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民族关系问题普遍的存在于各个多民族国家内部和国与国之间,具有普遍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等特点。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及其党的民族工作领导人,一直高度重视发展民族团结,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成功地解决了我国的民族团结问题。其中,乌兰夫民族团结思想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从乌兰夫与三千孤儿的历史实践出发,分析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并总结了这种思想对新时期民族团结工作的价值。
关键词:乌兰夫;民族团结教育;三千孤儿;启示
中图分类号:D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3-0044-03
民族团结的定义在汉语字典中这样解释:各民族之间和各民族内部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结成的友好互助的关系。民族团结搞得好不好,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基是否稳固。马克思和恩格斯非常注重民族间的平等和团结,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提出“全世界的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恩格斯也曾说过:“国际合作只有在平等者之间才有可能,甚至平等者中间居首位者也只有在直接行动的条件下才是需要的。”[1]中国共产党对于民族平等和团结一直给予高度的重视,毛泽东曾说:“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2]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各地方干部的不懈努力都是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保障。乌兰夫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重要领导人继承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团结的基本观点和政策,并不断在实践中运用和发展。在诸多贯彻民族团结的实践实例中,1960-1963年我国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上海和浙江等地的几十座孤儿院中的孤儿,由于缺乏食物和营养,许多孤儿都患上了疾病,还有很多面临死亡的危险。为了解救这些受难的儿童,党和国家领导人乌兰夫将这3000个孤儿陆续、分批地接收到了内蒙古自治区的各个地区,并被内蒙古各地方的牧民养大成人。《乌兰夫与三千孤儿》这本书就是以乌兰夫妥善安置3000南方孤儿的感人事迹为题材编写的。
一、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
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团结的理论和政策是理论基础,妥善安置三千孤儿的事情则是一次具体实践。要更好地解决新时期产生的新问题,必须做到民族不分大小,先进或者后进,一律绝对平等。如列宁提出的“我们要求国内各民族绝对平等,并无条件地保护一切少数民族的权利”[3],这样民族团结才有基础。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各族人民更要团结一心共同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来,如毛泽东曾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我们要诚心诚意地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我们必须搞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巩固各民族的团结,来共同努力于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4]。周恩来也在《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中强调反对两种民族主义,56个民族同心协力,共同奋斗,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乌兰夫继承了这些思想,并在《我国民族工作的成就和若干政策问题》中指出:“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相互帮助、互相支援是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保证。”[5]可见认真学习党的指导方针政策,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才能将民族团结理论灵活地运用到日常工作中去。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遭遇了三年自然灾害,内蒙古各地先后接纳了3000个南方孤儿。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妥善地安置了这些孤儿,并在蒙古族养父母的养育下,使他们都成为了国家的栋梁之才。这件事情虽然已经过去50年,但其深远影响并没有减退。
1956年,包钢白云鄂博矿山公司成立,并在白云鄂博兴建时,当地的牧民和喇嘛响应国家号召,将白云鄂博山上的“敖包”搬迁到了其他地方,为包头钢铁的顺利建成做了很大贡献。
1958年,东风航天城的建立,又是蒙古族同胞为了顾全国家利益,牺牲个人利益的事例。当时为了建设这个航天城,额济纳旗的公路必须要改道,这里的居民也要全体搬迁。“淳朴的牧民们知道国家的事是‘天大的事’,他们顾全大局,怀着全力支持国防建设,又留恋美好家园的心情,将四千多牧民和十万头牲畜,从绿园额济纳草原这片最好的牧场,转移到了黑河下游地区,在茫茫戈壁上重建家园”[6]。此次搬迁之后才有了我国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的建成,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成功解决中国民族关系问题的具体体现。
淳朴的蒙古族人民,为了国家的利益多次做出的无私奉献,是民族团结的具体表现,更是后人学习的榜样。这三件事情,从3000孤儿安置工作的圆满完成到包头钢铁的建立,再到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的建成,蒙古族人民都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繁荣和富强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实践证明,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所以,在新时期,我们更应该发扬和继承民族团结的传统,努力开创民族团结的新局面。
二、继续坚持以人为本
马克思非常重视人的价值,他曾说:“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7]中国共产党也非常重视以人为本,并且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8]的科学发展,并强调其核心是以人为本。
蒙古族的传统文化尤其重视以人为本,认为万事万物都有生命,尊重一草一木,更尊重人的生命的价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三千孤儿分别送到各个盟旗时,内蒙古自治区各盟旗都积极配合,虽然内蒙古地区人民的生活也十分艰苦,但他们没有任何怨言。在这种传统信仰和文化的影响下,才有了张凤仙夫妇收养六个孤儿,并实现了她当时的诺言:“我领回去保证他们安全过冬。我要把他们培养长大,努力教育他们成为有用之才。”[9]3000孤儿移入内蒙古的事迹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尊重了人的生存权利,满足人的多方面需求,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
对待患病儿童,乌兰夫指示各地方相关人员将带病的儿童送入各大医院的儿科进行治疗和观察。把幼小的儿童送到孤儿院,由保育员护理和教育一段时间,使其逐渐适应北方气候,再将他们送到牧民的家里抚养,确保了所有移入的孤儿都能活下来。国家还发给孤儿们特供粮,以减少牧民家庭的经济压力。不仅如此,此后的30多年间,以乌兰夫为代表的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工作干部们一直关注和帮助这些孤儿的成长和教育问题,不曾懈怠。 中国共产党一直重视人的全面发展,重视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不论是三年自然灾害之后安置3000孤儿的事迹,还是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在党和国家的领导和各级政府的组织下,尊重每一个生命,不抛弃、不放弃,以最快的速度组织官兵实施救援,在全国调配最好的医生和护士,帮受难群众重建家园,这些都是以人为本的最好的现实事例。所以,我们必须继续发扬以人为本的精神,维护和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三、必须继续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内蒙古自治区接收3000南方孤儿的事件,说明我国民族工作做得扎实,使民族平等、团结深入人心,发扬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团结精神。现阶段,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快速发展时期,更应该使民族团结教育在干部和群众中广泛开展。
关于这个问题列宁曾指出:“工人阶级斗争的同志般团结一致的利益也要求各民族最完全的平等,以消除民族间最微小的不信任、疏远、猜疑和仇视。”[10]毛泽东也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我们无论对干部和人民群众,都要广泛地持久地进行无产阶级的民族政策教育,并且要对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经常检查。”[11]可见民族团结工作的继承和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并要使负责民族工作的领导干部内部之间相互消除最微小的隔阂和不信任,使汉族和少数民族领导干部们紧密的团结在一起。
关于将民族团结教育深入群众生活的途径问题,乌兰夫在《不断发展我国各民族大团结》中做了相应的指示:“为了进一步巩固祖国的统一和发展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应当照顾各民族的特点,正确处理在人民内部发生的各种民族问题。在一切包括有不同民族成员的机关、团体、学校、工厂和人民公社中,都必须继续贯彻执行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和共同进步的原则。”[12]所以我们要做到民族团结教育的全民化,在机关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中贯彻民族团结的原则,并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例如开设民族团结教育的讲座、征文活动等,继承和发展民族团结教育。
四、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出现了百余年的动荡局面,无论少数民族人民还是汉族人民都备受来自剥削阶级的压迫。为了寻求光明的未来,各族人民曾团结一心,共同抵抗三座大山的压迫。乌兰夫等各民族代表性的优秀民族工作领导人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他们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做出了其他人不可替代的贡献。由此可见,在各族人民共同面临民族危机的情况下,各民族团结一致,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信任。通过全国各族人民的顽强抵抗和浴血奋战,中华民族最终取得了抵御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次革命斗争、建立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改革开放等历史实践中,有力地证明了民族团结对国家统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作用。
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初期,在战胜全国性三年自然灾害的过程中,乌兰夫受党中央的委托,妥善安置3000孤儿的事迹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在《乌兰夫与三千孤儿》这本书中记载了许多感人事迹,其中《额吉和她的孩子们》这篇文章,记录的是一位叫张凤仙的卫生院护理员,收养了六个带病的南方儿童,克服了诸多困难,将他们养大成人。广大蒙古族同胞的博大胸襟被真实、生动地收录到本书的众多文章当中,他们每一个人都十分认真地对待这些“国家的孩子”的培养和教育问题,当这些孤儿们长大成人之后,蒙古族同胞无私地让他们回家乡寻找亲属。这些行为已经超出了母爱、父爱这种小爱,上升为对国家和中华民族同胞之间的大爱。这就是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的核心。这些孤儿长大之后都成为了祖国的栋梁之才,他们大部分留在内蒙古建设第二故乡。这个事件具有时代性,更具有延续性,同时具有深远的影响力。我们要继续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搞好爱国主义教育,才能够真正做到各族人民紧密的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建设更加美好和谐的家园。
五、民族团结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进入21世纪后,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近年来,中国共产党又将和谐社会的理念融入到干部工作、人民生活以及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如2009年在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四中全会上通过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提到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时指出:“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力。”[13]不仅如此,2011年在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到:“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推动解决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维护人民利益,密切党群关系,促进社会和谐。”[14]由此可见,促进和谐社会要求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贯彻党中央的指导方针,所以,务必要搞好民族团结建设,只有搞好各民族间的和谐,才能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
——————————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428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M].人民出版社,1977.623.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全集第19卷[M].人民出版社,1985.100.
〔4〕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政策(干部读本)[M].民族出版社,2002.229.
〔5〕内蒙古乌兰夫研究会.乌兰夫论民族工作[M].中共党史出版社,1997.203.
〔6〕马虎中.神奇的东风航天城[N].金昌日报,2005-11-4(4).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
〔8〕新华网.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公报[EB/OL].http://news.sina.com.cn/c/2003-10-14/212 31921305.shtml,2003-10-14/2010-03-15.
〔9〕乐拓.额吉和她的孩子们,乌兰夫与三千孤儿[R].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7.26.
〔10〕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全集第20卷[M].人民出版社,1985.288.
〔11〕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政策(干部读本)[M].民族出版社,2002.230.
〔12〕内蒙古乌兰夫研究会.乌兰夫论民族工作[M].中共党史出版社,1997.295.
〔13〕百度文库.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13426535eefdc8d376 ee3262.html.
〔14〕搜狐新闻.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EB/OL].http://news.sohu.com/20111026 /n323403147.shtml.
(责任编辑 徐阳)
关键词:乌兰夫;民族团结教育;三千孤儿;启示
中图分类号:D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3-0044-03
民族团结的定义在汉语字典中这样解释:各民族之间和各民族内部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结成的友好互助的关系。民族团结搞得好不好,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基是否稳固。马克思和恩格斯非常注重民族间的平等和团结,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提出“全世界的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恩格斯也曾说过:“国际合作只有在平等者之间才有可能,甚至平等者中间居首位者也只有在直接行动的条件下才是需要的。”[1]中国共产党对于民族平等和团结一直给予高度的重视,毛泽东曾说:“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2]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各地方干部的不懈努力都是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保障。乌兰夫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重要领导人继承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团结的基本观点和政策,并不断在实践中运用和发展。在诸多贯彻民族团结的实践实例中,1960-1963年我国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上海和浙江等地的几十座孤儿院中的孤儿,由于缺乏食物和营养,许多孤儿都患上了疾病,还有很多面临死亡的危险。为了解救这些受难的儿童,党和国家领导人乌兰夫将这3000个孤儿陆续、分批地接收到了内蒙古自治区的各个地区,并被内蒙古各地方的牧民养大成人。《乌兰夫与三千孤儿》这本书就是以乌兰夫妥善安置3000南方孤儿的感人事迹为题材编写的。
一、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
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团结的理论和政策是理论基础,妥善安置三千孤儿的事情则是一次具体实践。要更好地解决新时期产生的新问题,必须做到民族不分大小,先进或者后进,一律绝对平等。如列宁提出的“我们要求国内各民族绝对平等,并无条件地保护一切少数民族的权利”[3],这样民族团结才有基础。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各族人民更要团结一心共同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来,如毛泽东曾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我们要诚心诚意地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我们必须搞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巩固各民族的团结,来共同努力于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4]。周恩来也在《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中强调反对两种民族主义,56个民族同心协力,共同奋斗,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乌兰夫继承了这些思想,并在《我国民族工作的成就和若干政策问题》中指出:“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相互帮助、互相支援是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保证。”[5]可见认真学习党的指导方针政策,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才能将民族团结理论灵活地运用到日常工作中去。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遭遇了三年自然灾害,内蒙古各地先后接纳了3000个南方孤儿。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妥善地安置了这些孤儿,并在蒙古族养父母的养育下,使他们都成为了国家的栋梁之才。这件事情虽然已经过去50年,但其深远影响并没有减退。
1956年,包钢白云鄂博矿山公司成立,并在白云鄂博兴建时,当地的牧民和喇嘛响应国家号召,将白云鄂博山上的“敖包”搬迁到了其他地方,为包头钢铁的顺利建成做了很大贡献。
1958年,东风航天城的建立,又是蒙古族同胞为了顾全国家利益,牺牲个人利益的事例。当时为了建设这个航天城,额济纳旗的公路必须要改道,这里的居民也要全体搬迁。“淳朴的牧民们知道国家的事是‘天大的事’,他们顾全大局,怀着全力支持国防建设,又留恋美好家园的心情,将四千多牧民和十万头牲畜,从绿园额济纳草原这片最好的牧场,转移到了黑河下游地区,在茫茫戈壁上重建家园”[6]。此次搬迁之后才有了我国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的建成,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成功解决中国民族关系问题的具体体现。
淳朴的蒙古族人民,为了国家的利益多次做出的无私奉献,是民族团结的具体表现,更是后人学习的榜样。这三件事情,从3000孤儿安置工作的圆满完成到包头钢铁的建立,再到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的建成,蒙古族人民都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繁荣和富强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实践证明,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所以,在新时期,我们更应该发扬和继承民族团结的传统,努力开创民族团结的新局面。
二、继续坚持以人为本
马克思非常重视人的价值,他曾说:“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7]中国共产党也非常重视以人为本,并且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8]的科学发展,并强调其核心是以人为本。
蒙古族的传统文化尤其重视以人为本,认为万事万物都有生命,尊重一草一木,更尊重人的生命的价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三千孤儿分别送到各个盟旗时,内蒙古自治区各盟旗都积极配合,虽然内蒙古地区人民的生活也十分艰苦,但他们没有任何怨言。在这种传统信仰和文化的影响下,才有了张凤仙夫妇收养六个孤儿,并实现了她当时的诺言:“我领回去保证他们安全过冬。我要把他们培养长大,努力教育他们成为有用之才。”[9]3000孤儿移入内蒙古的事迹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尊重了人的生存权利,满足人的多方面需求,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
对待患病儿童,乌兰夫指示各地方相关人员将带病的儿童送入各大医院的儿科进行治疗和观察。把幼小的儿童送到孤儿院,由保育员护理和教育一段时间,使其逐渐适应北方气候,再将他们送到牧民的家里抚养,确保了所有移入的孤儿都能活下来。国家还发给孤儿们特供粮,以减少牧民家庭的经济压力。不仅如此,此后的30多年间,以乌兰夫为代表的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工作干部们一直关注和帮助这些孤儿的成长和教育问题,不曾懈怠。 中国共产党一直重视人的全面发展,重视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不论是三年自然灾害之后安置3000孤儿的事迹,还是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在党和国家的领导和各级政府的组织下,尊重每一个生命,不抛弃、不放弃,以最快的速度组织官兵实施救援,在全国调配最好的医生和护士,帮受难群众重建家园,这些都是以人为本的最好的现实事例。所以,我们必须继续发扬以人为本的精神,维护和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三、必须继续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内蒙古自治区接收3000南方孤儿的事件,说明我国民族工作做得扎实,使民族平等、团结深入人心,发扬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团结精神。现阶段,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快速发展时期,更应该使民族团结教育在干部和群众中广泛开展。
关于这个问题列宁曾指出:“工人阶级斗争的同志般团结一致的利益也要求各民族最完全的平等,以消除民族间最微小的不信任、疏远、猜疑和仇视。”[10]毛泽东也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我们无论对干部和人民群众,都要广泛地持久地进行无产阶级的民族政策教育,并且要对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经常检查。”[11]可见民族团结工作的继承和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并要使负责民族工作的领导干部内部之间相互消除最微小的隔阂和不信任,使汉族和少数民族领导干部们紧密的团结在一起。
关于将民族团结教育深入群众生活的途径问题,乌兰夫在《不断发展我国各民族大团结》中做了相应的指示:“为了进一步巩固祖国的统一和发展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应当照顾各民族的特点,正确处理在人民内部发生的各种民族问题。在一切包括有不同民族成员的机关、团体、学校、工厂和人民公社中,都必须继续贯彻执行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和共同进步的原则。”[12]所以我们要做到民族团结教育的全民化,在机关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中贯彻民族团结的原则,并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例如开设民族团结教育的讲座、征文活动等,继承和发展民族团结教育。
四、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出现了百余年的动荡局面,无论少数民族人民还是汉族人民都备受来自剥削阶级的压迫。为了寻求光明的未来,各族人民曾团结一心,共同抵抗三座大山的压迫。乌兰夫等各民族代表性的优秀民族工作领导人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他们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做出了其他人不可替代的贡献。由此可见,在各族人民共同面临民族危机的情况下,各民族团结一致,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信任。通过全国各族人民的顽强抵抗和浴血奋战,中华民族最终取得了抵御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次革命斗争、建立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改革开放等历史实践中,有力地证明了民族团结对国家统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作用。
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初期,在战胜全国性三年自然灾害的过程中,乌兰夫受党中央的委托,妥善安置3000孤儿的事迹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在《乌兰夫与三千孤儿》这本书中记载了许多感人事迹,其中《额吉和她的孩子们》这篇文章,记录的是一位叫张凤仙的卫生院护理员,收养了六个带病的南方儿童,克服了诸多困难,将他们养大成人。广大蒙古族同胞的博大胸襟被真实、生动地收录到本书的众多文章当中,他们每一个人都十分认真地对待这些“国家的孩子”的培养和教育问题,当这些孤儿们长大成人之后,蒙古族同胞无私地让他们回家乡寻找亲属。这些行为已经超出了母爱、父爱这种小爱,上升为对国家和中华民族同胞之间的大爱。这就是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的核心。这些孤儿长大之后都成为了祖国的栋梁之才,他们大部分留在内蒙古建设第二故乡。这个事件具有时代性,更具有延续性,同时具有深远的影响力。我们要继续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搞好爱国主义教育,才能够真正做到各族人民紧密的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建设更加美好和谐的家园。
五、民族团结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进入21世纪后,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近年来,中国共产党又将和谐社会的理念融入到干部工作、人民生活以及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如2009年在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四中全会上通过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提到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时指出:“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力。”[13]不仅如此,2011年在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到:“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推动解决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维护人民利益,密切党群关系,促进社会和谐。”[14]由此可见,促进和谐社会要求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贯彻党中央的指导方针,所以,务必要搞好民族团结建设,只有搞好各民族间的和谐,才能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
——————————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428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M].人民出版社,1977.623.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全集第19卷[M].人民出版社,1985.100.
〔4〕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政策(干部读本)[M].民族出版社,2002.229.
〔5〕内蒙古乌兰夫研究会.乌兰夫论民族工作[M].中共党史出版社,1997.203.
〔6〕马虎中.神奇的东风航天城[N].金昌日报,2005-11-4(4).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
〔8〕新华网.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公报[EB/OL].http://news.sina.com.cn/c/2003-10-14/212 31921305.shtml,2003-10-14/2010-03-15.
〔9〕乐拓.额吉和她的孩子们,乌兰夫与三千孤儿[R].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7.26.
〔10〕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全集第20卷[M].人民出版社,1985.288.
〔11〕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政策(干部读本)[M].民族出版社,2002.230.
〔12〕内蒙古乌兰夫研究会.乌兰夫论民族工作[M].中共党史出版社,1997.295.
〔13〕百度文库.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13426535eefdc8d376 ee3262.html.
〔14〕搜狐新闻.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EB/OL].http://news.sohu.com/20111026 /n323403147.shtml.
(责任编辑 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