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课堂教学效率低。事实上,机械地对照教材,按部就班地讲授,只是浪费时间,并且效率低。因此,优化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合理的增减与质的改造,已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迫切要求。
关键词:教材;小学语文;实效性
新课程倡导新的教材观,要求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要融入自己的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设计出形式多样的教案来,能充分有效地将所授的知识激活,从而形成教师的教学个性。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老师的善于运用。”这句话告诉我们:为了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要善于运用教材,突破“以本为本”的旧教材观,本着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科学地处理教材。那么,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该如何活用教材、创设新课堂呢?
一、活用教材,创设情境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诱发学生的精神需要,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启迪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主体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只要善于创设情境,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画风》一篇,记录了三个学生把“风”画得形象逼真。教师可借此让学生画一些抽象的事物,如怎样把“味儿”画出来。为学生们创设一个情境,让他们大胆想象“味”在时空中的形态,进而用画来表达。
二、活用教材,提出问题
例如,语文教材上有很多插图,但是这并不一定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对此,教师可亲自拍一些生活中与之相仿的照片,故意让照片出现拍歪、曝光过度等缺点。将照片复制到电脑中,让学生观察,说说他们对照片的看法,学生自然而然就提出了“有的照片歪了,要能正点就好了;有的照片太亮了,能暗点就好了”等一些问题。这时教师加以适时的引导,学生十分感兴趣,整堂课的气氛十分融洽,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十分高涨,教学效果自然好,效率也高。再比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捞铁牛》一文中,怀丙和尚是受人敬佩的主人公,学生们贵在学习他的品质。但就捞铁牛的方法来讲并不科学,并且对河水产生影响。据此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从另一个角度去分析,从而培养他们的兴趣和探索创新精神。
三、活用教材,考虑差异
教材是一种高度浓缩、具有高“含金量”的资源。对教材编写工作有所了解的人都会有体会,教材中的每个字以及某种组合都是本领域权威专家慢慢“磨”出来的,教材中的每一个单元乃至每一个探究学习里都尽可能地容纳和渗透最大的价值,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因此,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应该深入地了解教材,同时考虑到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不同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也存在着差异,做到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处理,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自己动手、动口、动脑,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使学生亲身经历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随机性,尝到成功的乐趣。
四、活用教材,激活想象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一切创新的活动都从创新性的想象开始。有位哲人也曾经这样说过:“想象就是创造力。”而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发展之快、影响之大是其他任何事物都无法比拟的,这就要求学生要有一个正确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和方法,也要求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想象,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的重要手段。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识字一》教学片段。象形字古怪难学,如果让学生把教材上的文字强行记忆,那么肯定无法取得良好效果。然而我们可以导入一个片段:一名科学家走进一个山洞,在一块大石头上发现了许多文字。然后用投影片播放这些文字,教师将提前准备好的与文字相对应的图片展示出来,学生们一目了然,这就提起了对象形字的兴趣。
五、活用教材,找“空白点”
文章的叙述描写总是有其艺术特点,或“一波三折”或“故弄玄虚”或“欲言又止”……需要读者在读文章时深入思考,才能读懂蕴藏在内容和文字背后的东西。像这样,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的、没有写明的、唤起读者想象的未定的意蕴空间,就是文章内容的空白点,它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激活读者的思维,从而建立起读者与作者间沟通的桥梁,使读者对作品的意义达到个性化的理解,成为训练学生语言和思维的一个个“契机”。语文课上,找到这样的“空白点”,进行精心的设计,就能成为语言文字训练的“点”.在课文的空白处有意识地创设话题,引导学生对作品空白进行富有个性色彩的填补,是开启学生思维,与作品沟通的有效途径。
课文《顶碗少年》中,少年在第一次失败后没有慌乱,而且不失风度,可是第二次顶碗失败后,他心情十分紧张,没有了再次表演的勇气。他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这时,台下一位老者走到少年面前,脸上微笑着并没有责备的神色。课文中写道:“他把手中的碗交给少年,然后抚摩着少年的肩胛,轻轻摇了一下,嘴里低声说了一句什么。”低声说了一句什么呢?作者没有明白的告知,可是,就是这一句话改变了少年的状态,使少年获得最后的成功。只有知道老者说了什么,才能理解少年的情感变化过程,抓住这个空白点,是体会人物情感的关键所在。我们可以抓住“低声说了一句什么”启发学生展开想象。于是,“孩子,勇敢点,你一定行。”“失败乃成功之母。只要有信心,一定能成功。” “这点失败不算什么,人生的道路上哪有不遇到点挫折。不要慌,沉着应对,勇于拼搏,成功属于你”等等句子,都经学生的想象“流淌”在课堂上,学生能说出这样的话,说明他们读懂了文本,体会了作者的感情。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参照教材但不依靠教材,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更新、拓展教学内容,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活用教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教材;小学语文;实效性
新课程倡导新的教材观,要求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要融入自己的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设计出形式多样的教案来,能充分有效地将所授的知识激活,从而形成教师的教学个性。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老师的善于运用。”这句话告诉我们:为了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要善于运用教材,突破“以本为本”的旧教材观,本着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科学地处理教材。那么,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该如何活用教材、创设新课堂呢?
一、活用教材,创设情境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诱发学生的精神需要,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启迪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主体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只要善于创设情境,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画风》一篇,记录了三个学生把“风”画得形象逼真。教师可借此让学生画一些抽象的事物,如怎样把“味儿”画出来。为学生们创设一个情境,让他们大胆想象“味”在时空中的形态,进而用画来表达。
二、活用教材,提出问题
例如,语文教材上有很多插图,但是这并不一定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对此,教师可亲自拍一些生活中与之相仿的照片,故意让照片出现拍歪、曝光过度等缺点。将照片复制到电脑中,让学生观察,说说他们对照片的看法,学生自然而然就提出了“有的照片歪了,要能正点就好了;有的照片太亮了,能暗点就好了”等一些问题。这时教师加以适时的引导,学生十分感兴趣,整堂课的气氛十分融洽,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十分高涨,教学效果自然好,效率也高。再比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捞铁牛》一文中,怀丙和尚是受人敬佩的主人公,学生们贵在学习他的品质。但就捞铁牛的方法来讲并不科学,并且对河水产生影响。据此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从另一个角度去分析,从而培养他们的兴趣和探索创新精神。
三、活用教材,考虑差异
教材是一种高度浓缩、具有高“含金量”的资源。对教材编写工作有所了解的人都会有体会,教材中的每个字以及某种组合都是本领域权威专家慢慢“磨”出来的,教材中的每一个单元乃至每一个探究学习里都尽可能地容纳和渗透最大的价值,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因此,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应该深入地了解教材,同时考虑到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不同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也存在着差异,做到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处理,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自己动手、动口、动脑,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使学生亲身经历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随机性,尝到成功的乐趣。
四、活用教材,激活想象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一切创新的活动都从创新性的想象开始。有位哲人也曾经这样说过:“想象就是创造力。”而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发展之快、影响之大是其他任何事物都无法比拟的,这就要求学生要有一个正确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和方法,也要求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想象,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的重要手段。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识字一》教学片段。象形字古怪难学,如果让学生把教材上的文字强行记忆,那么肯定无法取得良好效果。然而我们可以导入一个片段:一名科学家走进一个山洞,在一块大石头上发现了许多文字。然后用投影片播放这些文字,教师将提前准备好的与文字相对应的图片展示出来,学生们一目了然,这就提起了对象形字的兴趣。
五、活用教材,找“空白点”
文章的叙述描写总是有其艺术特点,或“一波三折”或“故弄玄虚”或“欲言又止”……需要读者在读文章时深入思考,才能读懂蕴藏在内容和文字背后的东西。像这样,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的、没有写明的、唤起读者想象的未定的意蕴空间,就是文章内容的空白点,它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激活读者的思维,从而建立起读者与作者间沟通的桥梁,使读者对作品的意义达到个性化的理解,成为训练学生语言和思维的一个个“契机”。语文课上,找到这样的“空白点”,进行精心的设计,就能成为语言文字训练的“点”.在课文的空白处有意识地创设话题,引导学生对作品空白进行富有个性色彩的填补,是开启学生思维,与作品沟通的有效途径。
课文《顶碗少年》中,少年在第一次失败后没有慌乱,而且不失风度,可是第二次顶碗失败后,他心情十分紧张,没有了再次表演的勇气。他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这时,台下一位老者走到少年面前,脸上微笑着并没有责备的神色。课文中写道:“他把手中的碗交给少年,然后抚摩着少年的肩胛,轻轻摇了一下,嘴里低声说了一句什么。”低声说了一句什么呢?作者没有明白的告知,可是,就是这一句话改变了少年的状态,使少年获得最后的成功。只有知道老者说了什么,才能理解少年的情感变化过程,抓住这个空白点,是体会人物情感的关键所在。我们可以抓住“低声说了一句什么”启发学生展开想象。于是,“孩子,勇敢点,你一定行。”“失败乃成功之母。只要有信心,一定能成功。” “这点失败不算什么,人生的道路上哪有不遇到点挫折。不要慌,沉着应对,勇于拼搏,成功属于你”等等句子,都经学生的想象“流淌”在课堂上,学生能说出这样的话,说明他们读懂了文本,体会了作者的感情。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参照教材但不依靠教材,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更新、拓展教学内容,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活用教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