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核心素养对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提出了明确要求。小学阶段是学生审美观建构的重要阶段,语文则是引导学生感受美、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的主要学科。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解读文字,能够拓宽学生对美的欣赏范围,感受形式美与内在美的联系,并针对美与丑形成初步的认知,提升对美的理性思考。具体来讲,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审美建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体会汉语的语言表达是小学生文本阅读的重要任务。在阅读教学指导中,教师需要从表达形式入手,启发学生体会文字中蕴含的节奏、意境、情感,并从作者的表达中感受汉语的美学价值。
例如,在《黄山奇石》的阅读指导中,教师可以抓住标题中的一个“奇”字,引导学生感受汉语表达的简约之美。在课前导入中,教师可以设计问题:“作者用一个‘奇’字来形容黃山各种各样的石头,请问你是怎么理解这个奇字的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给出“奇怪、神奇、新奇”等答案;在学生的参与中,教师进一步推进:课文中具体描写的是哪几块石头?这些石头都奇在哪里?学生通过阅读,说出“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等石头名称,并结合作者具体的文字表达感受石头的奇特之处。这样的教学设计将黄山奇石用直观的文字为学生呈现出来,让学生在对文字的理解与想象中,从简到繁体会“奇”字所体现出的特点,进而感受汉字语言表达之美。
文字在表达中不仅能够传递丰富的信息,更能够调动读者的想象,在情感共鸣与作用下形成独特的意境。意境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独有的概念,是一种可意会不可言说的审美体验。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意境之美,是语文课堂教学高效的体现。
例如,在杜牧《山行》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从意境入手,引导学生通过文字线索勾勒出一幅山林秋色图;图中的山路、人家、白云、红叶不仅在颜色对比上,凸显了秋景的浓艳与清丽,还表达出作者悠闲的心情,并通过寄情于景的方式,形成优美、淡雅的意境。由此可见,在诗词阅读指导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跳出文字,在情感层面回顾文字中蕴含的美学价值,从而在意境中深入解读诗词的内涵。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意境入手,将文字的直观信息与内在情感相联系,建立起沟通作者情感抒发与读者情感体验之间的桥梁,从而在文字中延伸意境。在古诗词阅读中我们通常会用到“意境”这个概念,古人创作诗词的时候,常常采用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手法,因此,情与景之间的联系使得诗歌意境的营造更具美感。
创作形象是作者情感表达的主要载体。在文学作品中,作者通过人物塑造渗透情感价值,而人物的情感之美也会在其语言、神态、动作等细节中表现出来。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创作的形象。
例如,在《纪昌学箭》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从纪昌这个人物形象入手,根据其学习射箭的过程,理解人物身上勤学苦练、锲而不舍的精神,并结合故事内容,理解这个人物形象;再如在《小马过河》这个寓言故事中,教师可以从小马、妈妈等形象入手,引导学生感受小马在遇到困难时的迷茫与彷徨,及至它在亲自实践后懂得的道理,进而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在生活、学习中的实际情况,说一说小马这一形象蕴含的情感价值,并据此自我反思。创作形象中所展现出的美学价值,需要学生从精神层面进行把握,无论是人物形象,还是一些拟人的动物形象,其身上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感;在形象的把握与理解中,学生能够自我反思,进而在审美构建中实现情感价值的塑造。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通过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创作美,以表达自己对美学的独特感受。读写结合是培养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方法。学生在接受了一定的审美熏陶后,必然会产生自我表达的欲望。
例如,在《彩色的梦》的阅读指导中,教师可以结合诗歌简单的结构、丰富的意象,为学生设计仿写任务,学生通过仿照诗歌格式与语言表达方式,创作出的作品,有《大海的梦》《宇宙的梦》《彩色的果园》等等,充满了童趣,也体现了学生对世界独特的审美视角。再如在课外阅读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片段,并要求学生写读后感;学生在表达中对人物性格进行了理解与剖析,进一步感受到了林冲身上的忍耐与反抗精神。由此可见,借助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联系,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自我表达的机会,这是深入阅读,强化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的必然选择。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构建是多方面的,教师需要从文字表达入手,根据汉字表达的特点,构建语言之美;从诗词情境入手,构建意境之美;从创作形象入手,构建情感之美;从读写结合入手,构建创造之美。这样才能让阅读过程突破单纯的知识教学,引导学生提高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感悟文章的内容,体会文学艺术的魅力,真正实现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最终形成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把握文字表达,构建语言美
体会汉语的语言表达是小学生文本阅读的重要任务。在阅读教学指导中,教师需要从表达形式入手,启发学生体会文字中蕴含的节奏、意境、情感,并从作者的表达中感受汉语的美学价值。
例如,在《黄山奇石》的阅读指导中,教师可以抓住标题中的一个“奇”字,引导学生感受汉语表达的简约之美。在课前导入中,教师可以设计问题:“作者用一个‘奇’字来形容黃山各种各样的石头,请问你是怎么理解这个奇字的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给出“奇怪、神奇、新奇”等答案;在学生的参与中,教师进一步推进:课文中具体描写的是哪几块石头?这些石头都奇在哪里?学生通过阅读,说出“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等石头名称,并结合作者具体的文字表达感受石头的奇特之处。这样的教学设计将黄山奇石用直观的文字为学生呈现出来,让学生在对文字的理解与想象中,从简到繁体会“奇”字所体现出的特点,进而感受汉字语言表达之美。
二、感受直观情境,体会意境美
文字在表达中不仅能够传递丰富的信息,更能够调动读者的想象,在情感共鸣与作用下形成独特的意境。意境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独有的概念,是一种可意会不可言说的审美体验。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意境之美,是语文课堂教学高效的体现。
例如,在杜牧《山行》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从意境入手,引导学生通过文字线索勾勒出一幅山林秋色图;图中的山路、人家、白云、红叶不仅在颜色对比上,凸显了秋景的浓艳与清丽,还表达出作者悠闲的心情,并通过寄情于景的方式,形成优美、淡雅的意境。由此可见,在诗词阅读指导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跳出文字,在情感层面回顾文字中蕴含的美学价值,从而在意境中深入解读诗词的内涵。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意境入手,将文字的直观信息与内在情感相联系,建立起沟通作者情感抒发与读者情感体验之间的桥梁,从而在文字中延伸意境。在古诗词阅读中我们通常会用到“意境”这个概念,古人创作诗词的时候,常常采用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手法,因此,情与景之间的联系使得诗歌意境的营造更具美感。
三、把握创作形象,体会情感美
创作形象是作者情感表达的主要载体。在文学作品中,作者通过人物塑造渗透情感价值,而人物的情感之美也会在其语言、神态、动作等细节中表现出来。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创作的形象。
例如,在《纪昌学箭》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从纪昌这个人物形象入手,根据其学习射箭的过程,理解人物身上勤学苦练、锲而不舍的精神,并结合故事内容,理解这个人物形象;再如在《小马过河》这个寓言故事中,教师可以从小马、妈妈等形象入手,引导学生感受小马在遇到困难时的迷茫与彷徨,及至它在亲自实践后懂得的道理,进而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在生活、学习中的实际情况,说一说小马这一形象蕴含的情感价值,并据此自我反思。创作形象中所展现出的美学价值,需要学生从精神层面进行把握,无论是人物形象,还是一些拟人的动物形象,其身上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感;在形象的把握与理解中,学生能够自我反思,进而在审美构建中实现情感价值的塑造。
四、指导读写结合,构建创造美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通过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创作美,以表达自己对美学的独特感受。读写结合是培养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方法。学生在接受了一定的审美熏陶后,必然会产生自我表达的欲望。
例如,在《彩色的梦》的阅读指导中,教师可以结合诗歌简单的结构、丰富的意象,为学生设计仿写任务,学生通过仿照诗歌格式与语言表达方式,创作出的作品,有《大海的梦》《宇宙的梦》《彩色的果园》等等,充满了童趣,也体现了学生对世界独特的审美视角。再如在课外阅读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片段,并要求学生写读后感;学生在表达中对人物性格进行了理解与剖析,进一步感受到了林冲身上的忍耐与反抗精神。由此可见,借助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联系,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自我表达的机会,这是深入阅读,强化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的必然选择。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构建是多方面的,教师需要从文字表达入手,根据汉字表达的特点,构建语言之美;从诗词情境入手,构建意境之美;从创作形象入手,构建情感之美;从读写结合入手,构建创造之美。这样才能让阅读过程突破单纯的知识教学,引导学生提高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感悟文章的内容,体会文学艺术的魅力,真正实现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最终形成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