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八月份的青岛的海滩,单纯看去堆满了人,可起浪时也必然会过一股风,又像是挂满了飘飘的衣襟,色彩斑斓。我才不会惧怕什么“下饺子说”哩,要是错过美景、错过相知相遇,这才遗憾。我要讲的开篇故事可能有点年代感,很多人也知道个大概,但讲出来还是多少会有些震撼。
五四运动的历史地位不言而喻,历史称它是中国近、现代的分水岭。但也许很多人都忽略了这一点,运动爆发是以收回青岛主权为导火索的。从时间轴来看,似乎就是把青岛放在1919那个时间点,后面的事情接着发生了。这未必有严密的逻辑因果,但将先后顺序摆在那里,整个城市就变得很奇妙,它像是一片平静中刺出的锋利一刃,划破了时代。和今天唯美柔和的青岛相比,过去的它好像有抹不掉的英烈之气。
百年已逝间,就如李芳芳导演在拍清华百年校庆片《无问西东》时讲的那样:无意于讲一个多完美的故事,只求拍好一段时光。同样的,此次的出行,行程未必装满,只愿迷失于某一道短暂的光阴。
大家都习惯性说北方以粗矿为美。为了打破谬论,我把这样的青岛介绍给你。她一定是北方干练女子中不染世尘的素颜美女,静躺在海陆交接之处,吹吹海风、搞搞刺绣。有了她的内外兼修,才有半岛的江山如画。
唐朝时期衡量女子好看与否,得看是否环肥燕瘦。青岛,作为这样一个古典美人,那必是海鲜谓“环”,自然景观谓“燕”。这在我对它的第一印象中就早有流露,为吃肥美的海鲜而来,冲着曼妙的海景照片纷纷而至。
“青岛”这个名称,原指小青岛,以岛上“山岩耸秀,林木蓊郁”而得名。小青岛与栈桥隔水相望,北端与中山路商业街成一直线相连。栈桥是很多人观海景的起点,从栈桥依次往西分别是小青岛、鲁迅公园、小鱼山公园、第一海水浴场、八大关......
这个神奇的起点,是从陆地上延伸到海里的一条纤细的胳膊。远观的样子虽是如此,却能靠一臂之力托起千人,不容小觑。栈桥全长440米,宽8米,由钢混结构搭建而成。栈桥建于清光绪年间(1892年),已有百年历史,一直以来被视为青岛的象征。曾是青岛最早的军事专用人工码头。
栈桥两边有铁链护栏和莲花路灯,漫步于栈桥海滨,风平浪静时,可以看到海鸥自由翱翔。走到桥的尽头还可远眺小青岛。栈桥最南端的半圆形防波堤,像是紧握的拳头,拳头里握着古风十足的两层八角楼,名"回澜阁",被誉为"青岛十景"之一。回澜阁里面有一块无字碑,这块石碑的来历至今众说纷纭。现在,阁内通过主题展陈的方式,全面展示青岛近现代历史、人文、民俗等独特城市风貌。我们可以通过小门在她的手掌内外来回穿行,或仅仅是静立阁旁,等着层层巨浪涌来。
来时正值午后,在去往"回澜阁"的期间,不经意间的一个右扭头,就会被右方隔岸的逆光景色收买,顶级的摄影师都会为此刻光照赋予自然的轮廓驻足许久,他们从肩上摘下收放复杂的摄影机,只为刹那的一刻。
走下栈桥,沿海的观光才算正式开始了,桥北沿岸,辟为"栈桥公园",园内花木扶疏,青松碧草,并设有石椅供游人憩坐,观赏海天景色。栈桥这里有一小块沙滩,与沙子掺混的净是一些贝壳碎,光脚踩上去会有强烈刺痛感。这小片海域小孩居多,捡捡鹅卵石、挑挑贝壳,再碰面相互交流一下成果就开心得不得了,我仿佛从他们的眼中看到了对这个世界最初始的满足。
一路上的礁石格外起眼,东一块西一块,一大一小,不过随随便便的往海滩上那么一摆,就是一道景色。鲍鱼也是个怪玩意儿,只有半面壳,附在礁石上。这些礁石涨潮含蓄,落潮就显得露骨,突然就露出一块红褐色礁石,一片黄色浅滩。这些礁石看上去坑坑洼洼,但光脚踩上感觉蛮好,走两步洗洗脚,天然自成的足底按摩也就做好了,管它哪个穴位,一次性给你按个通透。
蓝绿色的清澈海水被浪那么一击就毫无防备的撞上礁石,瞬间激起雪白色水花,我穿的粉色裙衣上沾了水,溅上来星星点点的水花散布各处,裙子表面看似染上了更深的几抹粉色,隔一会儿又褪去……
一直往方位上的东边走,还不能到达小青岛,还需通过狭长的、与陆地相接的370余米海堤,才能登岛。小青岛面积仅为0.024平方公里,海拔17米。据说此岛原是陆地的一部分,在海浪长年累月的冲蚀雕凿下,渐与陆地分离,才形成了今日的形状,从高空远远看去,小岛形状如同一把古琴,故又有“琴岛”之称。
岛上树影婆娑、绿荫成群,一座白灯塔亭亭玉立。涨潮时,惊涛拍打着防波堤,激起簇簇浪花,可驻足观看。退潮时,赭色岩礁和金色沙滩露出水面,可走下橋,漫步在海滩上赶海拾贝。青岛火车站就在不远处。
“琴弦”两侧有不少停泊的游艇,还有一些看起来废弃的军舰静靠一旁。只要站在这,就能把不远处的海军博物馆欣赏个大致。登岛之后,一进入小青岛南面的平台,便可以看到一尊青铜雕塑,看样子是位身姿曼妙的女子,双脚轻轻点,海风卷着她的长发向右侧飘起,右手托着一物高举过肩,似琴非琴、似弓非弓……不过,看对方是如此优雅的女子,多半是琴吧!后来才知道,那日广场中央的女子名字,就叫“琴女”,还被青岛市政府定为青岛的象征之物。
说到“琴女”的来历,还引出一段凄美传说,相传很早以前,有位擅长琴艺的仙女爱上小岛上一个打渔的小伙子,她偷偷来到人间瞒着家里,与小伙子结为发妻。每逢丈夫出海,她就独自坐在小岛上弹琴,用琴声为爱人导航。天庭得知后欲捉琴女回去,对爱情至死不渝的她就徇情在小岛上,虽人已不在,琴声似乎还萦绕周围,与海风同鸣、与浪共奏。刹那间恍然大悟,明白为何这小岛有名“琴岛”,又名青岛......
这座琴女雕塑,非凡的象征意义远远胜过探求真假的意义,她确实承载了一代人的向往,是小青岛热情而浪漫的迎客方式,到这儿的每一对甜蜜情侣,也许是空手而来,但都将把发生在这儿的故事、和每人一份的祝愿带走。说来惭愧,差点把她当成和我一样只会在草原上骑马射箭的女子。 与朋友聊青岛时,去过的、没去过的,都会强行安利我一家苍蝇馆子——“无名小吃”。没有辜负大家,我还真来了这家几十年招牌不倒的海鲜馆子,没想到宾客爆满,等了二十分钟位才挤进去。点了红烧大虾、蒜蓉扇贝、辣炒蛤蜊、炒蟹、肉末芸豆这几样,看着旁侧人手一瓶崂山可乐,我也来了一瓶,大概只喝了几口,菜就陆陆续续上了。饭店虽说被几个老阿婆经营着,动作却毫不拖沓,负责招呼客人的阿婆年轻一些,不过也已年过半百。坐在我们的隔壁的是一位正在包饺子的七旬老人,从她那一头白黑相间的短发中甚至找不出几根黑,明显看出两个黑卡子把梳理整齐的碎发掖到耳后。虽说如此,阿婆手里动作却十分利索,活干得很精巧,比年轻人都细致的多。
红烧大虾不愧为招牌,味道别致。大概是将大虾稍稍过油捞出,再放入锅里红烧,表皮红茹茹的,一盘酱酱的大虾看着十分让人有食欲。海虾个头很大,肉质饱满、晶莹剔透,鲜香四溢,再沾上盘里的酱汁......那真是成就一天满足感的源泉。店里的其他海鲜也都很够意思,对我们这些外来人相当友善。
年轻的青岛人讲,海鲜几乎贯穿了每个他们生活的记忆。孩子时,总提着小筐跟随爷爷奶奶去海边赶海。青年时学会了吆五喝六、喝啤酒吃蛤蜊。再到事业有成时,推杯换盏间都挥之不去这些海味。
老青岛又说,海鲜曾是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念想,上世纪70年代,没有经济能力吃上鲜鱼,逢年过节就摆上“看鱼”(用木头刻出个“鱼的模样”),只能看不能吃。摆上既显得“好看”,又符合农村辈辈相传下来的老传统。
和青岛阿姨聊天时发现,我们外地人拽的那些文绉绉的海鲜名他们根本不会用。在山东听闻“ga la”这个词儿不要奇怪,那就是在说蛤蜊。青岛阿姨还说:“海肠放以前,那是没人吃的东西。现在竟也被揪上台面,被饭店、媒体炒得火热,前段时间我也去拔草了一下,但是味道还不如鲅鱼水饺。”我不禁感嘆,阿姨辈们都会用新词汇了!
相比于北京这种历经沧桑的老城来讲,青岛不是没有深厚历史,但与之不同的是,这座城市的外貌格外年轻。没有老沉规矩的四合院,取而代之的是红瓦绿树。没有宽阔坦荡的路面,以蜿蜒曲折间、上坡下坡时产生的跌宕美感代之。
青岛有个可爱的名字,被称为“东方瑞士”。细细品来,走在青岛的大街小巷上,有几个瞬间,确实会有身处瑞士的错觉。
天下之美虽各有姿态,但美感却是可以交融的。坐落在瑞士随意的房子、穿插其中的绿树和滨海的美景,在青岛都有对应,红瓦绿树与碧海蓝天,呼应至极。海面上空飞翔的海鸥,性格好像没有受东西方文化差异而差太多,都喜欢自由自在、成群结队。瑞士有苏黎世大教堂,青岛有天主教堂。瑞士有苏黎世奥古斯丁巷,青岛有中山路一角。你在洛桑的枫叶堆里着迷,我在信号山下小道的银杏叶堆回应你。日内瓦银装素裹,青岛也会略为迟缓地披上层沙......
第一天来青岛,就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这里骑自行车的人少之又少,城市公交发达的不得了,几乎可以乘公交去任何地方。这也是有原因的,你看吧,随意站在一处,所在坐标的东南西北绝不可能全在一个水平面上,所以面临的很多选择都是要么上坡要么下坡。马路上没有那么多车行道,道路两侧少有既壮实又个高的树,大部分是横向发展。说来奇怪,马路两头的树不约而同向中央伸展,耷拉下头来,不知是为了和彼此挨得更近、还是俯下身来偷听行人的秘密。
我们冲着市区全景,先去了信号山公园。信号山位于市南区中部,海拔98米。早先是德国侵占青岛后,为指挥进出胶州湾的船只而建,市民又称"挂旗山"。信号山公园始成于1987年,1989年又续建旋转观景楼。公园内,遍植黑松与花草。园内建筑,独具匠心,形成优美的欧式风格。山顶的3幢红色蘑菇楼,取意于古代通信的3柄火炬。山腰上有个供游人小憩的平台,上边停着很多只不怕人的鸽子,也不怎么动翅膀,就喜欢在地上蹦来蹦去。
铁栅栏外侧就是陡峭的山体,不过要真有东西不小心掉下去,没准儿还能被茂密的树木挡一下。在这个开放式平台上,能180度揽观青岛景观,从上边看下去,整块地皮显得格外密集,不是色彩缤纷的房屋就是绿树,房子像是被生生插进树林里的。最远处的那茫白一片便是海天交接处。
从信号山公园下来,步行到大学路要经过一条很长的林间小道。一路缓坡下去,几乎没什么车,偶尔在马路中央凹个造型也不会被打扰,马路的弯度、快门的速度都很配合......行进间看见一家铺子,半开着门,门口挂着各色的丝巾、衣服和几块白底红字的广告牌子,有的还是日语。坐在门后的商铺主人穿的很随意,扇着扇子......阳光滤过大树,刚好给它撒去些斑驳的影子。门外的卧着的大白猫,看到有人给它拍照还临时怯场逃跑,我们拍完了,它又回来了。
饭后的我们,也不急着回去睡觉,就这么漫无目的的来回穿行,体验上下坡带给人的快感,一行人集体霸占微信运动榜首或许是件很壮观的事吧。
大学路上有一个称不上景点的景点,是最近流行起来的新景观。同行的朋友说它只是一面墙,听后,我的兴趣才被点燃,突然很好奇到底是什么样的一面墙......走着走着,看到相隔几百米处,有一伙人围圈站着,本以为是什么人在聚众闹事。原本抱着吃瓜的心态去看看戏,最后瓜没吃到,未曾想刹那间痴呆了,那个拐角就是我的目的地。一面墙挂牌“大学路”,与之垂直的那一面写着“鱼山路”。围在这儿的有效人数(陪女朋友的男孩就不拿来充数了)没有十五个也有二十个,等着按顺序“上台”合影也成了约定俗成的规矩。
五四运动的历史地位不言而喻,历史称它是中国近、现代的分水岭。但也许很多人都忽略了这一点,运动爆发是以收回青岛主权为导火索的。从时间轴来看,似乎就是把青岛放在1919那个时间点,后面的事情接着发生了。这未必有严密的逻辑因果,但将先后顺序摆在那里,整个城市就变得很奇妙,它像是一片平静中刺出的锋利一刃,划破了时代。和今天唯美柔和的青岛相比,过去的它好像有抹不掉的英烈之气。
百年已逝间,就如李芳芳导演在拍清华百年校庆片《无问西东》时讲的那样:无意于讲一个多完美的故事,只求拍好一段时光。同样的,此次的出行,行程未必装满,只愿迷失于某一道短暂的光阴。
大家都习惯性说北方以粗矿为美。为了打破谬论,我把这样的青岛介绍给你。她一定是北方干练女子中不染世尘的素颜美女,静躺在海陆交接之处,吹吹海风、搞搞刺绣。有了她的内外兼修,才有半岛的江山如画。
从栈桥说到小青岛
唐朝时期衡量女子好看与否,得看是否环肥燕瘦。青岛,作为这样一个古典美人,那必是海鲜谓“环”,自然景观谓“燕”。这在我对它的第一印象中就早有流露,为吃肥美的海鲜而来,冲着曼妙的海景照片纷纷而至。
“青岛”这个名称,原指小青岛,以岛上“山岩耸秀,林木蓊郁”而得名。小青岛与栈桥隔水相望,北端与中山路商业街成一直线相连。栈桥是很多人观海景的起点,从栈桥依次往西分别是小青岛、鲁迅公园、小鱼山公园、第一海水浴场、八大关......
这个神奇的起点,是从陆地上延伸到海里的一条纤细的胳膊。远观的样子虽是如此,却能靠一臂之力托起千人,不容小觑。栈桥全长440米,宽8米,由钢混结构搭建而成。栈桥建于清光绪年间(1892年),已有百年历史,一直以来被视为青岛的象征。曾是青岛最早的军事专用人工码头。
栈桥两边有铁链护栏和莲花路灯,漫步于栈桥海滨,风平浪静时,可以看到海鸥自由翱翔。走到桥的尽头还可远眺小青岛。栈桥最南端的半圆形防波堤,像是紧握的拳头,拳头里握着古风十足的两层八角楼,名"回澜阁",被誉为"青岛十景"之一。回澜阁里面有一块无字碑,这块石碑的来历至今众说纷纭。现在,阁内通过主题展陈的方式,全面展示青岛近现代历史、人文、民俗等独特城市风貌。我们可以通过小门在她的手掌内外来回穿行,或仅仅是静立阁旁,等着层层巨浪涌来。
来时正值午后,在去往"回澜阁"的期间,不经意间的一个右扭头,就会被右方隔岸的逆光景色收买,顶级的摄影师都会为此刻光照赋予自然的轮廓驻足许久,他们从肩上摘下收放复杂的摄影机,只为刹那的一刻。
走下栈桥,沿海的观光才算正式开始了,桥北沿岸,辟为"栈桥公园",园内花木扶疏,青松碧草,并设有石椅供游人憩坐,观赏海天景色。栈桥这里有一小块沙滩,与沙子掺混的净是一些贝壳碎,光脚踩上去会有强烈刺痛感。这小片海域小孩居多,捡捡鹅卵石、挑挑贝壳,再碰面相互交流一下成果就开心得不得了,我仿佛从他们的眼中看到了对这个世界最初始的满足。
一路上的礁石格外起眼,东一块西一块,一大一小,不过随随便便的往海滩上那么一摆,就是一道景色。鲍鱼也是个怪玩意儿,只有半面壳,附在礁石上。这些礁石涨潮含蓄,落潮就显得露骨,突然就露出一块红褐色礁石,一片黄色浅滩。这些礁石看上去坑坑洼洼,但光脚踩上感觉蛮好,走两步洗洗脚,天然自成的足底按摩也就做好了,管它哪个穴位,一次性给你按个通透。
蓝绿色的清澈海水被浪那么一击就毫无防备的撞上礁石,瞬间激起雪白色水花,我穿的粉色裙衣上沾了水,溅上来星星点点的水花散布各处,裙子表面看似染上了更深的几抹粉色,隔一会儿又褪去……
一直往方位上的东边走,还不能到达小青岛,还需通过狭长的、与陆地相接的370余米海堤,才能登岛。小青岛面积仅为0.024平方公里,海拔17米。据说此岛原是陆地的一部分,在海浪长年累月的冲蚀雕凿下,渐与陆地分离,才形成了今日的形状,从高空远远看去,小岛形状如同一把古琴,故又有“琴岛”之称。
岛上树影婆娑、绿荫成群,一座白灯塔亭亭玉立。涨潮时,惊涛拍打着防波堤,激起簇簇浪花,可驻足观看。退潮时,赭色岩礁和金色沙滩露出水面,可走下橋,漫步在海滩上赶海拾贝。青岛火车站就在不远处。
“琴弦”两侧有不少停泊的游艇,还有一些看起来废弃的军舰静靠一旁。只要站在这,就能把不远处的海军博物馆欣赏个大致。登岛之后,一进入小青岛南面的平台,便可以看到一尊青铜雕塑,看样子是位身姿曼妙的女子,双脚轻轻点,海风卷着她的长发向右侧飘起,右手托着一物高举过肩,似琴非琴、似弓非弓……不过,看对方是如此优雅的女子,多半是琴吧!后来才知道,那日广场中央的女子名字,就叫“琴女”,还被青岛市政府定为青岛的象征之物。
那些关于“爱情”
说到“琴女”的来历,还引出一段凄美传说,相传很早以前,有位擅长琴艺的仙女爱上小岛上一个打渔的小伙子,她偷偷来到人间瞒着家里,与小伙子结为发妻。每逢丈夫出海,她就独自坐在小岛上弹琴,用琴声为爱人导航。天庭得知后欲捉琴女回去,对爱情至死不渝的她就徇情在小岛上,虽人已不在,琴声似乎还萦绕周围,与海风同鸣、与浪共奏。刹那间恍然大悟,明白为何这小岛有名“琴岛”,又名青岛......
这座琴女雕塑,非凡的象征意义远远胜过探求真假的意义,她确实承载了一代人的向往,是小青岛热情而浪漫的迎客方式,到这儿的每一对甜蜜情侣,也许是空手而来,但都将把发生在这儿的故事、和每人一份的祝愿带走。说来惭愧,差点把她当成和我一样只会在草原上骑马射箭的女子。 与朋友聊青岛时,去过的、没去过的,都会强行安利我一家苍蝇馆子——“无名小吃”。没有辜负大家,我还真来了这家几十年招牌不倒的海鲜馆子,没想到宾客爆满,等了二十分钟位才挤进去。点了红烧大虾、蒜蓉扇贝、辣炒蛤蜊、炒蟹、肉末芸豆这几样,看着旁侧人手一瓶崂山可乐,我也来了一瓶,大概只喝了几口,菜就陆陆续续上了。饭店虽说被几个老阿婆经营着,动作却毫不拖沓,负责招呼客人的阿婆年轻一些,不过也已年过半百。坐在我们的隔壁的是一位正在包饺子的七旬老人,从她那一头白黑相间的短发中甚至找不出几根黑,明显看出两个黑卡子把梳理整齐的碎发掖到耳后。虽说如此,阿婆手里动作却十分利索,活干得很精巧,比年轻人都细致的多。
红烧大虾不愧为招牌,味道别致。大概是将大虾稍稍过油捞出,再放入锅里红烧,表皮红茹茹的,一盘酱酱的大虾看着十分让人有食欲。海虾个头很大,肉质饱满、晶莹剔透,鲜香四溢,再沾上盘里的酱汁......那真是成就一天满足感的源泉。店里的其他海鲜也都很够意思,对我们这些外来人相当友善。
年轻的青岛人讲,海鲜几乎贯穿了每个他们生活的记忆。孩子时,总提着小筐跟随爷爷奶奶去海边赶海。青年时学会了吆五喝六、喝啤酒吃蛤蜊。再到事业有成时,推杯换盏间都挥之不去这些海味。
老青岛又说,海鲜曾是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念想,上世纪70年代,没有经济能力吃上鲜鱼,逢年过节就摆上“看鱼”(用木头刻出个“鱼的模样”),只能看不能吃。摆上既显得“好看”,又符合农村辈辈相传下来的老传统。
和青岛阿姨聊天时发现,我们外地人拽的那些文绉绉的海鲜名他们根本不会用。在山东听闻“ga la”这个词儿不要奇怪,那就是在说蛤蜊。青岛阿姨还说:“海肠放以前,那是没人吃的东西。现在竟也被揪上台面,被饭店、媒体炒得火热,前段时间我也去拔草了一下,但是味道还不如鲅鱼水饺。”我不禁感嘆,阿姨辈们都会用新词汇了!
年轻的我们,年轻的她
相比于北京这种历经沧桑的老城来讲,青岛不是没有深厚历史,但与之不同的是,这座城市的外貌格外年轻。没有老沉规矩的四合院,取而代之的是红瓦绿树。没有宽阔坦荡的路面,以蜿蜒曲折间、上坡下坡时产生的跌宕美感代之。
青岛有个可爱的名字,被称为“东方瑞士”。细细品来,走在青岛的大街小巷上,有几个瞬间,确实会有身处瑞士的错觉。
天下之美虽各有姿态,但美感却是可以交融的。坐落在瑞士随意的房子、穿插其中的绿树和滨海的美景,在青岛都有对应,红瓦绿树与碧海蓝天,呼应至极。海面上空飞翔的海鸥,性格好像没有受东西方文化差异而差太多,都喜欢自由自在、成群结队。瑞士有苏黎世大教堂,青岛有天主教堂。瑞士有苏黎世奥古斯丁巷,青岛有中山路一角。你在洛桑的枫叶堆里着迷,我在信号山下小道的银杏叶堆回应你。日内瓦银装素裹,青岛也会略为迟缓地披上层沙......
第一天来青岛,就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这里骑自行车的人少之又少,城市公交发达的不得了,几乎可以乘公交去任何地方。这也是有原因的,你看吧,随意站在一处,所在坐标的东南西北绝不可能全在一个水平面上,所以面临的很多选择都是要么上坡要么下坡。马路上没有那么多车行道,道路两侧少有既壮实又个高的树,大部分是横向发展。说来奇怪,马路两头的树不约而同向中央伸展,耷拉下头来,不知是为了和彼此挨得更近、还是俯下身来偷听行人的秘密。
我们冲着市区全景,先去了信号山公园。信号山位于市南区中部,海拔98米。早先是德国侵占青岛后,为指挥进出胶州湾的船只而建,市民又称"挂旗山"。信号山公园始成于1987年,1989年又续建旋转观景楼。公园内,遍植黑松与花草。园内建筑,独具匠心,形成优美的欧式风格。山顶的3幢红色蘑菇楼,取意于古代通信的3柄火炬。山腰上有个供游人小憩的平台,上边停着很多只不怕人的鸽子,也不怎么动翅膀,就喜欢在地上蹦来蹦去。
铁栅栏外侧就是陡峭的山体,不过要真有东西不小心掉下去,没准儿还能被茂密的树木挡一下。在这个开放式平台上,能180度揽观青岛景观,从上边看下去,整块地皮显得格外密集,不是色彩缤纷的房屋就是绿树,房子像是被生生插进树林里的。最远处的那茫白一片便是海天交接处。
从信号山公园下来,步行到大学路要经过一条很长的林间小道。一路缓坡下去,几乎没什么车,偶尔在马路中央凹个造型也不会被打扰,马路的弯度、快门的速度都很配合......行进间看见一家铺子,半开着门,门口挂着各色的丝巾、衣服和几块白底红字的广告牌子,有的还是日语。坐在门后的商铺主人穿的很随意,扇着扇子......阳光滤过大树,刚好给它撒去些斑驳的影子。门外的卧着的大白猫,看到有人给它拍照还临时怯场逃跑,我们拍完了,它又回来了。
饭后的我们,也不急着回去睡觉,就这么漫无目的的来回穿行,体验上下坡带给人的快感,一行人集体霸占微信运动榜首或许是件很壮观的事吧。
中西合璧的一片灯火街市
大学路上有一个称不上景点的景点,是最近流行起来的新景观。同行的朋友说它只是一面墙,听后,我的兴趣才被点燃,突然很好奇到底是什么样的一面墙......走着走着,看到相隔几百米处,有一伙人围圈站着,本以为是什么人在聚众闹事。原本抱着吃瓜的心态去看看戏,最后瓜没吃到,未曾想刹那间痴呆了,那个拐角就是我的目的地。一面墙挂牌“大学路”,与之垂直的那一面写着“鱼山路”。围在这儿的有效人数(陪女朋友的男孩就不拿来充数了)没有十五个也有二十个,等着按顺序“上台”合影也成了约定俗成的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