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管理制度在学校的发展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目前研究型大学的管理体系主要由三种管理构成:行政管理、教学管理和学术管理。本文着重论述研究型大学本科管理与其他普通本科院校管理最为鲜明的区别点:教学管理和学术管理两个方面,旨在进一步完善管理体系,保障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本科管理;教学管理;学术管理
【中图分类号】C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9-0318-02
一、关于研究型大学
研究型大学的创建在我国高等教育史以及经济建设上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它是我国高等教育参与世界竞争,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排头兵;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领军人;是构建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实践者、先行者。
(一)研究型大学的定义
关于研究型大学的定义,各界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和不同的描述。本文引用王战军在《中国研究型大学建设与发展》一书中对研究型大学的定义:研究型大学是以创新性的知识传播、生产和应用为中心,以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培养高层次精英人才为目标,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科技进步、文化繁荣、国家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大学。
该定义从三方面来界定研究型大学的内涵。首先,从社会职能方面看,研究型大学是“以创新性的知识传播、生产和应用为中心”的大学;从组织目标方面看,研究型大学是“以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培养高层次精英人才为目标”的大学;从办学水平方面看,研究型大学是“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科技进步、文化繁荣、国家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大学。从职能、目标、水平三个层面解读了研究型大学的内涵。然而,随着大学的内外部环境、科学技术环境的不断变迁,研究型大学实际上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它必将不断的被赋予丰富的时代特征,打下不同时代的烙印。当然无论我们如何界定研究型大学,其目的和功能都是肯定的,就是为国家、社会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二)研究型大学的特征
第一,研究型大学汇聚学术精英
研究型大学汇集了一流的学术人才,拥有很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在学校的特色学科和专业领域中有大师级的学术带头人。我们从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就能看出,研究型大学获奖人数占所有获奖人数的76%,而占大学获奖人数的lOO%。(资料来源:据诺贝尔基金会公布的统计资料,统计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经济学4大学科得到,同一人署名两个单位时,每个单位计0.5人次。)
第二,研究型大学能够吸引高质量的生源
研究型大学注重吸引本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最优秀的学生来校就读,一般都是在众多的申请人当中,经过相当严格的选拔和考核,最后录取很少一部分人,录取率是很低的。但是一旦被录取,学生便可以享受非常优厚的待遇。
第三,研究型大学拥有完善的教学和科研设施
研究型大学这方面的优势最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图书馆藏书数量,一是实验室的条件和数量。综观世界著名的研究型大学,其图书馆的藏书都相当丰富,数量繁多。美国50个最大的高校图书馆,其中有49个在研究型大学内。在实验室的条件和数量方面,美国研究型大学大都拥有享誉世界的实验室,如MIT的辐射实验室、德雷珀实验室,加州大学的劳伦斯国家实验室等。
第四,研究型大学科研经费充足
无论是国家还是社会、个人对研究型大学的关注都格外的偏重,在经费的投入方面更是会有所偏重。这里还以美国为例,从美国1999年研究型大学的联邦科研经费表中便可一目了然。而我国在财力和物力都不及美国的情况下,对研究型大学的经费投入比例也较其他普通院校要高出很多倍。
二、我国研究型大学现行管理体系
我国研究型大学的管理体系应是一个由校长负总责的副校长、各院院长、各系系主任目标具体、职责明确的网络体系。如图1所示:
从上图可以看出,中国研究型大学的管理体系体现了世界研究型大学的主要特征,同时兼顾了中国的国情。尤其是强化了评价体系的功能,就更体现了该体系的现实性。该体系突出了以校长为主导,以团队组织、学科建设、资金筹措为主体,以院长、系主任和学校发展战略为龙头的管理体系主体结构,辅以高水平的基本建设、生源组织、毕业生互动工作。为促进和保证上述功能日{示的实现.同时建立了科学的内部评价体系和管理机制。对校长的评价则是一套内外结合的独特机构山学校最高权力机构、高校最高管理机构和相关学术机构共同完成,以保证校长对其业绩负责。
三、完善管理体系,为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本文着重论述研究型大学的教学管理和学术管理两个方面。因为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管理与其他普通本科院校管理最为鲜明的区别便在于此。
(一)强化教学管理
研究型大学就像知识的海洋,学校应该发挥自身优势,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天地。我国能够堪称研究型大学的综合性大学一般专业范围都较广泛,能够开出几千门不同的课程,如果把幾千余门课程进行组合,就可以形成成千上万种不同的知识结构。所以说,我们不能够将自己局限于单一的学习路径之内,更没有必要将学生限制在单一的专业范围之内,须知创新行为一定来源于与众不同的知识结构。只有与众不同的学习路径才能构造出与众不同的知识结构。因此,在学习路径方面,让学生自由地选择就显得非常重要。
所以学分制管理势在必行。学分制是一种灵活的教育形式和管理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允许学生自主选修课程,以取得所选课程的总学分来衡量其学习的总量,并以取得一定的学分作为毕业和获取学位的标准。其主要内容包括实行自由选课制、导师制及弹性学分制等。其中选课制是学分制的核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状况(如经济状况、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个人职业生涯设计等),对学习内容、授课教师、学习实践及进度,跨专业、跨系、跨院甚至跨学校自由选择。学分制较好地适应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特点、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等因素选择课程。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学生将由学习的被动者变成学习的主动者。 除了实行学分制管理以外,还有分层次教学制度。分层次教学制度主要依据“因材施教”的原则而设立。分层次教学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课程梯队进入课程体现,完成自己所想达到的课程深度。这种制度能够为具有较大发展潜能和较强创新能力的学生提供较为优越的环境和条件予以重点培养,挖掘其优良个性和创新品质,拓宽成长通道,促使其更快成长。同时还可以建立大学生参与科研训练制度、特殊人才选拔、培养与评价制度、第二课堂制度等教学管理制度,目的都是为了提高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更有效的实现。
这里以浙江大学的教学改革为例:目前浙江大学教学改革的重点学分制模式,(见表6.4.2)目前正在尝试:实施学分制:宽、专、交的阶段模式,即一、二年级为宽基础培养,三、四年级为专业培养,四年级第二学期为交叉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并重(KAQ)的培养模式;学生管理以住宿区为主,同时条块结合;为学生出国进行跨文化学习提供条件;鼓励学生自学,基于网络和R&D的学习;加强教学评估,在部分课程实行教师竞争择优上岗。我们希望这些尝试会有助于建立起一种激励学生主动性的教育管理模式。浙江大学的这种宽学分制的教学改革模式符合研究型大学的发展需求,也符合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需求,值得借鉴。
除了实行学分制管理以外,还有分层次教学制度。分层次教学制度主要依据“因材施教”的原则而设立。分层次教学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课程梯队进入课程体现,完成自己所想达到的课程深度。这种制度能够为具有较大发展潜能和较强创新能力的学生提供较为优越的环境和条件予以重点培养,挖掘其优良个性和创新品质,拓宽成长通道,促使其更快成长。同时还可以建立大学生参与科研训练制度、特殊人才选拔、培养与评价制度、第二课堂制度等教学管理制度,目的都是为了提高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更有效的实现。
(二)突出学术管理
把科学研究置于中心地位,不仅是研究型大学的重要使命,也是研究型大学区别于其他普通高校的显著标志。所以,学术管理理应成为研究型大学管理体系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我国的研究型大学,是学科多元化的学术研究和拔尖人才培养的学术组织机构。在中国研究型大学办学理念的指引下,研究型大学的学科发展越来越复杂,科学技术及社会合作越来越多,国际交往越来越频繁,支撑学术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服务设施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大学的功能日益多样化、组织日益复杂化。所以,我国研究型大学首先就要改变过去以行政管理为主线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严重束缚首先要明确教授在研究型大学学术管理中的主导地位。198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直属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机构管理暂行办法》再次指出:“为了长期稳定地进行重大科学研究,形成先进的科研、教学基地,高等学校可以有重点地设立相对稳定、确有特色而又精干的研究机构,或与校外单位合办研究机构”,同时指出:“高等学校的科学技术研究机构以进行科学研究为主,同时承担教学工作,不断增强承担重大科学研究任务和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能力,既出成果,又出人才”。而这些目标的实现,都是离不开大学教授的。在我国研究型大学的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也应该力行教授给本科生上课,让本科生参与到科学研究当中去,为高层次的学习和研究打基础。
其次要不断整合不同学科的力量。目前我国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上,各学科的科研项目存在十分分散的局面,原因在于各個学科的教授人员整合起来较难,科技力量分散,而且很难实现资源共享,这就导致了重复投资,设备利用率低下,院系之间、实验室之间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所以,整合各学科力量是研究型大学提高科研成果的重要方面。
最后就是学校要特别突出校内学术组织的作用。学术委员会是中国研究型大学中主要的学术组织,它并不是学术同行自己组成的学术社团,而是为学校行政管理服务的一个咨询和评审机构。通过这种正规的机构,学术权力则能够得到更好的行使。学位评定委员会也是作为一个教授群体,在建设研究型大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然,在我国研究型大学中还存在一些由教授群体组成的学术组织,学校应该突出这些组织的作用,提高研究型大学的学术管理水平。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本科管理;教学管理;学术管理
【中图分类号】C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9-0318-02
一、关于研究型大学
研究型大学的创建在我国高等教育史以及经济建设上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它是我国高等教育参与世界竞争,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排头兵;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领军人;是构建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实践者、先行者。
(一)研究型大学的定义
关于研究型大学的定义,各界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和不同的描述。本文引用王战军在《中国研究型大学建设与发展》一书中对研究型大学的定义:研究型大学是以创新性的知识传播、生产和应用为中心,以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培养高层次精英人才为目标,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科技进步、文化繁荣、国家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大学。
该定义从三方面来界定研究型大学的内涵。首先,从社会职能方面看,研究型大学是“以创新性的知识传播、生产和应用为中心”的大学;从组织目标方面看,研究型大学是“以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培养高层次精英人才为目标”的大学;从办学水平方面看,研究型大学是“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科技进步、文化繁荣、国家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大学。从职能、目标、水平三个层面解读了研究型大学的内涵。然而,随着大学的内外部环境、科学技术环境的不断变迁,研究型大学实际上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它必将不断的被赋予丰富的时代特征,打下不同时代的烙印。当然无论我们如何界定研究型大学,其目的和功能都是肯定的,就是为国家、社会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二)研究型大学的特征
第一,研究型大学汇聚学术精英
研究型大学汇集了一流的学术人才,拥有很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在学校的特色学科和专业领域中有大师级的学术带头人。我们从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就能看出,研究型大学获奖人数占所有获奖人数的76%,而占大学获奖人数的lOO%。(资料来源:据诺贝尔基金会公布的统计资料,统计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经济学4大学科得到,同一人署名两个单位时,每个单位计0.5人次。)
第二,研究型大学能够吸引高质量的生源
研究型大学注重吸引本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最优秀的学生来校就读,一般都是在众多的申请人当中,经过相当严格的选拔和考核,最后录取很少一部分人,录取率是很低的。但是一旦被录取,学生便可以享受非常优厚的待遇。
第三,研究型大学拥有完善的教学和科研设施
研究型大学这方面的优势最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图书馆藏书数量,一是实验室的条件和数量。综观世界著名的研究型大学,其图书馆的藏书都相当丰富,数量繁多。美国50个最大的高校图书馆,其中有49个在研究型大学内。在实验室的条件和数量方面,美国研究型大学大都拥有享誉世界的实验室,如MIT的辐射实验室、德雷珀实验室,加州大学的劳伦斯国家实验室等。
第四,研究型大学科研经费充足
无论是国家还是社会、个人对研究型大学的关注都格外的偏重,在经费的投入方面更是会有所偏重。这里还以美国为例,从美国1999年研究型大学的联邦科研经费表中便可一目了然。而我国在财力和物力都不及美国的情况下,对研究型大学的经费投入比例也较其他普通院校要高出很多倍。
二、我国研究型大学现行管理体系
我国研究型大学的管理体系应是一个由校长负总责的副校长、各院院长、各系系主任目标具体、职责明确的网络体系。如图1所示:
从上图可以看出,中国研究型大学的管理体系体现了世界研究型大学的主要特征,同时兼顾了中国的国情。尤其是强化了评价体系的功能,就更体现了该体系的现实性。该体系突出了以校长为主导,以团队组织、学科建设、资金筹措为主体,以院长、系主任和学校发展战略为龙头的管理体系主体结构,辅以高水平的基本建设、生源组织、毕业生互动工作。为促进和保证上述功能日{示的实现.同时建立了科学的内部评价体系和管理机制。对校长的评价则是一套内外结合的独特机构山学校最高权力机构、高校最高管理机构和相关学术机构共同完成,以保证校长对其业绩负责。
三、完善管理体系,为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本文着重论述研究型大学的教学管理和学术管理两个方面。因为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管理与其他普通本科院校管理最为鲜明的区别便在于此。
(一)强化教学管理
研究型大学就像知识的海洋,学校应该发挥自身优势,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天地。我国能够堪称研究型大学的综合性大学一般专业范围都较广泛,能够开出几千门不同的课程,如果把幾千余门课程进行组合,就可以形成成千上万种不同的知识结构。所以说,我们不能够将自己局限于单一的学习路径之内,更没有必要将学生限制在单一的专业范围之内,须知创新行为一定来源于与众不同的知识结构。只有与众不同的学习路径才能构造出与众不同的知识结构。因此,在学习路径方面,让学生自由地选择就显得非常重要。
所以学分制管理势在必行。学分制是一种灵活的教育形式和管理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允许学生自主选修课程,以取得所选课程的总学分来衡量其学习的总量,并以取得一定的学分作为毕业和获取学位的标准。其主要内容包括实行自由选课制、导师制及弹性学分制等。其中选课制是学分制的核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状况(如经济状况、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个人职业生涯设计等),对学习内容、授课教师、学习实践及进度,跨专业、跨系、跨院甚至跨学校自由选择。学分制较好地适应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特点、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等因素选择课程。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学生将由学习的被动者变成学习的主动者。 除了实行学分制管理以外,还有分层次教学制度。分层次教学制度主要依据“因材施教”的原则而设立。分层次教学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课程梯队进入课程体现,完成自己所想达到的课程深度。这种制度能够为具有较大发展潜能和较强创新能力的学生提供较为优越的环境和条件予以重点培养,挖掘其优良个性和创新品质,拓宽成长通道,促使其更快成长。同时还可以建立大学生参与科研训练制度、特殊人才选拔、培养与评价制度、第二课堂制度等教学管理制度,目的都是为了提高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更有效的实现。
这里以浙江大学的教学改革为例:目前浙江大学教学改革的重点学分制模式,(见表6.4.2)目前正在尝试:实施学分制:宽、专、交的阶段模式,即一、二年级为宽基础培养,三、四年级为专业培养,四年级第二学期为交叉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并重(KAQ)的培养模式;学生管理以住宿区为主,同时条块结合;为学生出国进行跨文化学习提供条件;鼓励学生自学,基于网络和R&D的学习;加强教学评估,在部分课程实行教师竞争择优上岗。我们希望这些尝试会有助于建立起一种激励学生主动性的教育管理模式。浙江大学的这种宽学分制的教学改革模式符合研究型大学的发展需求,也符合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需求,值得借鉴。
除了实行学分制管理以外,还有分层次教学制度。分层次教学制度主要依据“因材施教”的原则而设立。分层次教学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课程梯队进入课程体现,完成自己所想达到的课程深度。这种制度能够为具有较大发展潜能和较强创新能力的学生提供较为优越的环境和条件予以重点培养,挖掘其优良个性和创新品质,拓宽成长通道,促使其更快成长。同时还可以建立大学生参与科研训练制度、特殊人才选拔、培养与评价制度、第二课堂制度等教学管理制度,目的都是为了提高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更有效的实现。
(二)突出学术管理
把科学研究置于中心地位,不仅是研究型大学的重要使命,也是研究型大学区别于其他普通高校的显著标志。所以,学术管理理应成为研究型大学管理体系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我国的研究型大学,是学科多元化的学术研究和拔尖人才培养的学术组织机构。在中国研究型大学办学理念的指引下,研究型大学的学科发展越来越复杂,科学技术及社会合作越来越多,国际交往越来越频繁,支撑学术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服务设施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大学的功能日益多样化、组织日益复杂化。所以,我国研究型大学首先就要改变过去以行政管理为主线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严重束缚首先要明确教授在研究型大学学术管理中的主导地位。198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直属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机构管理暂行办法》再次指出:“为了长期稳定地进行重大科学研究,形成先进的科研、教学基地,高等学校可以有重点地设立相对稳定、确有特色而又精干的研究机构,或与校外单位合办研究机构”,同时指出:“高等学校的科学技术研究机构以进行科学研究为主,同时承担教学工作,不断增强承担重大科学研究任务和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能力,既出成果,又出人才”。而这些目标的实现,都是离不开大学教授的。在我国研究型大学的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也应该力行教授给本科生上课,让本科生参与到科学研究当中去,为高层次的学习和研究打基础。
其次要不断整合不同学科的力量。目前我国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上,各学科的科研项目存在十分分散的局面,原因在于各個学科的教授人员整合起来较难,科技力量分散,而且很难实现资源共享,这就导致了重复投资,设备利用率低下,院系之间、实验室之间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所以,整合各学科力量是研究型大学提高科研成果的重要方面。
最后就是学校要特别突出校内学术组织的作用。学术委员会是中国研究型大学中主要的学术组织,它并不是学术同行自己组成的学术社团,而是为学校行政管理服务的一个咨询和评审机构。通过这种正规的机构,学术权力则能够得到更好的行使。学位评定委员会也是作为一个教授群体,在建设研究型大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然,在我国研究型大学中还存在一些由教授群体组成的学术组织,学校应该突出这些组织的作用,提高研究型大学的学术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