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本教研是基于学校层面的教研活动,它对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师教学与研究能力以及解决实际教学中的难题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校本教研能否取得实效还取决于是否能激发教师的参与热情和研究意识,使教师通过校本教研获益。下面,笔者从个体修养、研究驱动以及共同体助力三方面就优化校本教研,助力教师成长进行阐释。
阅读与交流推动反思
无界限阅读与专业化阅读相结合。一方面,组织教师阅读教育教学的书籍,引导教师学会用教育理论反观教育行为,引发对教育行为的反思,然后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教育教学,优化效果。另一方面,文学、哲学、社会学等领域书籍的阅读则能提升教师知识的深度、高度和广度,使他们在研究和思考教育教学的问题时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提升学校教研活动的深度。
阅读交流 将阅读的内容进行分享和交流有助于互启。为使每一位教师都能找到自己专业阅读的“起跑线”,主动参与阅读活动,学校可以根据教师从教时间、专业发展阶段以及业务水平分级推荐阅读书目,帮助教师树立持续阅读的自信心。配合阅读活动的开展,学校每一学期组织两到三次读书交流会,轮流担任主持人。交流的教师可以将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和所感或者给自己触动最深的一个章节、一个段落甚至一句话与其他教师分享,并就主持人和其他教师的提问进行回答和解读。这种读后交流的活动有助于教师养成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
教育故事分享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难题不尽相同,但仔细分析会发现其中有不少问题具有共性特征。开展教育故事的分享既能促进交流,又能使教师从他人的故事和教学智慧中得到启发。学校可以鼓励教师将平时教育教学中发生的故事和片段记录下来,以教学日记、案例描写和学习体会等多种形式予以呈现。在此基础上,学校为教师搭建平台,利用网站、校刊、沙龙等形式将教师的教育故事传播和分享。
话题(问题)推动研究
最能激发教师参与热情的校本教研是为了解决课堂教学中“教”和“学”的实际问题而展开的研究。所以,课堂是教师研究教学、反思教学和改善教学的主要阵地。基于以上考虑,我们立足于研究课堂上的“真问题”和“小问题”。具体的操作过程为学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搜集和整理来源于课堂、来源于教师、来源于学生的问题,最后将问题进行梳理和分类,作为教研组开展研究的参考话题。学期初,每个教研组依据学科特点和需求选择一到两个问题或话题研究,研究贯穿整个学期或者学年。
案例研究和反思 开展以“解决核心问题”为目标的课例微格研究。教研组依据期初已经选定的研究内容和话题筛选若干个教学视频作为一学期或一學年的研究素材。进行课例微格研究时,先根据教学内容和研究的主题把课堂上相对独立的环节分离出来,然后教研组教师分环节加以重新评议、设计和改进,最后组合各个环节,形成教研组新的教学设计。课例微格研究时侧重对课标和教材重难点的解读和讨论,以“研教”为重点。
主题式研讨课活动 在课例微格研究和案例反思的基础上,教研组再一次开展主题式研讨,将改进后的教学设计通过课堂实践教学加以呈现。如果说课例的微格研究主要是“研教”,那么研讨课活动则聚焦“研学”。研讨课上,执教老师和评课老师主要观察和记录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状态与特点,将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作为第二次研讨的主要内容。教研组二次研讨的成果可以通过课堂教学予以实践和验证。经过多次打磨,教研组建立起自己的精品课例,供其他教师的参考和学习。
互助推动成长
校本教研是教师合作探究的场所。为了让校本教研展现持续的生命力,同时能触发教师灵感,提高研修的成效,学校可以鼓励不同学科、不同教龄以及不同年段的教师组成学习共同体。这种共同体是常规教研形式的有益补充,使教师有可能从课程的角度反观中分析学科教学中的问题。
成立学习共同体 “青蓝工程”“师徒结对”的组织形式在推动年轻教师成长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其不足之处在于过于强调成熟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作用,却忽略了学习和提升。
为了发展好每一位教师,学校立足教师的需求,依据学科特点和任教的教年级引导教师组成学习共同体,实现同成长的目标。踏上教学岗位不久的年轻教师需要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和育人等方面予以指导,使他们尽快适应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促进专业化的发展;新教师往往在信息技术的使用方面比年长教师更有优势和经验,他们能帮助年长教师解决许多教学技术上的问题。由于这种互助式的学习贴近教师需求,更能调动教师的参与积极性。
成立研究共同体 为推动教师成为校本教研的参与主体,学校可以提倡组建学科整合的研究共同体以及基于共同兴趣的研究话题而组建的协作研究共同体。这种以共同兴趣和愿景为基础的共同体让教师在最自然的状态下从事教学研究,因而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内驱力。
校本教研的质量是学校、教师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学校要为教师积极参与校本教研创设氛围,帮助教师在学习中夯实专业素养,在研究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同伴的协作互助中体验到成长的快乐。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南环实验小学校)
阅读与交流推动反思
无界限阅读与专业化阅读相结合。一方面,组织教师阅读教育教学的书籍,引导教师学会用教育理论反观教育行为,引发对教育行为的反思,然后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教育教学,优化效果。另一方面,文学、哲学、社会学等领域书籍的阅读则能提升教师知识的深度、高度和广度,使他们在研究和思考教育教学的问题时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提升学校教研活动的深度。
阅读交流 将阅读的内容进行分享和交流有助于互启。为使每一位教师都能找到自己专业阅读的“起跑线”,主动参与阅读活动,学校可以根据教师从教时间、专业发展阶段以及业务水平分级推荐阅读书目,帮助教师树立持续阅读的自信心。配合阅读活动的开展,学校每一学期组织两到三次读书交流会,轮流担任主持人。交流的教师可以将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和所感或者给自己触动最深的一个章节、一个段落甚至一句话与其他教师分享,并就主持人和其他教师的提问进行回答和解读。这种读后交流的活动有助于教师养成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
教育故事分享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难题不尽相同,但仔细分析会发现其中有不少问题具有共性特征。开展教育故事的分享既能促进交流,又能使教师从他人的故事和教学智慧中得到启发。学校可以鼓励教师将平时教育教学中发生的故事和片段记录下来,以教学日记、案例描写和学习体会等多种形式予以呈现。在此基础上,学校为教师搭建平台,利用网站、校刊、沙龙等形式将教师的教育故事传播和分享。
话题(问题)推动研究
最能激发教师参与热情的校本教研是为了解决课堂教学中“教”和“学”的实际问题而展开的研究。所以,课堂是教师研究教学、反思教学和改善教学的主要阵地。基于以上考虑,我们立足于研究课堂上的“真问题”和“小问题”。具体的操作过程为学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搜集和整理来源于课堂、来源于教师、来源于学生的问题,最后将问题进行梳理和分类,作为教研组开展研究的参考话题。学期初,每个教研组依据学科特点和需求选择一到两个问题或话题研究,研究贯穿整个学期或者学年。
案例研究和反思 开展以“解决核心问题”为目标的课例微格研究。教研组依据期初已经选定的研究内容和话题筛选若干个教学视频作为一学期或一學年的研究素材。进行课例微格研究时,先根据教学内容和研究的主题把课堂上相对独立的环节分离出来,然后教研组教师分环节加以重新评议、设计和改进,最后组合各个环节,形成教研组新的教学设计。课例微格研究时侧重对课标和教材重难点的解读和讨论,以“研教”为重点。
主题式研讨课活动 在课例微格研究和案例反思的基础上,教研组再一次开展主题式研讨,将改进后的教学设计通过课堂实践教学加以呈现。如果说课例的微格研究主要是“研教”,那么研讨课活动则聚焦“研学”。研讨课上,执教老师和评课老师主要观察和记录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状态与特点,将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作为第二次研讨的主要内容。教研组二次研讨的成果可以通过课堂教学予以实践和验证。经过多次打磨,教研组建立起自己的精品课例,供其他教师的参考和学习。
互助推动成长
校本教研是教师合作探究的场所。为了让校本教研展现持续的生命力,同时能触发教师灵感,提高研修的成效,学校可以鼓励不同学科、不同教龄以及不同年段的教师组成学习共同体。这种共同体是常规教研形式的有益补充,使教师有可能从课程的角度反观中分析学科教学中的问题。
成立学习共同体 “青蓝工程”“师徒结对”的组织形式在推动年轻教师成长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其不足之处在于过于强调成熟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作用,却忽略了学习和提升。
为了发展好每一位教师,学校立足教师的需求,依据学科特点和任教的教年级引导教师组成学习共同体,实现同成长的目标。踏上教学岗位不久的年轻教师需要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和育人等方面予以指导,使他们尽快适应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促进专业化的发展;新教师往往在信息技术的使用方面比年长教师更有优势和经验,他们能帮助年长教师解决许多教学技术上的问题。由于这种互助式的学习贴近教师需求,更能调动教师的参与积极性。
成立研究共同体 为推动教师成为校本教研的参与主体,学校可以提倡组建学科整合的研究共同体以及基于共同兴趣的研究话题而组建的协作研究共同体。这种以共同兴趣和愿景为基础的共同体让教师在最自然的状态下从事教学研究,因而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内驱力。
校本教研的质量是学校、教师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学校要为教师积极参与校本教研创设氛围,帮助教师在学习中夯实专业素养,在研究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同伴的协作互助中体验到成长的快乐。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南环实验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