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特有方式。”并将幼儿在“艺术”领域中学习与发展的内容规定为“感受与欣赏”和“表现与创造”。音乐教育是幼儿园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大班音乐欣赏活动《狮王进行曲》为例,谈一谈如何深入理解《指南》艺术领域中“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部分的内容,以此来探寻将教育理念落实到教育实践中的有效教育策略。
音乐欣赏活动“狮王进行曲”的基本教学环节:
一、 幼儿律动入场
二、幼儿完整欣赏音乐,教师讲述故事,创设音乐故事情境
1. 完整播放音乐,幼儿初步感受音乐情境。
2. 介绍乐曲的名称、作者。
3. 再次完整播放音乐,教师配乐讲述故事并绘画图谱,幼儿初步了解音乐内容。
三、 分段欣赏,分析图谱,引导幼儿根据故事情节和音乐性质创编动作
1. 引导幼儿创编小动物们由于对狮王的恐惧而出现的紧张表情和动作。
2.引导幼儿创编小动物由于得知狮王不会伤害自己后,个个十分高兴的表情和动作。
3.指导幼儿根据图谱做律动,进一步感受音乐故事。
一、支持幼儿乐于表达真实的音乐感受
活动实录1:活动中第一次完整播放音乐,幼儿初次感受了音乐情境后,教师提问:“听了这首乐曲,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呢?”有的幼儿回答是看到了大象在跳舞。有的幼儿回答他觉得是袋鼠在玩游戏。可惜这些回答都不是教师心中的“标准答案”,就通通被草草地敷衍回应了:“哦,很棒,还有人想说吗?”终于,有一幼儿答出了是狮子。教师立即回应:“小朋友们听得真对,这首曲子的名字就叫做《狮王进行曲》。”
教师为活动预设了一个狮王过生日的故事背景,并由此展开整个活动。可由于是第一次欣赏这首乐曲,幼儿的回答不符合标准答案。教师担心活动没有办法按预设的方案进行,因此就不顾幼儿的真实感受,努力将幼儿的想法“引导”到自己的预设思路上。这种情况,在幼儿园的音乐欣赏活动中是司空见惯的。长此以往,幼儿对音乐的真实感受得不到鼓励和支持。
根据《指南》的理念与要求,对于幼儿的音乐感受和表现,教师不能仅仅鼓励与反馈符合教学预期的行为,更应该对幼儿敢于表达自己内心真实感受的行为给予积极肯定。只有这样,幼儿才乐于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感受。如案例中有幼儿回答大象,对此,教师可以回应:“你的小耳朵真灵,听到了有大象这种大动物,那还有没有可能是另外的一种大动物呢?”这样的应对,即肯定了幼儿听出了音乐大致的特征和风格,还可以在幼儿再次聆听音乐时,引导他们认真地感知乐曲的一些细节特征,从而感受到音乐形象更为符合狮子的特征。
二、给予幼儿充分感受与想象的时间
教学实录2:在第二次完整播放音乐前,教师告诉幼儿:“这首《狮王进行曲》里面还藏着一个有趣的故事,现在我们一边听音乐,一边看我把这个故事画出来。”在幼儿第二次聆听音乐时,教师配乐讲述故事并绘画图谱,帮助幼儿初步了解音乐的内容。
显而易见,教师比较重视音乐活动的结果,在仅仅提供给幼儿一次自主聆听音乐的机会后,就急于呈现预先设计好的配乐故事,压缩了幼儿对音乐的自主感受的时间,利用预设的配乐故事来替代幼儿自身对音乐的感受和想象。
《指南》强调艺术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教师应当认识到,学习聆听是音乐感受的起点,如果幼儿没有充分的机会和时间去聆听音乐,就不会有对音乐的全面而正确的感受,更难以进行真正的音乐表现。所以,教师在音乐欣赏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中,要认真地考虑幼儿自主聆听音乐的机会和时间,使他们有更多、更充分的时间去感受音乐特征和想象音乐形象,尽可能地避免利用音乐故事来隐形地规定和限制幼儿对音乐的自主感受。
三、帮助幼儿积累丰富的音乐感性经验
活动实录3:教学环节三的主要教学任务和内容是引导幼儿自主和创意地表现音乐。但在实际教学中,尽管教师不断地提示幼儿除了动作还可以用表情来表现音乐,并不断地鼓励幼儿创造性地表现音乐,如教师频频提问:“狮王终于来了。谁来学学狮王走过来时那神气的样子?”“狮王看到小动物就大吼了起来,谁来学学狮王吼叫的样子?”“狮王过生日时与小动物友好相处,大家都很高兴。你是什么小动物,会怎么表现高兴的样子?”但令人遗憾的是幼儿所表现出来的表情和动作存在严重的模式化现象。如在表现狮王走路、吼叫和小动物们害怕等表情和动作时,大多数幼儿的所作所为都如出一辙、千篇一律。
幼儿对音乐缺乏充分自主性感受,是造成幼儿不能创造性地表现音乐形象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幼儿在表现音乐时缺乏必要的、与音乐的特点相符合的动作表象。所以,教师要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仔细地观察花草树木的不同造型,观察各种常见动物的形态及各种动态,倾听来自生活中好听的声音,并乐于模仿,帮助幼儿积累各种事物形态和动作的记忆表象;在日常的音乐教育活动中,帮助幼儿认识不同事物的音乐形象,并逐步积累这些音乐形象,为他们能创意性地进行音乐表现打下基础。
四、引导幼儿学习基本的音乐知识、技能
活动实录4:在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幼儿根据图谱做律动,进一步感受音乐故事”中,幼儿分角色扮演狮王和各种小动物,用相应的律动来表现音乐。但结果是许多幼儿动作的节奏不能与相应的音乐相匹配。特别是扮演狮王的幼儿,均无法按照音乐中全音符的节奏走路,而是走成节奏较快的二分音符。
这个音乐欣赏活动的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幼儿“感知进行曲的特点,能根据音乐模仿狮子的步态”。但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并没有告诉幼儿什么是进行曲,更没有引导幼儿感知进行曲的特点,联想其与狮王走路姿态之间的联系。导致在幼儿的表演过程中,教师只能反复地提示与强调:“狮王,走得慢一点,走得神气一点!”而幼儿却完全不得要领。
这一状况提示我们,音乐欣赏活动中,教师在关注幼儿对音乐的自主感受和表现的同时,也不能完全忽视引导幼儿学习一些最为基本的、粗浅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因为,必要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也是幼儿音乐感知与表现的必要元素。如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应该引导幼儿认识到进行曲的特征是:雄壮的和有力的,和狮王走路时威风凛凛的模样很像。并且在音乐律动游戏中,通过配合主旋律演唱“我就是那森林之王,没有人能比我强”,以及音乐中提示全音符的鼓点,使幼儿更为深入地感知进行曲的特征,并能够用生动形象、正确节奏的动作来表现音乐。
音乐欣赏活动“狮王进行曲”的基本教学环节:
一、 幼儿律动入场
二、幼儿完整欣赏音乐,教师讲述故事,创设音乐故事情境
1. 完整播放音乐,幼儿初步感受音乐情境。
2. 介绍乐曲的名称、作者。
3. 再次完整播放音乐,教师配乐讲述故事并绘画图谱,幼儿初步了解音乐内容。
三、 分段欣赏,分析图谱,引导幼儿根据故事情节和音乐性质创编动作
1. 引导幼儿创编小动物们由于对狮王的恐惧而出现的紧张表情和动作。
2.引导幼儿创编小动物由于得知狮王不会伤害自己后,个个十分高兴的表情和动作。
3.指导幼儿根据图谱做律动,进一步感受音乐故事。
一、支持幼儿乐于表达真实的音乐感受
活动实录1:活动中第一次完整播放音乐,幼儿初次感受了音乐情境后,教师提问:“听了这首乐曲,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呢?”有的幼儿回答是看到了大象在跳舞。有的幼儿回答他觉得是袋鼠在玩游戏。可惜这些回答都不是教师心中的“标准答案”,就通通被草草地敷衍回应了:“哦,很棒,还有人想说吗?”终于,有一幼儿答出了是狮子。教师立即回应:“小朋友们听得真对,这首曲子的名字就叫做《狮王进行曲》。”
教师为活动预设了一个狮王过生日的故事背景,并由此展开整个活动。可由于是第一次欣赏这首乐曲,幼儿的回答不符合标准答案。教师担心活动没有办法按预设的方案进行,因此就不顾幼儿的真实感受,努力将幼儿的想法“引导”到自己的预设思路上。这种情况,在幼儿园的音乐欣赏活动中是司空见惯的。长此以往,幼儿对音乐的真实感受得不到鼓励和支持。
根据《指南》的理念与要求,对于幼儿的音乐感受和表现,教师不能仅仅鼓励与反馈符合教学预期的行为,更应该对幼儿敢于表达自己内心真实感受的行为给予积极肯定。只有这样,幼儿才乐于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感受。如案例中有幼儿回答大象,对此,教师可以回应:“你的小耳朵真灵,听到了有大象这种大动物,那还有没有可能是另外的一种大动物呢?”这样的应对,即肯定了幼儿听出了音乐大致的特征和风格,还可以在幼儿再次聆听音乐时,引导他们认真地感知乐曲的一些细节特征,从而感受到音乐形象更为符合狮子的特征。
二、给予幼儿充分感受与想象的时间
教学实录2:在第二次完整播放音乐前,教师告诉幼儿:“这首《狮王进行曲》里面还藏着一个有趣的故事,现在我们一边听音乐,一边看我把这个故事画出来。”在幼儿第二次聆听音乐时,教师配乐讲述故事并绘画图谱,帮助幼儿初步了解音乐的内容。
显而易见,教师比较重视音乐活动的结果,在仅仅提供给幼儿一次自主聆听音乐的机会后,就急于呈现预先设计好的配乐故事,压缩了幼儿对音乐的自主感受的时间,利用预设的配乐故事来替代幼儿自身对音乐的感受和想象。
《指南》强调艺术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教师应当认识到,学习聆听是音乐感受的起点,如果幼儿没有充分的机会和时间去聆听音乐,就不会有对音乐的全面而正确的感受,更难以进行真正的音乐表现。所以,教师在音乐欣赏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中,要认真地考虑幼儿自主聆听音乐的机会和时间,使他们有更多、更充分的时间去感受音乐特征和想象音乐形象,尽可能地避免利用音乐故事来隐形地规定和限制幼儿对音乐的自主感受。
三、帮助幼儿积累丰富的音乐感性经验
活动实录3:教学环节三的主要教学任务和内容是引导幼儿自主和创意地表现音乐。但在实际教学中,尽管教师不断地提示幼儿除了动作还可以用表情来表现音乐,并不断地鼓励幼儿创造性地表现音乐,如教师频频提问:“狮王终于来了。谁来学学狮王走过来时那神气的样子?”“狮王看到小动物就大吼了起来,谁来学学狮王吼叫的样子?”“狮王过生日时与小动物友好相处,大家都很高兴。你是什么小动物,会怎么表现高兴的样子?”但令人遗憾的是幼儿所表现出来的表情和动作存在严重的模式化现象。如在表现狮王走路、吼叫和小动物们害怕等表情和动作时,大多数幼儿的所作所为都如出一辙、千篇一律。
幼儿对音乐缺乏充分自主性感受,是造成幼儿不能创造性地表现音乐形象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幼儿在表现音乐时缺乏必要的、与音乐的特点相符合的动作表象。所以,教师要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仔细地观察花草树木的不同造型,观察各种常见动物的形态及各种动态,倾听来自生活中好听的声音,并乐于模仿,帮助幼儿积累各种事物形态和动作的记忆表象;在日常的音乐教育活动中,帮助幼儿认识不同事物的音乐形象,并逐步积累这些音乐形象,为他们能创意性地进行音乐表现打下基础。
四、引导幼儿学习基本的音乐知识、技能
活动实录4:在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幼儿根据图谱做律动,进一步感受音乐故事”中,幼儿分角色扮演狮王和各种小动物,用相应的律动来表现音乐。但结果是许多幼儿动作的节奏不能与相应的音乐相匹配。特别是扮演狮王的幼儿,均无法按照音乐中全音符的节奏走路,而是走成节奏较快的二分音符。
这个音乐欣赏活动的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幼儿“感知进行曲的特点,能根据音乐模仿狮子的步态”。但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并没有告诉幼儿什么是进行曲,更没有引导幼儿感知进行曲的特点,联想其与狮王走路姿态之间的联系。导致在幼儿的表演过程中,教师只能反复地提示与强调:“狮王,走得慢一点,走得神气一点!”而幼儿却完全不得要领。
这一状况提示我们,音乐欣赏活动中,教师在关注幼儿对音乐的自主感受和表现的同时,也不能完全忽视引导幼儿学习一些最为基本的、粗浅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因为,必要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也是幼儿音乐感知与表现的必要元素。如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应该引导幼儿认识到进行曲的特征是:雄壮的和有力的,和狮王走路时威风凛凛的模样很像。并且在音乐律动游戏中,通过配合主旋律演唱“我就是那森林之王,没有人能比我强”,以及音乐中提示全音符的鼓点,使幼儿更为深入地感知进行曲的特征,并能够用生动形象、正确节奏的动作来表现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