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突飞猛进与国际间交流的不断增加,平面设计事业日渐繁荣。我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在取得辉煌业绩的同时,也显露出自身的缺陷。在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科学和工具理性。缺乏人文关怀,追求短期效益,重技术轻创意。某些课程的开设则为追求就业率而重视软件课程的开设,而忽略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设计思路狭窄,设计作品缺乏内涵,甚至只会l临摹。本文就如何培养大学生设计思维进行了相关分析。
[关键词]设计思维;大学生;艺术设计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12-0119-02
一、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设计思维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它贯穿于整个设计活动的始终。创造的意义在于突破原有事物的约束,以独创性、新颖性的崭新观念形式体现人类主动改造客观世界、开拓创新的价值体系和生活方式。可通过课程基础教学和专业设计活动来提高大学生设计思维能力,注重学科的交融、技术与创意的融合,从开发学生设计的创新思维能力着眼,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所谓创造性思维教学。是将创造性的教学思想运用于教学活动中,创造性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相结合的一种尝试。这种教学方法,就教师本身来讲是鼓励教师因时制宜,变化教学方式。其目的是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其产生创造动机。鼓励学生创造力的表现。以增进其创造才能的展现。美国学者廷伯莱克曾提供15种建议,作为实施创造性思维教学的参考,很有指导意义。比如“允许学生发生错误;对课堂发生的捣蛋事件。教师处理的态度应有耐心和弹性;鼓励学生提出不平凡的问题;让学生有机会充分表达自己的作品:保护学生免遭嘲笑”等等。
有人认为,我们现在的教育,在基础理论知识方面还有许多优势,不少学校还能举出很多本校毕业生成名成才的例子。因此,认为没有必要推进素质教育、创新素质的培养。学校能为国家培养出人才,成绩应该肯定,但也要思考缺陷和不足。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要建立在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之上,以民主宽松的环境为依托,以新颖、独特、有效为要求,以激发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为方法,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实践、勇于创新求变的高层次的认知活动。在艺术设计学科中,设计思维和创造力的空间存在着大量的培养因素。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在教给学生基础设计要领的同时,应着重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逐步使学生养成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从而在已有的设计基础上发现新事物、创造新作品、形成新设计。
二、现代设计的文化内涵及重要性
如今人们已渐渐明白设计是为人而非产品或金钱,明白了设计的人文精神。充分合理利用中国民族性和本土性设计。是中国设计走向世界的根本,也是立足世界的根本。中国的本土文化是儒学文化,这些文化随着具体的事物通过视觉表现出来,如国画、书法、易经、佛学、五行八卦等。如民间有剪纸、泥塑、木版年画等,这都是一种文化,是现代设计急需的养料。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外来文化的同时,还应重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让学生掌握现代的设计思潮,了解中国民族文化。设计艺术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融会中西文化的精髓,才能更深层次地挖掘中国艺术设计中的宝贵财富,在东方与西方、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设计道路,形成独特的设计风格。在现代设计教育教学中,应启迪学生挖掘本地经济文化之渊源,并与时代联系,激发学生的设计灵感。随着设计思路不断深化,学生会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产生极大的兴趣与关注。
三、在教学中注重以人为本的观念。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在哲学上,人常常和两个东西相对,一个是“神”,一个是“物”,人是相对于“神”或“物”而言的,因此,提出以人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神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物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说与神与物相比,人更重要、更根本,不能本末倒置。不能舍本求末。视觉设计中所说的以人为本。指的是人性化设计在符合人们的物质需求的基础上,强调精神与情感需求的设计。设计的核心是人,所有的设计其实都是围绕着人的需要展开的。以人为核心进行外延,有什么样的需求,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设计。人类最初的设计。正是针对人们最普通、最基本的需要展开的。人的共性一般有求真、向善、爱美。追求新奇刺激但又恋旧,有惰性,有情感需求,有自我约束与环境适应力,欲望无止境,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需求等。人对情感的追求不是凭空的,是借助于物质手段来表达或实现的。比如现代人们都追求原创、本土、个性、独特的潮流。在视觉设计中就要求设计者从人们的实际需要出发进行,设计体现本土原创的作品,张扬个性的发展。追求独特的创意。人类的设计也必将随着自身认识的提高走向更高的境界,即人类社会所孜孜以求的理想化、艺术化的造物方式和生活方式。由不自觉走向自觉。由追求物质需要为主到两者兼顾并以追求精神享受为主,由设计的“必然王国”通向“自由王国”。“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是设计师及消费者的共同梦想。设计师的工作是使人们从物的挤压和奴役中解放出来,使人的生存环境和物品更适合人性,使人的心理更加健康发展,使人类感情更加丰富、人性更加完美,真正达到人物和谐、物我相忘的境界。
做到以人为本的同时,对传统文化同样也不可忽视。设计需要不断创新,但是,也决不能因为要创新,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对传统文化一概加以否定。对传统文化与设计而言,创新是扬弃,不是否定。如果割裂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联系,现代设计也将黯然失色,甚至会窒息而亡。这不是耸人听闻,也不是庸人自扰,而是历史教训。欧洲“黑暗的中世纪”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否定,其结果使欧洲文化自我窒息而亡。最后,只能掀起一场广泛深刻的文艺复兴运动,使欧洲文化死而后生,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诞生和发展。
四、可持续发展是未来设计的必然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艺术设计的必然趋势。人类社会的发展呈现螺旋式上升,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产业在经济生活中比重的日益增大,人们的需求重点从物质领域向精神领域转移。设计要从理性设计转化为自然设计,立足于本土文化和人类思想i将精髓融会于现代设计思潮中,让设计丰富人们的生活。在生活中设计无处不在,大到各种设计展会表演,小到人们的穿衣戴帽。设计不经意间走进人类生活,人们对设计的要求与满足也在不断提高、上升。所以,当今的设计不光要具有科学理论性。感性设计会更多地被人类接纳、认可与追求。
对于今天的设计而言。以人为本仍然是设计师永恒追求的目标。美国设计师普罗所说:“人们总以为设计有三维:美学、技术和经济,然而更重要是第四维:人性。”
通过加强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教育,紧紧地把握和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一条宽阔的设计之路,艺术教育事业必将呈现出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设计思维;大学生;艺术设计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12-0119-02
一、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设计思维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它贯穿于整个设计活动的始终。创造的意义在于突破原有事物的约束,以独创性、新颖性的崭新观念形式体现人类主动改造客观世界、开拓创新的价值体系和生活方式。可通过课程基础教学和专业设计活动来提高大学生设计思维能力,注重学科的交融、技术与创意的融合,从开发学生设计的创新思维能力着眼,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所谓创造性思维教学。是将创造性的教学思想运用于教学活动中,创造性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相结合的一种尝试。这种教学方法,就教师本身来讲是鼓励教师因时制宜,变化教学方式。其目的是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其产生创造动机。鼓励学生创造力的表现。以增进其创造才能的展现。美国学者廷伯莱克曾提供15种建议,作为实施创造性思维教学的参考,很有指导意义。比如“允许学生发生错误;对课堂发生的捣蛋事件。教师处理的态度应有耐心和弹性;鼓励学生提出不平凡的问题;让学生有机会充分表达自己的作品:保护学生免遭嘲笑”等等。
有人认为,我们现在的教育,在基础理论知识方面还有许多优势,不少学校还能举出很多本校毕业生成名成才的例子。因此,认为没有必要推进素质教育、创新素质的培养。学校能为国家培养出人才,成绩应该肯定,但也要思考缺陷和不足。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要建立在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之上,以民主宽松的环境为依托,以新颖、独特、有效为要求,以激发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为方法,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实践、勇于创新求变的高层次的认知活动。在艺术设计学科中,设计思维和创造力的空间存在着大量的培养因素。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在教给学生基础设计要领的同时,应着重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逐步使学生养成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从而在已有的设计基础上发现新事物、创造新作品、形成新设计。
二、现代设计的文化内涵及重要性
如今人们已渐渐明白设计是为人而非产品或金钱,明白了设计的人文精神。充分合理利用中国民族性和本土性设计。是中国设计走向世界的根本,也是立足世界的根本。中国的本土文化是儒学文化,这些文化随着具体的事物通过视觉表现出来,如国画、书法、易经、佛学、五行八卦等。如民间有剪纸、泥塑、木版年画等,这都是一种文化,是现代设计急需的养料。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外来文化的同时,还应重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让学生掌握现代的设计思潮,了解中国民族文化。设计艺术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融会中西文化的精髓,才能更深层次地挖掘中国艺术设计中的宝贵财富,在东方与西方、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设计道路,形成独特的设计风格。在现代设计教育教学中,应启迪学生挖掘本地经济文化之渊源,并与时代联系,激发学生的设计灵感。随着设计思路不断深化,学生会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产生极大的兴趣与关注。
三、在教学中注重以人为本的观念。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在哲学上,人常常和两个东西相对,一个是“神”,一个是“物”,人是相对于“神”或“物”而言的,因此,提出以人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神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物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说与神与物相比,人更重要、更根本,不能本末倒置。不能舍本求末。视觉设计中所说的以人为本。指的是人性化设计在符合人们的物质需求的基础上,强调精神与情感需求的设计。设计的核心是人,所有的设计其实都是围绕着人的需要展开的。以人为核心进行外延,有什么样的需求,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设计。人类最初的设计。正是针对人们最普通、最基本的需要展开的。人的共性一般有求真、向善、爱美。追求新奇刺激但又恋旧,有惰性,有情感需求,有自我约束与环境适应力,欲望无止境,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需求等。人对情感的追求不是凭空的,是借助于物质手段来表达或实现的。比如现代人们都追求原创、本土、个性、独特的潮流。在视觉设计中就要求设计者从人们的实际需要出发进行,设计体现本土原创的作品,张扬个性的发展。追求独特的创意。人类的设计也必将随着自身认识的提高走向更高的境界,即人类社会所孜孜以求的理想化、艺术化的造物方式和生活方式。由不自觉走向自觉。由追求物质需要为主到两者兼顾并以追求精神享受为主,由设计的“必然王国”通向“自由王国”。“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是设计师及消费者的共同梦想。设计师的工作是使人们从物的挤压和奴役中解放出来,使人的生存环境和物品更适合人性,使人的心理更加健康发展,使人类感情更加丰富、人性更加完美,真正达到人物和谐、物我相忘的境界。
做到以人为本的同时,对传统文化同样也不可忽视。设计需要不断创新,但是,也决不能因为要创新,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对传统文化一概加以否定。对传统文化与设计而言,创新是扬弃,不是否定。如果割裂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联系,现代设计也将黯然失色,甚至会窒息而亡。这不是耸人听闻,也不是庸人自扰,而是历史教训。欧洲“黑暗的中世纪”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否定,其结果使欧洲文化自我窒息而亡。最后,只能掀起一场广泛深刻的文艺复兴运动,使欧洲文化死而后生,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诞生和发展。
四、可持续发展是未来设计的必然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艺术设计的必然趋势。人类社会的发展呈现螺旋式上升,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产业在经济生活中比重的日益增大,人们的需求重点从物质领域向精神领域转移。设计要从理性设计转化为自然设计,立足于本土文化和人类思想i将精髓融会于现代设计思潮中,让设计丰富人们的生活。在生活中设计无处不在,大到各种设计展会表演,小到人们的穿衣戴帽。设计不经意间走进人类生活,人们对设计的要求与满足也在不断提高、上升。所以,当今的设计不光要具有科学理论性。感性设计会更多地被人类接纳、认可与追求。
对于今天的设计而言。以人为本仍然是设计师永恒追求的目标。美国设计师普罗所说:“人们总以为设计有三维:美学、技术和经济,然而更重要是第四维:人性。”
通过加强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教育,紧紧地把握和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一条宽阔的设计之路,艺术教育事业必将呈现出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