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生物活性材料促进创面修复和皮肤再生

来源 :中华烧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gweiz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环境调控是促进创面修复和皮肤再生的关键技术。近年来,系列调控微环境和细胞行为的新型生物活性材料得以研发,显示出高效诱导创面修复和皮肤附件再生的能力。本文就相关新型生物活性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其作用机制进行总结。“,”The modulation of microenvironment is a key technology towards promoting wound repair and skin regeneration. In recent years, a series of new bioactive materials that modulate the microenvironment and cell behaviors have been developed, demonstrating highly efficient capability of inducing wound repair and skin appendage regeneration.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development of related new bioactive materials and their mechanisms of action.
其他文献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9年1月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67例腹横筋膜前腹股沟疝修补术后伴慢性疼痛复发疝患者行原切口Kugel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67例中病变在右侧者39例,左侧者28例;轻、中、重度疼痛者分别为39、20、8例。Kugel手术中切除瘢痕组织,将原有的网塞与平片全部取出,分离腹膜前间隙,将补片覆盖耻骨肌孔。单侧手术时间平均57 min(51~85 min);6例(8.9%)术中腹膜破裂;5例(7.5%)发生术后血清肿。平均随访18个月(12~50个月),均未复发;与术前比较,术后3
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20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连云港医院诊治的86例未成年眶周蜂窝织炎患者临床资料。86例中72例为眶隔前蜂窝织炎,年龄0.5~11.0岁,男性44例;14例为眶隔后蜂窝织炎,年龄2.0~17.0岁,男性9例;眶隔后感染者发病年龄(6.14±2.18)岁,显著高于眶隔前感染者(3.71±2.83)岁(n P0.05)。69例进行了血培养检查,共分离出病原菌5株(均为眶隔后蜂窝织炎者),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4株,流感嗜血杆菌1株。86例均行抗生素滴眼液滴眼及抗生素静脉输注
肥厚性硬脑膜炎是一种以硬脑膜局限或弥漫性增厚及纤维化为表现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本文报道1例21岁女性继发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肥厚性硬脑膜炎的诊治过程。
对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绍兴市人民医院及其下属分院的150例≥60岁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采用进食评估问卷调查工具-10(EAT-10)入户评估吞咽障碍发生情况,其中吞咽障碍者(EAT-10评分≥3分)92例(61.3%,吞咽障碍组),无吞咽障碍者58例(正常组)。吞咽障碍组与正常组的年龄、文化程度、食物类型、脑卒中病史、呛咳史、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自理能力[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的Barthel指数(Barthel评分)]、咀嚼功能评分、用药种类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
对2020年6月至2021年8月浙江省江山市人民医院诊治的120例无积水肾下盏小结石患者,分为药物组、振动组和联合组,每组各40例,分别采用口服枸橼酸氢钾钠、物理振动排石术(EPVL)、EPVL联合枸橼酸氢钾钠治疗,枸橼酸氢钾钠剂量为10.0 mg/d(早、中为2.5 mg,晚为5.0 mg),EPVL持续振动排石共18 min,振动频率2 800次/min、振幅5 mm。视结石排出情况分别于第1次治疗后1、2、4周后复查泌尿系CT、外周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等,并监测早晚体温和尿色变化,观察各组治疗1、
回顾一例发热伴关节痛最终诊断为布鲁杆菌病病例的诊治经过,分析其临床特点及相关鉴别诊断,展示详细的问诊、查体等基本功以及从常见症状出发的临床思维的重要性。
报道1例34岁荒酸二甲酯致中毒性表皮坏死症男性患者病例资料。患者接触荒酸二甲酯后双上肢出现红斑、水疱,后逐渐蔓延至周身伴疼痛。根据皮肤科检查与实验室检查确定诊断,予人丙种球蛋白、甲泼尼龙抗过敏、莫西沙星注射液抗感染以及保护肝功能,创面清创换药及莫匹罗星软膏等治疗,治疗1个月后康复出院。
一例以咳嗽、腹泻、下肢水肿起病的中年男性,病情进展迅速,在一年内即出现了全身多发淋巴结肿大、肝脾大、门脉高压、全身多发骨质病变,辗转多家医院行多次病理检查均未能明确诊断,最终在北京协和医院经骨髓穿刺、分子遗传学以及组织病理等检查明确诊断罕见的侵袭性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经过干扰素治疗后,患者病情平稳。
报道1例以贫血及肾功能不全起病的中年女性,既往因风湿性心脏病行二尖瓣、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术,最终诊断人工心脏瓣膜相关的机械性溶血性贫血。患者曾被外院诊断“血管炎”,免疫抑制治疗后出现肺孢子菌肺炎,病情一度危重。通过本病例提示医务人员尤其是基层及全科医生提高对机械性溶血性贫血的认识,并增加对患者安全及医疗质量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