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的教学实效,一直是德育教师努力奋斗的目标,本文通过几种教学模式的探索比较,以《性格及其调适》为例说明中职学校德育课的出路必须采用“教师讲,更让学生讲”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既可以避免传统教学模式的困境、也可以避免“师生易位”教学模式的弊端,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各自的优势,给学生参与、体验、感悟、践行的机会,提高德育课的教育实效。
关键词: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模式;“一体化”一、三种教学模式之比较
怎么上好中职学校的一节德育课,一直是德育教师努力奋斗的目标。德育教师在课堂上主要会采用的教学模式有: “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讲,教师听”的“师生易位”的教学模式;“教师讲,更让学生讲”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下面笔者将以一年级《职业生涯规划》第二单元“职业生涯发展条件与机遇”第二课“发展职业生涯要立足本人实际的”的内容《性格及其调适》为例来说明三种不同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
如果采用的是第一种“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去设计这节课,教师会把大部分的精力去研究怎么可以把教学内容涉及的几个知识点(“性格和职业性格的含义、类型” “性格可以调适” )讲得更透彻、更全面,或者更通俗的讲是教师要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去挖掘更多的素材、案例去“说服”下面听课的学生,让他们相信、认同教材的“真理”。课前:教师在“殚精竭虑”的备课;课堂:教师在“声嘶力竭”上课,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角——学生,只是被动地坐在课堂里,除了部分比较乖的学生在会听听教师的“高谈阔论”以外,其他不感兴趣的学生则会“各自为政”,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如果采用的是第二种“学生讲,教师听”的“师生易位”的教学模式去设计这节课,教师会把这节课交给一个小组的学生负责去“备课”——研究教材、收集材料、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撰写“教案” 、制作“课件”,然后充当小老师走上讲台“上课”,试图用他们“三寸不烂之舌”去说服台下的几十个“桀骜不驯”的同龄人。但是由于受到学识、视野、能力、性格、专业能力等因素的限制,他们“上课”时或“夸夸其谈”或欠“自信”缺乏感染力,另一方面教学内容也会显得“零乱、肤浅、片面”,而且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否顺利进行更会因为学生素质的参差不齐产生更多的不确定因素。最后导致的结果是上课的“小老师”竭尽全力,上课的学生却“不买账不领情”,教学效果也是可想而知。
如果采用的是第三种“教师讲,更让学生讲”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去设计这节课,则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各自的优势,把两股力量有机的结合起来:教师要充分发挥好主导的作用,学生则承担起“主体”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既发挥教师组织、引领、指导的作用,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参与、体验、感悟、践行的机会,要求以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活动为主线组织教学,教学流程、教学方法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使大部分学生对课程有非常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参加学习活动,思维状态得到最大程度的激活。
二、“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那么怎么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各自的优势,把两股力量有机地结合起来呢?
(一)发挥教师个人魅力。
教师要发挥个人的人格魅力,使坐在课室里那帮“可学可不学”的学生“动”起来,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的个人魅力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要学会爱与尊重。这是教师个人魅力最核心的一点。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们要用心去爱教师们的学生,可能有些教师觉得身心疲惫,已经“爱不起来了”,但是只要我们去想想他们父母期盼的目光,想想每个学生都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奇迹,想想假如他们是自己的儿女,我们就知道他们绝对有权利获得我们的尊重与爱。事实上,当我们真的用心去爱着他们、喜欢他们,你会发现这帮可爱的学生也同样爱着你、喜欢你、信任你,你的灵魂才得以和他们的灵魂连通,你的灵魂才能感动、唤醒另一个灵魂,你的教育智慧才会得到最大的发挥和收到最好的成效!
第二,教师与学生之间必须建立起平等、自由、友善和谐的关系,营造出“有话想说、有话敢说”的一种相对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教师要善于采用“以退为进”的策略,放下“高高在上”的身段,降低自己的高度,创设情景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以他们的“心”为起点,共同去探讨“真理”,探究“事物”,实现学生真正的成长。很多教师总是习惯从教师的高度“俯视”他们,以自己的高度去要求他们,害怕自己教师的威严受到半点的质疑与侵犯,结果是教师虽然保持了一个“高大” “神圣不可侵犯”的形象,学生却觉得“可望不可及”,甚至觉得自己渺小到根本没有与教师“对话”的水平,最后学生不仅把自己的嘴巴闭上了,更重要的是把自己的正在成长、困惑的心也关起来了!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他既是一个老师,更是一个与他们一样“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与他们一样都会有困惑、有追求,有自己的人生目标……事实上当一个人敞开自己的心扉,另一个心扉自然也会为你打开,你从你的人生道路上悟出来的道理、才能真正感染另一个人。如在《性格及其调适》的教学设计中,通过设计辩论比赛“性格可以调适”,创设一个开放的教学环境,营造一种课堂上宽松自由的氛围,为学生提供了展示生命潜能的空间,既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认识冲突,引导学生朝着有序有利的方向发展,调动了学生的有效参与,在交流和碰撞中深化思想、发掘真理、提高修养、增进口才,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索的精神得到了充分体现;通过“回忆与分享”自己十几年的性格发展变化的过程;通过“听一听”班主任成功调适自己的性格而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的视频、“说一说”自己会如何调适自己的性格去适应本专业岗位的的需要等活动环节的设计,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到他人的成功经验的分享,一步一步地解决本节课最重要的问题:性格是可以调适的——教师们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确定自己调适的方向、具体的措施。 第三,必须有先进的教学理念。作为教师,要有开放的心态,学习各种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以美国罗杰斯(C.R.Rogers)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认为 “只有学会如何学习和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人,只有意识到没有任何可靠的知识唯有寻求知识的过程才可靠的人,才是有教养的人”。在教学中,至关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信息和个人成长。所以,应该把学生培养成“学会如何学习的人”“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人” ,从而成为能顺应社会要求“充分发挥作用”的人。在众多教育理论当中,针对职业学校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教师个人比较倾向于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和卢梭、杜威的教育思想:从儿童的天性出发,促进儿童的个性发展。教师要把教授知识的课堂变成孩子活动的乐园,引导孩子积极自愿地投入活动,从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养成品德和获得知识,实现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把成人的标准、教材和方法强加给只是正在逐渐成长而趋于成熟的孩子。
(二)搭建平台,实现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联合。
其次,教师要利用自己广博的学识、开阔的视野、精湛的专业能力精心设计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中心,搭建学生发挥智慧、展示自教师、提升能力的舞台,让学生在课前、课堂、课后最大程度的参与到教学中来,实现两股力量的强强联合。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必须体现“为学习设计教学,促德育教学实效”的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的设计能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需要给学生参与、体验、感悟、践行的机会。
第一,教学设计要具有创新性和职业特色,要结合教学内容,合理创设生活与职业情景。如在《性格及其调适》的教学设计中,笔者结合教学内容,合理创设了校园生活的情景和学生走进职场的情景,以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校园生活中的小品《我迟到了》4个同学截然不同的表现引入性格和性格的类型,通过小品表演,同学们精彩的演绎使课堂教学的现场感大大增强,学生注意力得到了高度的集中;同时通过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通过活动探究调查、了解本专业和本人理想职业岗位的性格要求,认识与本人现有性格的差距,明确努力的方向,提出改进的措施,制定在校期间调适和完善自我职业性格的具体措施从而更好实现学校人向职业人的转变。
第二,注重本课程应用能力、学习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如在《性格及其调适》的教学设计中由小品的自编自导自演、填写职业性格的测量表和调查本人目标职业岗位性格要求与自身性格的差距、辩论赛的准备和组织到采访班主任的视频制作等等都要求全部的学生去参与、合作完成,这种参与不仅是课堂45分钟、还包括课前、课后,需要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发挥、展示、提升自我。
第三,突出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如在《性格及其调适》的教学设计中,笔者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PPT技术(制作精美的课件)、学生照片(展示不同性格的学生照片)、网络图片(林黛玉、张飞、教师、警察、服务员等的图片)、视频(班主任接受采访的视频)等图、文、音多媒体形式,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更使得教学内容更充实、在深度和广度得到更好的支撑和发挥,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中职学校德育课的出路必须采用“教师讲,更让学生讲”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既可以避免传统教学模式的困境、也可以避免“师生易位”教学模式的弊端,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各自的优势,让学生在课前、课堂、课后最大程度的参与到教学中来,给学生参与、体验、感悟、践行的机会,有利于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个性潜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对事物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的能力、学习的能力等;学生不仅掌握了基本的知识、更打开了思维的空间,提高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完善了人格,从而也更好地实现“学校人”向“职业人”“社会人”的转变。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华材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邝丽湛.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模式[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扈中平.现代教育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4]刘良华.教育研究方法:专题与案例[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赖俊辰
关键词: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模式;“一体化”一、三种教学模式之比较
怎么上好中职学校的一节德育课,一直是德育教师努力奋斗的目标。德育教师在课堂上主要会采用的教学模式有: “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讲,教师听”的“师生易位”的教学模式;“教师讲,更让学生讲”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下面笔者将以一年级《职业生涯规划》第二单元“职业生涯发展条件与机遇”第二课“发展职业生涯要立足本人实际的”的内容《性格及其调适》为例来说明三种不同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
如果采用的是第一种“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去设计这节课,教师会把大部分的精力去研究怎么可以把教学内容涉及的几个知识点(“性格和职业性格的含义、类型” “性格可以调适” )讲得更透彻、更全面,或者更通俗的讲是教师要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去挖掘更多的素材、案例去“说服”下面听课的学生,让他们相信、认同教材的“真理”。课前:教师在“殚精竭虑”的备课;课堂:教师在“声嘶力竭”上课,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角——学生,只是被动地坐在课堂里,除了部分比较乖的学生在会听听教师的“高谈阔论”以外,其他不感兴趣的学生则会“各自为政”,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如果采用的是第二种“学生讲,教师听”的“师生易位”的教学模式去设计这节课,教师会把这节课交给一个小组的学生负责去“备课”——研究教材、收集材料、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撰写“教案” 、制作“课件”,然后充当小老师走上讲台“上课”,试图用他们“三寸不烂之舌”去说服台下的几十个“桀骜不驯”的同龄人。但是由于受到学识、视野、能力、性格、专业能力等因素的限制,他们“上课”时或“夸夸其谈”或欠“自信”缺乏感染力,另一方面教学内容也会显得“零乱、肤浅、片面”,而且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否顺利进行更会因为学生素质的参差不齐产生更多的不确定因素。最后导致的结果是上课的“小老师”竭尽全力,上课的学生却“不买账不领情”,教学效果也是可想而知。
如果采用的是第三种“教师讲,更让学生讲”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去设计这节课,则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各自的优势,把两股力量有机的结合起来:教师要充分发挥好主导的作用,学生则承担起“主体”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既发挥教师组织、引领、指导的作用,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参与、体验、感悟、践行的机会,要求以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活动为主线组织教学,教学流程、教学方法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使大部分学生对课程有非常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参加学习活动,思维状态得到最大程度的激活。
二、“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那么怎么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各自的优势,把两股力量有机地结合起来呢?
(一)发挥教师个人魅力。
教师要发挥个人的人格魅力,使坐在课室里那帮“可学可不学”的学生“动”起来,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的个人魅力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要学会爱与尊重。这是教师个人魅力最核心的一点。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们要用心去爱教师们的学生,可能有些教师觉得身心疲惫,已经“爱不起来了”,但是只要我们去想想他们父母期盼的目光,想想每个学生都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奇迹,想想假如他们是自己的儿女,我们就知道他们绝对有权利获得我们的尊重与爱。事实上,当我们真的用心去爱着他们、喜欢他们,你会发现这帮可爱的学生也同样爱着你、喜欢你、信任你,你的灵魂才得以和他们的灵魂连通,你的灵魂才能感动、唤醒另一个灵魂,你的教育智慧才会得到最大的发挥和收到最好的成效!
第二,教师与学生之间必须建立起平等、自由、友善和谐的关系,营造出“有话想说、有话敢说”的一种相对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教师要善于采用“以退为进”的策略,放下“高高在上”的身段,降低自己的高度,创设情景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以他们的“心”为起点,共同去探讨“真理”,探究“事物”,实现学生真正的成长。很多教师总是习惯从教师的高度“俯视”他们,以自己的高度去要求他们,害怕自己教师的威严受到半点的质疑与侵犯,结果是教师虽然保持了一个“高大” “神圣不可侵犯”的形象,学生却觉得“可望不可及”,甚至觉得自己渺小到根本没有与教师“对话”的水平,最后学生不仅把自己的嘴巴闭上了,更重要的是把自己的正在成长、困惑的心也关起来了!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他既是一个老师,更是一个与他们一样“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与他们一样都会有困惑、有追求,有自己的人生目标……事实上当一个人敞开自己的心扉,另一个心扉自然也会为你打开,你从你的人生道路上悟出来的道理、才能真正感染另一个人。如在《性格及其调适》的教学设计中,通过设计辩论比赛“性格可以调适”,创设一个开放的教学环境,营造一种课堂上宽松自由的氛围,为学生提供了展示生命潜能的空间,既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认识冲突,引导学生朝着有序有利的方向发展,调动了学生的有效参与,在交流和碰撞中深化思想、发掘真理、提高修养、增进口才,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索的精神得到了充分体现;通过“回忆与分享”自己十几年的性格发展变化的过程;通过“听一听”班主任成功调适自己的性格而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的视频、“说一说”自己会如何调适自己的性格去适应本专业岗位的的需要等活动环节的设计,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到他人的成功经验的分享,一步一步地解决本节课最重要的问题:性格是可以调适的——教师们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确定自己调适的方向、具体的措施。 第三,必须有先进的教学理念。作为教师,要有开放的心态,学习各种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以美国罗杰斯(C.R.Rogers)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认为 “只有学会如何学习和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人,只有意识到没有任何可靠的知识唯有寻求知识的过程才可靠的人,才是有教养的人”。在教学中,至关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信息和个人成长。所以,应该把学生培养成“学会如何学习的人”“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人” ,从而成为能顺应社会要求“充分发挥作用”的人。在众多教育理论当中,针对职业学校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教师个人比较倾向于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和卢梭、杜威的教育思想:从儿童的天性出发,促进儿童的个性发展。教师要把教授知识的课堂变成孩子活动的乐园,引导孩子积极自愿地投入活动,从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养成品德和获得知识,实现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把成人的标准、教材和方法强加给只是正在逐渐成长而趋于成熟的孩子。
(二)搭建平台,实现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联合。
其次,教师要利用自己广博的学识、开阔的视野、精湛的专业能力精心设计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中心,搭建学生发挥智慧、展示自教师、提升能力的舞台,让学生在课前、课堂、课后最大程度的参与到教学中来,实现两股力量的强强联合。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必须体现“为学习设计教学,促德育教学实效”的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的设计能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需要给学生参与、体验、感悟、践行的机会。
第一,教学设计要具有创新性和职业特色,要结合教学内容,合理创设生活与职业情景。如在《性格及其调适》的教学设计中,笔者结合教学内容,合理创设了校园生活的情景和学生走进职场的情景,以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校园生活中的小品《我迟到了》4个同学截然不同的表现引入性格和性格的类型,通过小品表演,同学们精彩的演绎使课堂教学的现场感大大增强,学生注意力得到了高度的集中;同时通过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通过活动探究调查、了解本专业和本人理想职业岗位的性格要求,认识与本人现有性格的差距,明确努力的方向,提出改进的措施,制定在校期间调适和完善自我职业性格的具体措施从而更好实现学校人向职业人的转变。
第二,注重本课程应用能力、学习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如在《性格及其调适》的教学设计中由小品的自编自导自演、填写职业性格的测量表和调查本人目标职业岗位性格要求与自身性格的差距、辩论赛的准备和组织到采访班主任的视频制作等等都要求全部的学生去参与、合作完成,这种参与不仅是课堂45分钟、还包括课前、课后,需要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发挥、展示、提升自我。
第三,突出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如在《性格及其调适》的教学设计中,笔者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PPT技术(制作精美的课件)、学生照片(展示不同性格的学生照片)、网络图片(林黛玉、张飞、教师、警察、服务员等的图片)、视频(班主任接受采访的视频)等图、文、音多媒体形式,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更使得教学内容更充实、在深度和广度得到更好的支撑和发挥,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中职学校德育课的出路必须采用“教师讲,更让学生讲”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既可以避免传统教学模式的困境、也可以避免“师生易位”教学模式的弊端,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各自的优势,让学生在课前、课堂、课后最大程度的参与到教学中来,给学生参与、体验、感悟、践行的机会,有利于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个性潜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对事物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的能力、学习的能力等;学生不仅掌握了基本的知识、更打开了思维的空间,提高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完善了人格,从而也更好地实现“学校人”向“职业人”“社会人”的转变。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华材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邝丽湛.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模式[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扈中平.现代教育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4]刘良华.教育研究方法:专题与案例[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赖俊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