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好声音”中的师生江湖
抛开音乐这个专业不谈,从导师与学员的种种关系说起吧。
我是学设计的。拿设计专业的训练来说,也常常是将10个学生分成一个组,由一个老师辅导,经过评图和选拔,最后每组挑选出一个优秀作品,在年级评比中展示自己的作品,而那些业界出名的老师们,会对作品进行各种点评,各种互掐、插科打诨等,几乎与“好声音”如出一辙。
其实这是我们很多人都熟悉,而且经历过的过程。
在这种过程中,任何一个领域的老师,都一定会有这么几类,业界无可争议的主流泰斗,如刘欢;人脉广阔豪爽直率的大妈,如那英:风趣幽默创意非凡的(往往是外籍或有海外背景),如哈林:还有本校的学长刚刚混到教师职位的,如杨坤。
而同学的类型也大体是这样的分类:拿着优秀高考成绩入学的牛逼高才生;从乡村学校考来有一个历尽千辛万苦的成功故事的,有谨小慎微从不出错,严格按照老师和父母的期望去成长的:当然,也有个性鲜明充满争议的。“好声音”中的学生,哪一个属于哪一种类型,我们尽可自己填空。
虽然我对音乐一窍不通,但是最后这种师生间的互动,却让我感到了出乎意料的熟悉,结果让我觉得是如此地似曾相识。学院派的刘欢,最终把队员打造成了四个外形不同的“刘欢”,于是吉克隽逸最后决赛唱了首老歌,唱了首山歌:那英是市场的主流,就好像大学里那些能揽到大量商业活儿的老师,那英最终留下了市场已经被类似郑钧、汪峰等前辈验证过的梁博(校园民谣、摇滚风格):杨坤是刚刚评过教授的年轻教师,选择的学生就是尽量不要“出乱子”,不能一不小心抢了其他导师的风头;哈林是真想学生学点什么的老师,没有把学员向某个方向拉,他把金池打造成了金池加强版,把莫愁打造成了莫愁加强版,把大山打造成了大山加强版,把师太打造成了师太加强版。
“刚才吴莫愁这个是……我想了半天,她那么弄,我没怎么看明白她到底要干什么,这到底是干嘛,这事没看懂。”这是刘欢在某场评价吴莫愁时说的。
这句话,实在太熟悉了,不走寻常路的学生,遇上了最一本正经、治学严谨的老师,就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接受这样的教育。
“像什么”和“是什么”的不同结局
许多人说决赛夜有黑幕,所以梁博夺冠。微博上那么多人说喜欢莫愁,喜欢吉克,那是因为微博上的人根本不是中国市场的基石。
中国的主流受众。在评判一个不熟悉的领域时,不会看重独特性和创造性。而会看——这个东西“像”一个什么他们所熟悉的另外的东西,“像”什么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是”什么。
所以,梁博无论是市场考虑还是真的观众投票,都会夺冠。决赛夜的另外三个人,你无法很明确地说他们像谁,他们也许多多少少地像他们自己,可是“自己”是一个未经过验证的市场模式,无论是大厂商还是消费者都会心存疑惑。
梁博呢?他完全不做自己。他用从开始到最后的表演,明确而直白地告诉了所有人:“我就是学的汪峰、郑钧!我就是玩的他们这种调调!我能学他们学得惟妙惟肖!”
有微博说,吴莫愁从开赛到决赛唱了7种不同类型的歌,并把歌曲全都破坏掉转化成了她自己那种诡异的风格,而梁博则一直唱汪峰,而且是学着汪峰唱。发微博的同学以这样的口气表示了鄙视梁博的心态,可是这恰恰是梁博成为赢家的原因。
对于音乐这个行当,我们大多数人都只是观众,不是行家。去KTV的经历告诉我们,“唱得好”的标准定义是对原唱的模仿越像越好。
吐槽是容易的,但轮到自己对不熟悉的领域做翔断的时候,我们就会成为被那个专业中的人士最不屑的“三俗消费者”。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和熏陶,已经在我们的骨子里植入了随波逐流的基因,这个也许会有部分改变,但绝不会彻底被改变。除了这些,再加上梁博具备了无绯闻、不搞怪、行事低调、四平八稳、造型朴实等一系列中国人喜闻乐见的优秀品质,最后还唱了一首爱国歌曲,他不夺冠,谁夺冠?
别说夺冠,最招老师、长辈们待见的也还是他。想想我们周围的人,你能找出几个喜欢吴莫愁们的老师和长辈?
你懂的——我们又真的懂了多少
据说“好声音”的冠军是要到世界舞台上,跟其他国家的“好声音”冠军Pk的。
有人说,美国“好声音”的冠军无论是音乐修养、演出造诣、临场技巧,都要比梁博强出太多,甚至在美国“好声音”中那些导师一把椅子都不转的,也比梁博更有特点。将梁博放逐于世界,无异于以卵击石。因此,有一种阴谋论的观点说:到了世界“好声音”的舞台前,会宣布梁博因故去不了,而第二名的莫愁会顶上,因此莫愁其实也是内定。
原来,人人都知道中国观与世界观还是有区别的。前几天,我去朋友的公司看他们开发设计的产品,国内版本四平八稳,但他们还准备了国际版本,用色大胆,设计前卫。我问他为什么不直接把后者在国内发表啊,多好。朋友神秘地回答“你懂的!”
快速膨胀的中国市场,最讲究的终究是实用主义。就连很多国际知名的建筑师,在国内也爱设计各种“三俗”作品,完全没办法跟他们在国外的作品相比,精英主义对于快速发展的中国来说,既消磨时间和功夫又创造不出最有利的效益。
中国人只是希望通过手中的技能,去换取一份养家糊口的工资。以建筑来说,中国的大多数人都不需要什么高品味,不需要高科技的、精致的博物馆和小别墅,而是需要大片大片的经济适用房和巨大的购物中心:从音乐上来说,一个小汪锋就足以让大家满足,至于世界舞台,到时低调处理过去就好了。
“你懂的!”对于中国社会当下的种种,其实我们一直没太懂。看完“好声音”,似乎又多懂了一层——而你,又“懂”到了哪个层次呢?
(作者为美国耶鲁大学建筑设计学硕士,国产独立RPG游戏《雨血》系列制作人)
抛开音乐这个专业不谈,从导师与学员的种种关系说起吧。
我是学设计的。拿设计专业的训练来说,也常常是将10个学生分成一个组,由一个老师辅导,经过评图和选拔,最后每组挑选出一个优秀作品,在年级评比中展示自己的作品,而那些业界出名的老师们,会对作品进行各种点评,各种互掐、插科打诨等,几乎与“好声音”如出一辙。
其实这是我们很多人都熟悉,而且经历过的过程。
在这种过程中,任何一个领域的老师,都一定会有这么几类,业界无可争议的主流泰斗,如刘欢;人脉广阔豪爽直率的大妈,如那英:风趣幽默创意非凡的(往往是外籍或有海外背景),如哈林:还有本校的学长刚刚混到教师职位的,如杨坤。
而同学的类型也大体是这样的分类:拿着优秀高考成绩入学的牛逼高才生;从乡村学校考来有一个历尽千辛万苦的成功故事的,有谨小慎微从不出错,严格按照老师和父母的期望去成长的:当然,也有个性鲜明充满争议的。“好声音”中的学生,哪一个属于哪一种类型,我们尽可自己填空。
虽然我对音乐一窍不通,但是最后这种师生间的互动,却让我感到了出乎意料的熟悉,结果让我觉得是如此地似曾相识。学院派的刘欢,最终把队员打造成了四个外形不同的“刘欢”,于是吉克隽逸最后决赛唱了首老歌,唱了首山歌:那英是市场的主流,就好像大学里那些能揽到大量商业活儿的老师,那英最终留下了市场已经被类似郑钧、汪峰等前辈验证过的梁博(校园民谣、摇滚风格):杨坤是刚刚评过教授的年轻教师,选择的学生就是尽量不要“出乱子”,不能一不小心抢了其他导师的风头;哈林是真想学生学点什么的老师,没有把学员向某个方向拉,他把金池打造成了金池加强版,把莫愁打造成了莫愁加强版,把大山打造成了大山加强版,把师太打造成了师太加强版。
“刚才吴莫愁这个是……我想了半天,她那么弄,我没怎么看明白她到底要干什么,这到底是干嘛,这事没看懂。”这是刘欢在某场评价吴莫愁时说的。
这句话,实在太熟悉了,不走寻常路的学生,遇上了最一本正经、治学严谨的老师,就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接受这样的教育。
“像什么”和“是什么”的不同结局
许多人说决赛夜有黑幕,所以梁博夺冠。微博上那么多人说喜欢莫愁,喜欢吉克,那是因为微博上的人根本不是中国市场的基石。
中国的主流受众。在评判一个不熟悉的领域时,不会看重独特性和创造性。而会看——这个东西“像”一个什么他们所熟悉的另外的东西,“像”什么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是”什么。
所以,梁博无论是市场考虑还是真的观众投票,都会夺冠。决赛夜的另外三个人,你无法很明确地说他们像谁,他们也许多多少少地像他们自己,可是“自己”是一个未经过验证的市场模式,无论是大厂商还是消费者都会心存疑惑。
梁博呢?他完全不做自己。他用从开始到最后的表演,明确而直白地告诉了所有人:“我就是学的汪峰、郑钧!我就是玩的他们这种调调!我能学他们学得惟妙惟肖!”
有微博说,吴莫愁从开赛到决赛唱了7种不同类型的歌,并把歌曲全都破坏掉转化成了她自己那种诡异的风格,而梁博则一直唱汪峰,而且是学着汪峰唱。发微博的同学以这样的口气表示了鄙视梁博的心态,可是这恰恰是梁博成为赢家的原因。
对于音乐这个行当,我们大多数人都只是观众,不是行家。去KTV的经历告诉我们,“唱得好”的标准定义是对原唱的模仿越像越好。
吐槽是容易的,但轮到自己对不熟悉的领域做翔断的时候,我们就会成为被那个专业中的人士最不屑的“三俗消费者”。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和熏陶,已经在我们的骨子里植入了随波逐流的基因,这个也许会有部分改变,但绝不会彻底被改变。除了这些,再加上梁博具备了无绯闻、不搞怪、行事低调、四平八稳、造型朴实等一系列中国人喜闻乐见的优秀品质,最后还唱了一首爱国歌曲,他不夺冠,谁夺冠?
别说夺冠,最招老师、长辈们待见的也还是他。想想我们周围的人,你能找出几个喜欢吴莫愁们的老师和长辈?
你懂的——我们又真的懂了多少
据说“好声音”的冠军是要到世界舞台上,跟其他国家的“好声音”冠军Pk的。
有人说,美国“好声音”的冠军无论是音乐修养、演出造诣、临场技巧,都要比梁博强出太多,甚至在美国“好声音”中那些导师一把椅子都不转的,也比梁博更有特点。将梁博放逐于世界,无异于以卵击石。因此,有一种阴谋论的观点说:到了世界“好声音”的舞台前,会宣布梁博因故去不了,而第二名的莫愁会顶上,因此莫愁其实也是内定。
原来,人人都知道中国观与世界观还是有区别的。前几天,我去朋友的公司看他们开发设计的产品,国内版本四平八稳,但他们还准备了国际版本,用色大胆,设计前卫。我问他为什么不直接把后者在国内发表啊,多好。朋友神秘地回答“你懂的!”
快速膨胀的中国市场,最讲究的终究是实用主义。就连很多国际知名的建筑师,在国内也爱设计各种“三俗”作品,完全没办法跟他们在国外的作品相比,精英主义对于快速发展的中国来说,既消磨时间和功夫又创造不出最有利的效益。
中国人只是希望通过手中的技能,去换取一份养家糊口的工资。以建筑来说,中国的大多数人都不需要什么高品味,不需要高科技的、精致的博物馆和小别墅,而是需要大片大片的经济适用房和巨大的购物中心:从音乐上来说,一个小汪锋就足以让大家满足,至于世界舞台,到时低调处理过去就好了。
“你懂的!”对于中国社会当下的种种,其实我们一直没太懂。看完“好声音”,似乎又多懂了一层——而你,又“懂”到了哪个层次呢?
(作者为美国耶鲁大学建筑设计学硕士,国产独立RPG游戏《雨血》系列制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