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变废为宝,自制民间体育游戏器械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应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自制教具玩具。”民间体育游戏延续至今仍保留着朴素的特性,器械简单易制、价格低廉,一般来源于大自然、来源于日常生活。教师、幼儿、家长参与到民间体育游戏器械的自作,有利于丰富游戏材料,有利于培养幼儿的主动参与性,更有利于促进家园合作。
1.1 教师引领,整体规划
教师将多渠道收集的民间体育游戏的素材进行整理、筛选,根据各年龄段幼儿的特点进行归类,选择安全、有趣、幼儿参与性强的游戏项目,引导幼儿参与自制游戏器械。在改编创新过程中,对一些危险的、不卫生的材料也改进。比如民间体育游戏“打瓦”,用的是瓦片,存在安全隐患,教师将其改为装米粒、粗沙的沙包。这些材料来源于幼儿的生活,能吸引幼儿积极地投入游戏中。
1.2 幼儿为主,参与自制
幼儿是游戏的主体,他们应共同参与游戏,包括器械的准备。我们在开展民间体育游戏前组织幼儿参加与相关游戏器械、道具、场景的制作。如用易拉罐、竹竿制作“赶小猪”的赶猪棒;编织布条做“揪尾巴”的各种动物尾巴;揉搓报纸制作“投球”游戏所需的小球。这丰富了游戏的内容、拓展游戏的范畴,又充分调动孩子参与民间体育游戏的积极性,给了幼儿更多的动手机会和快乐体验。
1.3 家长配合,形成合力
民间体育游戏陪伴家长们成长,是他们最熟悉的游戏。邀请家长们参与器械的制作,家长们不再以旁观者的身份参与,而是以幼儿伙伴的身份参与到游戏中,让孩子在与家长共同制作完成作品的过程中感受亲情,满足成长的需要;也让家长重温童年,读懂孩子的游戏,理解游戏的教育价值,从而更好地配合各项活动的开展,与幼儿园教育形成合力。
2 融入教学,常规化开展民间体育游戏
幼儿园开展民间体育游戏,应贯穿于幼儿在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教师应并根据不同游戏器械的特性,在不同的活动场地、不同的活动时间,常规化地开展民间体育游戏。
户外活动场地宽阔,便于幼儿奔跑、追逐。幼儿可以用竹片随机组成“房子”,玩跳格子的游戏;可以滚铁环绕各种障碍;可以塞条尾巴和小伙伴们一起“揪尾巴”……在宽松的户外活动中,幼儿的精力得到发泄、体能得到锻炼,同时也激发幼儿参与民间体育游戏的兴趣,真正体验游戏的快乐。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重要的活动之一,教师将民间体育游戏的内容有机地融入到区域活动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水平,自主地选择区角、选择游戏内容,自由游戏。如角色游戏中,幼儿增加了老鼠到超市偷吃食物,“猫捉老鼠”的游戏,幼儿动手编的圈当“老鼠洞”,是老鼠的避难所,在追逐躲避的过程中,幼儿的快跑躲闪和跳跃能力得到锻炼。
一日活动各环节的衔接中,一些简单、短小的民间体育游戏,简便易行、小巧有趣,可以穿插进行,丰富衔接过程。如午餐时,比较快吃完午饭的幼儿,可以两两一组玩“翻绳”的游戏,一条中国绳,孩子们就可以玩的不亦乐乎,在互相配合同心协力顺利完成游戏的过程中,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合作交往能力也得到有效的培养。
3 一物多玩,创造性开展民间体育游戏
幼儿自制的民间体育游戏器械,不仅安全、实用、好玩,而且能“一物多用”、“一物多玩”,激发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创造性地开展民间体育游戏。
3.1 一物多玩,激发幼儿参与民间体育游戏的积极性
培养幼儿对民间体育游戏的兴趣是幼儿园开展这项游戏的重要目标。我们要根据幼儿心理生理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民间体育游戏,以吸引幼儿主动地参与到游戏中。如中班的《投壶》游戏。幼儿按自己的喜好自由地装饰投掷的“矢”,有的黏上羽毛、有的绕上金线、有的涂上颜料,教师引导幼儿关注装饰的效果与投中率有没关系,孩子们在装饰、投掷、调整、再投掷的过程中,喜爱上这项游戏。
3.2 一物多玩,发展幼儿的运动能力
民间体育游戏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幼儿的运动能力,包括走、跑、跳、爬、钻、投、平衡、攀登等。通过自制器械开展“一物多玩”,可以对幼儿进行多种动作能力的锻炼,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如,用毛竹锯成毛竹墩,可以摆成各种图形,让幼儿踩着练习平衡,也可以摆成“小河”让幼儿助跑跳跃,还可以成为“赶小猪”的“小猪”。
3.3 一物多玩,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充分挖掘和利用自制器械的功能,才能最大地发挥自制体育器械的教育功能。一种民间体育游戏的器械,可以创造性地玩出多种玩法,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如一根竹竿,套上一个“马头”,胯下一骑,就可以“骑竹马”,几个竹竿一起有节奏地敲打,就可以跳“竹竿舞”,摆成一条“小河”可以单脚跳、双脚并拢跳、助跑跨跳。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賦予竹竿不同的角色和使命,既获得体能的锻炼,也是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幼儿自制民间体育游戏器械,用低成本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民间体育游戏的环境,发挥教师、幼儿、家长的教育智慧,使传统体育游戏焕发新的教育活力,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洗墨池幼儿园)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应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自制教具玩具。”民间体育游戏延续至今仍保留着朴素的特性,器械简单易制、价格低廉,一般来源于大自然、来源于日常生活。教师、幼儿、家长参与到民间体育游戏器械的自作,有利于丰富游戏材料,有利于培养幼儿的主动参与性,更有利于促进家园合作。
1.1 教师引领,整体规划
教师将多渠道收集的民间体育游戏的素材进行整理、筛选,根据各年龄段幼儿的特点进行归类,选择安全、有趣、幼儿参与性强的游戏项目,引导幼儿参与自制游戏器械。在改编创新过程中,对一些危险的、不卫生的材料也改进。比如民间体育游戏“打瓦”,用的是瓦片,存在安全隐患,教师将其改为装米粒、粗沙的沙包。这些材料来源于幼儿的生活,能吸引幼儿积极地投入游戏中。
1.2 幼儿为主,参与自制
幼儿是游戏的主体,他们应共同参与游戏,包括器械的准备。我们在开展民间体育游戏前组织幼儿参加与相关游戏器械、道具、场景的制作。如用易拉罐、竹竿制作“赶小猪”的赶猪棒;编织布条做“揪尾巴”的各种动物尾巴;揉搓报纸制作“投球”游戏所需的小球。这丰富了游戏的内容、拓展游戏的范畴,又充分调动孩子参与民间体育游戏的积极性,给了幼儿更多的动手机会和快乐体验。
1.3 家长配合,形成合力
民间体育游戏陪伴家长们成长,是他们最熟悉的游戏。邀请家长们参与器械的制作,家长们不再以旁观者的身份参与,而是以幼儿伙伴的身份参与到游戏中,让孩子在与家长共同制作完成作品的过程中感受亲情,满足成长的需要;也让家长重温童年,读懂孩子的游戏,理解游戏的教育价值,从而更好地配合各项活动的开展,与幼儿园教育形成合力。
2 融入教学,常规化开展民间体育游戏
幼儿园开展民间体育游戏,应贯穿于幼儿在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教师应并根据不同游戏器械的特性,在不同的活动场地、不同的活动时间,常规化地开展民间体育游戏。
户外活动场地宽阔,便于幼儿奔跑、追逐。幼儿可以用竹片随机组成“房子”,玩跳格子的游戏;可以滚铁环绕各种障碍;可以塞条尾巴和小伙伴们一起“揪尾巴”……在宽松的户外活动中,幼儿的精力得到发泄、体能得到锻炼,同时也激发幼儿参与民间体育游戏的兴趣,真正体验游戏的快乐。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重要的活动之一,教师将民间体育游戏的内容有机地融入到区域活动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水平,自主地选择区角、选择游戏内容,自由游戏。如角色游戏中,幼儿增加了老鼠到超市偷吃食物,“猫捉老鼠”的游戏,幼儿动手编的圈当“老鼠洞”,是老鼠的避难所,在追逐躲避的过程中,幼儿的快跑躲闪和跳跃能力得到锻炼。
一日活动各环节的衔接中,一些简单、短小的民间体育游戏,简便易行、小巧有趣,可以穿插进行,丰富衔接过程。如午餐时,比较快吃完午饭的幼儿,可以两两一组玩“翻绳”的游戏,一条中国绳,孩子们就可以玩的不亦乐乎,在互相配合同心协力顺利完成游戏的过程中,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合作交往能力也得到有效的培养。
3 一物多玩,创造性开展民间体育游戏
幼儿自制的民间体育游戏器械,不仅安全、实用、好玩,而且能“一物多用”、“一物多玩”,激发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创造性地开展民间体育游戏。
3.1 一物多玩,激发幼儿参与民间体育游戏的积极性
培养幼儿对民间体育游戏的兴趣是幼儿园开展这项游戏的重要目标。我们要根据幼儿心理生理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民间体育游戏,以吸引幼儿主动地参与到游戏中。如中班的《投壶》游戏。幼儿按自己的喜好自由地装饰投掷的“矢”,有的黏上羽毛、有的绕上金线、有的涂上颜料,教师引导幼儿关注装饰的效果与投中率有没关系,孩子们在装饰、投掷、调整、再投掷的过程中,喜爱上这项游戏。
3.2 一物多玩,发展幼儿的运动能力
民间体育游戏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幼儿的运动能力,包括走、跑、跳、爬、钻、投、平衡、攀登等。通过自制器械开展“一物多玩”,可以对幼儿进行多种动作能力的锻炼,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如,用毛竹锯成毛竹墩,可以摆成各种图形,让幼儿踩着练习平衡,也可以摆成“小河”让幼儿助跑跳跃,还可以成为“赶小猪”的“小猪”。
3.3 一物多玩,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充分挖掘和利用自制器械的功能,才能最大地发挥自制体育器械的教育功能。一种民间体育游戏的器械,可以创造性地玩出多种玩法,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如一根竹竿,套上一个“马头”,胯下一骑,就可以“骑竹马”,几个竹竿一起有节奏地敲打,就可以跳“竹竿舞”,摆成一条“小河”可以单脚跳、双脚并拢跳、助跑跨跳。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賦予竹竿不同的角色和使命,既获得体能的锻炼,也是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幼儿自制民间体育游戏器械,用低成本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民间体育游戏的环境,发挥教师、幼儿、家长的教育智慧,使传统体育游戏焕发新的教育活力,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洗墨池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