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思想与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意识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nine_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儒道两家的美学思想和审美意识既有差异又互相补充。在论述老子思想与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意识之关系时,有必要对儒、道审美意识和方法的差异作考察。老子美学思想的基础是“道”论,它的美丑观、虚实观、言意观、形神观,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意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儒道 审美意识 道 美丑观 虚实观 言意观 形神观
  中图分类号:B223.1 文献标识码:A
  
  一 儒道两家审美意识的差异
  
  儒家和道家,从哲学的角度说,它们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主要流派,而从美学的角度来说,则是中古典美学的主要思潮和派别。儒道两家的美学思想和审美意识既有差异又相互补充,对中国几千年美学思想的产生、发展有着巨大影响,形成了中国美学思想鲜明的民族特色。在分析老子与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意识的关系之前,先从宏观上考察儒、道审美意识和方法的差异。
  “审美意识是以客观存在的审美对象为反映的客观内容,以审美主体敏感、健全的感官神经系统为生理基础,以审美的感觉、知觉、表象、判断、思维、想象、情感等相互作用的活动为心理基础;人们在审美实践活动中所建立起来的特有的把握现实的感性方式,成为审美意识的认识基础。”按照对审美意识的这种界说,它不同于其他的意识,它的感性因素更突出,更强烈。这是审美意识的一个特点。审美意识的另一个特点是远离功利目的,它是以审美愉悦作为目的的。由于审美意识从总体上看是人类审美实践活动的产物,蕴含着整个文化历史积淀的成果,因而总与一定的社会功利及理性认识、思想观念有着各种不同的联系,不可能彻底摆脱功利性。这两个特点,在儒、道的审美意识中,均有明显的体现。
  以儒家的审美意识来说,其功利主义的目的是很明显的。孔子的美学思想同其文学、政治、伦理思想一样,均是以仁学为基础的,是从个性与社会的关系中思考美学所在。孔子的审美意识是与他的政治、伦理学相联系的。在孔子思想的影响下,后来儒家的审美意识都很重视艺术所具有的陶冶人的情操、稳定宗法制社会秩序的作用。如荀子的《乐论》就强调,乐应受伦理、政治的制约,他说:“乐者乐也……以道约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
  老子在审美意识上,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迥异。老子采取的是反功利主义的态度。老子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十二章)老子对于“令人目盲”、“耳聋”、“发狂”等等这些愉悦耳目之类的一般的浅层次的美进行了否定。老子还对恶劣的感性放纵和文明带来的诸如“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五十七章)等等后果,提出了道论来加以匡正。老子的道论提倡的是向天的回归,这是一种感性的心理体验,体验到的是天地境界之美。这是一种独特的深层次的美,而不是前述老子所否定的一般的美。老子的道论,还试图从根本上解决审美心境的问题。如“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十九章)及弃知绝圣,“涤除玄览”(十章)“复归于婴儿”(二十八章)等等思想对道家审美心境的确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比如庄子就受到老子思想的极大影响,从而使庄子从人的存在的本真的角度,确立了超越伦理、超越逻辑的审美心境。
  就儒道两家审美方式的差异来看,儒家在审美方式上主张美与善的统一,情与真的统一。道家则不同,它在审美方式上要人们超越现实的存在去领悟天地之大美,这就是老子和道家所说的“体道”。“体道”实际上就是一种审美方式。学术界普遍认为,儒道两家在哲学上的差异是:儒家重人道,道家重天道;儒家尚实际,道家主幻想,等等。这些区别,无疑是儒道两家审美意识和审美方式不同的根源所在。
  
  二 老子美学思想的基础——道论
  
  老子的道论是老子哲学的核心,也是老子美学思想的基础。在《老子》书中,“道”的义是多样的,它既指宇宙乃物本原的意义,又具有事物发展规律的意义(包括某一事物的具体规律)。但是,道的最重要的含义,是老子对“道”所赋予的本体论意义。
  “道”的本体论意义的重要表述,见于《老子》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名之曰大。”按照老子的看法,道“可以为天下母”,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万物存在的根据。老子说:“道法自然”(二十五章),这是说按它本来的样子(自然)而存在,从而成为万物的根据。所以,道表征的是一种自然之美。老子对自然界、社会、艺术,都是崇尚以自然(天然)之美为旨归,即把自然看作美的本质。
  老子和道家崇尚自然之美,其“自然”的基本含义是反对雕琢造作,反对卖弄和做作。其崇尚自然美的思想,在中国美学史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如南北朝的钟嵘标举“自然英旨”(《诗品·序》);唐李白提倡“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离乱后天恩流夜即忆旧游抒怀》),宋程颐,提倡文章应如“化工生物”,“且如出生一枝花,或有剪裁为之者,或有绘画为之者,看时虽似相类然终不若化工所生,自有一般生意。”(《二程遗书》卷十八)在清代,如刘熙载也认为:“极炼如不烁,出色而本色,人籁悉归天籁矣。”(《艺概·词曲概》)总之,中国古代许多艺术家、思想家都高扬自然之美。可见其《老子》道论提倡的崇尚自然之美的思想影响是多么深远!
  
  三 老子的美丑观与中国古典审美意识
  
  老子对美与丑关系的辩证认识,是他的审美观的重要内容。老子精辟地论述了美与丑的辩证关系,他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二章)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老子关于美与丑的辩证思想包含着如下内容:一是对人为之美,人为之善的否定;二是强调美与丑、善与丑的相互依存关系;三是美与丑、善与恶相互转化。老子的美丑观强调的是审美的差异性、相对性、对于提高人们对美丑、善恶的辨别力和审美水平,有启发性意义。
  老子的美丑观除了贯穿美与丑的矛盾、对立和转化,从而强调审美的相对性外,还贯穿着对人为的、外在美的否定,而强调自然无为的审美活动。这对中国古典审美意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除庄子直接受到老子影响外,如田园诗人陶渊明,也是鄙弃世俗琴瑟之声,崇尚天籁的审美情趣的。再如梁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篇》中表示了对自然美的赞颂,以“天籁”为最美音乐的观点,也是受到了老子“大音希声”的影响。
  总之,老子的美丑观所否定的只是现实生活中人工的、有为的、外在的美,以及仅仅给人的感官刺激并将人的情感纳入“礼”的规范中的审美活动。而对颐养人的生命,陶冶人的情操的审美活动和自然的和谐,则是持肯定的态度的。这些观点对于中国古典审美意识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 老子的虚实观与中国古典审美意识
  
  虚与实,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又一重要的审美范畴。这一范畴,也是由老子提出的。老子认为,作为万物本体的是“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一章)。这就说,作为万物本体的“道”,是虚(无)与实(有)的统一。现世界的天地万物与本体的“道”一样,都是虚(无)与实(有)的统一,这是在两个不同层次的统一。老子“有天相生”的思想,以及把“无”放在首要地位的倾向性,对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的发展影响很大。
  如果说,先秦时期“虚与实”这一范畴,除庄子在美学的意义上使用较多,它基本上是哲学范畴的话;那么,在魏晋时代,“虚与实”就更多地运用到美学领域,成为必要的审美意识了。这一时期尤值得一提的是,刘勰的隐秀说与钟嵘的滋味说。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中说:“隐也者,文外之重旨是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也。隐以复意为工,旁以卓绝为巧。”刘勰在这里所说的隐与秀的关系,实际是隐显、虚实的辩证关系。他认为,只有隐显统一,虚实相生,才是具有无限魅力的优秀作品。这也是中国古典传统的审美观——含蓄美。艺术含蓄美的实质就是虚与实的对立统一。钟嵘的“滋味”说也是提倡隐显统一的含蓄美。总之,魏晋时期的文学和艺术创作,就其渊源来说,不能不说受到了老子哲学思想,尤其是虚实观念的影响。唐宋以后,“虚实”说的适用更为普遍,几乎遍及文学、绘画、戏剧、音乐、建筑等各个领域。大体说来,“虚实”说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就审美来说,是由艺术形象实的有形的部分,联想到它的虚的无形的部分;或由虚的无形的部分,联想到它的实的有形的部分,即“实中见虚”,或“虚中见实”。二是就艺术创作来说,处理好生活和艺术,真实和虚构的关系。只有把生活和艺术、真实和虚构结合起来做“虚实相生”,求得“似与不似之间”,才具有艺术的感染力。
  
  五 老子的言意观与中国古典审美意识
  
  老子的言意观对中国古典审美意识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章)。这就是说,作为万物本源或宇宙本体的“道”,人们无法用清晰精确的语言去表述,老子提出了用“静观”、“玄览”的方法反观把握它,这是一种近乎直觉的默悟和心领神会,而不是用普通的言、意去表述。老子的这种言意观虽然具有一定的神秘性,但却把人们的思考引向了一个深远的世界,启示了人们去求解言外的审美趣味。
  老子的言意观在庄子那里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庄子提出了“得意忘言”的观点,这是对“言不尽意”的发挥。“得意忘言”同老子的“静观”、“玄览”一样,都带有一定的神秘主义色彩,但从审美的角度来说,它能使人达到一种意想不到的审美境界。魏晋时期,王弼综合了老庄在言意问题上的观点,把象、言、意联系起来,提示了三者关系。他在《易经·略例·明象》篇中说:“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也。”又说:“然则,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尽意,而象可忘也;重画以尽情,而画可忘也。”启发人们进一步探求文学艺术的特征,对我国古典审美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六 老子的形神观与中国古典审美意识
  
  形和神的关系问题,既是中国哲学的重要问题,又是美学史的重要问题。老子最早从哲学上讨论形神关系问题。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又是万物变化、发展的规律,是形而上的,事物的内在本质;“物”是形而下的,事物的外在表现。“道”和“物”的关系体现在每个事物的身上,从某个角度说,是形和神的关系。庄子对老子的形神观进行绝对化的发展。他重神不重形,认为形神是可分离的,提出了“形残而神全”的观点。虽有些偏颇,但它在启发人们用形神兼备的观点去进行审美活动方面,却具有一定的意义。
  总之,从美学的角度看,形和神这对审美范畴,是从老子开始提出的。他从哲学本体论的角度,指出了道和物的关系,强调形和神的统一。老子的这种观点,在中国古典审美意识的发展中,在历史的各个阶段,被一些思想家和艺术家作了不同的发展:有的进一步强调阐发了形和神的统一;有的只强调形和神的某一方面,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形神关系的看法。究其源,皆受老子思想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价》,中华书局,1981年版。
  [2]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1年版。
  [3] 许抗生:《老子与道家》,新华书店出版社,1991年版。
  [4] 张智彦:《老子与中国文化》,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5] 张松如:《老子说解》,齐鲁书社出版社,1987年版。
  [6] 葛荣晋主编:《道家文化与现代文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7] 《美学百科全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
  
  作者简介:冯秀云,女,1963—,湖南湘潭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古代文学,工作单位:湖南省株洲职业技术学院。
其他文献
<正> 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代表人物曾作出这样一个武断: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所谓“封闭的思想体系”。这个无知的谬说,对于不太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年轻人,可能具有一定迷惑作用。而所谓的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不适合中国国情”论,在逻辑上也是以这个谬说作为立论根据的。让我们考察一下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的若干基本事实,便可见到他们这个以最新科学术语装璜起来的伪断,距离真理究竟多么遥远。因此,本文的重点,乃在谈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如何评价的见解。
现代西方哲学各个流派都很关注社会哲学问题,有的流派(如新康德主义和解释学)致力于为社会—历史研究建立一种哲学基础,有的(如法兰克福学派的哈贝马斯)则试图重建历史唯物主义,有的(如波普尔)对所谓“历史决定论”提出了种种“反驳”,还有的(如分析哲学和结构主义)则努力把它们的理论和方法贯彻和应用于社会历史领域。在许多具体学科(如社会学、历史学)中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对立也成为十分尖锐的哲学方法论问题。所有这些表明:历史唯物主义既遇到了严重的挑战,也获得了在与各种思潮的斗争中发展自己的新的条件。为此,本刊开辟“
“知行”范畴是中日阳明学的基本范畴。由于中日两国文化背景和社会结构的不同,二者在实践观、价值观、道德观和功效观方面产生了如下重要的区别:事功实践观与道德实践观,多
想美吗?那么,请千万注意寻找,只要真正找到了属于你的那份和谐,你也就找到了美……白居易也真不简单,他写过一句非常深刻的诗:“人间无正色,悦目即为姝。”意即,人间无所谓正
期刊
消费社会这一概念是法国著名学者让·鲍得里亚在其早期著作《消费社会》中提出的,意指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西方现代社会由于物质的极大丰富与系统化而兴起的一种社会形态。在
<正>一、劳丹对趋同实在论的诘难1.劳丹并非笼统地反对实在论他将科学实在论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所谓本体论的实在论,即认为世界具有独立于作为认识者的我们的确定性.我坚定的相信本体论的实在论是正确的.……第二种实在论是所谓语义学的实在论.这种理论断定科学理论、科学定律和科学假说是关于世界所作出的或真或假的断言.……第三种实在论,可称之为认识的实在论.它主张:我们有权将得到最好确证的自然科学理论接受为真.”(《进步及其问题》,中译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2页)劳丹承认前二种而反对第三种(认识的
对于一贯喜欢望文生义的中国学人来说,对于“日常生活审美化”进行的探讨,人们想当然地把它当成是一个审美和美学(包括文艺学)问题。把“日常生活审美化”和美学困境联系起来
他是江苏高淳人,中国1935年出生,中国当代主要美学家,一生颠沛流离在这每天的印刷品像潮水一样漫过市场的日子里,高尔泰一再叮嘱自己,要写得慢些,再慢些。少些,再少些。这本
新版《反对方法》和大多数的修订本书不一样,应予注意。尽管原书的大部分内容保留了下来,但是倘若只是浏览第一版和新版的索引,你不会想到它们是同一部书的两个版本。与小人
人们的生活方式多种多样,但目的都离不开几种基本指向,一是强体健身,有益身心健康;二是审美和追逐时尚;三是娱乐和陶冶性情。为了这几种目标,人们会采用各种手段,其中就有装饰身体(包括服饰)和对身体的某种塑型。但是,如果方式不当,就可能与止面的目标相去甚远,甚至背道而驰。    从长颈人谈起    由于种种原因,东南亚地区的缅甸有一些难民逃亡到泰国,泰国政府就在其北部边境面临缅甸的小城湄洪顺(Mae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