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世界格局瞬息万变,我国建立自由贸易区将面临诸多挑战。为了做好这项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结合当今国内外格局,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地分析并总结出三大对策。即是:做好规划设计、完善贸易法规、用足政策管理。
【关键词】 自由贸易区 挑战 对策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就开始了寻求贸易自由化的探索。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APEC),这是中国进入21世纪之前参与的唯一的区域一体化组织。直到进入21世纪,从提出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设想开始,中国才真正启动了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近几年来,我国与许多区域性经济集团进行了多轮谈判并达成协议。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加强双边多边经贸合作。”并确定作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更加广度和深度地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至此,自由贸易区建设被提到了战略高度,并作为我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之一在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我国建立自由贸易区面临的挑战
经过十年的发展,我国自由贸易区建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由于起步晚,时间短,加之受自身经济发展水平限制,无论在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无法与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成熟的区域一体化组织相比。我国在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过程中仍将面临诸多挑战。
1.1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加大了我国与发达经济体建立自由贸易区的难度
实践表明,经济总体发展水平相近、产业结构相似,产品存在同构性的多个国家更容易形成经济联盟。虽然经济发展的明显差距表明经济存在较强的互补性,但发展水平差距过大的国家间实施自由化贸易会对低水平国家的产业造成较大冲击,差异明显的经济结构也使得各国需要进行的经济结构调整的程度越高,对不同社会集团利益的影响也越深刻,从而面临的社会压力和阻力也越大。这使得找到实现共赢的经济合作模式变得困难,经济合作也难以向前推进。我国虽然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人均GDP排名靠后,仍属发展中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在产业结构上的相似度比较低,发达国家工业、制造业和三产发展重点突出,而且制造业一般都是资本和技术密集的高附加值产品。所以我国目前已签署实施的自由贸易协定多以发展中国家为主,较低的经济水平和较大的产业结构差异给我国与发达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协定时带来极大的阻滞。
1.2敏感行业缺乏国际竞争力
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中国目前总体上还不具备实现完全自由贸易的条件。中国在汽车、石化、机械电子等支柱工业和IT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国际竞争力仍然比较低,要达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水平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农产品的贸易自由化也面临着粮食安全保障、农民收入的严重考验。上述这些敏感行业都面临着资本缺乏、技术落后、管理滞后、机制不适、人才缺乏的问题。资本的缺乏使得这些企业难以取得现代国际企业所拥有的综合规模效应;技术的落后使得只有较少企业拥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核心技术;管理经验、市场经验等的缺乏使得这些企业在面对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时显得难以适应。这些都使得敏感行业在进入自由竞争环境后必然受到一定的冲击。
1.3政策先行模式影响部分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果
与大多数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主要出于经济利益上的考虑不同的是,中国自由贸易区建设一开始就立足于兼顾经济效益和调整国与国(地区)之间关系的政治需要两个方面来考虑。从目前中国签订双边自由贸易区决策的过程来看,往往是政策决策在前,可行性论证在后,科学依据不足。例如,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及内地与港澳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是目前中国实质性经济效果最大的两个自由贸易协定。但由于香港的制造业几乎都转移到了内地,再加上香港是一个自由港,其绝大部分商品的关税已经为零,因此,内地与香港、澳门的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对中国内地的经济发展促进作用非常有限,其更大的作用是中央政府希望借助CEPA来促进香港和澳门经济的发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虽然对我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也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果,但由于东盟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中国从中获取的经济利益在近期内也将十分有限,最多只能说是一种次优的选择。而哥斯达黎加政府更是将签署自由贸易协定作为两国建交的条件。在自由贸易区建设中将调整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政治需要作为主要目的之一来考虑。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使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为中国外交战略服务,从而为中国的和平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地区安全和多级世界的建立,但其负面的影响是实际的经济效果不明显。
2.我国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对策
综上所述,中国的自由贸易还刚刚起步,对自由贸易区存在的风险及自由贸易区谈判策略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在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发展中遇到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然而,可以肯定地说,在世界范围内与更多的国家与地区建立自由贸易区潜力是巨大的,只要加强合作,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提高合作水平,就會顺利实现区域经济建设的目标。
2.1做好规划设计
中国由于刚刚重视着手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在全球布局、选择重点、开放承受能力、决策过程等很多方面还缺乏必要的经验。根据国际贸易理论,自由贸易区会带来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只有当贸易创造大于贸易转移时,参与自由贸易区才能获得经济上的利益受益。从目前已经实施自由贸易区的各国实践来看,各国在参与自由贸易区时都会获得一些利益,同时也要支付不等的成本,有时甚至是高昂的代价。因此,为了确保自由贸易区战略的实施,许多国家都有参与自由贸易区等区域贸易协定的通盘考虑。美国、欧盟、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加拿大等国都有专门机构负责规划并对潜在对象国进行研究和评估。因此,中国应该在借鉴其他国家自由贸易区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对中国今后可能的合作方式、自由贸易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详细而科学的评估,在此基础上制定自由贸易区战略的总体规划,为将来中国与其他国家开展区域贸易协定时提供参考。 在自由贸易区总体规划中,确定自由贸易区签约目标先后顺序是一项重要的内容。作为确定自由贸易区签约国先后顺序原则,应按照由近及远、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方针,有步骤、有层次、由低到高逐步推进自由贸易区。为此,应该在制定FTA规划的基础上对有可能签约的国家进行评估。为了防范区域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风险,中国目前参与双边自由贸易区的形式应以签署自由贸易协定为主,谈判签约对相应重点选择相互经贸关系密切、贸易保护程度较高、市场规模大、我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家或地区,以最大限度获得双边自由贸易区的利益。按照上述思路,在经过充分经济、政治效果论证的基础上,可以从中筛选出中国自由贸易区目标签约国先后顺序。
以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从国家利益、东亚的战略、全球区域合作的基础等要素综合考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完成之后,中国的未来区域合作的重点应该是中、日、韩三国之间的区域合作。这将是最困难和最复杂的门槛,也将是影响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关键,但一旦取得突破性地进展,不仅对提升中国的产业结构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对完成东亚地区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乃至东北亚的安全保障都具有极大的贡献。
2.2完善贸易法规
我国现有自由贸易法规应对自由贸易区挑战不力,亟须完善。首先,贸易法规的完善应该从关税方面入手。加入WTO是中国新时期开放的一个新起点,随着取消进口配额、许可证、指定经营以及其他非关税壁垒,以及管理程序的透明化和简单化,中国的贸易体制,越来越以关税为基础。根据加入WTO的承诺,目前,中国的平均关税税率已经降为10%,农产品平均税率为15.2%,工业平均税率为8.95%。下一步,中国应进一步加快关税削减的步伐,主动下调关税税率,忠实履行WTO的义务。其次,完善服务贸易相关法规。与持续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削减所不同,我国加入WTO对外服务贸易的开放是一个里程碑。应该发布一系列有关外资进入金融、保险、分销、电讯以及专业服务领域的新的法律法规,进一步放宽对外投资的股权比例限制,开放新的投资领域,如将以前禁止外商投资的电信、燃气、热力、供排水等城市管网列为对外开放领域。制定相关法令政策为外资的进入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更多的机会。再次,应投入更大力量,对货物进出口法律法规和规章进行立、改、废工作。如对已颁布并实施的吸收外资的三项基本法律和外贸法进行修改,对外商投资电信、保险、金融、音像制品分销领域设立更宽泛的限制规定,增加对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取消地域限制和客户限制的新规定等。同时,对已出台的《反倾销条例》、《反补贴条列》、《保障措施条例》、《货物进出口管理条例》、《技术进出口管理条例》等与《对外贸易法》相关配套法规进行不断完善,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中国贸易涉外法律体系。
2.3用足政策管理
2.3.1加强对FTA的宏观调控
与WTO相比,FTA对政府的宏观调控要求更高。一方面FTA所涉及的贸易自由化进程一般要快于WTO,一旦参加,中国的关税减让和非关税壁垒拆除行动就必须同时执行不同规定时间表,这无疑会增加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的难度。另一方面,WTO有一整套规范各国市场行为的国际贸易规则,WTO之间出现的贸易纠纷可以通过WTO的争端解决机制来加以解决,而FTA必须依赖双方政府部门的协调与谈判。因此,在推进FTA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组织与协调工作,使各方面有序有效地发挥作用,已达到整体效应。应指定主管部门,明确部门责任,形成决策机制,统一规划,通盘考虑,在实施自贸区战略过程中,完善调解、仲裁等一系列争端解决机制,确保自贸区战略实施的效果。
2.3.2进一步改善我国的产业结构
随着近年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的优势越来越不明显。中国应该创造更加便利的贸易条件,加强与其他各国的协作,优化双方之间的生产要素及资源配置效率。我国应逐步提高机电、高新技术等高附加值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扩大这类产品的出口,加大从国外进口中国急需的能源和原材料。应彻底改变目前生产高耗能、高污染的现状,提高出口产品出口附加值,将国内产业调整为以进口自然资源和初级产品为主,大力发展深加工和精加工,以期实现以高附加值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要经济增长点的转型。
2.3.3深化次区域开发合作项目
次区域合作对我国部分省份是一个促进自身经济发展的良好契机。例如我国西南部省份与部分东盟国家毗邻,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拥有明显的区位优势。2007年,广西与东盟贸易额达29.1亿美元,同比增长59.2%,云南省与东盟贸易额达30.3亿美元,同比增长39.3%。要加强这些西南省区与东盟各国的经济合作,通过各种形式促进双方的经贸关系,如通过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与商品交易会、建立中国—东盟工业园区等形式发展双方的货物贸易、投资合作、服务贸易和文化交流。同时发挥这些省份的示范效应,促使東盟与其他西部省市开展合作,提升国内各省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关的次区域可以推广至东北三省—俄罗斯、蒙古自贸区、华东省市—日韩自贸区等等。
参考文献:
[1]陈伟《完全竞争条件下自由贸易区的贸易福利效果》(2006.6).
[2]卜伟的《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条件效应》(2006.10).
[3]郭信昌的《世界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区概论》(2009.10).
[4]Eero Palmujok的《冷战后欧盟对东盟政策评析》(2001.7).
[5]Romeo A.Reyes的《“安全共同体”理论和东盟的实践》(2004.5).
[6]贾格迪什.巴格蒂沃 《今日自由贸易》(2004.3).
作者简介:白冰,生于1982年5月,男,汉族,籍贯河北省南宫市,管理学学士。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聊城市委员会。
(作者单位:聊城市贸促会)
【关键词】 自由贸易区 挑战 对策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就开始了寻求贸易自由化的探索。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APEC),这是中国进入21世纪之前参与的唯一的区域一体化组织。直到进入21世纪,从提出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设想开始,中国才真正启动了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近几年来,我国与许多区域性经济集团进行了多轮谈判并达成协议。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加强双边多边经贸合作。”并确定作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更加广度和深度地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至此,自由贸易区建设被提到了战略高度,并作为我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之一在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我国建立自由贸易区面临的挑战
经过十年的发展,我国自由贸易区建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由于起步晚,时间短,加之受自身经济发展水平限制,无论在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无法与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成熟的区域一体化组织相比。我国在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过程中仍将面临诸多挑战。
1.1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加大了我国与发达经济体建立自由贸易区的难度
实践表明,经济总体发展水平相近、产业结构相似,产品存在同构性的多个国家更容易形成经济联盟。虽然经济发展的明显差距表明经济存在较强的互补性,但发展水平差距过大的国家间实施自由化贸易会对低水平国家的产业造成较大冲击,差异明显的经济结构也使得各国需要进行的经济结构调整的程度越高,对不同社会集团利益的影响也越深刻,从而面临的社会压力和阻力也越大。这使得找到实现共赢的经济合作模式变得困难,经济合作也难以向前推进。我国虽然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人均GDP排名靠后,仍属发展中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在产业结构上的相似度比较低,发达国家工业、制造业和三产发展重点突出,而且制造业一般都是资本和技术密集的高附加值产品。所以我国目前已签署实施的自由贸易协定多以发展中国家为主,较低的经济水平和较大的产业结构差异给我国与发达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协定时带来极大的阻滞。
1.2敏感行业缺乏国际竞争力
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中国目前总体上还不具备实现完全自由贸易的条件。中国在汽车、石化、机械电子等支柱工业和IT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国际竞争力仍然比较低,要达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水平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农产品的贸易自由化也面临着粮食安全保障、农民收入的严重考验。上述这些敏感行业都面临着资本缺乏、技术落后、管理滞后、机制不适、人才缺乏的问题。资本的缺乏使得这些企业难以取得现代国际企业所拥有的综合规模效应;技术的落后使得只有较少企业拥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核心技术;管理经验、市场经验等的缺乏使得这些企业在面对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时显得难以适应。这些都使得敏感行业在进入自由竞争环境后必然受到一定的冲击。
1.3政策先行模式影响部分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果
与大多数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主要出于经济利益上的考虑不同的是,中国自由贸易区建设一开始就立足于兼顾经济效益和调整国与国(地区)之间关系的政治需要两个方面来考虑。从目前中国签订双边自由贸易区决策的过程来看,往往是政策决策在前,可行性论证在后,科学依据不足。例如,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及内地与港澳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是目前中国实质性经济效果最大的两个自由贸易协定。但由于香港的制造业几乎都转移到了内地,再加上香港是一个自由港,其绝大部分商品的关税已经为零,因此,内地与香港、澳门的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对中国内地的经济发展促进作用非常有限,其更大的作用是中央政府希望借助CEPA来促进香港和澳门经济的发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虽然对我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也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果,但由于东盟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中国从中获取的经济利益在近期内也将十分有限,最多只能说是一种次优的选择。而哥斯达黎加政府更是将签署自由贸易协定作为两国建交的条件。在自由贸易区建设中将调整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政治需要作为主要目的之一来考虑。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使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为中国外交战略服务,从而为中国的和平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地区安全和多级世界的建立,但其负面的影响是实际的经济效果不明显。
2.我国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对策
综上所述,中国的自由贸易还刚刚起步,对自由贸易区存在的风险及自由贸易区谈判策略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在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发展中遇到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然而,可以肯定地说,在世界范围内与更多的国家与地区建立自由贸易区潜力是巨大的,只要加强合作,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提高合作水平,就會顺利实现区域经济建设的目标。
2.1做好规划设计
中国由于刚刚重视着手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在全球布局、选择重点、开放承受能力、决策过程等很多方面还缺乏必要的经验。根据国际贸易理论,自由贸易区会带来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只有当贸易创造大于贸易转移时,参与自由贸易区才能获得经济上的利益受益。从目前已经实施自由贸易区的各国实践来看,各国在参与自由贸易区时都会获得一些利益,同时也要支付不等的成本,有时甚至是高昂的代价。因此,为了确保自由贸易区战略的实施,许多国家都有参与自由贸易区等区域贸易协定的通盘考虑。美国、欧盟、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加拿大等国都有专门机构负责规划并对潜在对象国进行研究和评估。因此,中国应该在借鉴其他国家自由贸易区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对中国今后可能的合作方式、自由贸易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详细而科学的评估,在此基础上制定自由贸易区战略的总体规划,为将来中国与其他国家开展区域贸易协定时提供参考。 在自由贸易区总体规划中,确定自由贸易区签约目标先后顺序是一项重要的内容。作为确定自由贸易区签约国先后顺序原则,应按照由近及远、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方针,有步骤、有层次、由低到高逐步推进自由贸易区。为此,应该在制定FTA规划的基础上对有可能签约的国家进行评估。为了防范区域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风险,中国目前参与双边自由贸易区的形式应以签署自由贸易协定为主,谈判签约对相应重点选择相互经贸关系密切、贸易保护程度较高、市场规模大、我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家或地区,以最大限度获得双边自由贸易区的利益。按照上述思路,在经过充分经济、政治效果论证的基础上,可以从中筛选出中国自由贸易区目标签约国先后顺序。
以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从国家利益、东亚的战略、全球区域合作的基础等要素综合考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完成之后,中国的未来区域合作的重点应该是中、日、韩三国之间的区域合作。这将是最困难和最复杂的门槛,也将是影响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关键,但一旦取得突破性地进展,不仅对提升中国的产业结构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对完成东亚地区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乃至东北亚的安全保障都具有极大的贡献。
2.2完善贸易法规
我国现有自由贸易法规应对自由贸易区挑战不力,亟须完善。首先,贸易法规的完善应该从关税方面入手。加入WTO是中国新时期开放的一个新起点,随着取消进口配额、许可证、指定经营以及其他非关税壁垒,以及管理程序的透明化和简单化,中国的贸易体制,越来越以关税为基础。根据加入WTO的承诺,目前,中国的平均关税税率已经降为10%,农产品平均税率为15.2%,工业平均税率为8.95%。下一步,中国应进一步加快关税削减的步伐,主动下调关税税率,忠实履行WTO的义务。其次,完善服务贸易相关法规。与持续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削减所不同,我国加入WTO对外服务贸易的开放是一个里程碑。应该发布一系列有关外资进入金融、保险、分销、电讯以及专业服务领域的新的法律法规,进一步放宽对外投资的股权比例限制,开放新的投资领域,如将以前禁止外商投资的电信、燃气、热力、供排水等城市管网列为对外开放领域。制定相关法令政策为外资的进入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更多的机会。再次,应投入更大力量,对货物进出口法律法规和规章进行立、改、废工作。如对已颁布并实施的吸收外资的三项基本法律和外贸法进行修改,对外商投资电信、保险、金融、音像制品分销领域设立更宽泛的限制规定,增加对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取消地域限制和客户限制的新规定等。同时,对已出台的《反倾销条例》、《反补贴条列》、《保障措施条例》、《货物进出口管理条例》、《技术进出口管理条例》等与《对外贸易法》相关配套法规进行不断完善,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中国贸易涉外法律体系。
2.3用足政策管理
2.3.1加强对FTA的宏观调控
与WTO相比,FTA对政府的宏观调控要求更高。一方面FTA所涉及的贸易自由化进程一般要快于WTO,一旦参加,中国的关税减让和非关税壁垒拆除行动就必须同时执行不同规定时间表,这无疑会增加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的难度。另一方面,WTO有一整套规范各国市场行为的国际贸易规则,WTO之间出现的贸易纠纷可以通过WTO的争端解决机制来加以解决,而FTA必须依赖双方政府部门的协调与谈判。因此,在推进FTA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组织与协调工作,使各方面有序有效地发挥作用,已达到整体效应。应指定主管部门,明确部门责任,形成决策机制,统一规划,通盘考虑,在实施自贸区战略过程中,完善调解、仲裁等一系列争端解决机制,确保自贸区战略实施的效果。
2.3.2进一步改善我国的产业结构
随着近年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的优势越来越不明显。中国应该创造更加便利的贸易条件,加强与其他各国的协作,优化双方之间的生产要素及资源配置效率。我国应逐步提高机电、高新技术等高附加值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扩大这类产品的出口,加大从国外进口中国急需的能源和原材料。应彻底改变目前生产高耗能、高污染的现状,提高出口产品出口附加值,将国内产业调整为以进口自然资源和初级产品为主,大力发展深加工和精加工,以期实现以高附加值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要经济增长点的转型。
2.3.3深化次区域开发合作项目
次区域合作对我国部分省份是一个促进自身经济发展的良好契机。例如我国西南部省份与部分东盟国家毗邻,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拥有明显的区位优势。2007年,广西与东盟贸易额达29.1亿美元,同比增长59.2%,云南省与东盟贸易额达30.3亿美元,同比增长39.3%。要加强这些西南省区与东盟各国的经济合作,通过各种形式促进双方的经贸关系,如通过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与商品交易会、建立中国—东盟工业园区等形式发展双方的货物贸易、投资合作、服务贸易和文化交流。同时发挥这些省份的示范效应,促使東盟与其他西部省市开展合作,提升国内各省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关的次区域可以推广至东北三省—俄罗斯、蒙古自贸区、华东省市—日韩自贸区等等。
参考文献:
[1]陈伟《完全竞争条件下自由贸易区的贸易福利效果》(2006.6).
[2]卜伟的《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条件效应》(2006.10).
[3]郭信昌的《世界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区概论》(2009.10).
[4]Eero Palmujok的《冷战后欧盟对东盟政策评析》(2001.7).
[5]Romeo A.Reyes的《“安全共同体”理论和东盟的实践》(2004.5).
[6]贾格迪什.巴格蒂沃 《今日自由贸易》(2004.3).
作者简介:白冰,生于1982年5月,男,汉族,籍贯河北省南宫市,管理学学士。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聊城市委员会。
(作者单位:聊城市贸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