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千世界,多姿多彩,变化多端,许多现象难以捉摸。可是在地球的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有一种现象却年年如是,终而复始。这种现象就是我们熟知的四季轮回,季节更替。
文学史也有许多以四季为写作对象的文章,在散文中有一组颇具特色,它们是《春》《海滨仲夏夜》《故都的秋》《济南的冬天》。这四篇散文各有特色,具有品味赏析的价值。
任何作品都有基调,即文章的主要精神。这几篇文章的基调各不相同。朱自清满怀喜爱讴歌、赞美春天;而峻青则着力渲染海滨仲夏夜的无比瑰丽;故都的秋在郁达夫的笔下满载着细腻、冷静和闲淡的落寞;可济南的冬天在“语言艺术大师”老舍先生的描绘中成了位温情脉脉的处子,从大到小,又从小到大地展示给了我们。
四篇文章之中,最具特色的当推《春》和《故都的秋》了。中国文学素有“思春”和“悲秋”的主题。它们一个是品之味美的咖啡,一个是呷之弥笃的淡茶;一个是喜悦至极,一个是冷清之至。因此,它们有着相当强的比较效果。
总的来说,散文是一种灵活自由、不受拘束的体裁样式。它可以叙事,但不必有完整的情节,也不必以塑造人物为目的;它可以抒情,但不必受诗词格律的束缚;也可以有实用的目的,同时又具有艺术的价值。它可以时而叙事写人,时而抒情写景,时而议论生发,纵横捭阖,随意穿插,但这并不意味着散文的结构可以散漫不羁。这就要求散文的结构应是“形”散而“神”不散,要有主题或基调维系和驾驭整个结构,万变而不离其宗,既能撒得开,又能收得拢。
朱自清的《春》从开始急切盼望春的到来,到中间描绘春天里的草、花、风、雨以及春天里的人,涉及景物三十多种,但朱自清却将这三十多种景物完整有序地融合在这篇精短的散文中,且最后以三组有强烈表达效果的比喻句概括了春天的三个特点:新、美、力,并表达了投人这热烈“春”潮中的激情。同样描写季节的《故都的秋》,却从头到尾含着清、静的悲凉,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此文从开头的南北方对比,到中间的景物描写,心情宣泄,再到最后的南北方对比,文中涉及内容、景物更多,但由于作者将其感情贯穿始终,起也南北,终也南北,循环往复,首尾呼应,浑然一体,犹如中国的太极图一样,让人觉得散而不乱,多而不杂,颇为巧妙。
当然,上文所叙为二者的相异之处,既然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不朽之佳作,当然有其共同之处。这共同之处即为二者语言的自然简洁和优美。散文不以情节冲突和人物刻画取胜,也不像诗歌那样可以充分利用音韵的美感,因此语言必须优美并且具有形象性。新颖巧妙的修辞、机智的隽语、生动独特的形象等等,只要运用得当,都会为散文增添艺术魅力。以《春》为例: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也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此段语句运用了博喻的修辞,将雨的情态以及景物的色彩写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感情亦显露于文字之中。
《故都的秋》也毫不逊色,如:
“北园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秋来的点缀。像花而不是花的那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这种写意式的勾勒,虽只寥寥几笔,却将人带进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中。这种驾驭语言的能力可以和朱自清相媲美了。
总之,散文乃至文学之笔,能触及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能凝瞬间、印永恒,能将一切虚化成实,将所有实化成虚。它是原野上奔腾汹涌的风,掠过一切真假美丑——只要人存在感觉!
作者简介:江苏省徐州市开发区中学语文教师,中学一级教师。
文学史也有许多以四季为写作对象的文章,在散文中有一组颇具特色,它们是《春》《海滨仲夏夜》《故都的秋》《济南的冬天》。这四篇散文各有特色,具有品味赏析的价值。
任何作品都有基调,即文章的主要精神。这几篇文章的基调各不相同。朱自清满怀喜爱讴歌、赞美春天;而峻青则着力渲染海滨仲夏夜的无比瑰丽;故都的秋在郁达夫的笔下满载着细腻、冷静和闲淡的落寞;可济南的冬天在“语言艺术大师”老舍先生的描绘中成了位温情脉脉的处子,从大到小,又从小到大地展示给了我们。
四篇文章之中,最具特色的当推《春》和《故都的秋》了。中国文学素有“思春”和“悲秋”的主题。它们一个是品之味美的咖啡,一个是呷之弥笃的淡茶;一个是喜悦至极,一个是冷清之至。因此,它们有着相当强的比较效果。
总的来说,散文是一种灵活自由、不受拘束的体裁样式。它可以叙事,但不必有完整的情节,也不必以塑造人物为目的;它可以抒情,但不必受诗词格律的束缚;也可以有实用的目的,同时又具有艺术的价值。它可以时而叙事写人,时而抒情写景,时而议论生发,纵横捭阖,随意穿插,但这并不意味着散文的结构可以散漫不羁。这就要求散文的结构应是“形”散而“神”不散,要有主题或基调维系和驾驭整个结构,万变而不离其宗,既能撒得开,又能收得拢。
朱自清的《春》从开始急切盼望春的到来,到中间描绘春天里的草、花、风、雨以及春天里的人,涉及景物三十多种,但朱自清却将这三十多种景物完整有序地融合在这篇精短的散文中,且最后以三组有强烈表达效果的比喻句概括了春天的三个特点:新、美、力,并表达了投人这热烈“春”潮中的激情。同样描写季节的《故都的秋》,却从头到尾含着清、静的悲凉,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此文从开头的南北方对比,到中间的景物描写,心情宣泄,再到最后的南北方对比,文中涉及内容、景物更多,但由于作者将其感情贯穿始终,起也南北,终也南北,循环往复,首尾呼应,浑然一体,犹如中国的太极图一样,让人觉得散而不乱,多而不杂,颇为巧妙。
当然,上文所叙为二者的相异之处,既然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不朽之佳作,当然有其共同之处。这共同之处即为二者语言的自然简洁和优美。散文不以情节冲突和人物刻画取胜,也不像诗歌那样可以充分利用音韵的美感,因此语言必须优美并且具有形象性。新颖巧妙的修辞、机智的隽语、生动独特的形象等等,只要运用得当,都会为散文增添艺术魅力。以《春》为例: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也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此段语句运用了博喻的修辞,将雨的情态以及景物的色彩写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感情亦显露于文字之中。
《故都的秋》也毫不逊色,如:
“北园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秋来的点缀。像花而不是花的那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这种写意式的勾勒,虽只寥寥几笔,却将人带进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中。这种驾驭语言的能力可以和朱自清相媲美了。
总之,散文乃至文学之笔,能触及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能凝瞬间、印永恒,能将一切虚化成实,将所有实化成虚。它是原野上奔腾汹涌的风,掠过一切真假美丑——只要人存在感觉!
作者简介:江苏省徐州市开发区中学语文教师,中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