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摘要:传统的修辞理论把隐喻和换喻作为两个并列的修辞格。许多隐喻理论常常把换喻作为隐喻的一个种类。本文从概念、结构、功能和运作机制等角度对隐喻和换喻进行分析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关键词:隐喻;换喻;认知功能;运作机制;区别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257-01
一、隐喻与换喻的概念
(一)隐喻的概念。隐喻通常是指两个不同领域事物之间的联系,一般用于通过A事物理解或解释B事物,涉及到两个概念的映射。
(二)换喻的概念。换喻着重的是事物本身的特点或它与其他事物之间的特殊关系,基本上是利用A事物的某一显著特征来指认该事物,基本不涉及事物特征的转移。
二、隐喻与换喻的结构
(一)隐喻的结构。从结构上来看,隐喻由“本体”,“喻体”和“喻底”三部分组成。如: 她纯洁得永远像春天像蝴蝶。其中,“她”是本体,“春天’夕、“蝴蝶”是喻体,而“纯洁”是喻底。需要注意的是只有符合“通过一事物来理解另一事物”才能被称为隐喻。因此,就隐喻的本质来说,隐喻是通过某一事物来理解另外一事物。喻体与本体之问的关系是差异中的相似。所谓差异,指的是本体和喻体两者属于小同的领域,这是构成隐喻的基础,例如:百科全书是一座金矿。“百科全书”与“金矿”为小同的事物,分属小同的领域。但在这两者之问却存在着某方面的相似。例如在上例中,说“百科全书”是“一座金矿”因为两者都“值得挖掘”,因此这就构成了一个隐喻。
(二)换喻的结构。换喻也可以看作由三个部分组成:本体、喻体和喻底。但与隐喻小同的是,在换喻中,本体从不出现,喻体就是喻底。本体和喻体是以隐含的方式在起作用的。本体和喻体之问是一种替代的关系。而这两个事物之问并小存在一种相似的关系,喻体之所以可以替代本体,因为它代表了本体的某一特征。提及这一特征,听话者就能够推断出所指的实际上是本体。例如:“阿义可怜一一疯话,简直是发了疯了。”花白胡子恍然大悟似的说。(鲁迅,《药》)其中,“花白胡子”是个换喻,替代“有花白胡子的人”,而“花白胡子”是本体的鲜明特征之一,因此也是喻底。
三、隐喻和换喻的功能对比
我们都知道,隐喻和换喻有六种功能:修辞功能;语言学功能; 诗歌功能; 认知功能; 社会功能; 文字游戏功能。
(一)修辞功能。由于换喻是通过某一事物的相关特征,通常是该事物的显著特征来代称该事物的,因此往往具有强烈的修辞效果。
(二)语言学功能。语言学功能主要指的是填补词汇空缺的功能。如果说,隐喻命名利用的是事物之问的相似性的话,换喻命名则利用事物的某一方面的特征,如:向日葵、映山红、穿山甲、竹叶青蛇等。
(三)诗歌功能。语言是诗歌的建筑材料,对语言各个层面的创新使用都可能产生诗意。 语言的层面包括语音、书写、句法、词汇等。换喻的构成机制之一就是“以此代彼”,属于偏离之一种,但由于不像隐喻那样涉及两个领域,因此换喻所唤起的诗意一般不如隐喻那么强烈。
(四)社会功能。换喻是委婉语、问接言语行为的一个重要构成方式,委婉语和问接言语行为可以表达礼貌,它们都有加强社会关系的功能。
(五)认知功能。换喻是我们概念系统的重要的一部分。人们可以利用某一事物的熟悉或容易理解的特征来表示或代表整个事物。因此,换喻通过特征突出来使人们更省力地发现和记住被讨论事物的身份和特点。
(六)文字游戏功能。与隐喻一样,换喻也可以有游戏的成分,如绰号、双关语、歇后语等。
四、隐喻和换喻的运作机制
(一)差异和语义冲突。虽然隐喻与换喻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相似处,但它们在运作机制上有较大的差异。首先,虽然隐喻和换喻都涉及到以此代彼,但在隐喻中,两者属于不同的范畴,将A说成B是一种“范畴错置”,而换喻是通过某一事物自身的特征或相关的事物来辨认该事物的,一般不涉及两个小同的范畴。在隐喻中,有两个概念领域,其中一个通过另一个领域获得理解。隐喻的一个基本特征是话题和喻体之问有某种距离。
(二)映射与参照。隐喻的基础是事物之问的相似點。因此,在隐喻的理解过程中,喻体的某些特征向本体映射或转移,成为本体特征的一部分,本体因此而获得新的理解。但在换喻的理解过程中,基本上小涉及某些特征的映射,听话者根据喻体的特征,找到说话者所真正指称的对象。“换喻基本上是一种参照点现象。更准确地说,通常由一个换喻词语指代的个体作为一个参照点,为接近欲表达的目标提供心理可及性。
(三)相似性与邻近性。隐喻和换喻的区别在于它们利用的是事物之间不同的关系。隐喻性命名是根据相似性来进行的。而在换喻性命名中,人们利用的小是两事物问的相似,而是该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如:“长颈鹿”,因为这种鹿长着长颈;“丹顶鹤”,因为这种鹤头顶上是红的;“袋鼠”,因为腹部有育儿袋。因此,换喻是通过个别事物代表一个类别,或某一特定事例、特征或特点来代表一般的功能。
结束语
本文从概念、结构、功能和运作机制的角度对隐喻和换喻作了比较全面的比较和分析。试图证明两者在结构、功能和运作机制上有着本质的不同。
参考文献:
[1]Lakoff, G&M. Tumer. More Than CoolReason: 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9
[2]Langacker, R. Concept, Image and Symbol: the Cognitive Basis of Grammar [M]. Berlin and 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 1999.
[3]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束定芳论隐喻与明喻的结构及认知特点[[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 36(1)
作者简介:郑雅楠(1992-),女,黑龙江绥化人,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级硕士研究生,院系:西语学院,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英语)。
摘要:传统的修辞理论把隐喻和换喻作为两个并列的修辞格。许多隐喻理论常常把换喻作为隐喻的一个种类。本文从概念、结构、功能和运作机制等角度对隐喻和换喻进行分析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关键词:隐喻;换喻;认知功能;运作机制;区别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257-01
一、隐喻与换喻的概念
(一)隐喻的概念。隐喻通常是指两个不同领域事物之间的联系,一般用于通过A事物理解或解释B事物,涉及到两个概念的映射。
(二)换喻的概念。换喻着重的是事物本身的特点或它与其他事物之间的特殊关系,基本上是利用A事物的某一显著特征来指认该事物,基本不涉及事物特征的转移。
二、隐喻与换喻的结构
(一)隐喻的结构。从结构上来看,隐喻由“本体”,“喻体”和“喻底”三部分组成。如: 她纯洁得永远像春天像蝴蝶。其中,“她”是本体,“春天’夕、“蝴蝶”是喻体,而“纯洁”是喻底。需要注意的是只有符合“通过一事物来理解另一事物”才能被称为隐喻。因此,就隐喻的本质来说,隐喻是通过某一事物来理解另外一事物。喻体与本体之问的关系是差异中的相似。所谓差异,指的是本体和喻体两者属于小同的领域,这是构成隐喻的基础,例如:百科全书是一座金矿。“百科全书”与“金矿”为小同的事物,分属小同的领域。但在这两者之问却存在着某方面的相似。例如在上例中,说“百科全书”是“一座金矿”因为两者都“值得挖掘”,因此这就构成了一个隐喻。
(二)换喻的结构。换喻也可以看作由三个部分组成:本体、喻体和喻底。但与隐喻小同的是,在换喻中,本体从不出现,喻体就是喻底。本体和喻体是以隐含的方式在起作用的。本体和喻体之问是一种替代的关系。而这两个事物之问并小存在一种相似的关系,喻体之所以可以替代本体,因为它代表了本体的某一特征。提及这一特征,听话者就能够推断出所指的实际上是本体。例如:“阿义可怜一一疯话,简直是发了疯了。”花白胡子恍然大悟似的说。(鲁迅,《药》)其中,“花白胡子”是个换喻,替代“有花白胡子的人”,而“花白胡子”是本体的鲜明特征之一,因此也是喻底。
三、隐喻和换喻的功能对比
我们都知道,隐喻和换喻有六种功能:修辞功能;语言学功能; 诗歌功能; 认知功能; 社会功能; 文字游戏功能。
(一)修辞功能。由于换喻是通过某一事物的相关特征,通常是该事物的显著特征来代称该事物的,因此往往具有强烈的修辞效果。
(二)语言学功能。语言学功能主要指的是填补词汇空缺的功能。如果说,隐喻命名利用的是事物之问的相似性的话,换喻命名则利用事物的某一方面的特征,如:向日葵、映山红、穿山甲、竹叶青蛇等。
(三)诗歌功能。语言是诗歌的建筑材料,对语言各个层面的创新使用都可能产生诗意。 语言的层面包括语音、书写、句法、词汇等。换喻的构成机制之一就是“以此代彼”,属于偏离之一种,但由于不像隐喻那样涉及两个领域,因此换喻所唤起的诗意一般不如隐喻那么强烈。
(四)社会功能。换喻是委婉语、问接言语行为的一个重要构成方式,委婉语和问接言语行为可以表达礼貌,它们都有加强社会关系的功能。
(五)认知功能。换喻是我们概念系统的重要的一部分。人们可以利用某一事物的熟悉或容易理解的特征来表示或代表整个事物。因此,换喻通过特征突出来使人们更省力地发现和记住被讨论事物的身份和特点。
(六)文字游戏功能。与隐喻一样,换喻也可以有游戏的成分,如绰号、双关语、歇后语等。
四、隐喻和换喻的运作机制
(一)差异和语义冲突。虽然隐喻与换喻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相似处,但它们在运作机制上有较大的差异。首先,虽然隐喻和换喻都涉及到以此代彼,但在隐喻中,两者属于不同的范畴,将A说成B是一种“范畴错置”,而换喻是通过某一事物自身的特征或相关的事物来辨认该事物的,一般不涉及两个小同的范畴。在隐喻中,有两个概念领域,其中一个通过另一个领域获得理解。隐喻的一个基本特征是话题和喻体之问有某种距离。
(二)映射与参照。隐喻的基础是事物之问的相似點。因此,在隐喻的理解过程中,喻体的某些特征向本体映射或转移,成为本体特征的一部分,本体因此而获得新的理解。但在换喻的理解过程中,基本上小涉及某些特征的映射,听话者根据喻体的特征,找到说话者所真正指称的对象。“换喻基本上是一种参照点现象。更准确地说,通常由一个换喻词语指代的个体作为一个参照点,为接近欲表达的目标提供心理可及性。
(三)相似性与邻近性。隐喻和换喻的区别在于它们利用的是事物之间不同的关系。隐喻性命名是根据相似性来进行的。而在换喻性命名中,人们利用的小是两事物问的相似,而是该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如:“长颈鹿”,因为这种鹿长着长颈;“丹顶鹤”,因为这种鹤头顶上是红的;“袋鼠”,因为腹部有育儿袋。因此,换喻是通过个别事物代表一个类别,或某一特定事例、特征或特点来代表一般的功能。
结束语
本文从概念、结构、功能和运作机制的角度对隐喻和换喻作了比较全面的比较和分析。试图证明两者在结构、功能和运作机制上有着本质的不同。
参考文献:
[1]Lakoff, G&M. Tumer. More Than CoolReason: 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9
[2]Langacker, R. Concept, Image and Symbol: the Cognitive Basis of Grammar [M]. Berlin and 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 1999.
[3]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束定芳论隐喻与明喻的结构及认知特点[[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 36(1)
作者简介:郑雅楠(1992-),女,黑龙江绥化人,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级硕士研究生,院系:西语学院,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