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改革20多年来,山腰盐场由于受专营体制保护,管理体制、管理制度和干部观念几十年雷打不动,曾被当地人称为“改革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弊端在山腰盐场根深蒂固,其它国有企业没有的弊端山腰盐场也有,工人长期的低收入、积怨深、士气低,许多人抱有“破罐子破摔”的思想,把盐业当副业,“外头有工去打工,外头没工来晒盐”,滩场年久失修,设备老化,生产能力不断下降,企业连年亏损,企业步入恶性循环的轨道。
严峻的问题明明白白地摆在盐场领导班子的面前,能眼睁睁地看着一个百年老企倒下吗?改革才有出路,于是一场声势浩大、脱胎换骨的改革在2003年初拉开帷幕。
一石激起千层浪
改革要成功,思想先作通。2003年3月3日,盐场党委召开各支部、工区、场部各科室负责人和改革宣传工作组会议,全面部署企业改革大讨论宣传活动。党委把区委、区政府和省盐务局领导关于山腰盐场必须进行企业改革的要求:把其它企业成功的改革经验;把山腰盐场的家底、存在困难、问题及其原因;把现代企业经营理念和不适应企业发展的传统观念加以比较分析印发到每个工人。以“山腰盐场为何要改革”、“企业要如何改革”为主题的大讨论活动,在全场轰轰烈烈地展开。
一石激起千层浪,企业要改革的消息一传开,全场上下犹如开了锅,全都沸腾了。这是山腰盐场史无前例的举措,从干部到工人都在思考着、争辩着。一时间,全场一下出现了各种声音。有理解的,有反对的。职工墨守了几十年的思想观念,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做法一夜之将被新的理念和举措所替代,对盐场而言,这不啻发生了一场强烈的“地震”。
改革肯定要“伤筋动骨”,势必牵涉、影响到一部分人的利益。毕竟是组建40多年的国有企业,人事关系十分复杂。打破“铁饭碗”,取消平均分配和减员增效、减负增收的改革思路,意味着有一部分员工要被精简。
作为一把手,连绵书记首当其中成为大家议论的焦点,也不可幸免地卷入各种猜测、流言攻击的中心,家人和亲友都为他担心。领导班子成员们也担心改革是不是过火了,会不会出乱子。
于是改革宣传讨论汇报分析会在场党委会议室立即召开了。会上宣布了一条纪律,各支部、各宣传工作队必须原汁原味汇报,不得加工。先后汇总了工人上百条建议的意见。党委从中发现工人有“三大不满”:一是对严重侵犯工人利益的分配制度强烈不满;二是对无所事事“寄生虫”式的工勤人员和一些管理干部强烈不满;三是对长期低收入状态强烈不满。大家通过认真分析认为,工人的不满情绪是长期存在的,现在把所有的工人和退休工人召集在一起讨论,给他们一个发牢骚、提意见的平台,积压在他们心中不满一下子被激发,全场一片咒骂声是必然的,不但不可怕,反而说明工人反映越强烈,要求改革的愿望越迫切,只要加以正确引导,工人的不满情绪很快会转化为改革热情。
3月11日,改革动员大会召开。在会上,连绵书记代表党委向到会的全体党员、职工代表、班组长和退管会组长以上干部职工“亮家底”、“道家情”,对汇总的上百条意见一一进行剖析,并结合改革的目标和改革的思路提出解决的办法。连书记一口气讲了近4个小时,300多名员工聚精会神听讲,不时响起一阵阵掌声和笑声,心里一下子亮堂了。
3月21日至22日,山腰盐场三届一次职代会适时召开。来自全场各个岗位的139名代表全数通过了会议所提出的以分配制度改革为核心的财务预算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方案。会后,改革全面展开了。工区每年截留100多万元工人工资的侵权行为被取消了;先进重奖、未位淘汰的激励机制开始建立;对臃肿的机构实行“减肥”;生产设备维修和更新开始大量投入;全场从领导到工人谈生产、议质量、讲贡献氛围迅速形成,工人的生产积极性迅速迸发出来了。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2003年、2004年连续两年产量超11万吨,比改革前增长37%以上,企业扭亏为盈,在岗工人收入大幅度提高。2003年和2004年分别比2002年增长了47.46%和66.5%,连年创历史新高。
分配制度改革的成功,工人们通过改革获得实惠,为最敏感最棘手的用工制度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在改革之前,山腰盐场实行国家的退休补员政策,由此,盐工家庭把盐工视为可以世袭的“祖宗业”。但随着技术不断改造,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山腰盐场劳力过剩问题日益突出,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劳力过剩达到1500多人。企业包袱越背越重,工人负担越来越大,劳动生产力越来越低。用工制度的改革是整个企业改革成败的关键,因为它涉及近2000多名工人、两万多工人家属的切身利益,稍微不慎就可能导致改革的夭折。
党委在启动用工制度改革中采取积极稳妥的方法,用一个月进行调研,用一个月进行讨论,改革方案几易其稿,尽可能集中最广泛工人意见。2003年12月13日用工制度整顿改革方案出台时,场党委在泉港第一中学礼堂召开企业改革再动员大会,全场干部、工人和退管会正副会长、小组长计1300多人参加。会后用工制度改革方案迅速在各工区、各班组紧锣密鼓也推行。不到一个月时间,工勤人员在年初精简41名的基础上再次精简15名,从原来的一岗多人变为一人一岗或一人多岗。全场先后精简员工521名。
盐场只用两年时间就完成了莆田盐场用十年时间所进行的改革。据财务科统计数字表明,至2004年底,经过两年的改革,企业经济效益达到1195万元,不仅扭转了连年亏损的局面,而且企业的全部资金由2002年底的998万元增值至1539万元,初步实现“企业减负增效、工人减负增收”的改革目标。福建省委宣传部等部门授予“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称号,省总工会授予“模范职工之家”称号,泉州市委、市政府授予“依法治市先进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称号,泉港区委、区政府分别授予“经济工作先进单位”、“纳税大户”、“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泉州市地税局授予“A级纳税人”称号,山腰盐场再度赢得了上级的高度信任和大力支持,省盐业公司再次增加与盐场合资的食盐深加工企业—晶海轻化有限公司的投资,业务量扩大了一倍以上,出口日本盐的计划全部调整给山腰盐场。改革,使山腰盐场在全省制盐行业中再度独领风骚。
道是无情却有情
如此大力度、大动作的改革,却没有出现一例越级上访事件和过激行为,这奇迹。凭什么创造出来的?凭的是有一个符合企业利益和工人长远利益的改革目标,一种成功的宣传造势,一支善战的基层队伍,一个自身正、立场硬的领导核心和“改革无情、操作有情”的工作步骤和方法。为了推进改革,党、政、纪、工四套班子思想高度统一,面对压力不动摇。在劳动用工整顿中,各级领导均以身作则当表率,从自己的亲戚先精简,决不开“人情口”、露“关系隙”,要精简工勤人员。为了保证自身过得硬,党委制定了“十不准”规定,其中一条明确规定不准领导干部及其亲属参与承包本场工程和大宗物资的采购,或插权力股。场内3万元以上的物资或5万元以上的工程项目全面实行公开招投标,场务每月定期公开,并将公开制度逐级推行到工区和班组,逐步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厂务公开体系。山腰盐场的场务公开工作经验不仅得到了区纪委的好评,而且还代表泉港区参加全市厂务公开工作经验交流。
改革无情,操作有情,这是盐场改革得到工人支持、拥护的重要的因素。党委提出制订改革方案要“让全体员工参与,与职工代表商量”的工作原则,改革方案征求广大员工的意见。采纳工人的合理要求。对少数工人的具体问题,党委做到尽可能地帮助解决。党委特地规定,如果工人到场部上访,一律不得阻扰、欺骗,要热情接待,还要帮助上访者找到他要找的领导,否则将予批评教育,造成后果要追究责任。一连好几次,工人来上访,正逢党委召开党政联席会,会议立即停了下来,待接待结束后,会议才继续进行。这一举动让工人心悦诚服了,都说党委把工人当“上帝”。
对被裁减下来的工人根据不同情况帮助他们找出路,排扰解难,与省盐业公司合资的晶海公司扩招工人时优先招收下岗工人或下岗工人的子女;投资扩建了宏昌织造厂,增加了工人就业,把 203名老弱病残的下岗工人列入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个别生活还不能得到保障的,企业还定期给予补助,年终拨出20多万元对下岗困难工人挨家逐户进行慰问。
发展任重而道远
盐场改革的初步成功,引起省、市、区领导的重视,多次莅临调研指导。福建省盐务局局长到盐场检查工作时指出,山腰盐场改革步子很稳,成效明显,这是山腰盐场由古老企业转变为现代企业迈出了关键一步。
泉港区委书记游祖勇,区长陈国强等领导多次到盐场考察调研,认为山腰盐场改革有新思路、新办法、新进展,取得前所未有的成绩,实现了建场以来最快、最好发展,但同时对盐场的发展前途表示深深的关注。
如果说,山腰盐场于一九五九年由一家一户个体经济转化为国营企业,从零散生产转型为集中经营是山腰盐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六七十年代围海建滩,扩大生产规模是第二个里程碑;从2003年起,如果山腰盐场通过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调整产业结构能发展为多业经营的集团企业,无疑将成为盐场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中华儿女多志气,无限风光在险峰。泉港区炼化一体化的正式启动,将迎来大开发、大建设的高潮,给山腰盐场提供了无限商机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考验。找准位置、抢抓机遇是盐场人的独到目光,运筹企业体制创新,谋划产业结构调整是盐场人积极对策。“以盐为主、多业并举”的发展蓝图正全面付诸实施。
我们相信,我们很快可以看见,在湄洲湾畔,在泉港新城的东南面,一个集制造加工、商业、服务业等多业并举的现代企业正在悄然崛起。
严峻的问题明明白白地摆在盐场领导班子的面前,能眼睁睁地看着一个百年老企倒下吗?改革才有出路,于是一场声势浩大、脱胎换骨的改革在2003年初拉开帷幕。
一石激起千层浪
改革要成功,思想先作通。2003年3月3日,盐场党委召开各支部、工区、场部各科室负责人和改革宣传工作组会议,全面部署企业改革大讨论宣传活动。党委把区委、区政府和省盐务局领导关于山腰盐场必须进行企业改革的要求:把其它企业成功的改革经验;把山腰盐场的家底、存在困难、问题及其原因;把现代企业经营理念和不适应企业发展的传统观念加以比较分析印发到每个工人。以“山腰盐场为何要改革”、“企业要如何改革”为主题的大讨论活动,在全场轰轰烈烈地展开。
一石激起千层浪,企业要改革的消息一传开,全场上下犹如开了锅,全都沸腾了。这是山腰盐场史无前例的举措,从干部到工人都在思考着、争辩着。一时间,全场一下出现了各种声音。有理解的,有反对的。职工墨守了几十年的思想观念,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做法一夜之将被新的理念和举措所替代,对盐场而言,这不啻发生了一场强烈的“地震”。
改革肯定要“伤筋动骨”,势必牵涉、影响到一部分人的利益。毕竟是组建40多年的国有企业,人事关系十分复杂。打破“铁饭碗”,取消平均分配和减员增效、减负增收的改革思路,意味着有一部分员工要被精简。
作为一把手,连绵书记首当其中成为大家议论的焦点,也不可幸免地卷入各种猜测、流言攻击的中心,家人和亲友都为他担心。领导班子成员们也担心改革是不是过火了,会不会出乱子。
于是改革宣传讨论汇报分析会在场党委会议室立即召开了。会上宣布了一条纪律,各支部、各宣传工作队必须原汁原味汇报,不得加工。先后汇总了工人上百条建议的意见。党委从中发现工人有“三大不满”:一是对严重侵犯工人利益的分配制度强烈不满;二是对无所事事“寄生虫”式的工勤人员和一些管理干部强烈不满;三是对长期低收入状态强烈不满。大家通过认真分析认为,工人的不满情绪是长期存在的,现在把所有的工人和退休工人召集在一起讨论,给他们一个发牢骚、提意见的平台,积压在他们心中不满一下子被激发,全场一片咒骂声是必然的,不但不可怕,反而说明工人反映越强烈,要求改革的愿望越迫切,只要加以正确引导,工人的不满情绪很快会转化为改革热情。
3月11日,改革动员大会召开。在会上,连绵书记代表党委向到会的全体党员、职工代表、班组长和退管会组长以上干部职工“亮家底”、“道家情”,对汇总的上百条意见一一进行剖析,并结合改革的目标和改革的思路提出解决的办法。连书记一口气讲了近4个小时,300多名员工聚精会神听讲,不时响起一阵阵掌声和笑声,心里一下子亮堂了。
3月21日至22日,山腰盐场三届一次职代会适时召开。来自全场各个岗位的139名代表全数通过了会议所提出的以分配制度改革为核心的财务预算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方案。会后,改革全面展开了。工区每年截留100多万元工人工资的侵权行为被取消了;先进重奖、未位淘汰的激励机制开始建立;对臃肿的机构实行“减肥”;生产设备维修和更新开始大量投入;全场从领导到工人谈生产、议质量、讲贡献氛围迅速形成,工人的生产积极性迅速迸发出来了。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2003年、2004年连续两年产量超11万吨,比改革前增长37%以上,企业扭亏为盈,在岗工人收入大幅度提高。2003年和2004年分别比2002年增长了47.46%和66.5%,连年创历史新高。
分配制度改革的成功,工人们通过改革获得实惠,为最敏感最棘手的用工制度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在改革之前,山腰盐场实行国家的退休补员政策,由此,盐工家庭把盐工视为可以世袭的“祖宗业”。但随着技术不断改造,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山腰盐场劳力过剩问题日益突出,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劳力过剩达到1500多人。企业包袱越背越重,工人负担越来越大,劳动生产力越来越低。用工制度的改革是整个企业改革成败的关键,因为它涉及近2000多名工人、两万多工人家属的切身利益,稍微不慎就可能导致改革的夭折。
党委在启动用工制度改革中采取积极稳妥的方法,用一个月进行调研,用一个月进行讨论,改革方案几易其稿,尽可能集中最广泛工人意见。2003年12月13日用工制度整顿改革方案出台时,场党委在泉港第一中学礼堂召开企业改革再动员大会,全场干部、工人和退管会正副会长、小组长计1300多人参加。会后用工制度改革方案迅速在各工区、各班组紧锣密鼓也推行。不到一个月时间,工勤人员在年初精简41名的基础上再次精简15名,从原来的一岗多人变为一人一岗或一人多岗。全场先后精简员工521名。
盐场只用两年时间就完成了莆田盐场用十年时间所进行的改革。据财务科统计数字表明,至2004年底,经过两年的改革,企业经济效益达到1195万元,不仅扭转了连年亏损的局面,而且企业的全部资金由2002年底的998万元增值至1539万元,初步实现“企业减负增效、工人减负增收”的改革目标。福建省委宣传部等部门授予“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称号,省总工会授予“模范职工之家”称号,泉州市委、市政府授予“依法治市先进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称号,泉港区委、区政府分别授予“经济工作先进单位”、“纳税大户”、“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泉州市地税局授予“A级纳税人”称号,山腰盐场再度赢得了上级的高度信任和大力支持,省盐业公司再次增加与盐场合资的食盐深加工企业—晶海轻化有限公司的投资,业务量扩大了一倍以上,出口日本盐的计划全部调整给山腰盐场。改革,使山腰盐场在全省制盐行业中再度独领风骚。
道是无情却有情
如此大力度、大动作的改革,却没有出现一例越级上访事件和过激行为,这奇迹。凭什么创造出来的?凭的是有一个符合企业利益和工人长远利益的改革目标,一种成功的宣传造势,一支善战的基层队伍,一个自身正、立场硬的领导核心和“改革无情、操作有情”的工作步骤和方法。为了推进改革,党、政、纪、工四套班子思想高度统一,面对压力不动摇。在劳动用工整顿中,各级领导均以身作则当表率,从自己的亲戚先精简,决不开“人情口”、露“关系隙”,要精简工勤人员。为了保证自身过得硬,党委制定了“十不准”规定,其中一条明确规定不准领导干部及其亲属参与承包本场工程和大宗物资的采购,或插权力股。场内3万元以上的物资或5万元以上的工程项目全面实行公开招投标,场务每月定期公开,并将公开制度逐级推行到工区和班组,逐步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厂务公开体系。山腰盐场的场务公开工作经验不仅得到了区纪委的好评,而且还代表泉港区参加全市厂务公开工作经验交流。
改革无情,操作有情,这是盐场改革得到工人支持、拥护的重要的因素。党委提出制订改革方案要“让全体员工参与,与职工代表商量”的工作原则,改革方案征求广大员工的意见。采纳工人的合理要求。对少数工人的具体问题,党委做到尽可能地帮助解决。党委特地规定,如果工人到场部上访,一律不得阻扰、欺骗,要热情接待,还要帮助上访者找到他要找的领导,否则将予批评教育,造成后果要追究责任。一连好几次,工人来上访,正逢党委召开党政联席会,会议立即停了下来,待接待结束后,会议才继续进行。这一举动让工人心悦诚服了,都说党委把工人当“上帝”。
对被裁减下来的工人根据不同情况帮助他们找出路,排扰解难,与省盐业公司合资的晶海公司扩招工人时优先招收下岗工人或下岗工人的子女;投资扩建了宏昌织造厂,增加了工人就业,把 203名老弱病残的下岗工人列入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个别生活还不能得到保障的,企业还定期给予补助,年终拨出20多万元对下岗困难工人挨家逐户进行慰问。
发展任重而道远
盐场改革的初步成功,引起省、市、区领导的重视,多次莅临调研指导。福建省盐务局局长到盐场检查工作时指出,山腰盐场改革步子很稳,成效明显,这是山腰盐场由古老企业转变为现代企业迈出了关键一步。
泉港区委书记游祖勇,区长陈国强等领导多次到盐场考察调研,认为山腰盐场改革有新思路、新办法、新进展,取得前所未有的成绩,实现了建场以来最快、最好发展,但同时对盐场的发展前途表示深深的关注。
如果说,山腰盐场于一九五九年由一家一户个体经济转化为国营企业,从零散生产转型为集中经营是山腰盐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六七十年代围海建滩,扩大生产规模是第二个里程碑;从2003年起,如果山腰盐场通过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调整产业结构能发展为多业经营的集团企业,无疑将成为盐场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中华儿女多志气,无限风光在险峰。泉港区炼化一体化的正式启动,将迎来大开发、大建设的高潮,给山腰盐场提供了无限商机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考验。找准位置、抢抓机遇是盐场人的独到目光,运筹企业体制创新,谋划产业结构调整是盐场人积极对策。“以盐为主、多业并举”的发展蓝图正全面付诸实施。
我们相信,我们很快可以看见,在湄洲湾畔,在泉港新城的东南面,一个集制造加工、商业、服务业等多业并举的现代企业正在悄然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