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农业生态思想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来源 :理论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n73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马克思农业生态思想;农业现代化;启示
   中图分类号:F091.91;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3 — 0064 — 03

一、马克思农业生态思想的形成发展历程

(一)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19世纪中叶,由于资本主义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随之而来的不仅仅是社会生产的发展,在传统西方哲学自然观根深蒂固的影响之下,资本主义发展出现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无限攫取与掠夺的状况,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生态危机慢慢显现出来。在这一既成的现实状况下,人们开始将目光聚集到自然生态环境问题上,尤其是随着第二次农业革命爆发,李比希、安德森等众多学者相继阐述了他们有关农业生态的观点和思想,力图解决农业生态危机中土地自然肥力的损耗问题。在这样一种社会现实背景之下,马克思批判继承了相关研究学者的思想观点,从而逐渐产生了他的关于农业生态问题的认识。

(二)形成发展历程


   1.萌芽时期
   马克思所处的19世纪,在资本主义得以高速发展的同时,资本主义生态危机初步显现,生态问题就成为当时众多社会问题中的一个。为了应对越来越严重的农业生态危机,1838年的英格兰农学家劳斯发明了磷肥,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受英国科学促进协会的委托,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发表了《有机化学在农业和生理学上的应用》,他深入分析了土壤的肥力构成和土壤肥力与种植物之间互相给予的关系,并创立了农业化学派。1850年前后劳斯又发明了氮肥,之后李比希的有机化学和劳斯的合成化肥在英国等欧洲国家得到广泛传播和运用。19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以增强土壤肥力为目的的化肥工业和土壤化学得以形成和发展,并从自然科学入手对土壤成分进行科学分析,由此以解决土壤肥力退化问题带动农业科技发展为特征的第二次农业革命爆发了。
   2.初步形成
   在第二次农业革命时期,西方国家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将农业生态问题中的土壤危机作为了研究重点,马克思顺应这一时代要求,也着手研究这一问题。在第二次农业革命初期,由于土壤危机引发的农业危机还没严重激化各种矛盾,因而马克思还乐观地认为土壤具有无限发展的潜力,农业的发展和作用在不久就可能超过工业。
   3.形成时期
   到了19世纪50年代末,随着第二次农业革命的推进和影响的不断扩大,马克思改变了以前的认识和看法,认为资本主义农业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了对资本主义农业的生态批判。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主义制度同合理的农业之间因三方面的障碍而产生了许多矛盾,这首先表现为资本主义农业大土地所有制对农业最大利润的追求,必然会滥用和破坏土地的自然力,使人与土地异化;其次是资本主义农业地租阻止了改良土壤和合理农业的发展;最后表现为资本主义大量使用以加速农业资本扩张为目的的农业科学技术,必然会导致人类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的开发,使生态环境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因此,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只是由于它同时破坏了一切财富的源泉——土地和工人。”他通过对资本主义农业经济学的研究,从而产生了马克思农业生态思想。

二、马克思农业生态思想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一)马克思生态思想奠定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基石


   马克思主义农业生态思想有利于避免生态危机的发生,同时也有利于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其次,马克思农业生态思想对人们过分剥削大自然所带来的灾难带来了一点启示,人们过分追求利益不利于人类自身的发展。最后,马克思主义农业生态思想与我国所走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一致的,只有在遵守自然生态规律的前提下,才能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我们要坚持马克思农业生态思想,秉承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要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必须要坚持可持续发展,为全球的生态安全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农业现代化建设思想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的领导人受到国际农业生态危机以及中国传统农业大国地位的影响,对农业生态发展非常重视。他们将马克思主义农业生态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农业生态思想。历届国家领导集体关于农业生态思想的探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毛泽东主张人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并植树造林、新修水利;邓小平主张科技兴农并开始定制法律法规来保障农业生态发展;江泽民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注重农业的长久发展;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要把农业中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统筹协调发展,提升农民的生态意识,培育新时代农民。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习近平说,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三、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现状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现代化
   现代化是一个“集大成”的过程,具体表现为“心灵、技巧、管理妙、环境好”的严整多层的集成过程。随着现代化的发生,社会文化各个方面都随之发生变化。核心是高度发达的工业化和人的现代化。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是现代化的两种模式,它们具有共同的基础,即工业化。现代化渗透到社会的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表现为多层次、多阶段的历史过程。其时间下限,至今日尚在继续;其上限,则有不同意见,有的认为应以文艺复兴为先导,以科学革命为开始,有的认为应以英、法、美的资产阶级政治革命为开端,有的认为工业革命是起点等等。
   2.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是指由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業来装备农业,用现代经济科学来管理农业,创造一个高产、优质、低耗的农业生产体系和一个合理利用资源、又保护环境的、有较高转化效率的农业生态系统。    3.四个现代化
   四个现代化即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明确的提出要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四个现代化的任务,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2.农业现代化建设现状、问题
   首先,还没有真正的建立现代农业制度。现代化的农业制度还不完善,而农业现代化离不开法律上的保障,建立完善的农业保护法律体系对于农业的发展以及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重大意义。其次,我国社会现在依然面临着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型,以及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的约束。在快速的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前提下,我国水资源形式更严重,我国旱涝灾害等情况也在严重影响我国农作物的产量等,尤其旱灾比较严重,阻碍着在我国长期农业计划的实现,对我国的粮食产量构成了直接的、长期的威胁。最后,科学技术运用得不到重视。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我们要重视农作物的产量,提高生产率,同时提高机械运作水平,把科技运用到现代农业中来,促进农业的长足发展,为第一产业的发展提供长期的支持。

(三)农业现代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首先,历史原因。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农业大国,在悠久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农业一直是我国的一大支柱产业,我国的农业一直非常发达。进入工业革命时期,由于当时国家政权的闭关锁国,再加上帝国主义的不断入侵,国家和民族已经到了风雨飘摇的地步。在重工业优先战略下,农业充当着提供低价农产品为我国的工业发展提供大量资金支持。但是这种发展模式已经逐渐影响我国整个的经济社会发展。其次,制度原因。在我国历史上,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非常简单,以自然经济为主,具有分散、封闭、自给自足的特点。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土地制度经过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废除了沿用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土地的所有者和劳动者的统一,但它依然是以小农经济为主。伴随着我国各项制度的不断改革,这种现象在不断改善,农民工被允许在城市落脚,推动了我国城镇化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农村经济水平相较于城市差距还是非常明显,这是由于我国农业依然停留在传统生产阶段,农业生产力没有得到极大提升,自然经济的影子依然笼罩在大部分的农村地区。最后是思想原因和技术原因,人们还无法破除固有的传统观念,不利于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农民环境保护意识较为淡薄,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只注重眼前利益,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等化学用品,没有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忽视了现代流动投入的过度使用会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四)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特点


   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是农业机械化。农业现代化可以概括为“四化”,即机械化、科学化、水利化和电气化。将机械化排在第一的位置。农业生产技术科学化,其涵义是指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从而提高产品产量、质量等。农业产业化是指农业生产单位或生产地区,根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特点,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的过程。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技术手段是农业信息化。它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为农业产供销及相关的管理和服务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以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力和经营管理效率的过程。科学技术的正确运用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农业现代化的另一个必由之路就是农业发展可持续发展。我们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即是人类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过程,也是反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程度的过程。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对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马克思农业生态思想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一)马克思农业生态思想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理论价值


   纵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史,虽然被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理论看待,但并未教条化、形式化,而是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式获取创新力、生命力。换言之,马克思主义农业生态思想的当代价值实践,必须遵循与时俱进的原则,和中国当代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保持高度契合。直观上看,农业生产是人类文明创生、发展及延续的基础,作为一种高度依赖生态条件的生产方式,“生态农业”本应该是农业文明的本色。然而,随着科学理性及科技优势在农业领域的渗透,农业生产从形式到目的均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工业化思维、集约型组织、机械化干预等作用下,农业经济效益开始强势凌驾于生态效益,成为衡量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

(二)马克思农业生态思想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价值


   马克思主义农业生态思想并不只是一种理论,而它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农业生态思想为指导,并结合中国农业生态化方案的构建思路。在面对不合理、不科学的农业生产所造成的生态损害,如水土流失、生物毒害、过度垦荒等,马克思主义农业生态思想可以引领我们去解决问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与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等保持同向同行,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加快农业生态发展取得更大的进步,也要推动农业生态制度的建设,使其成为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保障,这些是解决我国生态农业发展问题的根本出路。我们更应坚持物尽其用的农业生态循环法则,在农业生产中要减少资源消耗与废弃物的产生,而且要发展农业生态技术。我国这样的农业大国,从长远来看,农业的现代化发展要靠科技的进步和不断提高农民自身素质。马克思农业生态思想要求我们要尊重、保护与善待自然,并且严格遵守客观自然规律办事,这对推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农业现代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蓝图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农业生态的发展要关注生态环境,理性发展农业;要实现生态转向,科技兴农;还要加强制度建设,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马克思从各个方面对农业生态发展进行了整体把握,为新时代的农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智慧。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6〕刘茂松.马克思农业生产方式理论与乡村振兴战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7〕吴英贵.马克思农业现代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北方经济,2013.
   〔8〕屈炳祥.马克思的农业合理化思想及其当代启示〔J〕.学习论坛,2012.
   〔9〕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0〕周穎,尹昌斌.我国农业清洁生产补贴机制及激励政策研究〔J〕.生态经济,2009.
  〔责任编辑:侯庆海〕
其他文献
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引发的社交及传播媒体的变化,“网红”顺势进入大众视野.近十几年,随着自媒体时代的不断演进,“网红”俨然成为“互联网+”环境下高活跃度的群体,且逐
关键词:网络民粹主义;爱国主义;二元对立   中图分类号:D66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3 — 0067 — 04   新时代的爱国主义被赋予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鲜明内涵,它是激励全国各族人民追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不断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当前,民粹主义借助互联网强大的传播力和扩散力,以二元对立的思维话语弥漫于网络空间,
新媒体在不知不觉中推动着高校班级管理、学风建设的多样化和精准化发展,正处于“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交合的学风建设,深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限制,难免会在实践中遇到诸
马尔库塞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越来越受到了重用,但随之而来的是人们丧失了对于社会批判的能力,这也导致了人逐渐变为了“单向度的人”;社会也逐渐变为
关键词:五四精神;大学生;爱国主义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2 — 0041 — 03   五四运动是由先进青年为先锋发起的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奏响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今天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五四精神依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辉,其核心爱国主义精神更是一个常提常新的话题,具有
军民融合是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是实现富国强军的重大战略,军民融合就是要从国家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对军用资源和民用资源实现统一领导管理,使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相互借鉴、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的重要论述是在对我国及世界形势充分把握、准确分析下形成和发展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习近平总书
19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传教士大量涌进中国并开展传教活动,民教矛盾日益尖锐,各地相继爆发大大小小的教案,梨园屯教案在这种背景下爆发.梨园屯教案前后持续达27年之久,这场教
关键词: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经验   中图分类号:D64;D2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3 — 0061 — 03 引言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并在深入分析新时代我国互联网发展总体态势的基础上,作出了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场人类战争史上环境极端恶劣、战力极度悬殊、战况极其惨烈的斗争,在白山黑水间一战就是14年.支撑东北爱国军民不畏家庭破碎、不惧生命逝去,前仆后继地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