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语云:读书有所疑,方能读有所思;读书有所思,方能读有所得。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求知欲强的心理特点出发,使质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多思、善思,从而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
一、自学存疑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学课文,初步感知课文,接着引导他们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试着解决一些浅显问题并记下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它与一般预习不同的是侧重于“找疑”。一般的步骤为:一是熟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思路;二是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句;三是想想课后的问题,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四是记下预习中发现的疑难问题。
二、质疑问难
质疑问难就是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个阶段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让学生敢质疑。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即使是一些简单的问题,教师都应表扬和鼓励,鼓励他们敢说、大声地说,表扬敢说、说得好、有进步的学生。其次,让学生会质疑。有的学生质疑时非常踊跃,但仅仅停留在“这个词我不懂”“那个句我不明白”这样的问题上。一般来说,质疑的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是从课题处质疑。课题一般都是文章的中心或主要内容的缩影,是文章的灵魂。因此,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课题进行质疑;二是从课文中心处、重点句质疑。文章的中心词、中心句以及重点句、重点段是全文的核心,具有很强的辐射作用。因此,可以引导学生围绕中心词或中心句进行质疑。如:《难忘的一课》中的“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一共出现三次,是文中的重点句,可以引导学生就此进行质疑:每一次出现情况和所表达的含义有什么不同?三是从标点符号处质疑。如:《鸟的天堂》最后一句中,为什么前一个“鸟的天堂”有双引号而后一个没有呢?四是从比较优劣中质疑。即比较这样写与那样写哪个好,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如:《开国大典》中“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这里为什么不用“朝”而用“投”呢?五是从细节描写处质疑。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救车夫部分,从“扶”“蹲”“跪”“夹”“洗”等词中可以看出什么?
三、析疑解难
提出问题只是成功了一半,只有解决了问题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因此,我们不能只满足于学生质疑,而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解疑能力。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般可以这样处理:一是让学生互相解疑。教师要挖掘学生的潜力,让他们充分地相信自己不用老师就能解决一些自己或他人的疑惑;二是由教师引导解疑。对于一些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或一些关键性的问题,教师应先帮助学生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法。再让学生按照思路扎扎实实去读书、去思考,进而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四、激思拓疑
在把学生提出的问题解决后,还可以引导学生再次提出不懂的问题,同时鼓励他们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教材又可以激发他们的独立思维和创新意识。
最后谈谈教师在引导学生质疑、释疑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一是教师不能置学生质疑于不顾。对于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课后再进行探究;二是教师不要跟着学生质疑的问题跑。教师要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处理,按照教学思路恰当地安排在某个过程进行解疑;三是教师要认真备课。学生在质疑时会提出许多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只有准备充足才能作出灵活的调控;四是要融入各种教法。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运用各种方法帮助学生质疑、解疑。但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仍然要把听说读写训练贯穿其中,以防止把语文课上成师生对答课。
一、自学存疑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学课文,初步感知课文,接着引导他们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试着解决一些浅显问题并记下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它与一般预习不同的是侧重于“找疑”。一般的步骤为:一是熟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思路;二是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句;三是想想课后的问题,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四是记下预习中发现的疑难问题。
二、质疑问难
质疑问难就是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个阶段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让学生敢质疑。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即使是一些简单的问题,教师都应表扬和鼓励,鼓励他们敢说、大声地说,表扬敢说、说得好、有进步的学生。其次,让学生会质疑。有的学生质疑时非常踊跃,但仅仅停留在“这个词我不懂”“那个句我不明白”这样的问题上。一般来说,质疑的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是从课题处质疑。课题一般都是文章的中心或主要内容的缩影,是文章的灵魂。因此,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课题进行质疑;二是从课文中心处、重点句质疑。文章的中心词、中心句以及重点句、重点段是全文的核心,具有很强的辐射作用。因此,可以引导学生围绕中心词或中心句进行质疑。如:《难忘的一课》中的“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一共出现三次,是文中的重点句,可以引导学生就此进行质疑:每一次出现情况和所表达的含义有什么不同?三是从标点符号处质疑。如:《鸟的天堂》最后一句中,为什么前一个“鸟的天堂”有双引号而后一个没有呢?四是从比较优劣中质疑。即比较这样写与那样写哪个好,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如:《开国大典》中“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这里为什么不用“朝”而用“投”呢?五是从细节描写处质疑。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救车夫部分,从“扶”“蹲”“跪”“夹”“洗”等词中可以看出什么?
三、析疑解难
提出问题只是成功了一半,只有解决了问题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因此,我们不能只满足于学生质疑,而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解疑能力。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般可以这样处理:一是让学生互相解疑。教师要挖掘学生的潜力,让他们充分地相信自己不用老师就能解决一些自己或他人的疑惑;二是由教师引导解疑。对于一些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或一些关键性的问题,教师应先帮助学生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法。再让学生按照思路扎扎实实去读书、去思考,进而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四、激思拓疑
在把学生提出的问题解决后,还可以引导学生再次提出不懂的问题,同时鼓励他们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教材又可以激发他们的独立思维和创新意识。
最后谈谈教师在引导学生质疑、释疑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一是教师不能置学生质疑于不顾。对于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课后再进行探究;二是教师不要跟着学生质疑的问题跑。教师要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处理,按照教学思路恰当地安排在某个过程进行解疑;三是教师要认真备课。学生在质疑时会提出许多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只有准备充足才能作出灵活的调控;四是要融入各种教法。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运用各种方法帮助学生质疑、解疑。但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仍然要把听说读写训练贯穿其中,以防止把语文课上成师生对答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