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草长莺飞之时,到一方静谧之所去品一盏茶,识一位风雅茶人,一个下午过去,整个身心都借那缕茶烟被充分浸润。茶人,从来不是高谈阔论兜售茶叶的商贩,毕竟卖茶容易,造境却难。这『意境』二字轻柔缥缈,竟需十年努力习得,却又不能太过用力,其中的分寸只有如郑海萍一般真正的茶人才拿捏得当。好茶如伊,缄默不语,清香自来。当你抵达心手闲适、物我两忘之际,或许茶与茶人的大美便会悄然来临。
郑海萍:“正和茶语”创始人,国家高级评茶师、高级茶艺师,研修中日茶道、香道、插花艺术,十大茶界杰出青年。为最美茶艺师、茶席设计评委、山东青年茶人工作委员会副会长、山东广播电台102.1特邀说茶嘉宾;习茶侍茶十余载,洞察茶市走向,懂得茶品标准。擅茶事雅集、茶会策划,为践行推广茶文化生活姿态的爱茶人。
人如白茶
郑海萍坐在她位于山东大厦的“正和茶语”茶室中,我们到访的时候,她正在插花,几枝含苞待放的马蹄莲在她看似漫不经心地摆弄下,显示出高雅的姿态。素净挑高的空间透进阳光,有弦瑟之音隐约绕梁,一盆开得正好的兰花被置于大片留白的框景内,让整个空间充满和风古意。
质地不凡的木几上,几片茶叶暂时栖止于银质茶则之中,等待被水激活再次恢复生命力。全然手作的竹质茶针与茶匙,不动声色,却赋予茶席一种质朴与节制的美感。郑海萍独自静默,清淡浅笑,仪态端庄,似民国淑媛般安然沉静。她并不急于向我们展示自己的插花新作,而是以极柔软而熟稔的动作行礼、候汤、温器、投茶、注水、出汤……一切行云流水,连贯得如同空气。在座的宾客无不屏声敛气,似乎一丝轻微的声响都会惊扰了这份宁静。
仪轨动作可以模仿,然而茶人所流露出来的修养与学识,则需要经年累月的沉淀。谈吐的方式、空间的设计、器具的取舍、出汤的时间、甚至于注水的力度,无一不是茶人造诣的直接呈现。而郑海萍的一招一式间,都显现出一个茶人的卓越修为。
访谈间,谈起茶和一切中国传统古雅之事,郑海萍都举重若轻、信手拈来。你看不出眼前这位短发素颜、麻衫布履、带着南方特有温婉气质的柔弱女子身后,是千百万的茶叶生意。在她的空间,茶便是茶,去除所有雕琢和矫饰;茶人也脱落了凡尘一切俗淖,洗尽铅华呈素姿,不觉间引你进入宽广空灵的禅的世界。
“若用一种茶形容自己,会是哪种?”面对我忽然抛来的问题,郑海萍不疾不徐:“我想我跟白茶还是很有缘的。白茶淡雅、高洁、内敛、与世无争,同时滋养人的身心,带给人健康的感觉,让人心有所触。”如此恰如其分。是为眼前的伊人,温润如玉,却不事雕琢;宠辱不惊,却又那么余韵悠长。
所谓人以茶聚,茶以人香。在“人种天养”的茶汤芬芳中,人与人,人与空间,人与自然,就这样浑然交融了。
未改初心
若想泡好一壶茶,首先要懂茶。读懂手中的这一盏茶,才能最大程度地激活茶的原始生命力。这需要天赋,也需要长年的经验,更需要一颗朴素自然的初心。正如郑海萍所言:“我从来不是一个茶商,我做的一切都源于对茶发自内心的深情。”
在浙江温州小镇上出生长大,郑海萍曾在儿时便利用假期在家门口摆摊泡茶给来往的路人喝。等到读中学,她随家人迁居济南。隔壁就是茶庄,她常因为好奇跑去看人家泡茶,那缕幽香和温暖沁润了她的生命。结婚后,为了给爱茶的家人找好茶喝,她经常来往于济南的张庄路茶叶市场。一来二去,她对茶、对茶器开始心生喜欢,便一头扎进其中不复归还。
茶文化博大精深,为了让自己迅速了悟其中真谛,十年间她似海绵般求知若渴,一路都在跟茶赛跑。读书、拜师、寻茶、考学皆成为她学茶的方式。她废寝忘食,每天独坐一隅,试茶到天昏地暗。有时候,为了审评茶叶一天要喝近百泡茶,因此伤了身体。她也曾遇到一些不良茶商,做过一些失误的决策,这些都曾是她学茶路上遭遇的困惑。
就算如此,她依然不改初心。逐渐地,她对茶的痴情,转化为对人格与品行的自我精进。
郑海萍说:茶人是对茶品的饯行。茶人对茶皆有恭敬之心,他们尊重茶的本性,而茶的本性在于利他。“从鲜叶的采摘,到揉捻、高温、烘炒的过程,茶叶将自己的一生奉献到一泡茶汤里,为的是人们的健康、口感和精神享受。人亦是生长在草木之间的生灵,应该用虔诚、恭敬之心对待茶,用它的这种高尚品行来进行自我约束。”
真正爱茶的人一定是自然主义者。世间万物,花开花落,他们懂得去珍惜和守候。郑海萍说,每当面对茶这种天地间的灵物,不由自主就希望能温柔待它、呵护它。在最恰当的时候,以最适合的温度让它自然舒展、安然绽放。对生态环境的珍爱与尊重亦如此。在她看来,一切追求量产和过分修饰都背离了茶的本质与天然性。而不天然就失真,失真便没趣,没趣便无情,无情无趣又何以言茶。
秉承这种心念,从各家店的设计装潢,到后来开设茶会雅集研修班,郑海萍逐渐将这一领悟传递出去。她说希望自己能追上“茶人”的脚步,做一个谨言慎行之人,不改初心,努力让人格趋向完美。
茶即生活
“茶人是最安静的社会中人,我们借以慢来解读当下生活的快节奏,借以我们的行为形态来影响身边的人,让他们能感受到和我们在一起时心灵宁静的祥和,和茶所带来的温暖。”这一段出自“正和茶语”微信公众号的文字,大概也是对茶之于生活的题中之意。
郑海萍说,能做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本身就是一种美好。她每年都会为自己设立一个新的课题去研习。在这个过程中她会心无旁骛,就像是在跟自己“玩”。“玩”的时候,脑中闪现的想法会通过茶得以实现,这让她乐此不疲,收获颇丰,倍感幸福。
除了喝茶,郑海萍平日里还喜爱焚香、插花、读书、听琴、收藏各式茶器。她喜欢的茶器样式都很简单、大方,挑选的标准不是价格,而是能不能充分释放茶叶的真味。她曾在日本淘到一些特别小的茶杯,当时觉得它们的花色和款式很与众不同就将其收入囊中。后来遇到一些古董专家,才知道这些杯子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更是如获至宝,每每重要茶会总会拿出来与人分享。这些因茶而发生的故事,让她的生活充满惊喜。 就像美食家会因一种珍稀食材而跋山涉水,茶人郑海萍也不例外。她常常会为寻找好茶园、茶山而不辞劳苦远足万里,并深深醉心于与茶接近的自然山水之间。“我最喜欢武夷山桐木关一带,那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一切都是大自然最好的赐予。”郑海萍几乎每年春天都有这样一次寻茶之旅。多少年来,一切缘于茶,又回到茶。最后她带回“正和茶语”的,不只是一包包鲜嫩的新茶,更有一路采集、收获的最淳朴自然的民间文化,以及经过茶水与天地万物充分滋养过的新鲜的自己。
对于喝茶这种生活方式,郑海萍有自己的理解。她认为何种茶叶与怎样喝茶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在家泡茶与在茶室富有仪式感地喝功夫茶,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万物有灵且美,所有大自然包含的元素都聚在一起,这是茶的聚会,是情感的聚会,也是生命的聚会。
“茶能让人安静下来,当人安静下来时,交流的层次会深入,而茶的香气也会成为记忆的载体。与家人对饮,共修的是心性和温暖,是亲情的交流和沟通;与朋友或商业伙伴对饮,追求的是默契与走心,是在特定空间中建立的社交情义。”
郑海萍说,对生活有美好向往的人,都会对茶有敏锐的悟性。所谓“一叶一菩提,一茶一世界”。与茶一期一会,在生活中保持睿智,繁简亦如、快慢相宜,是理想,也是她的毕生追求。
鸿儒之交
“正和茶语”半垂于落地窗的幔帘上,几行宋体字十分醒目:“正之为正/众所正者/正之大/不知其修远/远/天地之气和者/正和其润/泽无穷尽/气息往复/生嘉木/宜孕育/宜生发/草木禅变之因也/集正气/经和润/啜之/生息也”。
郑海萍说,“正和茶语”,便是取中正平和之意。一个人做茶,首先人品要“正”,再者茶风要“正”,茶路要“正”,“正本清源”是她追求的一个标准;“和”就是泡茶、待人接物要达到和和之境,和气当先。“正”、“和”二字,一个是对茶品的追求,一个是对人品的要求。
郑海萍并没有夸大其词。或者说,在做茶这件事上,她是一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正和茶语”虽在济南已名声显赫,但愈是如此,她愈感肩上责任重大。如何传递茶的真意,让茶回到茶的本质,是她一直在深思的问题。于是这些年,她逐渐放下对生意的关照,而着力于时人眼中“不接地气”的“无用之事”,比如举办茶会雅集研修班、茶约活动等。
茶人习茶,并非只希望独享。郑海萍也一样,她说遇到好茶时舍不得一个人喝,是一定要拿出来与人分享才能获得最大的满足。她觉得做这一行最开心的事,也是结识了很多品德高尚的知己。“陋室品茗,在茶,在器,在境。茶至深,方懂茶意趣。知我,茶也;懂我,爱茶人也。”正是通过一场场茶会,将所学尽为所用,传播茶品的正本清源,传递传统文化和自然自在的生活理念,习茶的快乐也由此变得更加具体。
郑海萍举办的茶会,有形式繁多的名目:静如以茶观心的“止语茶会”、以习字为载体的“习字课”,动若侧重分享交流的“品鉴茶会”、为私人定制的“感恩茶会”等,而宾客亦是行业不同、年龄有别……在这些茶会上,箫瑟空谷悠长,梅兰竹菊作畔。男女来者皆古着,带着各自的仙风道气,彼此照面、行礼、并不多言,而后焚香、品茗、抚琴、吟诗、作对……所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参与者仿佛自此穿越至古代,竹林七贤在侧,举手投足皆是风骨。
是,在这个场域,一切都那么恰如其分、相得益彰:茶客品的是茶,是四季,是自然与空间;习得的是温暖,是感恩,是分享与释放。从宾客进门至最后送别,每一处匠心的准备,都构成了茶会的完整呈现。郑海萍最终不过希望宾客能带着一个洁净的灵魂而来,得到一刻松弛安宁的时光,与茶人一起体验当下,分享一杯茶带来的能量,感知一份生活的幸福之源。
泡好一壶茶,寻得生命自在的幸福。借茶修行、内观、安住当下,在恭敬中返璞归真,做真实自然的自己。所谓禅茶一味,佛渡有缘人,茶亦然。
我想,这便是茶人郑海萍致力于此,想要传达给你我的。
郑海萍:“正和茶语”创始人,国家高级评茶师、高级茶艺师,研修中日茶道、香道、插花艺术,十大茶界杰出青年。为最美茶艺师、茶席设计评委、山东青年茶人工作委员会副会长、山东广播电台102.1特邀说茶嘉宾;习茶侍茶十余载,洞察茶市走向,懂得茶品标准。擅茶事雅集、茶会策划,为践行推广茶文化生活姿态的爱茶人。
人如白茶
郑海萍坐在她位于山东大厦的“正和茶语”茶室中,我们到访的时候,她正在插花,几枝含苞待放的马蹄莲在她看似漫不经心地摆弄下,显示出高雅的姿态。素净挑高的空间透进阳光,有弦瑟之音隐约绕梁,一盆开得正好的兰花被置于大片留白的框景内,让整个空间充满和风古意。
质地不凡的木几上,几片茶叶暂时栖止于银质茶则之中,等待被水激活再次恢复生命力。全然手作的竹质茶针与茶匙,不动声色,却赋予茶席一种质朴与节制的美感。郑海萍独自静默,清淡浅笑,仪态端庄,似民国淑媛般安然沉静。她并不急于向我们展示自己的插花新作,而是以极柔软而熟稔的动作行礼、候汤、温器、投茶、注水、出汤……一切行云流水,连贯得如同空气。在座的宾客无不屏声敛气,似乎一丝轻微的声响都会惊扰了这份宁静。
仪轨动作可以模仿,然而茶人所流露出来的修养与学识,则需要经年累月的沉淀。谈吐的方式、空间的设计、器具的取舍、出汤的时间、甚至于注水的力度,无一不是茶人造诣的直接呈现。而郑海萍的一招一式间,都显现出一个茶人的卓越修为。
访谈间,谈起茶和一切中国传统古雅之事,郑海萍都举重若轻、信手拈来。你看不出眼前这位短发素颜、麻衫布履、带着南方特有温婉气质的柔弱女子身后,是千百万的茶叶生意。在她的空间,茶便是茶,去除所有雕琢和矫饰;茶人也脱落了凡尘一切俗淖,洗尽铅华呈素姿,不觉间引你进入宽广空灵的禅的世界。
“若用一种茶形容自己,会是哪种?”面对我忽然抛来的问题,郑海萍不疾不徐:“我想我跟白茶还是很有缘的。白茶淡雅、高洁、内敛、与世无争,同时滋养人的身心,带给人健康的感觉,让人心有所触。”如此恰如其分。是为眼前的伊人,温润如玉,却不事雕琢;宠辱不惊,却又那么余韵悠长。
所谓人以茶聚,茶以人香。在“人种天养”的茶汤芬芳中,人与人,人与空间,人与自然,就这样浑然交融了。
未改初心
若想泡好一壶茶,首先要懂茶。读懂手中的这一盏茶,才能最大程度地激活茶的原始生命力。这需要天赋,也需要长年的经验,更需要一颗朴素自然的初心。正如郑海萍所言:“我从来不是一个茶商,我做的一切都源于对茶发自内心的深情。”
在浙江温州小镇上出生长大,郑海萍曾在儿时便利用假期在家门口摆摊泡茶给来往的路人喝。等到读中学,她随家人迁居济南。隔壁就是茶庄,她常因为好奇跑去看人家泡茶,那缕幽香和温暖沁润了她的生命。结婚后,为了给爱茶的家人找好茶喝,她经常来往于济南的张庄路茶叶市场。一来二去,她对茶、对茶器开始心生喜欢,便一头扎进其中不复归还。
茶文化博大精深,为了让自己迅速了悟其中真谛,十年间她似海绵般求知若渴,一路都在跟茶赛跑。读书、拜师、寻茶、考学皆成为她学茶的方式。她废寝忘食,每天独坐一隅,试茶到天昏地暗。有时候,为了审评茶叶一天要喝近百泡茶,因此伤了身体。她也曾遇到一些不良茶商,做过一些失误的决策,这些都曾是她学茶路上遭遇的困惑。
就算如此,她依然不改初心。逐渐地,她对茶的痴情,转化为对人格与品行的自我精进。
郑海萍说:茶人是对茶品的饯行。茶人对茶皆有恭敬之心,他们尊重茶的本性,而茶的本性在于利他。“从鲜叶的采摘,到揉捻、高温、烘炒的过程,茶叶将自己的一生奉献到一泡茶汤里,为的是人们的健康、口感和精神享受。人亦是生长在草木之间的生灵,应该用虔诚、恭敬之心对待茶,用它的这种高尚品行来进行自我约束。”
真正爱茶的人一定是自然主义者。世间万物,花开花落,他们懂得去珍惜和守候。郑海萍说,每当面对茶这种天地间的灵物,不由自主就希望能温柔待它、呵护它。在最恰当的时候,以最适合的温度让它自然舒展、安然绽放。对生态环境的珍爱与尊重亦如此。在她看来,一切追求量产和过分修饰都背离了茶的本质与天然性。而不天然就失真,失真便没趣,没趣便无情,无情无趣又何以言茶。
秉承这种心念,从各家店的设计装潢,到后来开设茶会雅集研修班,郑海萍逐渐将这一领悟传递出去。她说希望自己能追上“茶人”的脚步,做一个谨言慎行之人,不改初心,努力让人格趋向完美。
茶即生活
“茶人是最安静的社会中人,我们借以慢来解读当下生活的快节奏,借以我们的行为形态来影响身边的人,让他们能感受到和我们在一起时心灵宁静的祥和,和茶所带来的温暖。”这一段出自“正和茶语”微信公众号的文字,大概也是对茶之于生活的题中之意。
郑海萍说,能做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本身就是一种美好。她每年都会为自己设立一个新的课题去研习。在这个过程中她会心无旁骛,就像是在跟自己“玩”。“玩”的时候,脑中闪现的想法会通过茶得以实现,这让她乐此不疲,收获颇丰,倍感幸福。
除了喝茶,郑海萍平日里还喜爱焚香、插花、读书、听琴、收藏各式茶器。她喜欢的茶器样式都很简单、大方,挑选的标准不是价格,而是能不能充分释放茶叶的真味。她曾在日本淘到一些特别小的茶杯,当时觉得它们的花色和款式很与众不同就将其收入囊中。后来遇到一些古董专家,才知道这些杯子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更是如获至宝,每每重要茶会总会拿出来与人分享。这些因茶而发生的故事,让她的生活充满惊喜。 就像美食家会因一种珍稀食材而跋山涉水,茶人郑海萍也不例外。她常常会为寻找好茶园、茶山而不辞劳苦远足万里,并深深醉心于与茶接近的自然山水之间。“我最喜欢武夷山桐木关一带,那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一切都是大自然最好的赐予。”郑海萍几乎每年春天都有这样一次寻茶之旅。多少年来,一切缘于茶,又回到茶。最后她带回“正和茶语”的,不只是一包包鲜嫩的新茶,更有一路采集、收获的最淳朴自然的民间文化,以及经过茶水与天地万物充分滋养过的新鲜的自己。
对于喝茶这种生活方式,郑海萍有自己的理解。她认为何种茶叶与怎样喝茶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在家泡茶与在茶室富有仪式感地喝功夫茶,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万物有灵且美,所有大自然包含的元素都聚在一起,这是茶的聚会,是情感的聚会,也是生命的聚会。
“茶能让人安静下来,当人安静下来时,交流的层次会深入,而茶的香气也会成为记忆的载体。与家人对饮,共修的是心性和温暖,是亲情的交流和沟通;与朋友或商业伙伴对饮,追求的是默契与走心,是在特定空间中建立的社交情义。”
郑海萍说,对生活有美好向往的人,都会对茶有敏锐的悟性。所谓“一叶一菩提,一茶一世界”。与茶一期一会,在生活中保持睿智,繁简亦如、快慢相宜,是理想,也是她的毕生追求。
鸿儒之交
“正和茶语”半垂于落地窗的幔帘上,几行宋体字十分醒目:“正之为正/众所正者/正之大/不知其修远/远/天地之气和者/正和其润/泽无穷尽/气息往复/生嘉木/宜孕育/宜生发/草木禅变之因也/集正气/经和润/啜之/生息也”。
郑海萍说,“正和茶语”,便是取中正平和之意。一个人做茶,首先人品要“正”,再者茶风要“正”,茶路要“正”,“正本清源”是她追求的一个标准;“和”就是泡茶、待人接物要达到和和之境,和气当先。“正”、“和”二字,一个是对茶品的追求,一个是对人品的要求。
郑海萍并没有夸大其词。或者说,在做茶这件事上,她是一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正和茶语”虽在济南已名声显赫,但愈是如此,她愈感肩上责任重大。如何传递茶的真意,让茶回到茶的本质,是她一直在深思的问题。于是这些年,她逐渐放下对生意的关照,而着力于时人眼中“不接地气”的“无用之事”,比如举办茶会雅集研修班、茶约活动等。
茶人习茶,并非只希望独享。郑海萍也一样,她说遇到好茶时舍不得一个人喝,是一定要拿出来与人分享才能获得最大的满足。她觉得做这一行最开心的事,也是结识了很多品德高尚的知己。“陋室品茗,在茶,在器,在境。茶至深,方懂茶意趣。知我,茶也;懂我,爱茶人也。”正是通过一场场茶会,将所学尽为所用,传播茶品的正本清源,传递传统文化和自然自在的生活理念,习茶的快乐也由此变得更加具体。
郑海萍举办的茶会,有形式繁多的名目:静如以茶观心的“止语茶会”、以习字为载体的“习字课”,动若侧重分享交流的“品鉴茶会”、为私人定制的“感恩茶会”等,而宾客亦是行业不同、年龄有别……在这些茶会上,箫瑟空谷悠长,梅兰竹菊作畔。男女来者皆古着,带着各自的仙风道气,彼此照面、行礼、并不多言,而后焚香、品茗、抚琴、吟诗、作对……所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参与者仿佛自此穿越至古代,竹林七贤在侧,举手投足皆是风骨。
是,在这个场域,一切都那么恰如其分、相得益彰:茶客品的是茶,是四季,是自然与空间;习得的是温暖,是感恩,是分享与释放。从宾客进门至最后送别,每一处匠心的准备,都构成了茶会的完整呈现。郑海萍最终不过希望宾客能带着一个洁净的灵魂而来,得到一刻松弛安宁的时光,与茶人一起体验当下,分享一杯茶带来的能量,感知一份生活的幸福之源。
泡好一壶茶,寻得生命自在的幸福。借茶修行、内观、安住当下,在恭敬中返璞归真,做真实自然的自己。所谓禅茶一味,佛渡有缘人,茶亦然。
我想,这便是茶人郑海萍致力于此,想要传达给你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