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的社会网络迅猛发展,网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帮助,同时,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成效带来挑战与冲击。本文笔者就如何加强引导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什么是网络信息?网络信息是相对于传统的文献信息、实物信息而言的信息,是一种新型的信息。这里所说的网络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互联网。所谓互联网,即国际信息互联网络,就是特指集通信网络、计算机、数据库以及円用电子产品于一体的电子信息交换系统。
一、网络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分析
(一)网络对大学生学习行为的积极影响
大学生的天职是学习,大学生传统的获取学习资料的场所包括课堂、图书馆以及讲座。现在网络的出现,又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高效、方便获取学习资料的平台,促使大学生无论在学习方式,还是学习内容上都发生了变化。学习方式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获取学习资料的快捷性,由于网络中丰富多彩的知识与信息,开放的教育资源,有利于大学生通过网络获取需要的知识,提高了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 二是学习时间地点的无限制性,现在大学生可以利用移动设备连接网络,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浏览信息,在第一时间获得最新的学习资料。而对于学习内容上的改变,主要是因为网络涵盖了各门学科的知识,能够促使大学生拓宽知识面,开阔眼界。
(二)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一是网上虚拟形象可能导致大学生角色错位,影响其正常的社会活动。实社会中大学无法体验和扮演的角色在网络虚拟群体中都可尝试扮演,这些角色的扮演会增强他们对社会中不同角色的认可,同时也体验到不一样的角色不同的情感需求。然而大学生在网络上角色扮演是隐蔽的形象,如果长时间的在网络中处于隐蔽的形象,生活中的大学生很容易在现实中产生错觉,混淆虚拟世界和现实社会,会对自身的认识带来不良的影响,从而使其对信息的辨认缺失。二是网络对大学生意志的消极影响。有的大学生思想前卫、求异心理极为严重,渴望自由,崇拜自我中心主义。这种无拘无束、随心所欲的意志自主,在加上网络行为很难找到显的责任承担主体,有一些大学生也可能出现一些自我放纵的行为。多次的网络放纵会使一些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变得越来越差,面对诱惑时经不起考验,意志弱化。三是网络对大学生人格健康的消极影响。在网络带来的人格问题中,最严重的莫过于网络成瘾症了。网络成瘾可以界定为:“用户上网达到一定时间量后,反复使用网络,其认知功能、情绪情感功能以及行为活动,甚至生理活动,偏离现实生活受到严重伤害。”对于上网成瘾的大学生来说,生活唯一的兴奋点就是网络。一部分大学生以网络为精神食粮,每天泡在网上,将自己的生理与心理搞拷。网络带来的人格健康问题之二是双重或多重人格障碍。
二、加强引导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利用网络优势,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
网络加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作为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传媒之后新兴的“第四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受众多等特点。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利用好这个优势,努力学会运用网络技术手段,积极掌握大学生网络特点,采用传统思想教育与网络思想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一是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转变思想,拓宽工作思路,可以把传统的思想教育理论方面的内容,利用网络艺术语言、丰富的配图和形象的影音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吸引力、渗透力和说服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技术方面的学习,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仅仅要不断地学习政治理论知识,更要学习必要的网络技术知识,这样才能更及时地了解大学生的当前需求和状态,针对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引导和教育。
(二)改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改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质量是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的重要措施。下面探讨如何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宵内容质量。网络思想政治教存内容要符合教育对象的口味,满足其需要,这样才能产生共鸣。不管教育内容的质再高,如果教育对象没有兴趣,不被教育对象“点击”,网络思想政治教宵的目标就无法实现。而大学生的口味是不同的,需求具有多元化、个性化的特点,所以要真正把握他们的口味和需要并非易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深入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大学生的口味和需求等心理特点,依据社会发展的状况,从贴近实际、贴近教育对象、贴近生活并关注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的角度,合理地组织、筛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而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为有效地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奠定基础。
(三)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由于大学生群体的道德状况能较敏锐地反映社会伦理的发展方向,他们在网络环境中的伦理意识和道德责任感如何,将对社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在现有环境下有必要加强大学生群体的道德责任感教育。在充分鼓励大学生学习网络技术、利用网络信息的同时,必须加强对他们的网络道德教育,引导他们正确选择信息,增强他们网络信息的鉴别能力,把网络行为的规范教育与网络技术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走出重技术,轻道德的认识误区,切实培养大学生高度的网络道德意识和道德责任感,提高他们的抵抗力和免疫力。随着网络技术的円益发展和普及,将网络道德教育纳入高等学校道德教存的范畴已刻不容缓,在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应特别重视和利用网络身的优势和特点,将网络作为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最佳载体,从而达到最佳的教效果。教育大学生努力做到:文明自尊,严格遵守网络秩序,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网上行为习惯:不做无节制的“网虫”;不做不道德的“黑客”,不利用互联网从事非法活动;在网上不说恐怖、下流、淫秽的语言;不浏览、传播、载、复制、制作各种色情淫秽的文章和图片等等。 (四)加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简单地对网络过度使用者、成瘾者的咨询与治疗,而是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运用多种教育方法,帮助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分析心理困惑、解决心理问题,从而科学把握网络,促进心理成长的过程。学校应该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培养大学生自身的心理品质和信息控制能力,制订切实可行的心理教育方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对网络信息作出理性的有效的选择,增强大学生对信息异化的心理防御能力同时,丌展丰富多样的集体活动,加强沟通,减少大学生对互联网的依赖除。各高校可以建立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档案,通过大学生网上心理档案的建立,从整体上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及时发现一些有倾向性的问题苗头,为学校制定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存计划奠定基础。高校还应该幵展网络咨洵,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现实社会和虚拟世界的关系,不再沉迷网络,并能增强对网络不良信息的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
(五)加强建设,建设具有创新、高效、实效的高校教育队伍
思政教育者是对在校生进行引导、教育的主力军。高素质、高效率的教育队伍是最有利的保障,因此要求思政教育者具备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心理素质,还要有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展工作的能力。每位学生工作者作为学校网络信息的发布者、传播者和管理者,要学会使用和利用网络,及时了解和解决网络信息传播中出现的问题,增加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六)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高校需要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一是建立反馈机制。由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无法从网络中准确反映,这需要通过对学生走访调查,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有针对性地提高教育效果。二是建立技术保障机制。网站建设除了有丰富的内容外,网站的设计更需要有技术的支持,同时借助先进的技术对网络进行监控。高校应鼓励自主研发网络安全技术,保障整个网络系统的安全。三是建立网络监管机制。网络监管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保障。建立网络监管制度,保证网络稳定运行;坚持实名制原则,防止不良信息的传播;制定网络规章制度,纠正不文明的网络行为,惩罚网络违法行为;培养专门的校园网络安全管理人才,保障校园网络环境安全、健康、有序。
(七)开拓途径,重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面对西方网络异质伦理文化的入侵,网络信息的鱼目混珠,当务之急是要各高校加强网络文化的建设。不仅要用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和理论知识占领校园网络文化阵地,用弘扬中华悠久的文化和传统美德挺进世界网络文化阵地; 还要思政教育者树立鲜明旗帜,对错误思潮勇于开展批评,及时纠正错误,引领意识形态敏感、影响稳定大局的热点问题的正确舆论导向。此外,高校应加大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力度。密切关注学生热点新闻,及时更新校园动态,提高网站吸引力,同时增强网站服务功能,为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带来便利; 与此同时,要充分利用大学生活跃的思想,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借助多元化的思想教育活动,利用形象生动、全民参与的方式吸引大学生的眼球,创建良好的校园舆论环境.
参考文献:
[1]罗光晔. 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J]. 南方职业教育学刊. 2014.
[2]李丹. 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3] 陈凯. 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及对策[J]. 嘉应学院学报. 2011.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什么是网络信息?网络信息是相对于传统的文献信息、实物信息而言的信息,是一种新型的信息。这里所说的网络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互联网。所谓互联网,即国际信息互联网络,就是特指集通信网络、计算机、数据库以及円用电子产品于一体的电子信息交换系统。
一、网络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分析
(一)网络对大学生学习行为的积极影响
大学生的天职是学习,大学生传统的获取学习资料的场所包括课堂、图书馆以及讲座。现在网络的出现,又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高效、方便获取学习资料的平台,促使大学生无论在学习方式,还是学习内容上都发生了变化。学习方式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获取学习资料的快捷性,由于网络中丰富多彩的知识与信息,开放的教育资源,有利于大学生通过网络获取需要的知识,提高了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 二是学习时间地点的无限制性,现在大学生可以利用移动设备连接网络,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浏览信息,在第一时间获得最新的学习资料。而对于学习内容上的改变,主要是因为网络涵盖了各门学科的知识,能够促使大学生拓宽知识面,开阔眼界。
(二)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一是网上虚拟形象可能导致大学生角色错位,影响其正常的社会活动。实社会中大学无法体验和扮演的角色在网络虚拟群体中都可尝试扮演,这些角色的扮演会增强他们对社会中不同角色的认可,同时也体验到不一样的角色不同的情感需求。然而大学生在网络上角色扮演是隐蔽的形象,如果长时间的在网络中处于隐蔽的形象,生活中的大学生很容易在现实中产生错觉,混淆虚拟世界和现实社会,会对自身的认识带来不良的影响,从而使其对信息的辨认缺失。二是网络对大学生意志的消极影响。有的大学生思想前卫、求异心理极为严重,渴望自由,崇拜自我中心主义。这种无拘无束、随心所欲的意志自主,在加上网络行为很难找到显的责任承担主体,有一些大学生也可能出现一些自我放纵的行为。多次的网络放纵会使一些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变得越来越差,面对诱惑时经不起考验,意志弱化。三是网络对大学生人格健康的消极影响。在网络带来的人格问题中,最严重的莫过于网络成瘾症了。网络成瘾可以界定为:“用户上网达到一定时间量后,反复使用网络,其认知功能、情绪情感功能以及行为活动,甚至生理活动,偏离现实生活受到严重伤害。”对于上网成瘾的大学生来说,生活唯一的兴奋点就是网络。一部分大学生以网络为精神食粮,每天泡在网上,将自己的生理与心理搞拷。网络带来的人格健康问题之二是双重或多重人格障碍。
二、加强引导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利用网络优势,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
网络加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作为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传媒之后新兴的“第四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受众多等特点。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利用好这个优势,努力学会运用网络技术手段,积极掌握大学生网络特点,采用传统思想教育与网络思想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一是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转变思想,拓宽工作思路,可以把传统的思想教育理论方面的内容,利用网络艺术语言、丰富的配图和形象的影音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吸引力、渗透力和说服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技术方面的学习,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仅仅要不断地学习政治理论知识,更要学习必要的网络技术知识,这样才能更及时地了解大学生的当前需求和状态,针对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引导和教育。
(二)改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改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质量是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的重要措施。下面探讨如何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宵内容质量。网络思想政治教存内容要符合教育对象的口味,满足其需要,这样才能产生共鸣。不管教育内容的质再高,如果教育对象没有兴趣,不被教育对象“点击”,网络思想政治教宵的目标就无法实现。而大学生的口味是不同的,需求具有多元化、个性化的特点,所以要真正把握他们的口味和需要并非易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深入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大学生的口味和需求等心理特点,依据社会发展的状况,从贴近实际、贴近教育对象、贴近生活并关注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的角度,合理地组织、筛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而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为有效地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奠定基础。
(三)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由于大学生群体的道德状况能较敏锐地反映社会伦理的发展方向,他们在网络环境中的伦理意识和道德责任感如何,将对社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在现有环境下有必要加强大学生群体的道德责任感教育。在充分鼓励大学生学习网络技术、利用网络信息的同时,必须加强对他们的网络道德教育,引导他们正确选择信息,增强他们网络信息的鉴别能力,把网络行为的规范教育与网络技术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走出重技术,轻道德的认识误区,切实培养大学生高度的网络道德意识和道德责任感,提高他们的抵抗力和免疫力。随着网络技术的円益发展和普及,将网络道德教育纳入高等学校道德教存的范畴已刻不容缓,在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应特别重视和利用网络身的优势和特点,将网络作为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最佳载体,从而达到最佳的教效果。教育大学生努力做到:文明自尊,严格遵守网络秩序,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网上行为习惯:不做无节制的“网虫”;不做不道德的“黑客”,不利用互联网从事非法活动;在网上不说恐怖、下流、淫秽的语言;不浏览、传播、载、复制、制作各种色情淫秽的文章和图片等等。 (四)加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简单地对网络过度使用者、成瘾者的咨询与治疗,而是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运用多种教育方法,帮助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分析心理困惑、解决心理问题,从而科学把握网络,促进心理成长的过程。学校应该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培养大学生自身的心理品质和信息控制能力,制订切实可行的心理教育方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对网络信息作出理性的有效的选择,增强大学生对信息异化的心理防御能力同时,丌展丰富多样的集体活动,加强沟通,减少大学生对互联网的依赖除。各高校可以建立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档案,通过大学生网上心理档案的建立,从整体上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及时发现一些有倾向性的问题苗头,为学校制定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存计划奠定基础。高校还应该幵展网络咨洵,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现实社会和虚拟世界的关系,不再沉迷网络,并能增强对网络不良信息的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
(五)加强建设,建设具有创新、高效、实效的高校教育队伍
思政教育者是对在校生进行引导、教育的主力军。高素质、高效率的教育队伍是最有利的保障,因此要求思政教育者具备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心理素质,还要有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展工作的能力。每位学生工作者作为学校网络信息的发布者、传播者和管理者,要学会使用和利用网络,及时了解和解决网络信息传播中出现的问题,增加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六)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高校需要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一是建立反馈机制。由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无法从网络中准确反映,这需要通过对学生走访调查,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有针对性地提高教育效果。二是建立技术保障机制。网站建设除了有丰富的内容外,网站的设计更需要有技术的支持,同时借助先进的技术对网络进行监控。高校应鼓励自主研发网络安全技术,保障整个网络系统的安全。三是建立网络监管机制。网络监管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保障。建立网络监管制度,保证网络稳定运行;坚持实名制原则,防止不良信息的传播;制定网络规章制度,纠正不文明的网络行为,惩罚网络违法行为;培养专门的校园网络安全管理人才,保障校园网络环境安全、健康、有序。
(七)开拓途径,重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面对西方网络异质伦理文化的入侵,网络信息的鱼目混珠,当务之急是要各高校加强网络文化的建设。不仅要用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和理论知识占领校园网络文化阵地,用弘扬中华悠久的文化和传统美德挺进世界网络文化阵地; 还要思政教育者树立鲜明旗帜,对错误思潮勇于开展批评,及时纠正错误,引领意识形态敏感、影响稳定大局的热点问题的正确舆论导向。此外,高校应加大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力度。密切关注学生热点新闻,及时更新校园动态,提高网站吸引力,同时增强网站服务功能,为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带来便利; 与此同时,要充分利用大学生活跃的思想,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借助多元化的思想教育活动,利用形象生动、全民参与的方式吸引大学生的眼球,创建良好的校园舆论环境.
参考文献:
[1]罗光晔. 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J]. 南方职业教育学刊. 2014.
[2]李丹. 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3] 陈凯. 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及对策[J]. 嘉应学院学报.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