。
   五、展开想象
   亚里士多德说,“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而音乐又是想象和联想的源泉,音乐以它特有的属性赋予了右脑无穷的想象。在教学中,笔者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让艺术想象在审美的天空自由翱翔,从而化乐音的间接性为无限性,化音乐的不确定性为艺术的再创造,把有限的音响变作自由的创造心境。
   如在《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一课的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并随着音乐进行创造性的表演。笔者把学生分为两个代表队,分别代表“主人”和“客人”进行表演。有的学生设计了“主人”挽留“客人”的动作,有的学生设计了“主人”和“客人”挥手的动作。诙谐幽默的表演,不仅帮助学生巩固了乐曲知识,而且在创作中体验到了音乐带来的无穷乐趣。这样的教学能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为他们音乐素养的发展培植了一个丰厚的生长点。
   又如在《战士的舞蹈》一课的教学后,笔者先指导学生学跳南非风格舞蹈的基本舞步,再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表现心中的非洲欢庆场面,最后要求学生分组展示。学生随着音乐,用鼓作为伴奏,和着节拍和韵律进行舞蹈,并在中间加上了鸟叫声、呐喊声等,表现出了非洲舞蹈热情奔放的一面,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古人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行于声。”情有所系,心就有所动。欣赏就是让学生通过听引发“心动”,听出作品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听出每一首作品里面所包含的名堂,为他们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他文献
<正> 一自1997年7月2日泰国金融当局宣布泰铢与美元脱钩实行浮动汇率制后,泰铢对美元的比价急剧下跌,以泰国为先的东南亚金融市场风雨飘摇,危机频生。继泰国之后,菲律宾、马
于甘肃省境内长江水系、黄河水系和内陆河水系共8个采样点,采集3种裂腹鱼亚科鱼类——黄河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pylzovi)、祁连裸鲤(Gymnocypris chilianensis)和嘉陵裸
为研究共生信号途径相关基因在非宿主植物中的表达情况,通过生物技术及合成生物学方法,将10个能在拟南芥根中表达的启动子和10个百脉根共生信号传递的关键基因分别构建2个多
激励磁力轴承主要包抱转子和静子两郁分,它能使转轴悬浮在空气(电磁场)中转动,完全消除机件的相互摩擦,具有节能的优点、文中介绍了这种轴承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情况。附图7幅,表1个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一种新兴的教学工具和手段,它可以分化教学难点,化抽象为形象,化静为动,化繁为简,让学生既清楚又完整、系统地掌握知识,在栩栩如生的画面中体会到成功的愉
据灰葡萄孢菌丝发育和菌核形成时期的RNA-seq数据,挑选出在这2个时期表达量差异较大的基因BCIG_03293进行基因功能的研究。结果发现,BClG_03293在菌核发育时期表达明显上调,表达
近年来,我区依法加大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力度,努力扩大森林覆盖面积,改善生态环境。目前,我区的荒山荒地正以较快的速度变绿。在依法治林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以
期刊
如何更好地满足学员的需求,是教师培训的核心要义。因此,培训之前,培训策划者一般都对学员的需求进行调研,并以此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依据。然而,多年的培训经历让笔者发现,很多时候自己煞费苦心调研来的需求信息并不一定带来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如何理性看待培训需求,让它真正服务于培训课程的开发,成为培训策划者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旨在结合笔者在教师培训工作中的实践谈几点看法。  问题一:是谁的需求?  都说只
心育,即心理健康教育的简称。所谓“心育工程”,是指学校管理者通过引领心理学研修、心理辅导、心理素质训练活动,提升师生心理健康水平,对师生心理的各层面施加积极影响的系列化教育实践。从特征上看,心育工程是规模大、水平高、惠及面广的系统化心育实践。  在教育转型的新形势下,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呈现新问题、新动向的情况下,心育实践在一些区域的具体还要进一步扎实推进,在一些领域还有许多空白工作需要去填补。
<正> 杏树原产我国,为落叶乔木,根系发达,树势强健,枝叶繁茂,树冠圆形或扁圆形,树体高3—15米,是号称“五果”之一的古老果树,有3500多年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