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彩缤纷的初中化学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对于化学的兴趣和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化学是实验的科学,是建立在各种不同颜色不同性状的物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反应之上的一个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发现化学之美,是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引导学生入门的必要手段。
有了实验的基础,概念教学的下一步就变成了语言的表述。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思维的对象就不再是先前做过的实验,而是某个概念具体的定义了。因此,让学生理解概念的表述,既是思维由形象走向抽象的需要,也是以后更复杂化学知识学习的需要。譬如对于这里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定义的理解,教材上是如此描述的: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它是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仔细分析这些描述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并不是分子和原子最精确的定义,但却是最适合初中学生理解的概念解释。因此对于这些表述我们要引领学生看清楚、弄明白。
书本上一些抽象的实验原理很难通过语言来讲活,因为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有感情的、充满心理活动的学生,因此,枯燥抽象的实验原理和图片很难让他们参与教学活动,设计一些更为直观的实验教学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易于接受的平台。例如,在讲述“金属钠的性质”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演示这样一个实验:取一盆清水,用镊子夹取存放在煤油中的金属钠,将金属钠置于水中,金属钠浮在水面,熔成闪亮的小球,并向各个方向迅速游动,同时发生嘶嘶的响声,结束后往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变为红色。然后,向学生提出为什么钠会在水面上游动?产生了什么气体?最后溶液中为什么会呈碱性?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并汇报成果,最后说明实验原理——钠的密度小,反应放热;钠的熔点低,反应有气体生成,生成的产物呈碱性,生成的气体是氢气,碱性物质是氢氧化钠。通过得出“钠与水反应”的性质、现象、化学方程式,克引申到如何验证氢气,氢氧化钠的性质等。又例如,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之后溶液的体积小于100ml,这时学生就难以理解了,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可以准备50ml黑豆和50ml小米,让其混合之后,学生就可以观察到小米进入黑豆之间缝隙后总体积小于100ml了,通过宏观的观察将微观的反应解释出来,学生便能理解分子与分子之间存在间隙,水分子和酒精分子融合后体积就变小了。
因此,进行探究式教学,首先应该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始。首先,教师要能够提出能激起学生兴趣的问题。例如,在讲授“有关酒精灯的使用”时,可以提问学生为什么酒精灯不能像蜡烛一样吹灭?为什么酒精灯的酒精不能够填满?在学生为这些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就能够将酒精灯的使用牢牢记在心里了,与让学生死气沉沉地听教师在讲台上讲,下课再去背诵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其次,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否则就会打击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化学失去兴趣。由学生提出问题,要比教师提出来更自然,更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及时找好时机为学生解决问题,从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传统的以成绩为主的评价机制已经不适应探索式的教学方式,要想充分发挥探索式教学方法的优势,就一定要建立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评价机制。在这个评价机制中,除了成绩,还能够对学生的思想品质、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创新意识以及实验能力等多方面进行评价,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綜合素质。只有既注重量化评价,又注重质性评价的评价机制,才适合时代的发展,才对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有意义。除此之外,还应该完善教师评价制度,改变以学生考试成绩、毕业学生的升学率评价教师的能力的现状,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只有将对学生的学业评价与教师的教学评价做到统一协调,才能够让评价机制真正表现出选拔与淘汰的功能,才能强化评价的内在激励作用。
比如说其中有这样的一些关键词:保持、化学性质、最小粒子、构成、化学变化等。这些关键词怎样才能为学生所理解,关键其实仍然在于将这些理解与先前做过的实验,以及其它相关实例进行结合。这样的思路是符合学习心理学中关于概念教学的要求的,我们认为学生的概念理解需要一个感知基础,这个基础同时又必须是学生所熟悉的.在上一步的生成中,我们通过实验,让学生有了分子和原子相关的感性认识,此时上升到语言这种理性认识时,学生就容易理解了。反之,如果忽视了相关的实验,而是让学生去记忆这些关键词,那是没有效果的。硫(S)又称硫磺,是一种实验室常见的物质,名称与颜色非常相符合。硫元素作为初中化学的核心元素之一,在化学反应中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包含有硫元素的物质有气体二氧化硫(SO2)、气体三氧化硫(SO3)和液体硫酸(H2SO4),至于硫酸盐、亚硫酸盐就不计其数了。硫磺在空气中可以燃烧,与氧气反应生成SO2.黄色SO2浓烟有很浓的刺激性气味,对人体的呼吸道将产生巨大的破坏。因此工业生产中要将产生的SO2气体通过倒吸的装置溶解到碱性的溶液中以防止环境污染。另外,以煤炭为供热原料的产业在煤炭进行燃烧之前,对煤炭进行脱硫也是必不可少的流程。初中化学计算教学中,涉及到原子、分子、微观粒子和离子计算,由于其体积和质量都比较小,不容易观察与理解。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形象比喻,积极展开联想,帮助学生理解和解决问题。例如:同质量Fe2O3和Fe3O4,计算铁元素质量比,通过形象比喻,将二种物质元素的相对分子质量大小,前者为160,后者为232,比喻成为相似比例生活中物体,可以是篮球、排球,排球个数(Fe2O3的分子数目)为1/160;篮球个数(Fe3O4的分子数目)为1/232。前者铁元素质量是:1/160*2*56;后者铁元素质量是:1/232*3*56;这两种化合物铁元素质量比可化简得知。在化学计算教学中,教师可亲自指导学生,在解决微观粒子问题中,应该借用生活中事物展开想象,生动比喻,有机联系微观和宏观,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观察。化学定量实验计算中混合物物质或原色含量、构成成分的测定。定量实验可通过实验对数据信息进行测定,数据呈现可以表格或图像形式。因此,这种内容教学需要根据化学反应的机制原理,分析定量化学物质,并对其数据进行选择性总结,除特定因素外均排除其可能性。选择化学图像应该注意三点:坐标(图像横纵坐标,以及数轴对应化学图像;图像中的关键点;图形变化走向和趋势。在化学计算教学中,根据特定表格,对数据进行规律分析,并找出关键数据进行计算。例如:工业纯碱中NaCl杂质,测定碳酸钠含量。计算教学步骤中首先要让学生计算稀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的气体式二氧化碳质量,还可以先计算可溶性钡盐或钙盐其与碳酸钠稀释溶液反应可生成一定质量沉淀,可进一步计算出碳酸钠质量。这种化学计算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学习高中知识中的沉淀法测定物质含量和气体法奠定基础。
孔子曾经说过,问题是“思之始,学之端”。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学生听课以记概念、背方程式以及做习题为主,完全没有问题意识,更不要说体现探究的精神。这种教学方法严重地影响了初中生学习化学的效果,让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很快就失去了兴趣,失去了学习动力。
有了实验的基础,概念教学的下一步就变成了语言的表述。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思维的对象就不再是先前做过的实验,而是某个概念具体的定义了。因此,让学生理解概念的表述,既是思维由形象走向抽象的需要,也是以后更复杂化学知识学习的需要。譬如对于这里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定义的理解,教材上是如此描述的: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它是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仔细分析这些描述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并不是分子和原子最精确的定义,但却是最适合初中学生理解的概念解释。因此对于这些表述我们要引领学生看清楚、弄明白。
书本上一些抽象的实验原理很难通过语言来讲活,因为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有感情的、充满心理活动的学生,因此,枯燥抽象的实验原理和图片很难让他们参与教学活动,设计一些更为直观的实验教学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易于接受的平台。例如,在讲述“金属钠的性质”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演示这样一个实验:取一盆清水,用镊子夹取存放在煤油中的金属钠,将金属钠置于水中,金属钠浮在水面,熔成闪亮的小球,并向各个方向迅速游动,同时发生嘶嘶的响声,结束后往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变为红色。然后,向学生提出为什么钠会在水面上游动?产生了什么气体?最后溶液中为什么会呈碱性?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并汇报成果,最后说明实验原理——钠的密度小,反应放热;钠的熔点低,反应有气体生成,生成的产物呈碱性,生成的气体是氢气,碱性物质是氢氧化钠。通过得出“钠与水反应”的性质、现象、化学方程式,克引申到如何验证氢气,氢氧化钠的性质等。又例如,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之后溶液的体积小于100ml,这时学生就难以理解了,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可以准备50ml黑豆和50ml小米,让其混合之后,学生就可以观察到小米进入黑豆之间缝隙后总体积小于100ml了,通过宏观的观察将微观的反应解释出来,学生便能理解分子与分子之间存在间隙,水分子和酒精分子融合后体积就变小了。
因此,进行探究式教学,首先应该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始。首先,教师要能够提出能激起学生兴趣的问题。例如,在讲授“有关酒精灯的使用”时,可以提问学生为什么酒精灯不能像蜡烛一样吹灭?为什么酒精灯的酒精不能够填满?在学生为这些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就能够将酒精灯的使用牢牢记在心里了,与让学生死气沉沉地听教师在讲台上讲,下课再去背诵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其次,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否则就会打击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化学失去兴趣。由学生提出问题,要比教师提出来更自然,更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及时找好时机为学生解决问题,从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传统的以成绩为主的评价机制已经不适应探索式的教学方式,要想充分发挥探索式教学方法的优势,就一定要建立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评价机制。在这个评价机制中,除了成绩,还能够对学生的思想品质、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创新意识以及实验能力等多方面进行评价,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綜合素质。只有既注重量化评价,又注重质性评价的评价机制,才适合时代的发展,才对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有意义。除此之外,还应该完善教师评价制度,改变以学生考试成绩、毕业学生的升学率评价教师的能力的现状,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只有将对学生的学业评价与教师的教学评价做到统一协调,才能够让评价机制真正表现出选拔与淘汰的功能,才能强化评价的内在激励作用。
比如说其中有这样的一些关键词:保持、化学性质、最小粒子、构成、化学变化等。这些关键词怎样才能为学生所理解,关键其实仍然在于将这些理解与先前做过的实验,以及其它相关实例进行结合。这样的思路是符合学习心理学中关于概念教学的要求的,我们认为学生的概念理解需要一个感知基础,这个基础同时又必须是学生所熟悉的.在上一步的生成中,我们通过实验,让学生有了分子和原子相关的感性认识,此时上升到语言这种理性认识时,学生就容易理解了。反之,如果忽视了相关的实验,而是让学生去记忆这些关键词,那是没有效果的。硫(S)又称硫磺,是一种实验室常见的物质,名称与颜色非常相符合。硫元素作为初中化学的核心元素之一,在化学反应中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包含有硫元素的物质有气体二氧化硫(SO2)、气体三氧化硫(SO3)和液体硫酸(H2SO4),至于硫酸盐、亚硫酸盐就不计其数了。硫磺在空气中可以燃烧,与氧气反应生成SO2.黄色SO2浓烟有很浓的刺激性气味,对人体的呼吸道将产生巨大的破坏。因此工业生产中要将产生的SO2气体通过倒吸的装置溶解到碱性的溶液中以防止环境污染。另外,以煤炭为供热原料的产业在煤炭进行燃烧之前,对煤炭进行脱硫也是必不可少的流程。初中化学计算教学中,涉及到原子、分子、微观粒子和离子计算,由于其体积和质量都比较小,不容易观察与理解。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形象比喻,积极展开联想,帮助学生理解和解决问题。例如:同质量Fe2O3和Fe3O4,计算铁元素质量比,通过形象比喻,将二种物质元素的相对分子质量大小,前者为160,后者为232,比喻成为相似比例生活中物体,可以是篮球、排球,排球个数(Fe2O3的分子数目)为1/160;篮球个数(Fe3O4的分子数目)为1/232。前者铁元素质量是:1/160*2*56;后者铁元素质量是:1/232*3*56;这两种化合物铁元素质量比可化简得知。在化学计算教学中,教师可亲自指导学生,在解决微观粒子问题中,应该借用生活中事物展开想象,生动比喻,有机联系微观和宏观,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观察。化学定量实验计算中混合物物质或原色含量、构成成分的测定。定量实验可通过实验对数据信息进行测定,数据呈现可以表格或图像形式。因此,这种内容教学需要根据化学反应的机制原理,分析定量化学物质,并对其数据进行选择性总结,除特定因素外均排除其可能性。选择化学图像应该注意三点:坐标(图像横纵坐标,以及数轴对应化学图像;图像中的关键点;图形变化走向和趋势。在化学计算教学中,根据特定表格,对数据进行规律分析,并找出关键数据进行计算。例如:工业纯碱中NaCl杂质,测定碳酸钠含量。计算教学步骤中首先要让学生计算稀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的气体式二氧化碳质量,还可以先计算可溶性钡盐或钙盐其与碳酸钠稀释溶液反应可生成一定质量沉淀,可进一步计算出碳酸钠质量。这种化学计算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学习高中知识中的沉淀法测定物质含量和气体法奠定基础。
孔子曾经说过,问题是“思之始,学之端”。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学生听课以记概念、背方程式以及做习题为主,完全没有问题意识,更不要说体现探究的精神。这种教学方法严重地影响了初中生学习化学的效果,让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很快就失去了兴趣,失去了学习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