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漫长的传承之中,留下了许多优秀传统文化。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小学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体系的基础,在小学开展德育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而优秀传统文化中又蕴含着众多德育元素。对我国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相结合的方式及意义进行分析。
关键词:德育活动;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方式
德育指的是通过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品质、文明行为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以及心理的全方面正面引导教学,德育目前作为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与智育、体育、美育拥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在小学时期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等形成的关键时期,德育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一、德育的内涵及方式
(一)德育内涵
“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教育在我国历史发展的任何时期和阶段都是重中之重、要中之要。而高质量的教育成为我国教育体系完善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德育正好契合了我国目前对学生教育方面的空白,德育不只是对学生个人品德方面的教育,也是对社会公德以及职业道德方面的全面教导,德育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个人价值以及社会价值。
(二)德育方式
1.家庭教育
良好的教育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性格以及观念的初步形成离不开父母的教导和纠正,往往父母的行为也是孩子学习的方向,所以父母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发挥榜样作用,引导孩子在初识世界时有着正确的行为。良好的家庭氛围熏陶可以为孩子的德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2.学校教育
对于学生人格的培养与健全,学校的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课堂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以及帮助学生建立是非观,可以帮助学生在离开家庭后与同学相处,师生相处中树立正确的相处观念,所以良好的德育一定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
方式。
二、传统文化与德育的联系
优秀传统文化是在我国长期的发展与继承中被选择保留下来的精神财富,内容包含建筑、戏曲、书法、神话传说、民间戏说等,其中有许多题材至今仍有感染力量以及教育意义。比如,对理想的追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对他人的尊重:不耻下问、礼贤下士、车笠之交。对学习的态度:格物致知、闻鸡起舞、勤能补拙。对国家责任: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还有在长期的儒学体系下形成的尊师重道、注重礼仪等社会风尚,其中许多内容与我国德育不谋而合,传统文化背景下开展德育活动,既能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成长与学习观念,成人成才,又能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德育的主要目的之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直以来是我国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态度,而德育对学生道德方面的教导,能够帮助学生在面对传统文化时进行辩证的分析,留下对自身发展以及社会发展有利的部分并将其发扬光大。
三、传统文化背景下小学生开展德育活动研究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一)我国目前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的教育功利化现象日益严重,应试教育观念根深蒂固,长久的教育体系中,一直围绕中考以及高考,素质教育一直没有落到实处,学校主要以主课为主,学生成为接受教育的机器,教师在教学中忽略了学生的特异性以及差异性,过分强调知识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对学生品德的培养,这种现象已经出现在小学的教学中,许多家长有不想孩子输在起跑线的想法,甚至从小学开始给孩子报语、数、外的补习班,孩子在高压的学校环境以及家庭环境中成长,很难保证心理健康,只注重学习成绩的教学方式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成长以及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2]
(二)外部环境的复杂
随着网络以及电子产品的普及,信息的传播变得极为方便,学生在平时对电子产品的使用可能会接收到许多负面信息,出现过分追求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以及个人英雄主义等错误观念。在孩子成长的时期,对信息的判断还没有明确且准确的标准,外部信息很容易就输入孩子的内心深处,致使孩子形成认知误差或者偏差现象,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
由于我国基本国情的特殊性,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大力发展经济,实现富国强民,而忽视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尤其是在世界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中,缺乏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导致崇洋媚外等现象的发生。
(四)重要性及必要性
由于目前我国的教育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以及网络环境下错误观念的快速传播,对学生群体尤其是小学生群体的德育刻不容缓,而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历史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我国广大劳动人民的精神财富以及智慧结晶,在教育中可以发挥它本身的价值,二者相结合,不仅可以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还可以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和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
四、传统文化背景下小学生开展德育活动的具体方案
(一)增加德育课的排课以及传统文化德育比重
在小学的日常教育学习中,应该增加对德育排课的比重,应该让学生感受到德育是与智育同样重要的课程,在观念上形成对個人品德的重视,只有学生感受到了德育的重要性,才会主动加入课堂之中,并在生活中注重对个人品德的展现与作为。而传统文化在德育课中的比重也应该有所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丰富课堂内容,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效率。
(二)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注意力难以集中,因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的选择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且通常情况下,小学生具有喜欢图文以及视频的共性,所以在教学方式上可以选择使用PPT、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提高注意力,避免外界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可以增加学生感兴趣的传统文化中的神话故事、寓言故事以及童话故事的内容,通过故事的感染力以及教育意义逐渐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优秀品格,同时也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锻炼,教师应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通过讨论、游戏等方式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时,才会主动学习、积极学习以及期待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中拥有大量的教学题材,书法、茶艺、绘画、诗词等都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手段,帮助孩子理解与学习德育的意义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个人兴趣爱好,实现全面发展。比如,在讲述爱国精神时,教师可以通过PPT的方式讲述我国自古以来名留青史的爱国英雄故事,通过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爱国方式的想法,最后再通过绘画展现自己心中爱国英雄的模样,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 (三)格物致知,拓展学习
格物致知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实践加深学生对德育的理解与感悟。学校可以通过举办活动,如参观古人故居、烈士陵园、举办朗读会等德育方式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传统教学方式主要以知识的口头输出为主,学生难免会觉得枯燥乏味,因此降低了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效率,而户外活动则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举办参观杜甫草堂活动,学生在参观的过程中,可以增加对杜甫诗词代表作的介绍、杜甫生活背景的介绍、杜甫人物关系的介绍,体会杜甫在唐末动荡的生活年代,自身处境的艰难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下所写的诗词所表达的意境,通过对杜甫人际关系的介绍,增加学生了解同一时代历史人物的兴趣,拓展学习结束后通过查阅资料,以课堂发言的方式讲述其他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四)树立道德标兵,表彰优秀行为
学校里可以加强增加对道德标兵的表彰活动以及表彰力度,通过榜样的力量传播道德观念,让表彰不再成为学习标兵的专
场,通过班级以及校园的评选活动,评选出先进事迹者,比如积极参加校园公益活动、拾金不昧、乐于助人等优秀品格学生,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行为是正确且有意义的,由此带动周围学生积极加入,良好的氛围有助于提升德育课的教学质量,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对自身品德的重视。在德育课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道德方面的教育,可以采用讲述历史事件,比如陷害岳飞的秦桧被制作成雕像至今仍接受世人唾弃,让学生理解对民族英雄的敬重以及对道德败坏之人的唾弃是我国自古以来的社会文化,通过榜样与反面教材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树立道德标准。
(五)建立历史人物雕塑
雕像作为纪念人物的承载方式之一,从古沿用至今,雕像中所蕴含的教学意义以及模范意义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比如,孔子和老子作为我国的儒家以及道家的代表人物,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某些观念发展至今仍受到众多人群的認同,可以通过在学校建立名人雕像,并在雕像旁竖立科普牌,宣传今天看来也不会过时的德育语录,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加深现代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的认识与理解以及对历史先进人物的认识、了解。
五、传统文化背景下小学生开展德育活动的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家之间紧密相连,文化冲突与交流也越来越频繁,教育是国家文化传承的基本,而小学教育作为学生知识与道德的成长过程中的基础,战略意义格外重要,尤其针对外来文化入侵严重的现状,越来越多的传统节日不如“洋节”受重视等情况的出现,通过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加强我国的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学生从小的理解与学习,有效增强我国的文化自信,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国代表。而德育本身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孩子是祖国的花朵,代表着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所以孩子的成人、成才对国家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我国目前的教学体系下缺乏高素质的人才,德育的普及有利于我国未来教育事业的改革,通过全面教育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实现自身价值,为我国各领域输送人才。同时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通过教学与学生实现共同进步,改变我国主课教育为主的教学理念,推动我国教育体系的完善与进步。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提高我国整体国民素质以及文化自信,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稳固我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并且历史传统文化作为国家文化传承的基础,不应该在历史的进程中遭到舍弃,在面对外来文化冲击时,要积极做出有力的回应。将教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渗透德育元素,学生的成长将紧紧伴随着爱国教育以及个人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刘锦辉.小学德育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及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1):157.
[2]王燕,宋杰.小学德育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0(21):91.
[3]甘克甜.小学德育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及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0(20):118.
[4]陈丽英.小学德育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及策略[J].天津教育,2020(5):30-31.
[5]魏登科.浅析小学语文德育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J].吉林教育,2020(31):79-80.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传统文化背景下小学生开展德育活动的研究”(课题立项号:
GS[2020]GHB3139)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德育活动;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方式
德育指的是通过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品质、文明行为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以及心理的全方面正面引导教学,德育目前作为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与智育、体育、美育拥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在小学时期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等形成的关键时期,德育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一、德育的内涵及方式
(一)德育内涵
“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教育在我国历史发展的任何时期和阶段都是重中之重、要中之要。而高质量的教育成为我国教育体系完善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德育正好契合了我国目前对学生教育方面的空白,德育不只是对学生个人品德方面的教育,也是对社会公德以及职业道德方面的全面教导,德育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个人价值以及社会价值。
(二)德育方式
1.家庭教育
良好的教育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性格以及观念的初步形成离不开父母的教导和纠正,往往父母的行为也是孩子学习的方向,所以父母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发挥榜样作用,引导孩子在初识世界时有着正确的行为。良好的家庭氛围熏陶可以为孩子的德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2.学校教育
对于学生人格的培养与健全,学校的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课堂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以及帮助学生建立是非观,可以帮助学生在离开家庭后与同学相处,师生相处中树立正确的相处观念,所以良好的德育一定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
方式。
二、传统文化与德育的联系
优秀传统文化是在我国长期的发展与继承中被选择保留下来的精神财富,内容包含建筑、戏曲、书法、神话传说、民间戏说等,其中有许多题材至今仍有感染力量以及教育意义。比如,对理想的追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对他人的尊重:不耻下问、礼贤下士、车笠之交。对学习的态度:格物致知、闻鸡起舞、勤能补拙。对国家责任: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还有在长期的儒学体系下形成的尊师重道、注重礼仪等社会风尚,其中许多内容与我国德育不谋而合,传统文化背景下开展德育活动,既能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成长与学习观念,成人成才,又能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德育的主要目的之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直以来是我国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态度,而德育对学生道德方面的教导,能够帮助学生在面对传统文化时进行辩证的分析,留下对自身发展以及社会发展有利的部分并将其发扬光大。
三、传统文化背景下小学生开展德育活动研究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一)我国目前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的教育功利化现象日益严重,应试教育观念根深蒂固,长久的教育体系中,一直围绕中考以及高考,素质教育一直没有落到实处,学校主要以主课为主,学生成为接受教育的机器,教师在教学中忽略了学生的特异性以及差异性,过分强调知识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对学生品德的培养,这种现象已经出现在小学的教学中,许多家长有不想孩子输在起跑线的想法,甚至从小学开始给孩子报语、数、外的补习班,孩子在高压的学校环境以及家庭环境中成长,很难保证心理健康,只注重学习成绩的教学方式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成长以及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2]
(二)外部环境的复杂
随着网络以及电子产品的普及,信息的传播变得极为方便,学生在平时对电子产品的使用可能会接收到许多负面信息,出现过分追求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以及个人英雄主义等错误观念。在孩子成长的时期,对信息的判断还没有明确且准确的标准,外部信息很容易就输入孩子的内心深处,致使孩子形成认知误差或者偏差现象,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
由于我国基本国情的特殊性,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大力发展经济,实现富国强民,而忽视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尤其是在世界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中,缺乏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导致崇洋媚外等现象的发生。
(四)重要性及必要性
由于目前我国的教育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以及网络环境下错误观念的快速传播,对学生群体尤其是小学生群体的德育刻不容缓,而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历史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我国广大劳动人民的精神财富以及智慧结晶,在教育中可以发挥它本身的价值,二者相结合,不仅可以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还可以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和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
四、传统文化背景下小学生开展德育活动的具体方案
(一)增加德育课的排课以及传统文化德育比重
在小学的日常教育学习中,应该增加对德育排课的比重,应该让学生感受到德育是与智育同样重要的课程,在观念上形成对個人品德的重视,只有学生感受到了德育的重要性,才会主动加入课堂之中,并在生活中注重对个人品德的展现与作为。而传统文化在德育课中的比重也应该有所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丰富课堂内容,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效率。
(二)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注意力难以集中,因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的选择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且通常情况下,小学生具有喜欢图文以及视频的共性,所以在教学方式上可以选择使用PPT、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提高注意力,避免外界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可以增加学生感兴趣的传统文化中的神话故事、寓言故事以及童话故事的内容,通过故事的感染力以及教育意义逐渐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优秀品格,同时也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锻炼,教师应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通过讨论、游戏等方式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时,才会主动学习、积极学习以及期待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中拥有大量的教学题材,书法、茶艺、绘画、诗词等都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手段,帮助孩子理解与学习德育的意义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个人兴趣爱好,实现全面发展。比如,在讲述爱国精神时,教师可以通过PPT的方式讲述我国自古以来名留青史的爱国英雄故事,通过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爱国方式的想法,最后再通过绘画展现自己心中爱国英雄的模样,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 (三)格物致知,拓展学习
格物致知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实践加深学生对德育的理解与感悟。学校可以通过举办活动,如参观古人故居、烈士陵园、举办朗读会等德育方式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传统教学方式主要以知识的口头输出为主,学生难免会觉得枯燥乏味,因此降低了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效率,而户外活动则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举办参观杜甫草堂活动,学生在参观的过程中,可以增加对杜甫诗词代表作的介绍、杜甫生活背景的介绍、杜甫人物关系的介绍,体会杜甫在唐末动荡的生活年代,自身处境的艰难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下所写的诗词所表达的意境,通过对杜甫人际关系的介绍,增加学生了解同一时代历史人物的兴趣,拓展学习结束后通过查阅资料,以课堂发言的方式讲述其他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四)树立道德标兵,表彰优秀行为
学校里可以加强增加对道德标兵的表彰活动以及表彰力度,通过榜样的力量传播道德观念,让表彰不再成为学习标兵的专
场,通过班级以及校园的评选活动,评选出先进事迹者,比如积极参加校园公益活动、拾金不昧、乐于助人等优秀品格学生,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行为是正确且有意义的,由此带动周围学生积极加入,良好的氛围有助于提升德育课的教学质量,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对自身品德的重视。在德育课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道德方面的教育,可以采用讲述历史事件,比如陷害岳飞的秦桧被制作成雕像至今仍接受世人唾弃,让学生理解对民族英雄的敬重以及对道德败坏之人的唾弃是我国自古以来的社会文化,通过榜样与反面教材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树立道德标准。
(五)建立历史人物雕塑
雕像作为纪念人物的承载方式之一,从古沿用至今,雕像中所蕴含的教学意义以及模范意义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比如,孔子和老子作为我国的儒家以及道家的代表人物,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某些观念发展至今仍受到众多人群的認同,可以通过在学校建立名人雕像,并在雕像旁竖立科普牌,宣传今天看来也不会过时的德育语录,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加深现代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的认识与理解以及对历史先进人物的认识、了解。
五、传统文化背景下小学生开展德育活动的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家之间紧密相连,文化冲突与交流也越来越频繁,教育是国家文化传承的基本,而小学教育作为学生知识与道德的成长过程中的基础,战略意义格外重要,尤其针对外来文化入侵严重的现状,越来越多的传统节日不如“洋节”受重视等情况的出现,通过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加强我国的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学生从小的理解与学习,有效增强我国的文化自信,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国代表。而德育本身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孩子是祖国的花朵,代表着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所以孩子的成人、成才对国家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我国目前的教学体系下缺乏高素质的人才,德育的普及有利于我国未来教育事业的改革,通过全面教育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实现自身价值,为我国各领域输送人才。同时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通过教学与学生实现共同进步,改变我国主课教育为主的教学理念,推动我国教育体系的完善与进步。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提高我国整体国民素质以及文化自信,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稳固我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并且历史传统文化作为国家文化传承的基础,不应该在历史的进程中遭到舍弃,在面对外来文化冲击时,要积极做出有力的回应。将教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渗透德育元素,学生的成长将紧紧伴随着爱国教育以及个人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刘锦辉.小学德育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及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1):157.
[2]王燕,宋杰.小学德育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0(21):91.
[3]甘克甜.小学德育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及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0(20):118.
[4]陈丽英.小学德育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及策略[J].天津教育,2020(5):30-31.
[5]魏登科.浅析小学语文德育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J].吉林教育,2020(31):79-80.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传统文化背景下小学生开展德育活动的研究”(课题立项号:
GS[2020]GHB3139)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