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中国“龙之队”

来源 :企业文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esenbone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的夏天,太平洋上的马里亚纳海沟见证了属于中国人的深蓝梦想,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成功下潜7 062米,创造世界同类载人潜水器下潜深度之最。2013年5月17日,中船重工七〇二所党委书记携蛟龙研制海试团队代表赴京参加中央领导接见并获表彰,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 000米级海试团队获得党中央和国务院授予的“载人深潜英雄集体”称号。而这一令世人瞩目的成绩离不开中船重工七〇二所蛟龙团队十年磨一剑的奋斗与付出。他们因蛟龙而汇聚,并在蛟龙研制及海试过程中历经风雨经受洗礼,蛟龙“孕育史”更是他们历经千锤百炼成长、成熟为中国“龙之队”的“光荣史”。让我们走近他们,共同品味属于七〇二所蛟龙团队的成长历程。
  排兵布阵 搭建团队
  2002年蛟龙号立项之时,国内曾研制过的最深载人潜水器只有600米。从600米到7 000米,是一项巨大的技术跨越。不但没有研制开发经验,就连参考的技术资料也几乎没有。而深海载人潜水器技术涉及耐压结构和密封技术设计、航行性能优化、特殊结构制造、水下定位、水下通信、新材料、新能源、电子电力、自动控制等多个专业技术领域,大量关键性的技术难题亟待解决。这就需要一支兵强马壮的研制团队。而此时七〇二所水下工程研究设计领域正是人才“青黄不接”之际,如何排兵布阵,尽快组建一支专业团队成为摆在七〇二所所领导面前的问题。
  作为所里的“头号工程”,七〇二所对蛟龙号这一彰显中国深海高技术水平的项目给予高度重视,召集所内专家一次次讨论策划,并从各部门抽调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和技能人员加入项目团队。为了给团队“注入一支强心剂”,所里邀请早已退休的老专家徐芑南研究员“出山”担纲总设计师。作为中国载人深潜技术领域当之无愧的开拓者和领路人,自20世纪80年代始徐芑南先后担任了四项潜水器项目的总设计师。他创造性地研制了多型潜水器,潜水器的工作深度由300米、600米、1 000米发展到6 000米;其类型有载人、无人、有缆、无缆;其控制方式由载人手控、带缆遥控发展到无人无缆智能控制。许广清、谢锡南、华怡益、刘正元、方之芬等经验丰富的老同志也纷纷加入团队,充当顾问和指导老师,老将出马无疑稳定了军心;在科学事业上风华正茂、技术研究上如日中天的时任七〇二所所长崔维成同志亲自抓该项目,挑起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第一副总设计师和总体与集成子课题负责人的重任;一批在自身专业领域各有建树的技术精英挑起了专业副总师的担子,刘涛副总师负责结构,胡震副总师负责电气,杨有宁研究员为总质量师,总师办公室设在七〇二所,由侯德永研究员担任总师办主任。
  为了使中国的深海高技术研究拥有更多的新鲜血液和后备力量,七〇二所积极在各大高校宣讲蛟龙号研制的意义,该所吴有生院士更是在清华大学做了《下五洋捉鳖的意义不亚于上九天揽月》的专题讲座,吸引有志向有抱负的年轻人加入蛟龙团队,并帮助青年职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在用“事业”吸引人才的同时,七〇二所还出台了诸如借贷式住房储备金、租房补贴等福利政策,减轻年轻人因购房、租房带来的生活压力,出台了新的结合岗位管理的《内部工资实施办法》,在“感情和待遇”上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同时,七〇二所还充分发挥自身研究生培养这一“造血机”的功用,培养了一批水下工程领域的青年科研人员。叶聪、胡勇、黄建城、汤国伟、程斐、杨申申、沈允生、邱中梁、姜磊、马岭、马利斌、赵俊海、高波、顾继红等一大批年轻人加入蛟龙设计团队。进入总装海试阶段,七〇二所又将顾秋亮、张建平、杜坤、张桂宝、腾锡根等一批经验丰富的工人师傅抽调过来,同时聘请刚刚退休的张福林高工为总建造师,组成一支总装调试队伍。这些超过或接近退休年龄的工人师傅,凭借他们多年的工作经验,在总装和海试过程中,解决了许多技术问题,也为项目的成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至此一支老中青三代的七〇二所“龙之队”正式搭建完成了,一场中国深海前沿技术的攻坚战也由此打响。
  实践锻造 快速成长
  七〇二所蛟龙团队组建之初,担当具体研制任务的大多是年轻人,19人的创新团队中有14人为35岁以下的年轻人,其中有9人是刚从大学毕业的青年,工程研制缺乏实际经验。然而实践才能出真知,只有通过“实枪实弹”地参与蛟龙研制过程,年轻人才能在摸索中前进,在失败中成长。
  作为总师单位,七〇二所承担了蛟龙号12个分系统中的10个分系统的研制设计任务。为了让年轻的设计师们能够很快地进入角色,所里想方设法邀请有载人潜水器使用经验的国内外专家给年青的设计师队伍讲课,并广泛安排青年人参加各类培训、进修、国内外会议,让他们开拓视野提升能力;同时徐芑南等老专家和崔维成等中年骨干们也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年轻人。为了能胜任自己肩负的担子,年轻人边探索边学习,他们向老同志学,向书本学。他们在如饥似渴地深挖本专业知识的同时,自觉学习相邻专业的知识点,叶聪、汤国伟、沈允生、程斐,以及之后从院校陆续进入创新团队的胡勇、马岭、邱中梁、杨申申等,积极搜集相关资料并相互探讨,还时常喷发“嘴仗”。
  只有敢于给年轻人压担子,鼓其锐气,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潜能,促进其迅速成长。蛟龙号很多分系统的主任设计师、副主任设计师均由“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担当;蛟龙号四次海试任务中,伴随蛟龙号开展维修保障工作的海试队员中多数也为年轻的科技人员。“深海的哥”叶聪2001年船舶毕业后来到七〇二所从事蛟龙号研制工作,凭借个人的勤奋努力,很快便担任起蛟龙号总布置系统主任设计师的重担,随后又因为对蛟龙号的熟悉担当起潜航员的角色,为蛟龙号成功海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蛟龙号3 000米级海试中,液压系统控制电路出现了一次严重的故障,杨申申、程斐、王磊等青年科技人员主动请缨,对进口控制单元进行了缜密分析,经过两个昼夜不停地分析和推理,他们在数以千计的导线中找出短路点,在海上缺材料、缺通信的万般艰难的条件下,将潜水器液压系统恢复到了完好状态,确保了海试的顺利开展……类似这种年轻人勇挑重担的事例在蛟龙十年研制及海试历程中不胜枚举,一批年轻的科研人员通过科研实践快速成长成熟起来。
  人才强所 铸造英才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十年的磨砺,让蛟龙团队中的年轻人逐步成长为七〇二所乃至我国深海装备相关领域的技术骨干。叶聪在7 000米级海试日记中写到:“十年前,我们都还是刚走进社会的大学毕业生,四年来的海上试验,技术和队伍的确是成长了……现在大家都是总师或者副总师了,在所里承担着大大小小水下装备的研制课题。”这正是七〇二所用项目锤炼人才的最大收获。
  “人才发展以用为本”,七〇二所意识到,历经蛟龙磨练的年轻人还需要更大的舞台去展示与淬炼。蛟龙团队中的很多年轻技术骨干开始担纲重大科研项目主办或副主办,4 500米载人潜水器、作业型单人常压潜水器等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中他们开始大展身手,攻坚克难;胡勇、叶聪等通过蛟龙号项目成长起来的青年骨干更是走上领导岗位,接受更大的挑战与锻炼。这也是七〇二所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举措。
  人才强所战略向来是七〇二所工作的重中之重,七〇二所专门制定了所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召开人才工作会议,探讨人才队伍建设的方法和举措。在七〇二所翁震平所长看来:“科研院所的发展关键靠人才,人才工作是基础工程,要将大力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作为首要任务。”长期以来,七〇二所通过筑巢引凤、项目锻炼人才、研究生培养和继续教育等多项举措并举,形成了自身雄厚的人才优势。蛟龙号团队的成长也是受益于此。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伟大号召,作为船舶行业应用基础研究所,七〇二所深感责任重大,机遇难得。而科技创新驱动的源泉在于人才资源的储备和壮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七〇二所将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规模适当、结构优化、素质优良、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人才队伍,为建设海洋强国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陈海峰)
其他文献
企业创新一直是企业管理领域的核心话题之一,也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主流话题之一。企业创新的主要依靠是创新型的员工。企业中创新型的员工越多,企业创新的可能性越高。没有创新型的员工,企业创新也就无从谈起。人才强企,主要是依靠创新型员工强企。  员工创新的重要性  随着企业在生产、经营与管理中不断出现的对于创新的需求,越来越多的管理者和研究者注意到员工创新的重要性。  员工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动力、企业
期刊
全国23个城市思想政治工作联络会是在全面深化改革、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新形势下,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联络的重要纽带,交流思想政治工作信息的重要平台,探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重要园地,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重要路径。联络会成立28年来,先后出版了《探索与研究》《路径》等书,近日思想政治工作新书《政工联络》(珍藏版)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本书名为政工联络,顾名思义
期刊
许砚清是一位我结识多年的职业画家,曾毕业于西安美院中国画系。他不同于有的画家,十分注重自身艺术修养,广泛学习诗词、散文、评论等,并将自己的收获感悟写成学术论文发表。在绘画创作中,他既主攻山水,又兼修书法,逐渐拓展出花鸟、人物等画路,获得了书画创作上的长足进步。  许砚清多次参加中国美协、中国书协分别联办的各种全国性书画大展,陆续获得了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国际中国书画艺术大展一等奖、中国文联主
期刊
阙长山,曾任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是常州市书法家协会德高望重的老主席,也是我结识多年的良师益友。书法家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各种重大展览,多幅作品获省级以上展览一等奖,在海内外多次举办个人书法展览。他的诸多作品被收入《当代中国书法艺术大师》《中国当代墨宝集》等几十部书画典籍中,被国家博物馆、图书馆等海内外众多文博单位和爱好者收藏,或刻石于碑林之上,受到专家和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好评。  现任南京师范大学
期刊
有一种流行很久的说法,叫“企业之‘企’始于人也止于人”。如果我们认同“人才资源是企业第一资源”这一论断的科学性,那么也应该认同是“企业之‘业’始于人才也止于人才”、企业是人才共创的事业这一判断的客观性。  放眼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信息化不断普及和深化,经济全球化、竞争国际化不断深入,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不仅在国家之间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而且在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
期刊
这里是云南富源,世人赋予其“入滇第一关”“滇黔锁钥”之称。2014年6月5日,由中铁五局承建的沪昆客专第一长隧——壁板坡隧道平导提前5个月实现了安全顺利贯通。三年苦征战,今朝终梦圆,这一刻将永远载入沪昆客专建设的史册。  建设铁路长大隧道,开挖平导对正洞的施工及贯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平导即平行导坑,不仅能起到为正洞开挖探明前方地质情况、增开工作面以及排水、出碴、进料、通风等作用,同时,为隧道正洞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建工作始终是国有企业独特的政治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企业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建立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本质特征。”近年来,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党组结合企业改革发展实践,针对企业党建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坚持“统起来、深下去”的工作思路,积极探索党建工作的新方法,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用党建工作打造正能量,不断激发职工创造热情,切实为建
期刊
说起广通至大理的广大铁路,对于中铁五局五公司年龄大点的职工并不陌生:1992年5月,中国“八五”建设的重点项目——广大铁路开工建设,中铁五局铁军曾在这里留下了奋战的足迹。时隔20余年,故地重聚,他们肩负着对广大铁路扩能改造的责任和使命,将用实际行动再次抒写铁军风采。  克服三大难关  祥云县是滇西交通咽喉、通往滇西八地州的必经之路,为大理州东大门。中铁五局广大铁路项目部就坐落在祥云县下庄镇,承担着
期刊
安全工作,是工程建设中最为敏感的一根神经。  位于青海青南高原上的治囊公路,以其平均海拔4 500米、最高海拔4 820米成为一条名副其实的天路。这里高寒缺氧,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 -2 ℃,最低气温达-30 ℃。中铁五局二公司治囊公路SG2标项目部就位于海拔4 650米的半山腰上。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施工,项目部必须筑牢安全保障。  项目部进场施工后,面对高原作业的安全“威胁”,坚持“
期刊
6月19日,2014年重庆市企业文化工作会暨百强企业联络员会在四川宜宾兴文县顺利召开,116位企业代表参会。  会议由重庆市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工业经济联合会执行副会长张祥明主持。  西南兵工局党委书记、重庆企联企业文化研究分会会长王渝江致辞,并发表题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企业文化建设》的讲话。  重庆企联副会长、企业文化研究分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郭庆华通报了近期工作重点:做好在重庆召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