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这就明确告诉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授之以渔”比“授之以鱼”具有更重要的教育价值。因此,教学的目的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策略和方法。只有让学生学会学习,具有自主选择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才能使学生终身受益。那么,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交给学生学习的钥匙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进行了初步探索。
巧用手段,让学生学会自学
自学是学会学习的基本途径,也是成才的必由之路。自学能力是每个学生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教会学生利用各种教学用具进行自学,了解并学会自己想要的知识。
1.借助教材进行自学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开展课堂教学的线索依据。教师的教学离不开教材,学生的学习更离不开教材。教师在教学中可选取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放手让学生自己通过看书来学习。如教三年级画图中《椭圆工具的使用》一课时,我安排学生自学课本,尝试利用椭圆工具画出一个太阳。学生照着教材上的操作步骤,几乎都能顺利完成画太阳的操作。又如,我在每次上课提问的时候,如果学生不能直接回答,我会让他们从书上查找相关知识。这样,学生就会知道很多知识都蕴涵在教材当中,从而认识到教材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2.使用软件的“帮助”功能进行自学
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令人应接不暇。如果学生只会等教师来传授知识,而不会自己获取知识,他们将来恐怕很难适应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几乎所有的软件都有自己的“帮助”文件。我从学生刚开始接触电脑时就让他们养成用软件的“帮助”文件来解决问题的习惯,以提高他们对信息技术的自学能力。
如用“纸牌游戏”进行鼠标练习一课中,教师讲解了纸牌的基本规则后,向学生示范遇到困难怎样使用“帮助”。如果有个别学生不愿意或不会使用“帮助”,教师就和他一起利用“帮助”来学习,让他养成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为了使学生会用、爱用“帮助”,在后面的教学中,教师还要有意识地提示、安排他们用“帮助”来学习,课堂上和教材上没有讲到的功能也要求学生利用“帮助”来发现。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用软件“帮助”来学习的习惯。
共同提高,让学生学会合作
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学习差异很大。由于学生各自接触计算机的机会不均等,他们操作计算机的能力也就变得参差不齐。小组合作学习是让学生在课堂上互帮互学的好方法。学生在小组中的学习是没有心理负担的,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此外,由于学生组成了一个共同进步的小集体,组内成员会积极地互帮互助、取长补短,从而让每位成员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如在教学《幻灯片中的连环画制作》一课时,当学生初步完成了连环画制作后,我对学生进行了分组,让学生对小组成员的作品做出点评,选出最佳习作,再根据小组内其他成员给出的意见共同修改完善,最终由小组推荐出优秀作品进行全班展示。通过这种形式的合作,有效避免了学生各自为战的局面,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同时,通过对推荐作品的集体修改,小组中其他成员也能完整体验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全过程,为学生再次修改完善自己作品提供了保障。
综观整个合作过程,学生的创作火花产生了碰撞,形成了有效的探讨氛围,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好学生能自愿、主动地帮助后进生,也让原本不自信的学生找回了自信,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注重实践,让学生学会探究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将获得的新知识、新技能和新方法应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去,让他们从小就有在任务和具体应用中探究的体验。
如在学习了PowerPoint的部分知识后,教师布置学生进行一些拓展性的探究尝试:第一环节是利用网络查找李白的生平、艺术成就与作品。这一环节让学生探究了关键字搜索的方法,并学会在判断、筛选信息之后进行信息的下载与保存,从而提高网络搜索能力。第二环节是让学生利用查找到的资料在PowerPoint中进行制作、汇报和交流。经过这一探究过程,很多学生又发现了技术的一些新应用,对自定义动画也有了更深的了解,不仅提高了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还增强了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运用迁移,让学生学会方法
迁移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探索新知的一种重要方法。学生能否实现认知上的飞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成功地安排好迁移这一环节。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的内在联系进行有效的学习迁移,既揭示规律,教会学生方法,又让学生的能力在迁移中得到提高。
在《图形的复制与粘贴》一课中,学生通过完成“开心农庄”这一主题任务,掌握了“画图”中复制、粘贴工具的使用,即先由一株农作物变成两株农作物,再变出一园子农作物,这里的“变”是在同一个“画图”文件中的复制和粘贴。学生的“开心农庄”成形后,教师要求他们再为自己的花园“变”出蝴蝶、水井、长椅、白云、绿树、稻草人等。这些素材都来源于教师为学生准备好的另一个文件,学生可以选择喜欢的图形复制到自己的花园里。他们发现,在不同文件之间也同样可以进行复制与粘贴操作,深刻体会复制与粘贴能提高画图效率的价值。当然,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将本课的知识进行“外化”,将画图中复制与粘贴的操作方法迁移到Word、PowerPoint等众多软件中去,使学生对计算机操作中的共性规律产生进一步的认识。
创设情境,让学生学会发现
学习活动不仅是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也是发现新问题、引发新思考的过程。教师要站在培养创新人才的高度,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勇于“异想天开”,还要努力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诱因,让学生产生新的发现。
例如在《颜色填充》一课上,学生要给自己的“四季水果”填上绚丽的色彩,但发现颜料盒中的那些固定的颜色根本不够用,无法完成教师交给的任务。我及时提示学生“画图”中有“编辑颜色”对话框,并让学生通过自主尝试发现它的使用方法。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对其他对话框的使用经验,他们很快就“发明”出了自己想要的各种颜色。紧接着,我又布置了“彩蝶飞舞”的练习:出示一只半边上色的彩蝶,让学生尝试对另外半边填充颜色。教师在这里故意预设了“陷阱”,那就是采用之前的方法根本无法完成操作。学生们努力寻找正确的操作方法,尝试多次均以失败告终,一个个心急如焚。“会不会是‘工具’选错了?”有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时,学生的“胃口”已经被吊了起来,教师便让“吸管”工具闪亮登场。教师的灵犀一点使学生恍然大悟,他们纷纷动手操作。“成功”、“原来就这么简单”……学生的喜悦之声不绝于耳。
相对于教给学生知识而言,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会比较费力,但学生得到的会更多。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使他们受益终生。
(作者单位:江苏太仓市城厢镇第四小学)
巧用手段,让学生学会自学
自学是学会学习的基本途径,也是成才的必由之路。自学能力是每个学生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教会学生利用各种教学用具进行自学,了解并学会自己想要的知识。
1.借助教材进行自学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开展课堂教学的线索依据。教师的教学离不开教材,学生的学习更离不开教材。教师在教学中可选取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放手让学生自己通过看书来学习。如教三年级画图中《椭圆工具的使用》一课时,我安排学生自学课本,尝试利用椭圆工具画出一个太阳。学生照着教材上的操作步骤,几乎都能顺利完成画太阳的操作。又如,我在每次上课提问的时候,如果学生不能直接回答,我会让他们从书上查找相关知识。这样,学生就会知道很多知识都蕴涵在教材当中,从而认识到教材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2.使用软件的“帮助”功能进行自学
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令人应接不暇。如果学生只会等教师来传授知识,而不会自己获取知识,他们将来恐怕很难适应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几乎所有的软件都有自己的“帮助”文件。我从学生刚开始接触电脑时就让他们养成用软件的“帮助”文件来解决问题的习惯,以提高他们对信息技术的自学能力。
如用“纸牌游戏”进行鼠标练习一课中,教师讲解了纸牌的基本规则后,向学生示范遇到困难怎样使用“帮助”。如果有个别学生不愿意或不会使用“帮助”,教师就和他一起利用“帮助”来学习,让他养成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为了使学生会用、爱用“帮助”,在后面的教学中,教师还要有意识地提示、安排他们用“帮助”来学习,课堂上和教材上没有讲到的功能也要求学生利用“帮助”来发现。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用软件“帮助”来学习的习惯。
共同提高,让学生学会合作
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学习差异很大。由于学生各自接触计算机的机会不均等,他们操作计算机的能力也就变得参差不齐。小组合作学习是让学生在课堂上互帮互学的好方法。学生在小组中的学习是没有心理负担的,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此外,由于学生组成了一个共同进步的小集体,组内成员会积极地互帮互助、取长补短,从而让每位成员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如在教学《幻灯片中的连环画制作》一课时,当学生初步完成了连环画制作后,我对学生进行了分组,让学生对小组成员的作品做出点评,选出最佳习作,再根据小组内其他成员给出的意见共同修改完善,最终由小组推荐出优秀作品进行全班展示。通过这种形式的合作,有效避免了学生各自为战的局面,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同时,通过对推荐作品的集体修改,小组中其他成员也能完整体验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全过程,为学生再次修改完善自己作品提供了保障。
综观整个合作过程,学生的创作火花产生了碰撞,形成了有效的探讨氛围,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好学生能自愿、主动地帮助后进生,也让原本不自信的学生找回了自信,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注重实践,让学生学会探究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将获得的新知识、新技能和新方法应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去,让他们从小就有在任务和具体应用中探究的体验。
如在学习了PowerPoint的部分知识后,教师布置学生进行一些拓展性的探究尝试:第一环节是利用网络查找李白的生平、艺术成就与作品。这一环节让学生探究了关键字搜索的方法,并学会在判断、筛选信息之后进行信息的下载与保存,从而提高网络搜索能力。第二环节是让学生利用查找到的资料在PowerPoint中进行制作、汇报和交流。经过这一探究过程,很多学生又发现了技术的一些新应用,对自定义动画也有了更深的了解,不仅提高了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还增强了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运用迁移,让学生学会方法
迁移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探索新知的一种重要方法。学生能否实现认知上的飞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成功地安排好迁移这一环节。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的内在联系进行有效的学习迁移,既揭示规律,教会学生方法,又让学生的能力在迁移中得到提高。
在《图形的复制与粘贴》一课中,学生通过完成“开心农庄”这一主题任务,掌握了“画图”中复制、粘贴工具的使用,即先由一株农作物变成两株农作物,再变出一园子农作物,这里的“变”是在同一个“画图”文件中的复制和粘贴。学生的“开心农庄”成形后,教师要求他们再为自己的花园“变”出蝴蝶、水井、长椅、白云、绿树、稻草人等。这些素材都来源于教师为学生准备好的另一个文件,学生可以选择喜欢的图形复制到自己的花园里。他们发现,在不同文件之间也同样可以进行复制与粘贴操作,深刻体会复制与粘贴能提高画图效率的价值。当然,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将本课的知识进行“外化”,将画图中复制与粘贴的操作方法迁移到Word、PowerPoint等众多软件中去,使学生对计算机操作中的共性规律产生进一步的认识。
创设情境,让学生学会发现
学习活动不仅是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也是发现新问题、引发新思考的过程。教师要站在培养创新人才的高度,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勇于“异想天开”,还要努力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诱因,让学生产生新的发现。
例如在《颜色填充》一课上,学生要给自己的“四季水果”填上绚丽的色彩,但发现颜料盒中的那些固定的颜色根本不够用,无法完成教师交给的任务。我及时提示学生“画图”中有“编辑颜色”对话框,并让学生通过自主尝试发现它的使用方法。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对其他对话框的使用经验,他们很快就“发明”出了自己想要的各种颜色。紧接着,我又布置了“彩蝶飞舞”的练习:出示一只半边上色的彩蝶,让学生尝试对另外半边填充颜色。教师在这里故意预设了“陷阱”,那就是采用之前的方法根本无法完成操作。学生们努力寻找正确的操作方法,尝试多次均以失败告终,一个个心急如焚。“会不会是‘工具’选错了?”有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时,学生的“胃口”已经被吊了起来,教师便让“吸管”工具闪亮登场。教师的灵犀一点使学生恍然大悟,他们纷纷动手操作。“成功”、“原来就这么简单”……学生的喜悦之声不绝于耳。
相对于教给学生知识而言,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会比较费力,但学生得到的会更多。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使他们受益终生。
(作者单位:江苏太仓市城厢镇第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