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斯皮尔伯格是一位善于发现人性美的导演,他的电影中总是充满对人类的关怀和爱的表达,童年时代对斯皮尔伯格的成长起着较为深刻的影响,在他所拍摄的电影作品中,不管是亦邪亦善的外星人还是残暴至极的史前生物,抑或是在充满杀戮的战争期间,在他的电影中总能感受到他对人性的思索和对人类最普遍情感的关怀与反思。
关键词:斯皮尔伯格;人性
作者简介:吴小静,女,河南省驻马店市人,赣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技术学。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5--01
自电影发展以来,不管是现实片还是科幻片,电影中的人性表达一直是人们持续关注和讨论的话题。犹太裔美国电影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的电影在人性的表达上尤为深刻,他的电影带给人们不一样的思考与感悟,反映出对人类最普遍情感的反思与敬畏和对生活富有哲理的思考。
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作品反映着人性中不同的情感层面,无论是孩童般的幻想還是严肃沉重的人类使命感都是斯皮尔伯格想要表达的情感,前者是他浪漫的感性,后者则是他缜密的理性。
一、坚持童真
童年时期对斯皮尔伯格的成长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这一点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尤为突出。小时候的斯皮尔伯格被邻居小孩欺负,斯皮尔伯格却主动表示要让欺负他的人在他的作品《战斗队》中担当主角。那个欺负他的人在电影中扮演队长后,斯皮尔伯格开始和他以朋友相称。多年之后他的电影创作当中也相应的往剧本里添加了一帮总是欺负主人公的小流氓,而最终主人公结局总是让人心神开怀,例如《回到未来》中的麦克弗莱。童年时期天真烂漫的纯真记忆让斯皮尔伯格在电影中的创作更加的富有哲学家的气息,在电影的叙事当中充满对幼时的美好回忆,表达着孩子们天真烂漫的想象。例如在《第三类接触》中,流星在天空中划出一道光,就与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少年时期父亲带他去野地里观看流星雨的经历相关;在《印第安纳琼斯》中,小男孩像大人般与敌人战斗的情节,令人更加的向往孩童时期竞技游戏的场面。
二、反对战争
除了在电影中以孩子的眼光来表达、赞美人性外,斯皮尔伯格同时也尝试从更多层面来发掘、感知人性至真至善的一面。虽然在斯皮尔伯格的众多电影中时刻体现着美式爱国主义,时刻遵守个人自身的道德准则、体现爱国主义情节,但在刻画人性方面成为了全人类共通的主题而远远超越了国家和地区,民族和语言的限制。
《辛德勒名单》作为最能代表斯皮尔伯格刻画揭示人性的电影,直至现在观看也时常能触动人内心最深处的情弦。斯皮尔伯格为这部影片投入了巨大的精力与时间,从而为世人留下了一部无上经典的同时也为他带来了渴望已久的奥斯卡最佳导演的殊荣。影片用平实直白的镜头进行拍摄,放弃电影特效技术,拒绝邀请好莱坞巨星,利用大量的时间搜集、了解相关历史资料,并邀请了当年被辛德勒拯救过的犹太人作顾问,同时邀请集中营中的幸存者作自己的副手。斯皮尔伯格为拍好这部影片而做的一系列铺设,也是为了当人们真正看到这部影片时,感受到二战带给人们的不仅是人类家园的流失,同时也是对人类心灵毁灭性的创伤,让观众透过辛德勒的目光,重回二战时期的波兰,带领观众经历它的繁华落尽,同时也告诉人们在那个人性泯灭的年代依然微弱的人性光芒,人类的良知在任何恶劣的情况下都不会完全泯灭。
影片《拯救大兵瑞恩》是斯皮尔伯格第一部完整意义上的战争片,影片讲述的是在二战期间英美盟军诺曼底登陆中,盟军将军马歇尔在得知一家姓瑞恩的家庭,有三兄弟已阵亡,只有一个小儿子詹姆斯·瑞恩生死未卜后命令一支小分队前去营救瑞恩并成功救出,最终搜救小分队成员在战斗中先后为国捐躯的故事。斯皮尔伯格在影片中假借影片中上尉的口吻,说出了他对人性的感悟,也就是“你们每前进一步,也就离家更进一步”。通过这些,引发了人们对战争中的人性的思考。而八个人换取一个人的命题,也被越来越多的人去求索。在当时那个人性被蹂躏、生命被践踏的黑暗时代,斯皮尔伯格试着用他最真切的情感表露和极具人性化的美术风格做着最后的反思。
三、颂扬真善美
斯皮尔伯格还是黑色幽默的高手,《幸福终点站》就是其中的例子。纳沃斯基是一个来自东欧小国的平民,当祖国发生政变,他变成了一个没有国籍的人。在迪克逊的诡计面前,不改初心,决定留在看不到明天的国际机场。当纳沃斯基独自在美国机场孤苦无依,从底层的清洁工,到机场的每一个工作人员,建筑工人,还有那些同甘共苦富有爱心的人们都纷纷献出爱心,有人递上了一份热饭菜,有人提供了一杯热咖啡,有人送来一句问候。同样的,他也为大家付出着自己的智慧和友好。他帮助鲁纳成就了一段美满的婚姻。然而,谁也不知道,这个老实巴交的老清洁工竟然是在印度受到压迫后潜逃来到美国的,如果他被遣返回国,那么他可能将受到常年的监禁。当纳沃斯基要离开机场时,所有的机场人员都震动了,人们争相奔出店铺,挥手相送这位给他们带来无尽感动和幸福的异乡人,时间给他们的友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参考文献:
[1][4]袁金戈,肖凭.电影评介[J].2008(10),19-20.
[2]张明顺.新世纪文学选刊[J].2009(06),62-64.
[3]约翰·巴克斯特.斯皮尔伯格[M].海南出版社,1999.
[5]曹海峰.精神分析与电影[D].上海师范大学,2006.
[6]林虹.人性关怀:斯皮尔伯格电影的精髓[J].电影文学,2011(04).
关键词:斯皮尔伯格;人性
作者简介:吴小静,女,河南省驻马店市人,赣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技术学。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5--01
自电影发展以来,不管是现实片还是科幻片,电影中的人性表达一直是人们持续关注和讨论的话题。犹太裔美国电影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的电影在人性的表达上尤为深刻,他的电影带给人们不一样的思考与感悟,反映出对人类最普遍情感的反思与敬畏和对生活富有哲理的思考。
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作品反映着人性中不同的情感层面,无论是孩童般的幻想還是严肃沉重的人类使命感都是斯皮尔伯格想要表达的情感,前者是他浪漫的感性,后者则是他缜密的理性。
一、坚持童真
童年时期对斯皮尔伯格的成长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这一点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尤为突出。小时候的斯皮尔伯格被邻居小孩欺负,斯皮尔伯格却主动表示要让欺负他的人在他的作品《战斗队》中担当主角。那个欺负他的人在电影中扮演队长后,斯皮尔伯格开始和他以朋友相称。多年之后他的电影创作当中也相应的往剧本里添加了一帮总是欺负主人公的小流氓,而最终主人公结局总是让人心神开怀,例如《回到未来》中的麦克弗莱。童年时期天真烂漫的纯真记忆让斯皮尔伯格在电影中的创作更加的富有哲学家的气息,在电影的叙事当中充满对幼时的美好回忆,表达着孩子们天真烂漫的想象。例如在《第三类接触》中,流星在天空中划出一道光,就与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少年时期父亲带他去野地里观看流星雨的经历相关;在《印第安纳琼斯》中,小男孩像大人般与敌人战斗的情节,令人更加的向往孩童时期竞技游戏的场面。
二、反对战争
除了在电影中以孩子的眼光来表达、赞美人性外,斯皮尔伯格同时也尝试从更多层面来发掘、感知人性至真至善的一面。虽然在斯皮尔伯格的众多电影中时刻体现着美式爱国主义,时刻遵守个人自身的道德准则、体现爱国主义情节,但在刻画人性方面成为了全人类共通的主题而远远超越了国家和地区,民族和语言的限制。
《辛德勒名单》作为最能代表斯皮尔伯格刻画揭示人性的电影,直至现在观看也时常能触动人内心最深处的情弦。斯皮尔伯格为这部影片投入了巨大的精力与时间,从而为世人留下了一部无上经典的同时也为他带来了渴望已久的奥斯卡最佳导演的殊荣。影片用平实直白的镜头进行拍摄,放弃电影特效技术,拒绝邀请好莱坞巨星,利用大量的时间搜集、了解相关历史资料,并邀请了当年被辛德勒拯救过的犹太人作顾问,同时邀请集中营中的幸存者作自己的副手。斯皮尔伯格为拍好这部影片而做的一系列铺设,也是为了当人们真正看到这部影片时,感受到二战带给人们的不仅是人类家园的流失,同时也是对人类心灵毁灭性的创伤,让观众透过辛德勒的目光,重回二战时期的波兰,带领观众经历它的繁华落尽,同时也告诉人们在那个人性泯灭的年代依然微弱的人性光芒,人类的良知在任何恶劣的情况下都不会完全泯灭。
影片《拯救大兵瑞恩》是斯皮尔伯格第一部完整意义上的战争片,影片讲述的是在二战期间英美盟军诺曼底登陆中,盟军将军马歇尔在得知一家姓瑞恩的家庭,有三兄弟已阵亡,只有一个小儿子詹姆斯·瑞恩生死未卜后命令一支小分队前去营救瑞恩并成功救出,最终搜救小分队成员在战斗中先后为国捐躯的故事。斯皮尔伯格在影片中假借影片中上尉的口吻,说出了他对人性的感悟,也就是“你们每前进一步,也就离家更进一步”。通过这些,引发了人们对战争中的人性的思考。而八个人换取一个人的命题,也被越来越多的人去求索。在当时那个人性被蹂躏、生命被践踏的黑暗时代,斯皮尔伯格试着用他最真切的情感表露和极具人性化的美术风格做着最后的反思。
三、颂扬真善美
斯皮尔伯格还是黑色幽默的高手,《幸福终点站》就是其中的例子。纳沃斯基是一个来自东欧小国的平民,当祖国发生政变,他变成了一个没有国籍的人。在迪克逊的诡计面前,不改初心,决定留在看不到明天的国际机场。当纳沃斯基独自在美国机场孤苦无依,从底层的清洁工,到机场的每一个工作人员,建筑工人,还有那些同甘共苦富有爱心的人们都纷纷献出爱心,有人递上了一份热饭菜,有人提供了一杯热咖啡,有人送来一句问候。同样的,他也为大家付出着自己的智慧和友好。他帮助鲁纳成就了一段美满的婚姻。然而,谁也不知道,这个老实巴交的老清洁工竟然是在印度受到压迫后潜逃来到美国的,如果他被遣返回国,那么他可能将受到常年的监禁。当纳沃斯基要离开机场时,所有的机场人员都震动了,人们争相奔出店铺,挥手相送这位给他们带来无尽感动和幸福的异乡人,时间给他们的友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参考文献:
[1][4]袁金戈,肖凭.电影评介[J].2008(10),19-20.
[2]张明顺.新世纪文学选刊[J].2009(06),62-64.
[3]约翰·巴克斯特.斯皮尔伯格[M].海南出版社,1999.
[5]曹海峰.精神分析与电影[D].上海师范大学,2006.
[6]林虹.人性关怀:斯皮尔伯格电影的精髓[J].电影文学,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