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十九大报告中,有一段关于青年人的内容十分亮眼,“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当前我国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关键期的新时代,大学生不仅应该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应该全面发展,其中个人的道德品质就显得尤为重要。道德行为作为道德品质的外化表现形式,成为评价、衡量大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方式。因此,高校在教育方式上除了传道授业解惑,更需要拓展大学生自主践行道德行为的途径,构建大学生德育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功能与作用。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德育;知行分离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近几年,大学生的道德认知与自身实践相脱节造成我国陷入道德危机的困境。据调查,很多大学生具有辨别是非道德的标准,但在个人利益与道德规范相冲突时,却往往难以落实自身道德行为。他们理解且认同道德理论却不能身体力行,道理讲得头头是道,但在落实到行动上就全都忘掉。因此,如何引导大学生真正做到由“知”转化到“行”,达到知行统一的有效结合就显得尤为重要。
1.大学生心理不成熟
现今大学生都是“95后”“00后”,由于年纪较小,自然而然会有心理上成熟度偏低、自身定位存在偏差的问题,道德心理素质不健全;学习能力、理解力不足且自制能力差,面对外界干扰盲目从众;意志力薄弱,道德情感不稳定,评价是非曲直的能力不强。
2.单方面注重智育而忽视德育
尽管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口号,但是在现实的教育过程中,中学的升学压力、大学的就业压力都迫使学校过度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而降低对学生品德的要求。这样的教育导致学生在步入社会后出现了较大的道德缺失,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均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3.高校德育理论与实践相脱离
在教育模式上教育者单纯灌输道德教育的要求,思想政治专业教师将各种思想理论直接灌输给学生,将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十九大精神等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导致学生对党的理论和精神等的学习缺乏积极性和自主性。专业教师在德育这一方面一味注重伦理学等理论知识的灌输,缺乏言传身教、实践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德育教育流于形式,没有考虑到大学生在接受教育后的反馈情况和社会实践价值。学校缺少行之有效的道德行为评价指标体系,内容空泛,流于形式。
4.社会不良环境的冲击
时代的变迁造成传统道德观念的转变,新的社会道德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从而出现了种种不良现象:社会主流价值观不明朗,人们不断追求个人利益,这种行为背离社会道德标准,造成道德知行冲突。随着物质条件的极大丰富,表现出来的是越来越多的人追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认为物质生活高于精神生活。这些不良思想的熏陶和暗示造成大学生道德标准的混乱。
1.始终将课堂教学作为大学生德育的主渠道
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大学生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理想个性化的过程。有效的道德教育必须内化于理想信念的教育过程之中,并通过教育过程和形成过程的有机统一加以实现。然而,不同时代赋予了教育不同的时代特征,道德教育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石,更应该注重教育的时代性,需要在内容、形式、载体等方面与时俱进,有针对性地进行道德知识教育。
2.拓展大学生自主践行道德行为的途径
“德育实践是个体道德形成、发展的根源与动力,是学生自我教育的真正基础。”教育者应从大学生道德生活中的点滴抓起,注重将道德实践渗透到平时的道德行为中。通过开展各类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如“雷锋活动月”“敬老养老”“暑期三下乡”等培养大学生团结无私奉献的精神,鼓励大学生加入志愿者活动、勤工俭学等,通过自身体验在实践中磨练意志,在活动中陶冶情操,从而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道德意识,将道德理论内化为道德品格,外化为道德行为。
3.构建大学生德育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新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群体。他们不墨守成规、勇于探索,因此大学生的德育绩效评价体系必须结合大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依据大学生德育目标来制定。此外,高校要将党、国家的要求和教育部、教委的法规作为依据,如《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和《中國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等,这些要求、法规分别从思想政治、 品德教育和学风建设等方面对大学生的培养提出了要求。各高校应根据教育部门对德育工作的总体要求,并结合本校大学生的特点制定出符合学生个体情况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状况进行评价。有了统一的评价标准之后,必须确定适合的考评内容,以保证比较公正、客观地实施考评。就现实的情况而言,这两方面的内容是最为主要的:一是对工作的评价,二是对人的评价。这两方面的内容可以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社会责任感以及能力等进行多角度、多维度的考核和评价。
4.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功能与作用
当前的高等教育来说,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仅仅靠课堂教育已经无法满足学生成才目标的需要,也达不到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的目标。单单依靠课堂教学,必然会受到专业、教材、教师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具备丰富文献资料的图书馆,不仅应当满足学生求知的需求,更应充分地把握这个人才培养基础的功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场地、馆藏等功能,开展大学生道德教育活动,多为学生提供一些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的读物,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引领其思想,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目前,新时代下,高校应充分发挥德育评价在大学生知行合一中的导向、调适和开发功能,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德育的实效性。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大学生将普遍的道德要求转化为自觉追求,从而形成坚定的信念、高尚的情操,增强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另一方面,通过日常学生事务,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我价值实现的正确路径,从而引导其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1]薛 鹏.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EB/OL].http://www.qstheory.cn/2017-12/20/c_1122141482.htm,2017-12-20.
[2]刘滨洋,刘艳华.大学生德育知行分离现象探析[J].管理观察,2014(21):136-137.
[3]高 佳,杨一令,谭建刚.中医院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调研分析——以浙江中医药大学为例[J].浙江医学教育,2014(3).
[4]催婷婷.谈中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7):610-611.
[5]郑丽丽,陈梨清.新形势下医学院校大学生德育工作研究[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5(5):136-138.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德育;知行分离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一、当代大学生德育工作知行分离的现状
近几年,大学生的道德认知与自身实践相脱节造成我国陷入道德危机的困境。据调查,很多大学生具有辨别是非道德的标准,但在个人利益与道德规范相冲突时,却往往难以落实自身道德行为。他们理解且认同道德理论却不能身体力行,道理讲得头头是道,但在落实到行动上就全都忘掉。因此,如何引导大学生真正做到由“知”转化到“行”,达到知行统一的有效结合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大学生德育中知行分离现象原因分析
1.大学生心理不成熟
现今大学生都是“95后”“00后”,由于年纪较小,自然而然会有心理上成熟度偏低、自身定位存在偏差的问题,道德心理素质不健全;学习能力、理解力不足且自制能力差,面对外界干扰盲目从众;意志力薄弱,道德情感不稳定,评价是非曲直的能力不强。
2.单方面注重智育而忽视德育
尽管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口号,但是在现实的教育过程中,中学的升学压力、大学的就业压力都迫使学校过度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而降低对学生品德的要求。这样的教育导致学生在步入社会后出现了较大的道德缺失,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均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3.高校德育理论与实践相脱离
在教育模式上教育者单纯灌输道德教育的要求,思想政治专业教师将各种思想理论直接灌输给学生,将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十九大精神等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导致学生对党的理论和精神等的学习缺乏积极性和自主性。专业教师在德育这一方面一味注重伦理学等理论知识的灌输,缺乏言传身教、实践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德育教育流于形式,没有考虑到大学生在接受教育后的反馈情况和社会实践价值。学校缺少行之有效的道德行为评价指标体系,内容空泛,流于形式。
4.社会不良环境的冲击
时代的变迁造成传统道德观念的转变,新的社会道德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从而出现了种种不良现象:社会主流价值观不明朗,人们不断追求个人利益,这种行为背离社会道德标准,造成道德知行冲突。随着物质条件的极大丰富,表现出来的是越来越多的人追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认为物质生活高于精神生活。这些不良思想的熏陶和暗示造成大学生道德标准的混乱。
三、实现大学生德育知行合一的途径
1.始终将课堂教学作为大学生德育的主渠道
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大学生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理想个性化的过程。有效的道德教育必须内化于理想信念的教育过程之中,并通过教育过程和形成过程的有机统一加以实现。然而,不同时代赋予了教育不同的时代特征,道德教育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石,更应该注重教育的时代性,需要在内容、形式、载体等方面与时俱进,有针对性地进行道德知识教育。
2.拓展大学生自主践行道德行为的途径
“德育实践是个体道德形成、发展的根源与动力,是学生自我教育的真正基础。”教育者应从大学生道德生活中的点滴抓起,注重将道德实践渗透到平时的道德行为中。通过开展各类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如“雷锋活动月”“敬老养老”“暑期三下乡”等培养大学生团结无私奉献的精神,鼓励大学生加入志愿者活动、勤工俭学等,通过自身体验在实践中磨练意志,在活动中陶冶情操,从而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道德意识,将道德理论内化为道德品格,外化为道德行为。
3.构建大学生德育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新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群体。他们不墨守成规、勇于探索,因此大学生的德育绩效评价体系必须结合大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依据大学生德育目标来制定。此外,高校要将党、国家的要求和教育部、教委的法规作为依据,如《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和《中國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等,这些要求、法规分别从思想政治、 品德教育和学风建设等方面对大学生的培养提出了要求。各高校应根据教育部门对德育工作的总体要求,并结合本校大学生的特点制定出符合学生个体情况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状况进行评价。有了统一的评价标准之后,必须确定适合的考评内容,以保证比较公正、客观地实施考评。就现实的情况而言,这两方面的内容是最为主要的:一是对工作的评价,二是对人的评价。这两方面的内容可以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社会责任感以及能力等进行多角度、多维度的考核和评价。
4.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功能与作用
当前的高等教育来说,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仅仅靠课堂教育已经无法满足学生成才目标的需要,也达不到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的目标。单单依靠课堂教学,必然会受到专业、教材、教师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具备丰富文献资料的图书馆,不仅应当满足学生求知的需求,更应充分地把握这个人才培养基础的功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场地、馆藏等功能,开展大学生道德教育活动,多为学生提供一些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的读物,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引领其思想,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结语
目前,新时代下,高校应充分发挥德育评价在大学生知行合一中的导向、调适和开发功能,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德育的实效性。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大学生将普遍的道德要求转化为自觉追求,从而形成坚定的信念、高尚的情操,增强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另一方面,通过日常学生事务,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我价值实现的正确路径,从而引导其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参考文献:
[1]薛 鹏.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EB/OL].http://www.qstheory.cn/2017-12/20/c_1122141482.htm,2017-12-20.
[2]刘滨洋,刘艳华.大学生德育知行分离现象探析[J].管理观察,2014(21):136-137.
[3]高 佳,杨一令,谭建刚.中医院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调研分析——以浙江中医药大学为例[J].浙江医学教育,2014(3).
[4]催婷婷.谈中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7):610-611.
[5]郑丽丽,陈梨清.新形势下医学院校大学生德育工作研究[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5(5):13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