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总结了面向21世纪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和高校个性化、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专业选修课在农业高校的个性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功用;提出合理设置专业选修课和加强其教学改革,提高其教学质量,是农业高校培养具备特色技能的个性化创新人才的一个必要途径。
关键词:专业选修课 高校 人才培养
专业选修课应指供学生自由选择修习的显性或隐性的专业课程或专业延伸课程。在教学计划中,专业选修课一般与专业必修课相对应,但二者并非绝对孤立,随着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在学生职业选择等因素的作用下,二者应相互转化。一般认为专业必修课在人才专业素质培养中具有主导作用,但目前人们已意识到专业选修课在具备专业技能尤其在具备特色技能的个性化创新人才培养中具有专业必修课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面向21世纪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模式
培养在知识经济时代具有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高质量人才,不仅是高校的历史任务,也是高校面临新形势求得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主题。面向21世纪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模式为:
1. 培养创造性的人才
创新是发展的关键,创新型人才是创新的必要条件。在我国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已经被提到了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在探索和实践创造性人才的培养途径,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创业精神创造条件。
2. 培养全面发展与个性化相统一的人才
现代社会发展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并善于应用和创造新知识的人才,还需要高等教育培养富有主体精神、多样化的人才,因为良好的个性在创造活动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3. 培养具备多种能力,通才与专才统一,具有较强适应性和应变能力的人才
随着未来社会知识与技术更新的加快,人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学生既要有内化的理论知识,还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伴随现代科学技术出现的综合化、一体化、信息化及人文化的趋势,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应为文理渗透、理工结合的“厚基础、宽口径、能力强、素质高”的复合型广适性人才。
4. 培养具有国际意识、面向世界的开放性人才
面向世界高等教育的大平台和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21世纪高等教育要注意培养学生在国际视野和全人类视野的层面上处理知识的能力,培养具有异国交流能力,具有较强活动能力的国际型外向人才。
对于农业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模式的侧重点会与其它院校有所不同,但其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仍为个性化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农业高校个性化、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 重视共性,忽视个性
不注重个体差异性,片面强调整体思维的循规蹈矩的教育无疑扼杀了学生求异的思维和创造的欲望,所以要注意不同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使不同个体的创造性潜能都得到相应的开发。
2. 重视智力因素,忽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包括人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及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对人的创造活动有启发、引导、维持、强化和调节作用,所以要改变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的做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锻炼其意志品质,激发其上进心;同时要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活动所必须的团队协作精神,帮助他们学会以正确的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宽广的胸怀对待困难和挫折,最终形成良好的创新品质。
3. 注重基础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忽视专业技能,尤其是专业特色技能培养
专业特色技能具有两方面含义:一是在某专业中具有特色发展前景的技能,二是代表院校特色的某种专业技能。
目前高等教育已普遍重视加强文、史、哲、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把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有机结合,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但在能力培养方面,农业高校对专业技能尤其专业特色技能的关注尚欠缺,表现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改革上为重视必修课教学改革,忽视选修课课程建设,较少开展选修课理论课教学改革,几乎不开展选修课实验教学改革。
(三)专业选修课在农业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功用
专业选修课在人才培养中的功用可总结如下:
1. 拓展专业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创新机会
专业选修课具有内容新、能够介绍先进科学技术和最新科研成果的特点,可以为学生提高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学生通过对不同专业或专业方向的选修课的修习,可以了解最新的不同专业或专业方向的知识,从而拓展其专业知识面,增加学生的创新机会。
2. 培养个性化人才,激发学生专业深造和创新的动机
选修课具有可选择性的特点,利于不同个性的学生根据个人特长和喜好选择修习,从而利于选修课所学的知识构造个性化的知识结构,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而且专业选修课具有延伸专业的特点,学生修习后对专业前沿有了了解,利于其产生深造和创新的动机。
3. 提高学生的特色专业技能,拓宽学生的就业途径
选修课设置具有灵活性和实用性的特点,不同院校可依据自身特长和科研特色来开设,且选修课的设置一般会考虑科技的进步性和社会的需求性、考虑专业内具特色前景的领域,通过学习专业选修课,学生能够把所学的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结合起来,内化为社会工作能力和适应能力,为其就业拓宽途径。
4. 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选修课的灵活性强的特点使其易于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及早接受科研训练,为学生今后学习新技术和报考研究生起铺垫作用。
综上所述,专业选修课在目前农业高校培养具备特色专业技能的个性化创新人才中作用尤其突出,合理设置专业选修课和加强其教学改革、提高其教学质量是农业高校达到人才培养目标和解决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的一个可行途径。但目前农业高校普遍存在重视必修课和人文、社科类选修课的教学与改革,忽视专业选修课的教学与改革,尤其是专业选修课的实验教学,甚至多数专业选修课不安排实验,即使部分选修课安排了实验,也仅限于验证性实验,未能发挥其在强化学生专业特色技能和培养个性化创新人才中的作用。鉴于专业选修课的作用和现状,其教学改革必须为农业高校所重视。
参考文献:
[1]李静. 高校人才培养之探讨[J]. 教育与现代化,2002,(1).
[2]滑文革. 强化大学生主体的选择意识—高校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 教育评论,1998,(3).
关键词:专业选修课 高校 人才培养
专业选修课应指供学生自由选择修习的显性或隐性的专业课程或专业延伸课程。在教学计划中,专业选修课一般与专业必修课相对应,但二者并非绝对孤立,随着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在学生职业选择等因素的作用下,二者应相互转化。一般认为专业必修课在人才专业素质培养中具有主导作用,但目前人们已意识到专业选修课在具备专业技能尤其在具备特色技能的个性化创新人才培养中具有专业必修课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面向21世纪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模式
培养在知识经济时代具有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高质量人才,不仅是高校的历史任务,也是高校面临新形势求得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主题。面向21世纪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模式为:
1. 培养创造性的人才
创新是发展的关键,创新型人才是创新的必要条件。在我国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已经被提到了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在探索和实践创造性人才的培养途径,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创业精神创造条件。
2. 培养全面发展与个性化相统一的人才
现代社会发展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并善于应用和创造新知识的人才,还需要高等教育培养富有主体精神、多样化的人才,因为良好的个性在创造活动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3. 培养具备多种能力,通才与专才统一,具有较强适应性和应变能力的人才
随着未来社会知识与技术更新的加快,人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学生既要有内化的理论知识,还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伴随现代科学技术出现的综合化、一体化、信息化及人文化的趋势,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应为文理渗透、理工结合的“厚基础、宽口径、能力强、素质高”的复合型广适性人才。
4. 培养具有国际意识、面向世界的开放性人才
面向世界高等教育的大平台和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21世纪高等教育要注意培养学生在国际视野和全人类视野的层面上处理知识的能力,培养具有异国交流能力,具有较强活动能力的国际型外向人才。
对于农业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模式的侧重点会与其它院校有所不同,但其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仍为个性化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农业高校个性化、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 重视共性,忽视个性
不注重个体差异性,片面强调整体思维的循规蹈矩的教育无疑扼杀了学生求异的思维和创造的欲望,所以要注意不同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使不同个体的创造性潜能都得到相应的开发。
2. 重视智力因素,忽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包括人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及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对人的创造活动有启发、引导、维持、强化和调节作用,所以要改变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的做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锻炼其意志品质,激发其上进心;同时要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活动所必须的团队协作精神,帮助他们学会以正确的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宽广的胸怀对待困难和挫折,最终形成良好的创新品质。
3. 注重基础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忽视专业技能,尤其是专业特色技能培养
专业特色技能具有两方面含义:一是在某专业中具有特色发展前景的技能,二是代表院校特色的某种专业技能。
目前高等教育已普遍重视加强文、史、哲、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把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有机结合,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但在能力培养方面,农业高校对专业技能尤其专业特色技能的关注尚欠缺,表现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改革上为重视必修课教学改革,忽视选修课课程建设,较少开展选修课理论课教学改革,几乎不开展选修课实验教学改革。
(三)专业选修课在农业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功用
专业选修课在人才培养中的功用可总结如下:
1. 拓展专业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创新机会
专业选修课具有内容新、能够介绍先进科学技术和最新科研成果的特点,可以为学生提高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学生通过对不同专业或专业方向的选修课的修习,可以了解最新的不同专业或专业方向的知识,从而拓展其专业知识面,增加学生的创新机会。
2. 培养个性化人才,激发学生专业深造和创新的动机
选修课具有可选择性的特点,利于不同个性的学生根据个人特长和喜好选择修习,从而利于选修课所学的知识构造个性化的知识结构,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而且专业选修课具有延伸专业的特点,学生修习后对专业前沿有了了解,利于其产生深造和创新的动机。
3. 提高学生的特色专业技能,拓宽学生的就业途径
选修课设置具有灵活性和实用性的特点,不同院校可依据自身特长和科研特色来开设,且选修课的设置一般会考虑科技的进步性和社会的需求性、考虑专业内具特色前景的领域,通过学习专业选修课,学生能够把所学的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结合起来,内化为社会工作能力和适应能力,为其就业拓宽途径。
4. 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选修课的灵活性强的特点使其易于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及早接受科研训练,为学生今后学习新技术和报考研究生起铺垫作用。
综上所述,专业选修课在目前农业高校培养具备特色专业技能的个性化创新人才中作用尤其突出,合理设置专业选修课和加强其教学改革、提高其教学质量是农业高校达到人才培养目标和解决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的一个可行途径。但目前农业高校普遍存在重视必修课和人文、社科类选修课的教学与改革,忽视专业选修课的教学与改革,尤其是专业选修课的实验教学,甚至多数专业选修课不安排实验,即使部分选修课安排了实验,也仅限于验证性实验,未能发挥其在强化学生专业特色技能和培养个性化创新人才中的作用。鉴于专业选修课的作用和现状,其教学改革必须为农业高校所重视。
参考文献:
[1]李静. 高校人才培养之探讨[J]. 教育与现代化,2002,(1).
[2]滑文革. 强化大学生主体的选择意识—高校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 教育评论,19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