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泉州的石雕艺术源远流长,地貌特点是泉州石雕发达的硬件条件,而历史上的文化交流则是使泉州石雕艺术形式精美,复杂多样的软件条件。作为古代东方大港,泉州与世界各国交通贸易,不但经济方面交流频仍,文化上亦显出多姿多彩。泉州又称“宗教博物馆”,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婆罗门教、摩尼教等宗教的相继传入,在泉州的雕刻艺术中亦留下深刻的印迹。
关键词:中国画;儿童水墨;笔墨
闽南传统石雕艺术绚丽多彩,博大精深,具有很浓郁的民间文化韵味,展现了闽南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珍贵石雕文物折射出了泉州的多元文化。
1 泉州地理特点与石雕创作
泉州群山属于戴云山脉,岩石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有高岭土、花岗岩、辉绿岩、石英砂、石灰石等。从色泽而言,有白石青石之分,白石最多,青石次之,此外尚有红石、黑石,但数量较少。
白石有南安石砻的“砻白”,惠安五峰山和晋江巴厝的“峰白”等,但以南安石砻石最为著名,兴建北京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所需的花岗岩石料便是采自石砻。石砻石洁白坚实美观,不怕风雨侵袭,富有抗压力,耐酸性强。闽南地区,梅雨季节地面潮湿,石砻白石不反潮气,雨后受水立干;盛夏之时,散热迅速,不必洒水而石面自凉。此外,石砻白石不生青苔,易于清洁,污物难以附着。有如此优点,因此建筑物如寺院庙宇、亭台楼阁、石碑墓牌等雕刻都采用石砻白石。
青石即辉绿岩,是上等建筑材料。惠安黄塘、南安诗山、安溪白桃等地均有产,论及质地色泽则以惠安玉昌湖为上。玉昌湖的特点是质地坚实、花纹精细、色泽清彩,适用于精雕细刻,不易破裂。惠安不仅石料美好,且当地石雕技艺高超,世代相传,历史悠久。
正是在矿产上有了这些美好的石料,这才为泉州的石雕艺术创造了最有利的条件,可以说,这是泉州石雕艺术发达的重要原因。
2 泉州的石雕艺术形式
泉州石雕艺术,自古便已繁盛精美,且形式多样。作为古代东方大港,泉州与世界各国交通贸易,不但经济方面交流频仍,文化上亦显出多姿多彩。泉州又称“宗教博物馆”,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婆罗门教、摩尼教等宗教的相继传入,在泉州的雕刻艺术中亦留下深刻的印迹。
泉州北郊清源山的老君岩,是我国现存最大的老子雕像,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老君造像雕于宋代,据《泉州府志》记载:“石像天成,好事者为略施雕琢。”石像高5.63米,厚6.85米,宽8.01米,席地面积为55平方米,由一整块的天然岩石雕琢而成,为福建乃至全国难得的道教石刻。
同样在清源山,有瑞相岩,依天柱峰山石雕刻迦摩尼瑞像一尊,乃名。该石像刻于北宋,立姿,高4.4米、宽1.5米,左手下垂,占星朝外,右手露肩,做无畏手印,神情肃穆,是宋代雕刻艺术的佳作。
泉州开元寺大殿后回廊中央,有两根雕刻精美、造型别致的古印度教石柱,该石柱为辉绿岩柱,原是泉州婆罗门教寺之物,该寺于元末被毁。明洪武年间重修开元寺时,这些婆罗门教寺石刻被移到开元寺,成为开元寺建筑组成的一部分。这两根石柱高2.7米,柱身上、中、下部琢成正方形,正方形的四角的上、下部,都雕有含苞欲放的莲花蕊。其余部分为十六角形。石柱的每个圆盘内分别浮雕印度教古代神话故事、古代传统吉祥图案及花草图案,雕工精美,完全是古印度雕刻艺术风格。
草庵摩尼教填寺遗址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区南门外19公里的晋江余店苏内村万山峰,为中国仅存完整的摩尼教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庵内依崖镌刻有波斯摩尼光佛浮雕一尊,该佛像成于元初,背雕毫光四射,风格迥异,乃是世界仅存的唯一一尊摩尼教石雕佛像。
泉州海外交通历史博物馆藏有大批伊斯兰教碑刻。这些伊斯兰教碑刻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礼拜寺建筑石刻,二是墓葬建筑石刻。年代最早的是伊斯兰教历567年的侯赛因碑,大概是我国的南宋时期。这些石刻都雕刻着伊斯兰教所特有的云月图案、几何图案,石刻的文字以阿拉伯文为主,部分为波斯文和突厥文,有的石刻中阿拉伯文书法种类繁多,从文字到形制上均非常有特点。
泉州的石雕艺术不仅体现在各类宗教造像或碑刻上,在建筑桥梁上也有深刻影响。民居无需赘述,在城防上,泉州崇武古城,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丁字型石砌古城,城墙全部由白色花岗岩垒成,城围长2467米,城基高5米,墙高7米,内砌跑马道二或三层,宽4米。是1387年(明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经略海防时为抵御倭寇所建构成一套完整的军事防御工程体系。桥梁建筑中,有洛阳桥原名万安桥,中国四大古桥之一,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跨海石桥,北宋年间由泉州知州蔡襄主持修造,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平桥是我国现存古代最长的石桥,位于晋江安海镇,属于中国古代连梁式石板平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历时十四年告成,享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亦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尤值得一提的是位于泉州开开元寺内的东西塔。东塔名为“镇国塔”,高48.27米;西塔名为“仁寿塔”,高45.06米,是中国最高最大的一对石塔。东西塔全部以花岗岩为材料,是仿木结构的平面八角五层楼阁式高层建筑塔,塔身每层均有佛教人物浮雕16尊,须弥座上还有大量的佛传图、花卉鸟兽图等,造型生动,雕工精美。镇国塔始建于唐咸通六年(公元865年),仁寿塔,始建于五代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两塔历经风雨侵袭,地震摇撼,迄今挺立,表现了宋代泉州石构建筑和石雕艺术的高度成就。
3 泉州石雕技艺与惠安石匠
惠安石雕是南派石雕的代表,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追根溯源,惠安雕艺来源于五代闽将“青山王”张悃,张悃率兵驻扎惠安青山时,其部下大多数是从中原而来,他们把中原的先进生产技术包括石雕技术带来并发展壮大。史料记载,张悃部下先是在青山一带传授石雕技艺,由于惠安的地理特点,石材丰富且质地优美,使得石雕技术有发展的物质可能,所以慢慢后来向崇武惠安扩大传授的范围,并世代传袭,终于成了中国优秀传统艺术文化中的一枝独秀。早期东南亚如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等国的建筑雕刻物,如石柱、墓碑、狮子等,其石料多是由泉州运去,而其间的雕刻亦大多出自惠安石匠之手。台湾与泉州一水之隔,其清代所建寺庙,雕刻石料都采用的是南安石砻白石与惠安青石,而所用石匠亦雇自惠安。解放后,泉州石雕更为发达,全国各地多处纪念馆、纪念碑、毛主席像等,也都用的泉州石料与惠安石匠。
泉州石雕在每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都留下蕴涵特定历史信息的石雕精品,如宋代的桥、塔、寺,明清的蟠龙石柱、石狮、古建筑民居,建国后的许多纪念性雕刻工程等,在未来,泉州石刻还将焕发新的生机,迎来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寒枫.泉州东西塔[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2] 杨昌鸣.古城泉州[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郭辉莹(1975—),女,文学硕士,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美术教育。
关键词:中国画;儿童水墨;笔墨
闽南传统石雕艺术绚丽多彩,博大精深,具有很浓郁的民间文化韵味,展现了闽南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珍贵石雕文物折射出了泉州的多元文化。
1 泉州地理特点与石雕创作
泉州群山属于戴云山脉,岩石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有高岭土、花岗岩、辉绿岩、石英砂、石灰石等。从色泽而言,有白石青石之分,白石最多,青石次之,此外尚有红石、黑石,但数量较少。
白石有南安石砻的“砻白”,惠安五峰山和晋江巴厝的“峰白”等,但以南安石砻石最为著名,兴建北京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所需的花岗岩石料便是采自石砻。石砻石洁白坚实美观,不怕风雨侵袭,富有抗压力,耐酸性强。闽南地区,梅雨季节地面潮湿,石砻白石不反潮气,雨后受水立干;盛夏之时,散热迅速,不必洒水而石面自凉。此外,石砻白石不生青苔,易于清洁,污物难以附着。有如此优点,因此建筑物如寺院庙宇、亭台楼阁、石碑墓牌等雕刻都采用石砻白石。
青石即辉绿岩,是上等建筑材料。惠安黄塘、南安诗山、安溪白桃等地均有产,论及质地色泽则以惠安玉昌湖为上。玉昌湖的特点是质地坚实、花纹精细、色泽清彩,适用于精雕细刻,不易破裂。惠安不仅石料美好,且当地石雕技艺高超,世代相传,历史悠久。
正是在矿产上有了这些美好的石料,这才为泉州的石雕艺术创造了最有利的条件,可以说,这是泉州石雕艺术发达的重要原因。
2 泉州的石雕艺术形式
泉州石雕艺术,自古便已繁盛精美,且形式多样。作为古代东方大港,泉州与世界各国交通贸易,不但经济方面交流频仍,文化上亦显出多姿多彩。泉州又称“宗教博物馆”,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婆罗门教、摩尼教等宗教的相继传入,在泉州的雕刻艺术中亦留下深刻的印迹。
泉州北郊清源山的老君岩,是我国现存最大的老子雕像,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老君造像雕于宋代,据《泉州府志》记载:“石像天成,好事者为略施雕琢。”石像高5.63米,厚6.85米,宽8.01米,席地面积为55平方米,由一整块的天然岩石雕琢而成,为福建乃至全国难得的道教石刻。
同样在清源山,有瑞相岩,依天柱峰山石雕刻迦摩尼瑞像一尊,乃名。该石像刻于北宋,立姿,高4.4米、宽1.5米,左手下垂,占星朝外,右手露肩,做无畏手印,神情肃穆,是宋代雕刻艺术的佳作。
泉州开元寺大殿后回廊中央,有两根雕刻精美、造型别致的古印度教石柱,该石柱为辉绿岩柱,原是泉州婆罗门教寺之物,该寺于元末被毁。明洪武年间重修开元寺时,这些婆罗门教寺石刻被移到开元寺,成为开元寺建筑组成的一部分。这两根石柱高2.7米,柱身上、中、下部琢成正方形,正方形的四角的上、下部,都雕有含苞欲放的莲花蕊。其余部分为十六角形。石柱的每个圆盘内分别浮雕印度教古代神话故事、古代传统吉祥图案及花草图案,雕工精美,完全是古印度雕刻艺术风格。
草庵摩尼教填寺遗址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区南门外19公里的晋江余店苏内村万山峰,为中国仅存完整的摩尼教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庵内依崖镌刻有波斯摩尼光佛浮雕一尊,该佛像成于元初,背雕毫光四射,风格迥异,乃是世界仅存的唯一一尊摩尼教石雕佛像。
泉州海外交通历史博物馆藏有大批伊斯兰教碑刻。这些伊斯兰教碑刻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礼拜寺建筑石刻,二是墓葬建筑石刻。年代最早的是伊斯兰教历567年的侯赛因碑,大概是我国的南宋时期。这些石刻都雕刻着伊斯兰教所特有的云月图案、几何图案,石刻的文字以阿拉伯文为主,部分为波斯文和突厥文,有的石刻中阿拉伯文书法种类繁多,从文字到形制上均非常有特点。
泉州的石雕艺术不仅体现在各类宗教造像或碑刻上,在建筑桥梁上也有深刻影响。民居无需赘述,在城防上,泉州崇武古城,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丁字型石砌古城,城墙全部由白色花岗岩垒成,城围长2467米,城基高5米,墙高7米,内砌跑马道二或三层,宽4米。是1387年(明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经略海防时为抵御倭寇所建构成一套完整的军事防御工程体系。桥梁建筑中,有洛阳桥原名万安桥,中国四大古桥之一,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跨海石桥,北宋年间由泉州知州蔡襄主持修造,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平桥是我国现存古代最长的石桥,位于晋江安海镇,属于中国古代连梁式石板平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历时十四年告成,享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亦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尤值得一提的是位于泉州开开元寺内的东西塔。东塔名为“镇国塔”,高48.27米;西塔名为“仁寿塔”,高45.06米,是中国最高最大的一对石塔。东西塔全部以花岗岩为材料,是仿木结构的平面八角五层楼阁式高层建筑塔,塔身每层均有佛教人物浮雕16尊,须弥座上还有大量的佛传图、花卉鸟兽图等,造型生动,雕工精美。镇国塔始建于唐咸通六年(公元865年),仁寿塔,始建于五代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两塔历经风雨侵袭,地震摇撼,迄今挺立,表现了宋代泉州石构建筑和石雕艺术的高度成就。
3 泉州石雕技艺与惠安石匠
惠安石雕是南派石雕的代表,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追根溯源,惠安雕艺来源于五代闽将“青山王”张悃,张悃率兵驻扎惠安青山时,其部下大多数是从中原而来,他们把中原的先进生产技术包括石雕技术带来并发展壮大。史料记载,张悃部下先是在青山一带传授石雕技艺,由于惠安的地理特点,石材丰富且质地优美,使得石雕技术有发展的物质可能,所以慢慢后来向崇武惠安扩大传授的范围,并世代传袭,终于成了中国优秀传统艺术文化中的一枝独秀。早期东南亚如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等国的建筑雕刻物,如石柱、墓碑、狮子等,其石料多是由泉州运去,而其间的雕刻亦大多出自惠安石匠之手。台湾与泉州一水之隔,其清代所建寺庙,雕刻石料都采用的是南安石砻白石与惠安青石,而所用石匠亦雇自惠安。解放后,泉州石雕更为发达,全国各地多处纪念馆、纪念碑、毛主席像等,也都用的泉州石料与惠安石匠。
泉州石雕在每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都留下蕴涵特定历史信息的石雕精品,如宋代的桥、塔、寺,明清的蟠龙石柱、石狮、古建筑民居,建国后的许多纪念性雕刻工程等,在未来,泉州石刻还将焕发新的生机,迎来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寒枫.泉州东西塔[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2] 杨昌鸣.古城泉州[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郭辉莹(1975—),女,文学硕士,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