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变形金刚4:绝地重生》(以下简称《变4》)上映数日,票房屡破纪录,甚至首日、次日票房均超过2亿人民币,这在过往绝无仅有。而随着影片火热上映,吐槽情绪高涨,这次主要集中在广告的植入和中国元素的强势介入上。
其实没必要执拗于《变4》这种商业电影在植入商品广告这件事上,不遗余力地逐利本来就是它们的本质和目的,但是作为《变形金刚》系列电影的粉丝和期待这部最新一集继续能在场面和新鲜创意上给自己带来震撼的观众,没办法对这样一部只是集中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多个成功商业品牌的电影感到满意。不是这些商品不应该出现在这样一部汇集了众多期待和焦点的电影中,而是它们出现的方式太low太草率,这当然也能反映出创作者的怠慢和力不从心。
《变4》在内地的持续喷发般票房,使之成了一部在商业上相当成功的作品。但面对这样一部不断生硬植入广告的电影,又难免让现场观众觉得自己是在看一部商品大片。
问题不是舒化奶、剑南春、红牛这些品牌应不应该出现在我们买票观看的影片中,而是对于这种植入,《变4》主创均显示出了不得要领和驾驭不了的状态。没法想象成熟的好莱坞导演会允许主角跑到楼顶天台后,竟然那里可以神奇般地出现一个正在运转的冰箱,更加神奇的是,冰箱里还有舒化奶,而斯坦利·图齐扮演的KSI总裁约书亚这回没有让人感到意外,他伸手拿出一杯舒化奶对着镜头用力吸了起来。这种相当唐突的植入,称其为一种冒犯一点不为过,植入得相当生硬,并直接造成了数秒钟的观影障碍。对于观众来说,这是观影中产生的出戏段落,对于商家来说,正是因为如此不负责草率的植入,也难达到宣传产品并给观者留下良好印象的目的。
商品大片还表现在,除了中国商品的大量粗糙地被植入,还有所谓的中国元素,诸如北京、广州、香港等地取景,鸟巢、长城、广州小蛮腰等标志性建筑此起彼伏地出现在这长达40分钟的“中国制造”段落中。
可是这种在好莱坞大片中强势出现的中国元素,并非乐观者想象的“中国软实力输出”,而是一种被商业利用的有效元素。当一部电影出现“好莱坞班底 经典题材 系列片的口碑票房成功”时,再加上一个“中国元素”,那是不是意味着这个片子在中国将要取得无与伦比的票房成绩?显然,《变4》的制作公司和主创正是这么想的,而事实上通过上映几天,在中国取得一连串破纪录和创造传奇的票房成绩,事态也是这么发展的。
软实力的输出,目前看来还只是个期望,真的没法在《变4》这种迫不及待中完成中国人对自身悠久历史的热爱,也没法让海外观众就此对中国历史文明了解或者产生兴趣。
至于李冰冰等华人明星的参演,虽然看上去比《X战警》中的范冰冰和其他以往好莱坞大片中的李冰冰、周迅、许晴等打酱油角色重要不少,但这实际上并非我们的明星通过自身实力得到的入场券,或者一部作品真正出于艺术需要而发出的邀请。李冰冰在《变4》中狂飙普通话、粤语、英语,但实际上角色相当鸡肋,从角色的恰当性来说,这样一个角色的插入也相当乏味和扭曲。尤其是片中最后关于李冰冰的爱情结尾戏码,不但生硬,还让人感到一丝怜惜—毕竟也是德艺双馨艺术家,怎么拍了好莱坞的戏还要被明显与实际年龄不符的爱情戏码绑架呢?
或许从李冰冰不遗余力地出席在中国各地举行的宣传活动,以及她在接受访谈时不断地重复“我的电影《变形金刚》”几个字等事上能看得出来,我们的明星虽不至于以倒贴的方式参与好莱坞大片拍摄,但其用力和奋力的态度已经说明,在这场逐利为本质的商业活动中,我们的明星仍处于卖方市场的劣势。
唯一应该感到高兴的就是,在好莱坞大片中,出现了想必是中国相关部门认可的“国防部长”形象,这种可以演绎的形象虽然相当正面,但毕竟走出了“不可以出现”的怪圈,这当然也可以算是一种进步。
中国电影(演员、拍摄地、元素)或许从《变4》开始,可以算是不再以个人符号(如李小龙、成龙)而是以宏观整体实力打入好莱坞,也从原来的打酱油型参与者,变身成为工业流程中的一个主要配件,虽然这中间主要对美国成熟商业大片产生吸引力的,依旧是中国这个全球第二大票仓的货币实力,但毕竟对于电影工业整体来说,是一件正发生在积极轨道上的好事。
其实没必要执拗于《变4》这种商业电影在植入商品广告这件事上,不遗余力地逐利本来就是它们的本质和目的,但是作为《变形金刚》系列电影的粉丝和期待这部最新一集继续能在场面和新鲜创意上给自己带来震撼的观众,没办法对这样一部只是集中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多个成功商业品牌的电影感到满意。不是这些商品不应该出现在这样一部汇集了众多期待和焦点的电影中,而是它们出现的方式太low太草率,这当然也能反映出创作者的怠慢和力不从心。
《变4》在内地的持续喷发般票房,使之成了一部在商业上相当成功的作品。但面对这样一部不断生硬植入广告的电影,又难免让现场观众觉得自己是在看一部商品大片。
问题不是舒化奶、剑南春、红牛这些品牌应不应该出现在我们买票观看的影片中,而是对于这种植入,《变4》主创均显示出了不得要领和驾驭不了的状态。没法想象成熟的好莱坞导演会允许主角跑到楼顶天台后,竟然那里可以神奇般地出现一个正在运转的冰箱,更加神奇的是,冰箱里还有舒化奶,而斯坦利·图齐扮演的KSI总裁约书亚这回没有让人感到意外,他伸手拿出一杯舒化奶对着镜头用力吸了起来。这种相当唐突的植入,称其为一种冒犯一点不为过,植入得相当生硬,并直接造成了数秒钟的观影障碍。对于观众来说,这是观影中产生的出戏段落,对于商家来说,正是因为如此不负责草率的植入,也难达到宣传产品并给观者留下良好印象的目的。
商品大片还表现在,除了中国商品的大量粗糙地被植入,还有所谓的中国元素,诸如北京、广州、香港等地取景,鸟巢、长城、广州小蛮腰等标志性建筑此起彼伏地出现在这长达40分钟的“中国制造”段落中。
可是这种在好莱坞大片中强势出现的中国元素,并非乐观者想象的“中国软实力输出”,而是一种被商业利用的有效元素。当一部电影出现“好莱坞班底 经典题材 系列片的口碑票房成功”时,再加上一个“中国元素”,那是不是意味着这个片子在中国将要取得无与伦比的票房成绩?显然,《变4》的制作公司和主创正是这么想的,而事实上通过上映几天,在中国取得一连串破纪录和创造传奇的票房成绩,事态也是这么发展的。
软实力的输出,目前看来还只是个期望,真的没法在《变4》这种迫不及待中完成中国人对自身悠久历史的热爱,也没法让海外观众就此对中国历史文明了解或者产生兴趣。
至于李冰冰等华人明星的参演,虽然看上去比《X战警》中的范冰冰和其他以往好莱坞大片中的李冰冰、周迅、许晴等打酱油角色重要不少,但这实际上并非我们的明星通过自身实力得到的入场券,或者一部作品真正出于艺术需要而发出的邀请。李冰冰在《变4》中狂飙普通话、粤语、英语,但实际上角色相当鸡肋,从角色的恰当性来说,这样一个角色的插入也相当乏味和扭曲。尤其是片中最后关于李冰冰的爱情结尾戏码,不但生硬,还让人感到一丝怜惜—毕竟也是德艺双馨艺术家,怎么拍了好莱坞的戏还要被明显与实际年龄不符的爱情戏码绑架呢?
或许从李冰冰不遗余力地出席在中国各地举行的宣传活动,以及她在接受访谈时不断地重复“我的电影《变形金刚》”几个字等事上能看得出来,我们的明星虽不至于以倒贴的方式参与好莱坞大片拍摄,但其用力和奋力的态度已经说明,在这场逐利为本质的商业活动中,我们的明星仍处于卖方市场的劣势。
唯一应该感到高兴的就是,在好莱坞大片中,出现了想必是中国相关部门认可的“国防部长”形象,这种可以演绎的形象虽然相当正面,但毕竟走出了“不可以出现”的怪圈,这当然也可以算是一种进步。
中国电影(演员、拍摄地、元素)或许从《变4》开始,可以算是不再以个人符号(如李小龙、成龙)而是以宏观整体实力打入好莱坞,也从原来的打酱油型参与者,变身成为工业流程中的一个主要配件,虽然这中间主要对美国成熟商业大片产生吸引力的,依旧是中国这个全球第二大票仓的货币实力,但毕竟对于电影工业整体来说,是一件正发生在积极轨道上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