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我走上讲台,成为一名教师。执教13载,我不曾有过职业倦怠感,体会到的是这份职业带给我的幸福。
幸福,源自儿时的梦想
上小学的时候,我遇到了人生中第一位良师,在她的影响下,我萌发了当教师的念头。我是一个幸运的人,求学阶段遇到了很多好老师,所以,“做老师”从一个念头逐渐变成了理想。高考后,我填报的所有志愿都是师范类院校。更幸运的是,大学毕业后,我顺利通过了教师招聘考试。能够实现儿时的梦想,我是幸福的,我珍惜这一份幸福。
幸福,源自不断“折腾”
生命不止,“折腾”不休。我最先“折腾”的是我的课堂。我认为,学生每天坐着听讲、举手回答问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别说老师会产生职业倦怠,恐怕学生都会有学习倦怠。既然学生是课堂主体,教师只是起到主导作用,那我就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
根据课堂问题的不同,我们有多种回答问题的形式。比如,接二连三式:我提出问题,找一个孩子来回答,这个孩子把自己的观点陈述完毕后,以“我的发言结束”这句话收尾,其他孩子听到这句话,举手表示自己也有话说,此时,由刚才回答问题的孩子选择下一个回答问题的孩子。而我,只是根据教学需要对孩子们的发言进行点评,相机教学。还有辩论式:一个孩子陈述完毕,如果其他同学观点相同,可以直接站起来补充,如果有不同意见,也可以直接站起来辩论。在教授《凡卡》一课时,我提了一个问题:“你觉得爷爷会收到凡卡的这封信吗?”一名学生回答:“不会收到,因为信封上没有写清楚收信人的地址。”另一名学生立马反驳:“也许会收到。如果邮差是一个好心人,并且工作认真负责,会打开这封信,从信中叙述的事情中知道爷爷所在的村子,就会帮凡卡送信。”“不可能。”又一名学生迅速反驳,“课文里写了‘喝得醉醺醺的邮差’,这样一个工作时间喝得醉醺醺的邮差,怎么可能认真负责?” 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知识便在孩子们的辩论中悄然根植孩子心中。另外,小组积分制回答、指定位置式回答,等等,都让课堂充满了趣味,大家听讲的注意力也更集中,而且改变了以往上课学生只听老师讲,不听伙伴发言的局面。除了改变回答问题的方式,我也经常请小助教和我一起讲课,让学生过一把做老师的瘾。课堂,可以是辩论会,可以是展示台,更可以是赛场。
“折腾”完课堂,我开始琢磨“折腾”课间活动,设计主题式课间活动。如果这一周的主题活动是跳绳和下五子棋,大家课间时就参与到这两种活动中来,等到周五的大课间,我们会针对这两项活动进行比赛。每周的主题活动都是一静一动,方便不同喜好的孩子选择。经过一个学期的活动,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很多健身技能和智力游戏,更在集体活动中强化了班级凝聚力。
我的“折腾”只在学校吗?当然不是,我还“霸占”了孩子们的周末。我们规定,每两周一次小组积分评比,获得第一名的小组可以和我一起过周末。有时候一起看电影,有时候一起做手工,有时候在我家一起做一顿饭,有时候一起去动物园……当然,我不会总让同一个组获胜,这是我的秘密。
我只“折腾”学生吗?那不行,还得“折腾”家长。每月一次“百家讲坛”,不同职业的家长来到教室,带给孩子们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书店员工来推荐阅读书目,护士来和孩子们交流讲卫生的重要性,茶叶老板给孩子们讲授茶文化,厨师长为我们现场制作冷餐拼盘……亲子关系就这样变得融洽了。
幸福,源自浓浓书香
走遍天下书为伴,书籍,是我们最亲密最忠诚的伙伴,可以陪伴我们,也可以帮助我们。通过阅读,认识大千世界,打开心中的郁结,让我没有时间倦怠。
我不仅自己阅读,也引导孩子们阅读,并以阅读为依托,组织各种活动,让大家在书中感受真善美,学会仁义礼智信。
早晨来到学校,开始晨诵,孩子们会诵读国学名篇,比如《三字经》《弟子规》等,在古文韵律中把自己的耳朵叫醒,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好。中午是“快乐阅读”时光,孩子们拿出每个学期的推荐书,开始自己的读书之旅。晚上回家,我们参与到全国的“班班有读”活动中,根据每天出示的阅读单,在读完当天的内容之后,或和家长交谈,或为书画插图,或做批注、写感想。
我提倡孩子们不仅自己阅读,还要带着家长一起阅读,共同感受阅读的快乐。晚上的“班班有读”不仅仅是“班班”有读,更是“家家”有读。在读完《男孩向前冲》后,请孩子和家长来一次赛跑;读完《穿越时空的告别》后,提醒父母让孩子们适度分担家务事,懂得感恩,懂得体谅;读完《成语故事》,孩子们和家长在家里排练,把故事演绎出来,拍成小视频分享到微信群里。孩子们爱读书了,影响了父母。大家纷纷关掉了电脑,放下了手机,走进文字的世界。
我还建议学生和家长发挥自己的辐射作用,在亲戚朋友中,在社区里宣传阅读、推广阅读。于是,亲戚朋友互相拜访的时候,将书作为礼物互送。听到《爱丽丝梦游仙境》《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等脍炙人口的故事被改编成舞台剧的时候,大家相约去看。社区的小凉亭下,有我们的学生给小弟弟小妹妹们读绘本的身影;家长聚会时,有的孩子抱著自己的书在角落里静静品读。
我和孩子们共同陶醉在浓浓书香中,从学校到家,从家到学校,一路书香一路芬芳,阅生活,悦自己。
幸福,源自品味生活
我认为,工作与生活互相影响,所以,要想避免职业倦怠,就不能忽略生活。
早上起床,我开始准备一家人的早餐,或者说,我是从前一天晚上就开始准备的。晚上,想好早餐做什么,把需要用到的食材该洗的洗,该切的切,带着对第二天早上的憧憬入睡。起床后,蒸炒煮烤,一首厨房小调悠然响起。偶尔时间充裕,用番茄皮卷一朵小花,点缀在盘子里,让孩子们看到后眼前一亮。早餐,不仅是用有营养的食物填饱肚子,也是一天好心情的开始。我还喜欢把早餐晒到朋友圈,一些家长看到后,会和我沟通如何快速地为孩子准备可口的早餐。
晚饭后,和孩子们一起整理房间,整洁的房间让人心情舒畅。我喜欢闲暇时做手工,有时候做几个蝴蝶结发饰,有时候缝制一些小挂饰,有时候拼装乐高。谁会一直无忧无虑,没有烦恼?不过是要找到合适的方法调节罢了。做手工便是适合我的调节情绪的方法。在完成这些手工的过程中,我需要集中注意力,静下心来,慢慢地、仔细地去做,如此这般,就调节了我的情绪。当成品在自己的手中一点一点展现出来时,这种成就感和满足感足以让我忘却工作和生活中的烦恼。
周末,我会带着孩子们一起活动,天气好的时候到室外走一走。如果正好遇到周末的小组活动,我就带着自家孩子和学生一起玩。如果把工作当成一种兴趣,那么生活就是一种享受;如果把工作当成一种折磨,那么生活就变成了苦役。没有人喜欢不快乐的生活,所以,我用工作影响生活,用生活滋润工作。
执教13载,我不曾后悔做老师,没有产生过职业倦怠,有的,只是满满的职业幸福。从小,我为着这份幸福努力着,现在,我依然乐在其中。
(作者单位: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回族区港湾路小学)
幸福,源自儿时的梦想
上小学的时候,我遇到了人生中第一位良师,在她的影响下,我萌发了当教师的念头。我是一个幸运的人,求学阶段遇到了很多好老师,所以,“做老师”从一个念头逐渐变成了理想。高考后,我填报的所有志愿都是师范类院校。更幸运的是,大学毕业后,我顺利通过了教师招聘考试。能够实现儿时的梦想,我是幸福的,我珍惜这一份幸福。
幸福,源自不断“折腾”
生命不止,“折腾”不休。我最先“折腾”的是我的课堂。我认为,学生每天坐着听讲、举手回答问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别说老师会产生职业倦怠,恐怕学生都会有学习倦怠。既然学生是课堂主体,教师只是起到主导作用,那我就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
根据课堂问题的不同,我们有多种回答问题的形式。比如,接二连三式:我提出问题,找一个孩子来回答,这个孩子把自己的观点陈述完毕后,以“我的发言结束”这句话收尾,其他孩子听到这句话,举手表示自己也有话说,此时,由刚才回答问题的孩子选择下一个回答问题的孩子。而我,只是根据教学需要对孩子们的发言进行点评,相机教学。还有辩论式:一个孩子陈述完毕,如果其他同学观点相同,可以直接站起来补充,如果有不同意见,也可以直接站起来辩论。在教授《凡卡》一课时,我提了一个问题:“你觉得爷爷会收到凡卡的这封信吗?”一名学生回答:“不会收到,因为信封上没有写清楚收信人的地址。”另一名学生立马反驳:“也许会收到。如果邮差是一个好心人,并且工作认真负责,会打开这封信,从信中叙述的事情中知道爷爷所在的村子,就会帮凡卡送信。”“不可能。”又一名学生迅速反驳,“课文里写了‘喝得醉醺醺的邮差’,这样一个工作时间喝得醉醺醺的邮差,怎么可能认真负责?” 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知识便在孩子们的辩论中悄然根植孩子心中。另外,小组积分制回答、指定位置式回答,等等,都让课堂充满了趣味,大家听讲的注意力也更集中,而且改变了以往上课学生只听老师讲,不听伙伴发言的局面。除了改变回答问题的方式,我也经常请小助教和我一起讲课,让学生过一把做老师的瘾。课堂,可以是辩论会,可以是展示台,更可以是赛场。
“折腾”完课堂,我开始琢磨“折腾”课间活动,设计主题式课间活动。如果这一周的主题活动是跳绳和下五子棋,大家课间时就参与到这两种活动中来,等到周五的大课间,我们会针对这两项活动进行比赛。每周的主题活动都是一静一动,方便不同喜好的孩子选择。经过一个学期的活动,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很多健身技能和智力游戏,更在集体活动中强化了班级凝聚力。
我的“折腾”只在学校吗?当然不是,我还“霸占”了孩子们的周末。我们规定,每两周一次小组积分评比,获得第一名的小组可以和我一起过周末。有时候一起看电影,有时候一起做手工,有时候在我家一起做一顿饭,有时候一起去动物园……当然,我不会总让同一个组获胜,这是我的秘密。
我只“折腾”学生吗?那不行,还得“折腾”家长。每月一次“百家讲坛”,不同职业的家长来到教室,带给孩子们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书店员工来推荐阅读书目,护士来和孩子们交流讲卫生的重要性,茶叶老板给孩子们讲授茶文化,厨师长为我们现场制作冷餐拼盘……亲子关系就这样变得融洽了。
幸福,源自浓浓书香
走遍天下书为伴,书籍,是我们最亲密最忠诚的伙伴,可以陪伴我们,也可以帮助我们。通过阅读,认识大千世界,打开心中的郁结,让我没有时间倦怠。
我不仅自己阅读,也引导孩子们阅读,并以阅读为依托,组织各种活动,让大家在书中感受真善美,学会仁义礼智信。
早晨来到学校,开始晨诵,孩子们会诵读国学名篇,比如《三字经》《弟子规》等,在古文韵律中把自己的耳朵叫醒,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好。中午是“快乐阅读”时光,孩子们拿出每个学期的推荐书,开始自己的读书之旅。晚上回家,我们参与到全国的“班班有读”活动中,根据每天出示的阅读单,在读完当天的内容之后,或和家长交谈,或为书画插图,或做批注、写感想。
我提倡孩子们不仅自己阅读,还要带着家长一起阅读,共同感受阅读的快乐。晚上的“班班有读”不仅仅是“班班”有读,更是“家家”有读。在读完《男孩向前冲》后,请孩子和家长来一次赛跑;读完《穿越时空的告别》后,提醒父母让孩子们适度分担家务事,懂得感恩,懂得体谅;读完《成语故事》,孩子们和家长在家里排练,把故事演绎出来,拍成小视频分享到微信群里。孩子们爱读书了,影响了父母。大家纷纷关掉了电脑,放下了手机,走进文字的世界。
我还建议学生和家长发挥自己的辐射作用,在亲戚朋友中,在社区里宣传阅读、推广阅读。于是,亲戚朋友互相拜访的时候,将书作为礼物互送。听到《爱丽丝梦游仙境》《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等脍炙人口的故事被改编成舞台剧的时候,大家相约去看。社区的小凉亭下,有我们的学生给小弟弟小妹妹们读绘本的身影;家长聚会时,有的孩子抱著自己的书在角落里静静品读。
我和孩子们共同陶醉在浓浓书香中,从学校到家,从家到学校,一路书香一路芬芳,阅生活,悦自己。
幸福,源自品味生活
我认为,工作与生活互相影响,所以,要想避免职业倦怠,就不能忽略生活。
早上起床,我开始准备一家人的早餐,或者说,我是从前一天晚上就开始准备的。晚上,想好早餐做什么,把需要用到的食材该洗的洗,该切的切,带着对第二天早上的憧憬入睡。起床后,蒸炒煮烤,一首厨房小调悠然响起。偶尔时间充裕,用番茄皮卷一朵小花,点缀在盘子里,让孩子们看到后眼前一亮。早餐,不仅是用有营养的食物填饱肚子,也是一天好心情的开始。我还喜欢把早餐晒到朋友圈,一些家长看到后,会和我沟通如何快速地为孩子准备可口的早餐。
晚饭后,和孩子们一起整理房间,整洁的房间让人心情舒畅。我喜欢闲暇时做手工,有时候做几个蝴蝶结发饰,有时候缝制一些小挂饰,有时候拼装乐高。谁会一直无忧无虑,没有烦恼?不过是要找到合适的方法调节罢了。做手工便是适合我的调节情绪的方法。在完成这些手工的过程中,我需要集中注意力,静下心来,慢慢地、仔细地去做,如此这般,就调节了我的情绪。当成品在自己的手中一点一点展现出来时,这种成就感和满足感足以让我忘却工作和生活中的烦恼。
周末,我会带着孩子们一起活动,天气好的时候到室外走一走。如果正好遇到周末的小组活动,我就带着自家孩子和学生一起玩。如果把工作当成一种兴趣,那么生活就是一种享受;如果把工作当成一种折磨,那么生活就变成了苦役。没有人喜欢不快乐的生活,所以,我用工作影响生活,用生活滋润工作。
执教13载,我不曾后悔做老师,没有产生过职业倦怠,有的,只是满满的职业幸福。从小,我为着这份幸福努力着,现在,我依然乐在其中。
(作者单位: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回族区港湾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