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程统整(Curriculum Integration)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广泛、存在一定争议和多元理解的概念。我校实践尝试的课程统整是指以教科书为主要课程资源,贯穿学科与学段,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需求、发展相互结合与渗透,旨在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与兴趣、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课程设计。基于课程统整的理念,我们对小学英语课程进行了整体设计,并以学科内、学科间、学段间这三种方式进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程统整;学科内统整;学科间统整;学段间统整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30-0022-02
引 言
在中国,“课程”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在英语世界,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H.Spencer)的著作《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当代中国,钟启泉教授在《课程与教学论》一书中,将课程定义为:课程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在教育者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受教育者与教育情境相互作用而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全部教育内容[1]。
统整(Integration)有“联结、整合”之意,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看似不同却相关的概念、事物或现象组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放置在课程领域,是指课程组织的一种方式,强调横向的联系,让特定的课程内容和其他的课程内容融合在一起,让学生能够把所学的各种课程贯穿起来,了解不同课程彼此之间的关联性。统整不仅仅是一种组织模式,更是一种整体、联系的认知方式[2]。
除了已经被国内研究者广泛接受与借鉴的学科设计模式、主题模式、故事模式等形式,一些国外研究者从组织方式的角度对课程统整模式进行了非常细致具体的分类。杰克布斯(Heidi Hayes Jacobs)认为课程统整可以分为六种模式:单学科模式、平行学科课程模式、多学科模式、科际课程、统整日和完成项目。福格蒂(Robin Fogarty)将课程统整分为十种类型:分立式、并列式、窠槽式、共有式、织纲式、線串式、统整式、沉浸式、网络式、联合式。达克(Susan Drake)基于知识、学习者、社会维度将课程统整分为主题模式、科技概念模式、人际联系模式、基于概念的整合单元模式四种类型[3]。
根据学校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在实施课程统整的过程中,围绕基于概念的整合单元模式,主要采取了学科内统整、学科间统整及学段间统整这三种实施方式。
一、学科内统整,优化单元教学
译林版英语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课程目标和二级内容标准,按每周3~4课时的容量设计和编写的。每个单元由七至八个板块组成,包括故事、卡通、检测、评价等五个固定板块和字母、语音、语法、文化等非固定板块。在五六年级,一般情况下,我们会根据教材的编排,第一课时完成故事板块,第二课时完成语法和句型教学,第三课时完成语音、文化和卡通板块,最后一课时完成检测与自我评价板块。
教师在通读整册教材的基础上,深入理解单元各板块的内容及它们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的联系,进而对各板块内容进行内容上的统整,以期在“减负增效”的同时,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一个著名的童话故事《金发女孩和三只熊》,课文内容十分简单,需要教的单词和句型也不多。在教学中,我们研读整单元板块,找出各板块之间的联系,并对各板块进行灵活的重组,把常规的四课时统整为三课时。
第一课时,我们围绕Story time,通过观看动画,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故事;通过师生问答,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学完故事之后,我们根据教材上设计的图片排序让学生想一想,并说一说故事内容。在图片的引导下,学生有针对性地运用There be句型,复述故事内容。
第二课时,我们以句型教学作为重点,把Grammar time、Fun time和Checkout time三个板块统整起来,突破本单元的难点There be 句型。在此基础上,我们进行了There be句型拓展操练,加入了There is/are...and...这一句型,引导学生掌握就近原则。
第三课时,我们以“中西方文化差异”为主题,首先教授Culture time,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茶文化和西方的咖啡文化。其次教授Sound time,引导学生在感受字母c的发音的基础上,拓展了中西方人在对待“感冒”这件事情上的不同做法。最后,在教学Cartoon time的同时,带领学生了解和感知西方人的“冰箱文化”,并进一步操练There be 句型。
节约出来的一课时,我们组织学生进行主题读写,让学生阅读《新概念英语》中关于房间的描述,体会其段落语言的丰富性,从而教会学生不仅会用There be句型描述一个房间里的物品,更会有条理、有重点、有特色地进行描述。
“课程统整”绝不是内容上的叠加,基于课程统整的理念而重组的教材,每一课时的内容都是一个和谐的整体,板块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单元课时安排更为有序和紧凑。
二、学科间统整,打破学科界限
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但综合人文素养的提升,绝不是仅仅依靠某一门学科就能做到的,我们必须把不同的学科整合起来。 1.英语和语文统整,阅读浸润童心
英语和语文同为语言学科,很多时候可以相互促进。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是Cinderella,改编过后的内容非常简单。于是,我们布置学生在阅读课上重读英文原版的《灰姑娘》,并进一步阅读《格林童话》。在学生读完之后,我们选择一个故事,让学生进行英语绘本的创编。
2.英语和美术统整,画笔绘出精彩
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Asking the way讲的是问路和指路,侧重语言的实用性。在上课时,我们利用城市地图,呈现主要街道、十字路口、重要的地标建筑等。在学习第三单元之后,我们布置学生用画笔绘出城市的精彩,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生活的城市。在学生学完Chinese Festivals之后,我们布置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节日,编制一份手抄报。
3.英语和品德整合,促进文化认同
五六年级的教材中,多个单元的Culture time中呈现了中西方文化差异,如中西方的早餐差异、信封格式差异、百姓热衷的运动项目差异、中西方节日文化的差异等。在教学中,我们在引导学生了解西方的同时,也承担着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自信”的神圣使命。
4.英语和健教结合,提倡健康生活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利用课堂上进行德育渗透与情感教育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在英语课上,我们努力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早晚刷牙、勤洗手、多喝白开水、少吃甜食、适量玩电子产品等。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科间统整,教师以指定的教科书为主要的课程资源,充分挖掘其他的多种相关的资源,根据科学性原理、学校的培养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和学习能力,进行系统与集约化设计,使之有效实施和开展。
三、学段间统整,主动对接初中教学
1.语法统整:从现象到规律
六年级和七年級的教材都有语法板块,语法知识有很多相同点,但小学阶段的语法板块只呈现语法现象,而中学阶段的语法板块则呈现语法规则。因此,在六年级的语法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透过语法现象,适度归纳语法规则。
2.阅读统整:从绘本到文本
小学阶段,学生的阅读材料以绘本为主。但是,中学阶段,学生的阅读更偏向于时文类的阅读。阅读绘本时,有配图辅助理解,学生即使碰到生词,也会根据图片去理解意思。但阅读时文,没有图片的帮助,学生需要根据上下文及自己的知识经验去猜测生词的意思。在做阅读理解的时候,小学以无障碍阅读为主,中学则有不少障碍阅读。这样学生到了七年级,一旦在阅读中碰到生词,便手足无措。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在六年级,我们以专题阅读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时文阅读,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和根据上下文猜词的能力。
3.写作统整:从单段式到多段式
小学阶段,学生一般运用某个单元的一个主要句型进行写作,结构简单,语言比较单一。而中学阶段一般要求学生根据要点,运用多个不同的句型进行写作,同时要注重上下文之间的逻辑联系。为了缩小中小学之间的差异,我们尝试教给学生两段式、三段式、四段式的作文结构,并让学生利用思维导图,确定写作内容,在叙述上,有详有略;在句型上,既有统一,又有一定的变化,从而体现语言的丰富性。
结 语
综上所述,课程统整不仅激活了学校课程改革的潜力,让学校从课程管理走向课程领导,而且激活了教师课程设计的活力,让教师从忠实执行走向实践创生;同时给了教师更多的自由和自主,教师不再禁锢在传统教材的固定模式中,而是突破教材难度,突破板块界限,突破教材版本界限,突破学科界限,突破学段界限。与传统的课堂相比,统整的课堂更具深度与广度,更具思维挑战性。
[参考文献]
钟启泉,汪霞,王文静.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杜政荣.课程统整的理念与实践[J].中国远程教育,2002(12):14.
Susan Drake.Planning integrated curriculum: The call to adventure[M]. Alexandri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1993.
作者简介:朱建英(1981.11—),女,江苏苏州人,本科学历,教科室副主任,中小学高级教师,苏州市学科带头人。
梅琦(1983.5—),男,四川成都人,本科学历,一级教师,成都市武侯区英语学科带头人。
关键词:课程统整;学科内统整;学科间统整;学段间统整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30-0022-02
引 言
在中国,“课程”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在英语世界,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H.Spencer)的著作《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当代中国,钟启泉教授在《课程与教学论》一书中,将课程定义为:课程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在教育者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受教育者与教育情境相互作用而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全部教育内容[1]。
统整(Integration)有“联结、整合”之意,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看似不同却相关的概念、事物或现象组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放置在课程领域,是指课程组织的一种方式,强调横向的联系,让特定的课程内容和其他的课程内容融合在一起,让学生能够把所学的各种课程贯穿起来,了解不同课程彼此之间的关联性。统整不仅仅是一种组织模式,更是一种整体、联系的认知方式[2]。
除了已经被国内研究者广泛接受与借鉴的学科设计模式、主题模式、故事模式等形式,一些国外研究者从组织方式的角度对课程统整模式进行了非常细致具体的分类。杰克布斯(Heidi Hayes Jacobs)认为课程统整可以分为六种模式:单学科模式、平行学科课程模式、多学科模式、科际课程、统整日和完成项目。福格蒂(Robin Fogarty)将课程统整分为十种类型:分立式、并列式、窠槽式、共有式、织纲式、線串式、统整式、沉浸式、网络式、联合式。达克(Susan Drake)基于知识、学习者、社会维度将课程统整分为主题模式、科技概念模式、人际联系模式、基于概念的整合单元模式四种类型[3]。
根据学校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在实施课程统整的过程中,围绕基于概念的整合单元模式,主要采取了学科内统整、学科间统整及学段间统整这三种实施方式。
一、学科内统整,优化单元教学
译林版英语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课程目标和二级内容标准,按每周3~4课时的容量设计和编写的。每个单元由七至八个板块组成,包括故事、卡通、检测、评价等五个固定板块和字母、语音、语法、文化等非固定板块。在五六年级,一般情况下,我们会根据教材的编排,第一课时完成故事板块,第二课时完成语法和句型教学,第三课时完成语音、文化和卡通板块,最后一课时完成检测与自我评价板块。
教师在通读整册教材的基础上,深入理解单元各板块的内容及它们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的联系,进而对各板块内容进行内容上的统整,以期在“减负增效”的同时,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一个著名的童话故事《金发女孩和三只熊》,课文内容十分简单,需要教的单词和句型也不多。在教学中,我们研读整单元板块,找出各板块之间的联系,并对各板块进行灵活的重组,把常规的四课时统整为三课时。
第一课时,我们围绕Story time,通过观看动画,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故事;通过师生问答,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学完故事之后,我们根据教材上设计的图片排序让学生想一想,并说一说故事内容。在图片的引导下,学生有针对性地运用There be句型,复述故事内容。
第二课时,我们以句型教学作为重点,把Grammar time、Fun time和Checkout time三个板块统整起来,突破本单元的难点There be 句型。在此基础上,我们进行了There be句型拓展操练,加入了There is/are...and...这一句型,引导学生掌握就近原则。
第三课时,我们以“中西方文化差异”为主题,首先教授Culture time,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茶文化和西方的咖啡文化。其次教授Sound time,引导学生在感受字母c的发音的基础上,拓展了中西方人在对待“感冒”这件事情上的不同做法。最后,在教学Cartoon time的同时,带领学生了解和感知西方人的“冰箱文化”,并进一步操练There be 句型。
节约出来的一课时,我们组织学生进行主题读写,让学生阅读《新概念英语》中关于房间的描述,体会其段落语言的丰富性,从而教会学生不仅会用There be句型描述一个房间里的物品,更会有条理、有重点、有特色地进行描述。
“课程统整”绝不是内容上的叠加,基于课程统整的理念而重组的教材,每一课时的内容都是一个和谐的整体,板块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单元课时安排更为有序和紧凑。
二、学科间统整,打破学科界限
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但综合人文素养的提升,绝不是仅仅依靠某一门学科就能做到的,我们必须把不同的学科整合起来。 1.英语和语文统整,阅读浸润童心
英语和语文同为语言学科,很多时候可以相互促进。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是Cinderella,改编过后的内容非常简单。于是,我们布置学生在阅读课上重读英文原版的《灰姑娘》,并进一步阅读《格林童话》。在学生读完之后,我们选择一个故事,让学生进行英语绘本的创编。
2.英语和美术统整,画笔绘出精彩
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Asking the way讲的是问路和指路,侧重语言的实用性。在上课时,我们利用城市地图,呈现主要街道、十字路口、重要的地标建筑等。在学习第三单元之后,我们布置学生用画笔绘出城市的精彩,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生活的城市。在学生学完Chinese Festivals之后,我们布置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节日,编制一份手抄报。
3.英语和品德整合,促进文化认同
五六年级的教材中,多个单元的Culture time中呈现了中西方文化差异,如中西方的早餐差异、信封格式差异、百姓热衷的运动项目差异、中西方节日文化的差异等。在教学中,我们在引导学生了解西方的同时,也承担着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自信”的神圣使命。
4.英语和健教结合,提倡健康生活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利用课堂上进行德育渗透与情感教育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在英语课上,我们努力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早晚刷牙、勤洗手、多喝白开水、少吃甜食、适量玩电子产品等。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科间统整,教师以指定的教科书为主要的课程资源,充分挖掘其他的多种相关的资源,根据科学性原理、学校的培养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和学习能力,进行系统与集约化设计,使之有效实施和开展。
三、学段间统整,主动对接初中教学
1.语法统整:从现象到规律
六年级和七年級的教材都有语法板块,语法知识有很多相同点,但小学阶段的语法板块只呈现语法现象,而中学阶段的语法板块则呈现语法规则。因此,在六年级的语法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透过语法现象,适度归纳语法规则。
2.阅读统整:从绘本到文本
小学阶段,学生的阅读材料以绘本为主。但是,中学阶段,学生的阅读更偏向于时文类的阅读。阅读绘本时,有配图辅助理解,学生即使碰到生词,也会根据图片去理解意思。但阅读时文,没有图片的帮助,学生需要根据上下文及自己的知识经验去猜测生词的意思。在做阅读理解的时候,小学以无障碍阅读为主,中学则有不少障碍阅读。这样学生到了七年级,一旦在阅读中碰到生词,便手足无措。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在六年级,我们以专题阅读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时文阅读,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和根据上下文猜词的能力。
3.写作统整:从单段式到多段式
小学阶段,学生一般运用某个单元的一个主要句型进行写作,结构简单,语言比较单一。而中学阶段一般要求学生根据要点,运用多个不同的句型进行写作,同时要注重上下文之间的逻辑联系。为了缩小中小学之间的差异,我们尝试教给学生两段式、三段式、四段式的作文结构,并让学生利用思维导图,确定写作内容,在叙述上,有详有略;在句型上,既有统一,又有一定的变化,从而体现语言的丰富性。
结 语
综上所述,课程统整不仅激活了学校课程改革的潜力,让学校从课程管理走向课程领导,而且激活了教师课程设计的活力,让教师从忠实执行走向实践创生;同时给了教师更多的自由和自主,教师不再禁锢在传统教材的固定模式中,而是突破教材难度,突破板块界限,突破教材版本界限,突破学科界限,突破学段界限。与传统的课堂相比,统整的课堂更具深度与广度,更具思维挑战性。
[参考文献]
钟启泉,汪霞,王文静.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杜政荣.课程统整的理念与实践[J].中国远程教育,2002(12):14.
Susan Drake.Planning integrated curriculum: The call to adventure[M]. Alexandri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1993.
作者简介:朱建英(1981.11—),女,江苏苏州人,本科学历,教科室副主任,中小学高级教师,苏州市学科带头人。
梅琦(1983.5—),男,四川成都人,本科学历,一级教师,成都市武侯区英语学科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