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诗意语文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旨在引导学生感受诗意,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体会生活的美好,具有人文性的关怀。诗意语文是解决传统语文课堂缺乏人文性弊端的一种出路。本文通过诠释解诗意语文内涵与特征,分析中学语文课堂缺失诗意的表现,并立足于现状,通过教学语言,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初步探索语文教师营造富有诗意的课堂的策略。
关键词:诗意语文;课堂教学;教学策略
语文本是感性的,充满诗性的光彩,但是我们的语文课堂却是理性泛滥,课堂按照程序化的模式进行。因此本文从教师的角度,从诗意语文的内涵与特征、中学语文课堂缺失诗意的表现、中学诗意语文的必要性、中学教师营造诗意语文课堂的策略四个方面来探讨中学诗意语文教学。
一、诗意语文的内涵
诗意,《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诗意语文便是创造美感的意境,关注人的情感的语文,让人在语文中追寻这样一种诗意的境界,从而使语文成为诗意的栖居所在。因为诗意语文还处在发展之中,目前教育界还没有对诗意语文有统一的定义。但诗意语文的探索者们有自己的很好的见解。如有学者认为诗意语文“是一种美的追求,主旨是使语文提升到美的层次。”特级教师王崧舟认为“诗意语文是一种精神的,感悟的,学生的,灵魂的,生活的语文。”
从众多教师对诗意语文的理解中,笔者领悟到诗意语文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诗意语文是语文的升华,达到了一种境界。诗意语文的着眼点是人,是学生,尊重学生的成长发展规律,从学生的生命成长的高度出发,把语文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培养学生语言与思维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获得学习的自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体验到人存在的价值。可以说诗意语文教学是一种生命教学,一种审美教育,体现了对学生的终极关怀,实践着“教书育人”的思想,使师生都能获得智慧的和快乐的生活。
二、中学语文课堂缺失诗意的表现
通过观察发现,大多数的语文课虽然课堂时间安排紧凑,内容充实,学生掌握了大量知识点的识记,但是这样的课堂没有语文人文性的魅力,缺失了一种诗意,中学生学习也带着一种倦意。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生语文学习的如何,主要是看学生的成绩,成绩主要看考试试卷分值。试卷的答案缺少灵活性,主要考察学生需背诵的知识。学生学习语文主要为了考试。语文中的人文性的诗意美感在快节奏的学习中被忽略以致丢失。窥一斑而知全豹,中学语文课堂缺乏诗意的表现如下:
(一)教学语言缺乏美感,不能带给学生诗意的享受
在课堂上,教师的语言是打开诗意之门的钥匙。然而有的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平淡的,没有波澜的。语文课本中能够打动学生的美感与诗意,学生感觉到了吗,因为教师本身的感情就是空洞的,语言是苍白的,如何去感染学生,在课堂上只有前排學习习惯好的学生配合教师的教学,后排的学生是无精打采的。富有人文精神的语文课本该是一场精神的洗礼课,可我们的课堂只是知识点的堆砌,思想感情的强加。
(二)教师对文章的解读缺乏诗意与独立见解
教师多是参考教材,少有钻研教材。教师只是按照教学参考书上的要求,对语文课本做一种程式化的解读,但这样的课,这样的解读留给学生的是什么呢?语文的世界本是精彩的,与充满着诗意的灵动的孩子们的世界是相融合的,但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只是为考试而教知识,学生也只是为考试而学知识。又比如在复习课时,教师提问复习点,下面学生的回答是整齐划一的,因为都是教参书上规定好的答案,考试写上这样的答案就行了。
(三)课堂缺少平等的对话,教师很少关注学生的精神诉求
中学生的思维是活跃开放的,我们可以看到初一的学生在课堂上总是很积极,教师提问一个问题,学生总是争先恐后的回答,学生的答案也是千奇百怪的。但是学生的年级越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越少,学生的回答也缺少了一丝灵性。这是因为课堂上的对话不是平等的,教师总是以强者的姿态要求学生回答正确的答案,只要学生回答出了标准答案,认为这样便是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另外教师忽视学生的精神诉求,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理解学生并不正确的答案,不知道学生的需求是什么。久而久之,学生不会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丢失自己的独特想法。
三、营造诗意语文课堂的策略
(一)锤炼诗意的教学语言
教师的语言毋庸置疑是非常重要的,优美生动的语言是一堂诗意语文课的必备条件。教师优美,充满激情的言语很容易便会打动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把学生带入诗意情境之中。
1.教师的语言在内容上要有深度,有和内涵
教师是学生的启蒙者,引路人,他的职责便是答疑解惑,教师的魅力也在于他的言语能带给学生“一语惊醒梦中人”之感。诗意语文关注学生的生命世界,教师的话语要直达学生的内心,便需要教师在自身修养上下工夫。
2.教师的语言在形式上要充满美感
语言的魅力是它具有韵律美,抑扬顿挫,有节奏感。诗意语文需要教师用优美的语言来营造,因此课堂语言不能是平铺直叙,不起波澜的,要有轻重缓急,同时也要有“暂停”,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另外教师要充分挖掘文章之中的感情因素,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语言时而舒缓,时而激昂,表达或哀愁或热烈的情感。
(二)挖掘诗意的教学内容
诗意语文需要文本细读。首先文本细读需要融入教师感受。现在有的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主要通过教参资料,教师问的问题是资料上的,学生的回答也是资料上的,教师和学生只是被动地跟着教参走,而没有自己的思索与想法。所以教师要珍视自己对文章的独特见解。其次充分发掘课本语言之美。陈钟梁老师说“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文章是由字、词、句所组成,诗意便在这些字词句中。教师需要细致分析言语,发掘语言的内涵。再次文本细读需要融入学生的世界。语文只有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里才是有意义的。
(三)构建诗意的教学过程
诗意语文是在动态之中形成的。传统的语文教学忽视了课堂的动态性,教学过程是一种程序化的形式,如强调语文目标的预设性,教师固守着他的目标,教学过程有着严格的计划性,忽视课堂的变化因素,教学过程围绕着教案,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诗意语文是自然真实的,教师把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与自己的生命融为一体,教师与学生情感交融,课堂上教师充满着真情的流露,学生展示他们的灵动与魅力,课堂是鲜活的,充满创造性的。
关键词:诗意语文;课堂教学;教学策略
语文本是感性的,充满诗性的光彩,但是我们的语文课堂却是理性泛滥,课堂按照程序化的模式进行。因此本文从教师的角度,从诗意语文的内涵与特征、中学语文课堂缺失诗意的表现、中学诗意语文的必要性、中学教师营造诗意语文课堂的策略四个方面来探讨中学诗意语文教学。
一、诗意语文的内涵
诗意,《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诗意语文便是创造美感的意境,关注人的情感的语文,让人在语文中追寻这样一种诗意的境界,从而使语文成为诗意的栖居所在。因为诗意语文还处在发展之中,目前教育界还没有对诗意语文有统一的定义。但诗意语文的探索者们有自己的很好的见解。如有学者认为诗意语文“是一种美的追求,主旨是使语文提升到美的层次。”特级教师王崧舟认为“诗意语文是一种精神的,感悟的,学生的,灵魂的,生活的语文。”
从众多教师对诗意语文的理解中,笔者领悟到诗意语文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诗意语文是语文的升华,达到了一种境界。诗意语文的着眼点是人,是学生,尊重学生的成长发展规律,从学生的生命成长的高度出发,把语文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培养学生语言与思维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获得学习的自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体验到人存在的价值。可以说诗意语文教学是一种生命教学,一种审美教育,体现了对学生的终极关怀,实践着“教书育人”的思想,使师生都能获得智慧的和快乐的生活。
二、中学语文课堂缺失诗意的表现
通过观察发现,大多数的语文课虽然课堂时间安排紧凑,内容充实,学生掌握了大量知识点的识记,但是这样的课堂没有语文人文性的魅力,缺失了一种诗意,中学生学习也带着一种倦意。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生语文学习的如何,主要是看学生的成绩,成绩主要看考试试卷分值。试卷的答案缺少灵活性,主要考察学生需背诵的知识。学生学习语文主要为了考试。语文中的人文性的诗意美感在快节奏的学习中被忽略以致丢失。窥一斑而知全豹,中学语文课堂缺乏诗意的表现如下:
(一)教学语言缺乏美感,不能带给学生诗意的享受
在课堂上,教师的语言是打开诗意之门的钥匙。然而有的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平淡的,没有波澜的。语文课本中能够打动学生的美感与诗意,学生感觉到了吗,因为教师本身的感情就是空洞的,语言是苍白的,如何去感染学生,在课堂上只有前排學习习惯好的学生配合教师的教学,后排的学生是无精打采的。富有人文精神的语文课本该是一场精神的洗礼课,可我们的课堂只是知识点的堆砌,思想感情的强加。
(二)教师对文章的解读缺乏诗意与独立见解
教师多是参考教材,少有钻研教材。教师只是按照教学参考书上的要求,对语文课本做一种程式化的解读,但这样的课,这样的解读留给学生的是什么呢?语文的世界本是精彩的,与充满着诗意的灵动的孩子们的世界是相融合的,但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只是为考试而教知识,学生也只是为考试而学知识。又比如在复习课时,教师提问复习点,下面学生的回答是整齐划一的,因为都是教参书上规定好的答案,考试写上这样的答案就行了。
(三)课堂缺少平等的对话,教师很少关注学生的精神诉求
中学生的思维是活跃开放的,我们可以看到初一的学生在课堂上总是很积极,教师提问一个问题,学生总是争先恐后的回答,学生的答案也是千奇百怪的。但是学生的年级越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越少,学生的回答也缺少了一丝灵性。这是因为课堂上的对话不是平等的,教师总是以强者的姿态要求学生回答正确的答案,只要学生回答出了标准答案,认为这样便是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另外教师忽视学生的精神诉求,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理解学生并不正确的答案,不知道学生的需求是什么。久而久之,学生不会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丢失自己的独特想法。
三、营造诗意语文课堂的策略
(一)锤炼诗意的教学语言
教师的语言毋庸置疑是非常重要的,优美生动的语言是一堂诗意语文课的必备条件。教师优美,充满激情的言语很容易便会打动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把学生带入诗意情境之中。
1.教师的语言在内容上要有深度,有和内涵
教师是学生的启蒙者,引路人,他的职责便是答疑解惑,教师的魅力也在于他的言语能带给学生“一语惊醒梦中人”之感。诗意语文关注学生的生命世界,教师的话语要直达学生的内心,便需要教师在自身修养上下工夫。
2.教师的语言在形式上要充满美感
语言的魅力是它具有韵律美,抑扬顿挫,有节奏感。诗意语文需要教师用优美的语言来营造,因此课堂语言不能是平铺直叙,不起波澜的,要有轻重缓急,同时也要有“暂停”,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另外教师要充分挖掘文章之中的感情因素,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语言时而舒缓,时而激昂,表达或哀愁或热烈的情感。
(二)挖掘诗意的教学内容
诗意语文需要文本细读。首先文本细读需要融入教师感受。现在有的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主要通过教参资料,教师问的问题是资料上的,学生的回答也是资料上的,教师和学生只是被动地跟着教参走,而没有自己的思索与想法。所以教师要珍视自己对文章的独特见解。其次充分发掘课本语言之美。陈钟梁老师说“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文章是由字、词、句所组成,诗意便在这些字词句中。教师需要细致分析言语,发掘语言的内涵。再次文本细读需要融入学生的世界。语文只有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里才是有意义的。
(三)构建诗意的教学过程
诗意语文是在动态之中形成的。传统的语文教学忽视了课堂的动态性,教学过程是一种程序化的形式,如强调语文目标的预设性,教师固守着他的目标,教学过程有着严格的计划性,忽视课堂的变化因素,教学过程围绕着教案,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诗意语文是自然真实的,教师把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与自己的生命融为一体,教师与学生情感交融,课堂上教师充满着真情的流露,学生展示他们的灵动与魅力,课堂是鲜活的,充满创造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