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的提出,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重大发展。社会的和谐既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也包括生命个体的和谐。社会的和谐是以生命个体的和谐为前提的,没有生命个体的和谐,社会的和谐便无从谈起。马克思所指出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从一定意义上揭示了生命个体的和谐与社会整体和谐之间的关系。
文艺作为人类精神的创造物,其最大的功能莫过于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它是物质与精神的调节剂,可以有效地促进人类物质与精神的和谐。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诺提出“需要层次论”,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精神需求是生理需求得以满足之后更高的需求层次。对于生命个体而言,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都是不可或缺的。文艺创作的本质是审美化的创造。它超越现实,超越实用,如王安忆所说的,创造物质、精神之外的“第三世界”,弥补现实世界的不足,所以它能够带给人物质世界之外的满足,使人在享受物质上的充裕之后,享受到精神上的丰盈。文艺还能鼓舞人的斗志,振奋人的精神。江泽民同志指出:“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时代前进的号角”。一首《义勇军进行曲》,鼓舞着多少中国人奋勇前进;一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激励了多少人与命运搏斗和抗争。
文艺也能给人的心灵带来慰藉,从而促使人们的心灵与肉体之间达致和谐。对于生命个体来说,心灵与肉体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统一体。人的心灵之欲求与肉体之需求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的矛盾。文艺具有净化人的心灵、平衡人的心态的重要功能。美好的艺术形象、优美的艺术意境,都能使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从而产生心灵的宁静感。曾流行一时的琼瑶的言情小说,以一种超乎现实的爱营造了一种唯美的情感世界,给读者以心灵的宁静。沈从文小说中描绘的那种宁静优美的意境,往往使人产生一种忘却世俗、远离尘嚣之感。还有,每个人看了《蒙娜丽莎》恬静的微笑,心灵免不了产生一种静谧和温馨。这就是文艺的魅力:喧嚣中带给人宁静,痛苦中带给人心灵的慰藉。
文艺还对人的情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以促使生命个体理智与情感的协调。人是有理性的动物,同时也是有感情的动物。没有情感的生命个体是不完美的。文艺总是离不开抒情,总是包含着情感的力量。它以情感的力量打动人、感染人,使人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洗礼。我们知道,曾风行一时的韩剧即以一种合乎中国传统伦理规范的家庭伦理亲情征服了无数中国观众的心,以致在中国文化界掀起了一股势不可挡的“韩流”。
总之,文艺从情感、心理、精神、审美等各个层面作用于生命个体,协调、平衡着人类的物质与精神、心灵和肉体、理智和情感,影响着生命个体的和谐。
现代化的潮流滚滚向前。伴随现代化进程,产生了一些现代文明病。比如,物欲横流,利欲熏心;见利忘义,良知丧失;情感冷漠,麻木不仁;价值失衡,荣耻不分;心态浮躁,迷失自我;理想淡薄,精神空虚;心灵无依,灵肉分离;等等。这些现代文明病潜滋暗长,导致生命个体产生一定程度的不和谐,于是法轮功、封建迷信等盛行,社会治安不稳,犯罪率攀升。在这种背景下,文艺应充分发挥社会调节剂和稳压器的功能,要以优秀作品鼓舞人,以高尚精神塑造人。蔡元培先生曾颇有见地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其中就包含了充分发挥文艺的教化作用。
要促进生命个体的和谐,文艺创作必须更多地关注人,理解人,尊重人。文学是人学。文艺创作应更多地关注人类的生存状态,特别要关注人民群众的生存状态,关心他们的喜怒哀乐,表现他们的希望与梦想、奋斗与抗争。邓小平同志说:“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常香玉把人民作为自己的衣食父母。一个有责任感的艺术家,要有深厚的民本情怀,任何时候都不能对民生熟视无睹。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在这个伟大时代,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在创造历史的进程中,他们依靠自己的勤劳、智慧和创造性劳动,为社会创造财富,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同时他们也在作出自我牺牲和奉献。在他们中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值得我们去颂扬;有许多感天动地的情感故事,值得我们去讴歌;有许多辛酸痛楚需要我们去抚慰;有许多人性之光需要我们去发掘。我们的文艺应更加自觉地去贴近他们,关心他们。
可曾几何时,我们的文学创作却在自觉不自觉地远离生活、疏离人民、脱离实际。有人乐于在历史的故纸堆中去搜寻,有的甚至玩弄历史、戏说历史,把历史当成任人打扮的小女子。有的热衷于表现宫廷生活,满脑子王爷阿玛,满纸才子佳人。即便是表现现实生活的作品,也是远离民众,不是表现官场争斗,就是表现豪门恩怨,不是高档酒店,就是豪宅别墅,使人们看起来不是产生一种亲切感,而是感到陌生和遥远。还有一些宏大叙事的作品,表面上似乎是在写社会的变迁、历史的发展,实则缺乏具体的丰富多彩的生活,缺乏有血有肉的人物,往往以气势的宏大掩盖内容的空洞,根本无法令人产生共鸣。
法国著名画家米勒说过:“我生来只知道土地,所以我只有将我在土地上劳动时的所见所感,都忠实地表现出来。”他还说:“我决不屈从,我决不让巴黎的沙龙艺术强加于我。我生来是个农民,至死也是个农民。”正是因为他对土地、对人民爱得如此深沉,他的《拾穗者》等一批作品才深受人民喜爱。清代画家郑板桥有言:“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这是多么可贵的民本意识!文艺工作要树立这种民本意识,始终把自己的艺术创作与人民的命运联系起来。
文艺既要关注民生,关心民瘼,还要挖掘颂扬人民中存在的美。要更多地表现健康的情感、高尚的审美情趣,更多地表现生活中的人性之美、人情之美,而不要津津乐道地表现生活的苦难、社会的落后愚昧、人性的丑恶甚至扭曲、人格的变异、伦理的错位、道德的沦丧等等。有的人以审丑为艺术追求,颠覆和解构传统的审美观念,使人看不到生活的希望。这样的创作产生的负面影响,对于生命个体的和谐是极为不利的。文艺家应该给人以光明、希望、信心和勇气,不应给人的心灵蒙上灰暗的阴影。
要促进生命个体的和谐,文艺服务要更好地体现人本理念。首先要尊重人的文化选择。在文艺服务中,应该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要真正体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在弘扬主旋律的前提下,坚持多样化,尽量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产品。精神产品的单调是不利于生命个体健康发展的。同时,我们要防止以贵族化的眼光看待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既要有阳春白雪,又要有下里巴人;既要有提高,也要有普及,要努力使各个层次文化消费主体的文化需求都能得到满足。
其次,要关心并努力实现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目前,要大力强化公益性文化服务,特别要加强基层文化服务。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务,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要切实强化这方面的职能,让人民群众享受到物质文明成果的同时,也充分享受到精神文明的成果。面对城乡二元结构中城市与乡村的文化差距,政府要采取措施,为农民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必须努力构建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组织开展更加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用文化丰富农民,提高农民,激发农民群众的热情和创造力。要特别注意用先进文化占领文化阵地。我们的文化阵地,先进文化不去占领,腐朽落后的东西就会乘虚而入,就会对民众产生消极影响,破坏生命个体的和谐,从而影响社会的稳定。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他们从被动地接受文化,开始转向主动地参与文化、积极地创造文化。我们要因势利导,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文化发展的主体。要大力发展社区文化、广场文化、校园文化、集镇文化、村落文化,一方面让更多人接受健康有益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使他们在参与和创造文化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完善自己的个性和人格。
(作者系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
文艺作为人类精神的创造物,其最大的功能莫过于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它是物质与精神的调节剂,可以有效地促进人类物质与精神的和谐。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诺提出“需要层次论”,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精神需求是生理需求得以满足之后更高的需求层次。对于生命个体而言,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都是不可或缺的。文艺创作的本质是审美化的创造。它超越现实,超越实用,如王安忆所说的,创造物质、精神之外的“第三世界”,弥补现实世界的不足,所以它能够带给人物质世界之外的满足,使人在享受物质上的充裕之后,享受到精神上的丰盈。文艺还能鼓舞人的斗志,振奋人的精神。江泽民同志指出:“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时代前进的号角”。一首《义勇军进行曲》,鼓舞着多少中国人奋勇前进;一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激励了多少人与命运搏斗和抗争。
文艺也能给人的心灵带来慰藉,从而促使人们的心灵与肉体之间达致和谐。对于生命个体来说,心灵与肉体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统一体。人的心灵之欲求与肉体之需求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的矛盾。文艺具有净化人的心灵、平衡人的心态的重要功能。美好的艺术形象、优美的艺术意境,都能使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从而产生心灵的宁静感。曾流行一时的琼瑶的言情小说,以一种超乎现实的爱营造了一种唯美的情感世界,给读者以心灵的宁静。沈从文小说中描绘的那种宁静优美的意境,往往使人产生一种忘却世俗、远离尘嚣之感。还有,每个人看了《蒙娜丽莎》恬静的微笑,心灵免不了产生一种静谧和温馨。这就是文艺的魅力:喧嚣中带给人宁静,痛苦中带给人心灵的慰藉。
文艺还对人的情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以促使生命个体理智与情感的协调。人是有理性的动物,同时也是有感情的动物。没有情感的生命个体是不完美的。文艺总是离不开抒情,总是包含着情感的力量。它以情感的力量打动人、感染人,使人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洗礼。我们知道,曾风行一时的韩剧即以一种合乎中国传统伦理规范的家庭伦理亲情征服了无数中国观众的心,以致在中国文化界掀起了一股势不可挡的“韩流”。
总之,文艺从情感、心理、精神、审美等各个层面作用于生命个体,协调、平衡着人类的物质与精神、心灵和肉体、理智和情感,影响着生命个体的和谐。
现代化的潮流滚滚向前。伴随现代化进程,产生了一些现代文明病。比如,物欲横流,利欲熏心;见利忘义,良知丧失;情感冷漠,麻木不仁;价值失衡,荣耻不分;心态浮躁,迷失自我;理想淡薄,精神空虚;心灵无依,灵肉分离;等等。这些现代文明病潜滋暗长,导致生命个体产生一定程度的不和谐,于是法轮功、封建迷信等盛行,社会治安不稳,犯罪率攀升。在这种背景下,文艺应充分发挥社会调节剂和稳压器的功能,要以优秀作品鼓舞人,以高尚精神塑造人。蔡元培先生曾颇有见地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其中就包含了充分发挥文艺的教化作用。
要促进生命个体的和谐,文艺创作必须更多地关注人,理解人,尊重人。文学是人学。文艺创作应更多地关注人类的生存状态,特别要关注人民群众的生存状态,关心他们的喜怒哀乐,表现他们的希望与梦想、奋斗与抗争。邓小平同志说:“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常香玉把人民作为自己的衣食父母。一个有责任感的艺术家,要有深厚的民本情怀,任何时候都不能对民生熟视无睹。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在这个伟大时代,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在创造历史的进程中,他们依靠自己的勤劳、智慧和创造性劳动,为社会创造财富,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同时他们也在作出自我牺牲和奉献。在他们中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值得我们去颂扬;有许多感天动地的情感故事,值得我们去讴歌;有许多辛酸痛楚需要我们去抚慰;有许多人性之光需要我们去发掘。我们的文艺应更加自觉地去贴近他们,关心他们。
可曾几何时,我们的文学创作却在自觉不自觉地远离生活、疏离人民、脱离实际。有人乐于在历史的故纸堆中去搜寻,有的甚至玩弄历史、戏说历史,把历史当成任人打扮的小女子。有的热衷于表现宫廷生活,满脑子王爷阿玛,满纸才子佳人。即便是表现现实生活的作品,也是远离民众,不是表现官场争斗,就是表现豪门恩怨,不是高档酒店,就是豪宅别墅,使人们看起来不是产生一种亲切感,而是感到陌生和遥远。还有一些宏大叙事的作品,表面上似乎是在写社会的变迁、历史的发展,实则缺乏具体的丰富多彩的生活,缺乏有血有肉的人物,往往以气势的宏大掩盖内容的空洞,根本无法令人产生共鸣。
法国著名画家米勒说过:“我生来只知道土地,所以我只有将我在土地上劳动时的所见所感,都忠实地表现出来。”他还说:“我决不屈从,我决不让巴黎的沙龙艺术强加于我。我生来是个农民,至死也是个农民。”正是因为他对土地、对人民爱得如此深沉,他的《拾穗者》等一批作品才深受人民喜爱。清代画家郑板桥有言:“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这是多么可贵的民本意识!文艺工作要树立这种民本意识,始终把自己的艺术创作与人民的命运联系起来。
文艺既要关注民生,关心民瘼,还要挖掘颂扬人民中存在的美。要更多地表现健康的情感、高尚的审美情趣,更多地表现生活中的人性之美、人情之美,而不要津津乐道地表现生活的苦难、社会的落后愚昧、人性的丑恶甚至扭曲、人格的变异、伦理的错位、道德的沦丧等等。有的人以审丑为艺术追求,颠覆和解构传统的审美观念,使人看不到生活的希望。这样的创作产生的负面影响,对于生命个体的和谐是极为不利的。文艺家应该给人以光明、希望、信心和勇气,不应给人的心灵蒙上灰暗的阴影。
要促进生命个体的和谐,文艺服务要更好地体现人本理念。首先要尊重人的文化选择。在文艺服务中,应该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要真正体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在弘扬主旋律的前提下,坚持多样化,尽量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产品。精神产品的单调是不利于生命个体健康发展的。同时,我们要防止以贵族化的眼光看待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既要有阳春白雪,又要有下里巴人;既要有提高,也要有普及,要努力使各个层次文化消费主体的文化需求都能得到满足。
其次,要关心并努力实现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目前,要大力强化公益性文化服务,特别要加强基层文化服务。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务,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要切实强化这方面的职能,让人民群众享受到物质文明成果的同时,也充分享受到精神文明的成果。面对城乡二元结构中城市与乡村的文化差距,政府要采取措施,为农民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必须努力构建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组织开展更加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用文化丰富农民,提高农民,激发农民群众的热情和创造力。要特别注意用先进文化占领文化阵地。我们的文化阵地,先进文化不去占领,腐朽落后的东西就会乘虚而入,就会对民众产生消极影响,破坏生命个体的和谐,从而影响社会的稳定。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他们从被动地接受文化,开始转向主动地参与文化、积极地创造文化。我们要因势利导,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文化发展的主体。要大力发展社区文化、广场文化、校园文化、集镇文化、村落文化,一方面让更多人接受健康有益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使他们在参与和创造文化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完善自己的个性和人格。
(作者系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