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机制研究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新媒体形态的日益更新,给高校校园网络舆情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文章在论述高校网络舆情内涵、特点、成因、形成与演化规律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高校网络舆情监管的现状,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从学校整体、学生工作管理、学生自身三个层面提出了关于构建校园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长效机制的思考。
  关键词 新媒体 校园网络舆情 监测 引导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伴随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媒体传播形态与传播格局不断发生变化、日益更新,引领社会步入一个以“微传播”为典型特质的新媒体时代。新媒体(New media)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P.Goldmark)率先提出的,是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具有信息承载海量化、信息传播碎片化、传播环境虚拟化特征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也即数字化媒体。相比较传统媒体,新媒体传播的显著优势在于信息传播速度更快、传播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传播范围更广泛。新媒体的兴起,对于高校学生群体与高校校园网络舆情产生了重大影响,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因此,积极开展高校网络舆情研究工作,加强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完善高校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一项关系构建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的研究课题。
  1 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与特点概述
  高校校园网络舆情是指以在校大学生为主的群体对自己关心或与自己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公共事务,特别是校园公共事务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所表现出来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有明显倾向性的综合的情绪、态度和意见,主要通过校园新闻网、学生网站、论坛、博客、QQ、MSN、微博、微信、SNS社交网站等载体形成舆论场。
  高校网络舆情除了具有虚拟性、多元性、匿名性、聚合性等一般网络舆情的特征外,还有着自身的特点:一是内容具有复杂性,由于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学生群体接受信息的渠道较之以往更广、内容更多、体量更大,同时网络信息更新与传递的速度又比传统媒介快,信息纷繁复杂;二是形成具有即时性,网络打破了时空界限,对于各种新闻事件、突发事件,网络媒体往往会第一时间进行发布,网民在浏览网站后可以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发表评论,而大学生群体往往对于社会热点、时事新闻更具有敏感性,因此使校园网络舆情的形成更迅速快捷;三是影响具有辐射性,大学生作为网络主体力量,年龄、经历及生活习惯趋同,彼此之间价值观更容易达成一致,对于很多问题的看法、意见也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情感立场也容易产生共鸣,从而以点带面,以片带群,范围逐步向外辐射,影响逐步扩大;四是渗透具有交互性,互联网作为一个虚拟的公共空间,网民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与表达意识,任何人都可以对某个问题或事件自由发表个人看法与观点,并形成强烈的互动;五是发展具有难控性,由于高校校园网络是一个高度开放、自由的公共领域,网络舆论的内容牵涉各个方面,主题较为分散,没有明确导向性,各种道德观念与价值观念并存,真假难辨,无法做到正本清源、去伪存真,舆情传播具有相当强的煽动性,一旦甄别有误,会造成有失偏颇、失真乃至失控的发展态势,对高校网络安全与稳定带来威胁。
  2 高校网络舆情的成因、形成与演化
  2.1 高校网络舆情的成因
  从校园网络舆情生成的外部因素看,主要是社会环境的催化,因某些特定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的产生,引发了在校大学生出于普通公民意识、青年自我意识对校园以外的广义上的社会表示关注,发表观点,成为了校园网络舆情产生的源头;从内部结构来说,主要是学生群体在信息交互过程中的数量与强度的耦合,①从人数到意见不断聚集,推动了舆情的发展;从传播介质来看,主要是基于网络媒体形态的多元发展,目前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传播形态广被大学生接受。
  2.2 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
  网络舆情是由一定数量的网民围绕某一主题与他人互动交往从而形成一个网络群体,这些群体成员基于不同的目的,以网络聚集的方式传播信息、制造舆论、促发社会行动的传播过程。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也如此,高校学生群体在舆情传播与发展过程中同时扮演着多重角色,既是校园网络舆情的主体,又是校园网络舆情的客体,同时还是校园网络舆情的中介者,他们不同角色的参与使校园网络舆情产生了“滚雪球”效应。从校园网络舆情的形成流程来说,一般先从对于某个特定问题的初步关注与微弱表达开始,通过博客的记事、聊天室的即时滚动、论坛的跟帖排列、微博的记录转发、即时通信的快速交流、SNS的好友添加等渠道与方式不断放大事件,扩大传播,强化关注,在参与人数与参与强度达到一定量后,各种意见在公共空间较量、修正、融合,趋向思想一致、指向明确,从而形成校园网络舆情。如图1所示。
  2.3 高校网络舆情的演化
  舆情的演化具有生命周期,它是一个开始、发展、高峰和衰没的波动过程,②因此根据这个演化规律,校园网络舆情从产生到消解,也同样经历四个阶段。萌芽阶段:即网络话题初步产生阶段,引发在校大学生个体或部分人先行关注,在网络上表达观点。聚焦阶段:即由少部分人转为多数人关注话题阶段,对话题表现出持续的兴趣,并进行深入讨论,通过发帖、灌水、加精、置顶、跟帖、回帖、转帖等方式进行话题传播。放大阶段:即舆论在互动中趋同并产生主导性舆论阶段,随着话题讨论的不断深入,话题背后隐性信息的不断挖掘,不同声音在网络空间中产生交互、共振,最终强势声音成为主导,占据“舆论领袖”的地位,从而对整个网络舆情产生绝对性影响。消褪阶段:即网络舆情逐步消解阶段,由之前的高密度关注转化为平缓趋势,校园网络舆情一旦形成后,网上线下会进行介入和引导,对于敏感话题还原真相,或给予合理解释,引导网络舆论压力的缓解与释放,并且根据心理发展规律,人对于新生事物的关注会经历发生、发展、消失的心理活动过程,因此在校园网络舆情演化过程中,对于某个话题的关注、猎奇、热衷心理也会逐步趋向理智、平静、淡化。   3 当前高校网络舆情监管的现状分析
  校园网络舆情管理主体不明确。目前,在高校网络舆情的日常管理中,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安全稳定的主要是学生工作部,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主要是校园网络管理中心负责,而校园文化与舆情建设管理主要由宣传部负责,另外学生安全保卫问题则主要是保卫处负责。因此可以看到,校园网络舆情的管理与诸多部门相关,但每一个部门独立负责自己管辖范围内的内容,主司自己部门的一块工作。根据学生问卷调查显示,认为校园网络舆情应该由学校各个部门联手管理与引导的有47%,认为学生网民应该自觉参与维护校园网络舆情的占32%,认为应该由网络“意见领袖”引导舆情走势的占21%。在与被调查高校的访谈中,也了解到目前各高校舆情监管工作主要负责部门也各不一样,有的归口两办(党办、校办),有的归口宣传部,有的归口网络中心。因此,对于校园网络舆情的管理主体,究竟应该是由谁来承担,认识模糊,这也导致了校园网络舆情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真空地带,在应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时不够及时有效。
  校园网络舆情管理机制不完善。由于网络传播的快速、迅捷与广泛,网络舆情具有极强的渗透性与积聚效应,对大学生的网络舆情认知和关注产生着重要影响。调查显示,78%的学生表示门户网站、官方网站所获得的信息具有参考价值,一半以上的学生对校园BBS、同学微博、人人网等发布或转载的信息表示具有可信度,对于校园发生的负面网络舆情事件,62%的学生认为“会认真分析,形成自己观点并发表”,27%的学生表示“强调自己的基本权益和利益诉求”,11%的学生表示“会顶贴,转载,让更多人关注”。可见,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群体的渗透无处不在,关乎大学生切身利益的话题会直接引发校园网络舆情的形成。对于论坛版块的管理员,持“是版规的执行人员、信息传播的把关人”与“一定程度上是该版块的言论权威”观点的各占一半。对于“校园网络实名制”的看法,多数学生支持,认为有利于制止不良、失实言论,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最好不要实施,增加顾虑,阻碍发言积极性”。因此,就目前来看,校园网络舆情的管理机制尚不完善,对于舆情的监管没有形成相应的规范的制度,学生对校园网络舆情应有的基本制度认识不清。
  校园网络舆情管理时效不突显。在接受问卷调查的高校中,大部分高校对网络舆情采用的是自上而下垂直管理的方式,信息的传递渠道单一。问卷调查中,对于获悉校园信息的主渠道中,学生的选择依次为辅导员通知(班会、易班、飞信)、班长通知(当面、易班、飞信)、学校网站(公告、通知)、校园宣传栏与海报、网上话题讨论(班级QQ群、BBS论坛等)。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辅导员与班委的信息出处代表官方性质,而且更直接、更具有信服力与针对性。所以这两支力量也成为日常校园网络舆情监管的主要依托队伍,发现、排查网络舆情危机的苗头也主要依靠他们。但是,这两支队伍力量毕竟有限,在日常网络舆情以外,一旦发生紧急突发事件,引发不可预控的网络舆情危机时,高校在应对处理的时效上无法赶上网络舆情发展的速度,表现出滞后性或慢一拍,从发现危机到危机公关再到启动应急预案、化解危机整个响应过程速度较为缓慢,这样往往会错过第一时间改变舆情发展态势的良好时机,给解决网络舆情危机增加难度。
  4 关于构建高校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长效机制的对策思考
  构建联动协调机制,是高校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工作的保障。目前很多高校从加强舆情监控的统一组织领导角度考虑,采取某一职能部门主管的方式。这种方式确实有利于加强领导,但在处理复杂或突发舆情事件时,不能高效、快速地应对。因此,要建立一支党委领导下分工明确、管理科学的以党办、校办、宣传部、学工部、网络中心、武保处为主导,以二级学院、与网络舆情信息反映的问题相关的职能部处(教务处、资产管理处、后勤中心、团委等)为协作,以辅导员、学生党员、班团干部、网络“意见领袖”为中坚力量的舆情掌控队伍,建立科学、高效的校园网络舆情层级工作体系。尤其在应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时,各个部门应通力合作,形成联动,相互协调,整合资源,快速响应,化解危机。
  构建监测研判机制,是高校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工作的前提。学校应建立实时网络舆情监测机制,密切关注校内重点网站、重点论坛以及博客、QQ群、易班、微博等言论。一要重视网络舆情的采集,建立网络信息员制度,未雨绸缪,通过“校—二级学院—班(系)”三级舆情收集机制,做到舆情随时上报,保证舆情渠道的畅通,并且聘请专家一起分析研讨当前学校舆情的发展态势,提供相应指导意见或者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防患于未然。二要确立学校党委对网络舆情管理的主体地位,由校党委牵头成立网络舆情管理机构,建立一支由相关部门组织、熟悉学生管理工作、精通网络技术、政治意识强的网络舆情监测队伍,并从物质、制度、资金上给予支持,确保这支队伍的监测工作正常开展。三要加强筛查过滤,切实提高舆情信息的敏感性,仔细排查,认真分析,科学梳理,对于不利于校园和社会稳定的负面、虚假舆情,果断、及时上报,切实做好校园网站和网络用户的登记、备案工作,实行用户实名登记制度,规范管理,准确掌握信息源,同时通过技术创新研发网络舆情信息实时监测与跟踪软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网络安全防护、信息过滤等系统,构建校园网络安全技术防控体系。③④
  构建宣传教育机制,是高校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工作的根本。要充分占领网络宣传与教育阵地,把握互联网的优势,结合互联网传播特点,突出互联网的教育功能,通过易班等网络平台开展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活动,丰富校园文化,使校园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的重要阵地,成为推动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师生沟通交流的桥梁和获取知识信息的宝库。
  构建引导干预机制,是高校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工作的关键。对于校园网络舆情,要加强关注,及时回应,积极引导,尤其大学生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社会深刻转型、思想日益多元、技术不断变革、各种社会心理问题不断涌现的宏观形势,容易受到冲击和影响。而从来大学生都是最容易接受新思想,最容易将各种新思想转化为有组织的社会行动的一个群体。因此要结合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引导和干预。一要加强网络教育工作的力度,发挥党团组织、教师教育在网络中的引导作用,加强大学生网络文明和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积极传播健康信息,自觉抵制有害信息。二要努力扩大校园网络覆盖,积极建设学校网络主流文化,在保持网络建设思想性和知识性的同时,真正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和需求,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三要建立专业化的网络政工队伍,组建一支由学校领导负责、专兼职相结合、师生相结合、网络监管和网络评论相结合的“三结合”队伍,密切关注校园网络热点和动态,及时发现具有苗头性和倾向性的问题,做好预防、引导和介入工作,引导应遵循及时、正面、委婉的原则,干预应遵循真诚、谨慎、耐心的原则,将可能产生的校园网络舆情危机化解于萌芽之中,预防出现“羊群效应”。
  构建分析甄别机制,是高校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工作的重点。从大学生自身来讲,要不断提高信息辨识、分析和甄别能力。网络作为一个开放、自由的虚拟平台,信息交流与传播不受时空限制,每天海量的信息在不断出现、不断更新。这当中,按照信息的效能可分为能为学生所用的有效信息,没有价值的垃圾信息,还有侵蚀学生思想的有害信息;按照信息的属性有正面信息,也有负面信息;根据信息的内容看,有真实信息与失实信息。因此网络空间的信息是个复杂体,多元而综合。大学生群体应该具有为自己传播的信息负责任的态度和精神,在自助表达各种利益诉求、进行网络议论和网络评判时,掌握好度量,把握好分寸。在面对各种可能对他人和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和利益危害的信息时,要学会用理性来甄别、判断和分析,加强在网络使用过程中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培养健全人格和高尚情操,营造共建共享的网络精神家园。
  构建自我管理机制,是高校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工作的延展。一要培养校园网络舆情的“意见领袖”,根据拉扎斯菲尔德“二级传播”理论,在传播过程中,常有少数人是消息和影响的重要来源,这部分人频繁接触媒体,比一般人更留心媒体信息,对有关事情有更多的了解,他们在一些网民中发表一些信息和表达看法,能影响普通人,这些人就是“舆论领袖”。⑤通过培植学生群体中的网络舆情“意见领袖”,发挥他们在论坛、SNS社交网络、易班、QQ群等的网络舆论号召力与感染力,来引导舆情走向,密切关注校园网络舆情发展动态,参与网络讨论和交流,实现大学生网民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二要借助学生骨干的力量,尤其是学生党员、班团干部,发挥学生骨干的旗帜和引领作用,相比较辅导员,学生骨干来自学生群体,对身边同学的思想往往更了解、更贴近,对网络舆情的关注更直接、更即时,而且能得到广大学生群体的信任与认可,是校园里的标杆性人物。通过学生骨干在日常生活与网络空间的双重辐射力和影响力,带动其他学生正确认识、参与网络舆情,弘扬主流思想,推动网络舆情向良性态势发展,维护校园网络和安全与和谐,形成良好的校园舆情氛围,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其他文献
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是当前职业教育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而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教学的方法密切相关.本文依托于多年的教学经历,从数控专业教学的基本特点出发,提出了数控一
摘 要 目前湖北省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的实验教学面临着多方面的窘境,如实验项目单一、教学方法单一、实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等等,需要在实验项目的设计、实验教材的建设、实验教师队伍的建设以及实验考核制度的完善等层面进行改革,从而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优化会计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 独立学院 会计学专业 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Accounting Major Exper
面对油田企业深化"专业化体制机制改革、油区四化建设、新型采油管理区建设"等,财务管理的服务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传统的以会计核算为主的财务管理模式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摘 要 协同理论作为系统科学的一个分支,从上世纪后半叶提出以来在诸多学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所倡导的系统化观点在教育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且有效的实践。近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突破,然而也存在各自为营、缺乏协同的现实困境,笔者以此为立足点,基于协同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现实困境及成因进行了分析,并对解决路径做了探讨。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协同理论
为探索土传病害番茄青枯病防治的有效途径,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了土壤添加米糠及灌水厌氧处理方法对青枯病的控制效果和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CK)相比,添加2.0%
音乐表现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表达的感情是复杂多味的,但其表现形式是高度抽象的,任何语言都难经描绘清楚。而小学生以形象思维占主体地位,因此,小学音乐教学要加
学生要发展就需要积累。如若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奠基,语文能力的持续发展也就会缺乏后劲。只有不断熟悉语言,积累语言,才能把古今中外的语言精华据为己有。作为一线教师,如何帮助
目的研究常规心电图与平板运动试验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3月在我院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疑似冠心病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
目的:探讨不同术式的剖宫产术对再次剖宫产术的影响,为临床医师选择最佳手术方案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4年1月~2006年12月间再次剖宫产术116例术中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比
汽车玻璃升降器是汽车升降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汽车制造业蓬勃发展,对玻璃升降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在车门上应用广泛的升降器类型分为臂式升降器和绳轮式升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