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旅游产业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新业态不断展现,旅游教育要顺利实现供给侧改革,旅游管理专业必须关注对实践型人才的培养。借鉴工程教育模式,旅游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制定了12条人才毕业能力标准,在课程设置开发中进行了模块化、项目式调整和设计。
关键词:实践教学;人才培养;CDIO;旅游管理专业
近年来,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电气、信息、车辆、建筑、管理等学科构建了以能力为导向、项目为载体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形成了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项目实施、实习及实训有机融合,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并重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旅游管理专业作为经济管理类的重要专业,可以根据原有的专业特色为基础,结合当前旅游经济新形势和市场对人才的新需求,以CDIO工程教育为理念,在专业的实践型教学方面进行改革。
旅游产业的綜合性和多样化决定了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体系的分散性,全国各个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科背景不同,培养目标不同,在教学模式中也各有侧重,因此在专业教学中不可避免的出现课程设置的分散化,学生知识汲取的碎片化和局限性,人才的培养总是在“通才”和“专才”中左右摇摆。工程教育是成果导向式教育,学生学习成绩和学分的顺利获得并不是教育的最终结果。旅游管理专业通过项目的整合与设计,可以克服原有的困境,根据现代旅游工程活动的生命周期提供给学习者“构思一设计一实现一运营”四个相互联系的系统性学习,并突出创新创业特征人才的塑造[1]。
一、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标准
与高校工程类专业相比,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签约率偏低,在人才培养中模式较单一化、传统化,本科生就业被认为“硬件”不突出,“软件”不关注。笔者通过对燕山大学前十届毕业生的调研中发现,自主创业和民企高管类人才占据了将近一半,其中不乏行业领军人物。通过合作企业单位及毕业学生的进一步走访详谈,笔者认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不应该被就业率这种传统的测评体系所束缚,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更应当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侧重于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这样的人才能够:
无所不通:能够把握宏微观环境,了解行业趋势动态,从大数据中迅速寻找有效信息,并知道如何判断、评价和利用相关信息。
无所不能:在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达到熟练应用的程度,能够准确地判断形势并使用恰当的技术工具去进行问题的解决。
无所不识:具有广泛的人际交往沟通能力,与不同文化背景和性格特征的人群在信息传递、情感交流与思想沟通中无障碍,能够与他人进行有效合作。
无所不想:具有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识别并创造市场机会,进行跨界式的不受传统局限的梦想与实践。
根据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结合旅游产业人才需求特征,旅游管理专业归纳的人才毕业标准要求达到12条能力指标,对12个指标进行细化分解,每个指标又划分为若干子指标。按照毕业指标及细分点的要求,四年的专业课程要能够涵盖并支撑起每个细分指标[2]。
二、课程开发与设置的创新
(一)课程改革的总体指导思想
工程教育在课程体系设计中突出实践性、综合性和创造性三大特征,这恰好是目前旅游管理类教育课程体系普遍的欠缺。专业课程体系在整合创新中必须选择适合本专业的方式方法,在社会需求和办学特色中发展不同特色的旅游管理课程设置模式。根据工程教育的理念,旅游管理要培养出具有想象力、创造力,能够胜任全新困难和未知领域的创业型人才[3]。课程改革体现的总体指导思想为:第一,更深入地掌握旅游专业技术基础知识。第二,能够把握旅游新产品、旅游产业新链条和旅游供给要素的新变化。第三,理解新科学技术与互联网信息对旅游和社会发展的变革性影响。
(二)课程改革的标准
根据以上指导思想,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模块设置中注重把握前沿性、模块化和拓展性。在课程教学改革中确定了以下几点标准:
①全面完成基础科学的学习,包括思政类课程、数学、英语及体育等学校设定的通识性基础课程。②以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为背景,识别涉及旅游问题和旅游情境的基础性原理类课程,进行课程的设置和教学,主要由经济类和管理类两大基本领域派生出来。③针对专业背景优势,系统性地提取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模块进行工程分析、设计和整合,开展项目式教学,将工科的教学计划深度渗透到人文和社会科学中。④加强多样化实践性教学,通过专业训练,学生在实际体验中激发其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基础科学和项目工程得到充分的整合和运用。
(三)课程改革的内容
根据以上改革标准的要求,燕山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进行了工程项目式教学的改革。①确立一级项目。一级项目统领整个本科教学阶段,首先毕业论文确立为一级项目,毕业论文的开题、撰写、答辩等环节能够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构思、设计、实现、运营的训练,并最终体现学生的能力。除此之外,为提高创业精神和实操能力,旅游管理专业在大四课程中还设计了虚拟商业环境对抗课程作为一级项目,进行集中性实习实训。旅游虚拟仿真系统是旅游系教师创业式研发的结果,是国内领先的教学软件,系统开发本身就是工程教育CDIO四个环节完美实现的过程。旅游虚拟仿真系统创设现代旅游商业社会环境和旅游企业运作环境工作情境,学生自主组建不同类型旅游公司团队,集体协作制定计划和方案、分工实施、评估工作结果,学生通过体验、操作、讨论、沟通交流等方法,辅助以教师的咨询、引导、总结和归纳等师生之间的合作行为方式,完成学生自我构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4]。②确立二级项目。根据专业原有课程特色,根据当前旅游产业发展热点与本专业原有学科基础优势,旅游管理专业了确立酒店与会展、旅行社与旅游电子商务、旅游规划与开发三个专业综合实践模块的二级项目,引导各组相关核心课程的学习,重点突出了学生对不同领域能力要求。围绕三个二级项目模块,原有的相关课程进行了课程学时、上课时间和上课方式的调整,要求三个模块分别在大二和大三的四个学期完成。每个教师根据自己的科研教学主导方向也划分为三个团队但不拘泥于团队的限制。各团队的教师互为交叉,共生成长。③确立三级项目。三级项目主要包含旅游管理的核心课程和重点课程的甄选,根据教师的意愿和课程性质,一些基础性原理类课程也可以包含在内。在这些课程中嵌入三级项目,通过项目带动学生自主创新性的学习,增强学生对该门课程内容的深刻理解。属于同一个二级项目的三级项目尽量在同一个学期或学年内完成,在大二大三的学期末设置相对应的专业综合实践模块,通过二级项目来融合、汇总、提炼、升华课程之间的知识点。④除不同级别项目模块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还包括基础专业课程和实验实践两大模块:一个为涉及基础理论的专业课程,全部依托一级学科工商管理进行设计和协调。根据课程难易和知识范围贯穿大一到大四四个学年。另一个模块为实践与创业模块,包括企业名人讲座、专业课程实验、旅游企业参观、旅游市场调研、旅游专业实习、旅游软件应用实训、创业实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接触现实的行业领域。从显性的课本理论知识到各种旅游产品的生产和市场开发技术,到问题解决能力、沟通合作能力、想象创造能力的具备等,由浅入深,从专业认知、企业实训模拟、企业实习浸润到实践创业。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不仅要对宏观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系统进行有效把握,更需要精细技术的支撑,把科学的原理和工程的技术结合在一起,适应和推动旅游产业的不断变革。通过借鉴工程教育,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可以具备艺术、科学和工艺三角形管理人才。“工艺”技能的把握是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学生的短板,要不同于高职高专学生的服务性手工技能操作能力,要重点培养旅游业前沿性的信息化技能和旅游业全域性的工程技能。
(作者单位: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作者简介:宋娜,副教授,旅游系副主任,研究方向:旅游管理教学管理。
参考文献
[1]孙德刚,吴欣桐.工程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实证研究[J].高教探索,2016,(05):124-128.
[2]王敏.高校旅游管理毕业生“供需错位”现象的调查与分析研究——以济南市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5,(18):127-129.
[3]陈国松,许晓东.本科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标准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02):38-42.
[4]刘艳,林相友,逯家辉,孟庆繁,滕利荣.改革实践教学,推进创新创业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6,(07):84-86.
关键词:实践教学;人才培养;CDIO;旅游管理专业
近年来,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电气、信息、车辆、建筑、管理等学科构建了以能力为导向、项目为载体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形成了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项目实施、实习及实训有机融合,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并重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旅游管理专业作为经济管理类的重要专业,可以根据原有的专业特色为基础,结合当前旅游经济新形势和市场对人才的新需求,以CDIO工程教育为理念,在专业的实践型教学方面进行改革。
旅游产业的綜合性和多样化决定了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体系的分散性,全国各个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科背景不同,培养目标不同,在教学模式中也各有侧重,因此在专业教学中不可避免的出现课程设置的分散化,学生知识汲取的碎片化和局限性,人才的培养总是在“通才”和“专才”中左右摇摆。工程教育是成果导向式教育,学生学习成绩和学分的顺利获得并不是教育的最终结果。旅游管理专业通过项目的整合与设计,可以克服原有的困境,根据现代旅游工程活动的生命周期提供给学习者“构思一设计一实现一运营”四个相互联系的系统性学习,并突出创新创业特征人才的塑造[1]。
一、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标准
与高校工程类专业相比,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签约率偏低,在人才培养中模式较单一化、传统化,本科生就业被认为“硬件”不突出,“软件”不关注。笔者通过对燕山大学前十届毕业生的调研中发现,自主创业和民企高管类人才占据了将近一半,其中不乏行业领军人物。通过合作企业单位及毕业学生的进一步走访详谈,笔者认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不应该被就业率这种传统的测评体系所束缚,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更应当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侧重于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这样的人才能够:
无所不通:能够把握宏微观环境,了解行业趋势动态,从大数据中迅速寻找有效信息,并知道如何判断、评价和利用相关信息。
无所不能:在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达到熟练应用的程度,能够准确地判断形势并使用恰当的技术工具去进行问题的解决。
无所不识:具有广泛的人际交往沟通能力,与不同文化背景和性格特征的人群在信息传递、情感交流与思想沟通中无障碍,能够与他人进行有效合作。
无所不想:具有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识别并创造市场机会,进行跨界式的不受传统局限的梦想与实践。
根据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结合旅游产业人才需求特征,旅游管理专业归纳的人才毕业标准要求达到12条能力指标,对12个指标进行细化分解,每个指标又划分为若干子指标。按照毕业指标及细分点的要求,四年的专业课程要能够涵盖并支撑起每个细分指标[2]。
二、课程开发与设置的创新
(一)课程改革的总体指导思想
工程教育在课程体系设计中突出实践性、综合性和创造性三大特征,这恰好是目前旅游管理类教育课程体系普遍的欠缺。专业课程体系在整合创新中必须选择适合本专业的方式方法,在社会需求和办学特色中发展不同特色的旅游管理课程设置模式。根据工程教育的理念,旅游管理要培养出具有想象力、创造力,能够胜任全新困难和未知领域的创业型人才[3]。课程改革体现的总体指导思想为:第一,更深入地掌握旅游专业技术基础知识。第二,能够把握旅游新产品、旅游产业新链条和旅游供给要素的新变化。第三,理解新科学技术与互联网信息对旅游和社会发展的变革性影响。
(二)课程改革的标准
根据以上指导思想,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模块设置中注重把握前沿性、模块化和拓展性。在课程教学改革中确定了以下几点标准:
①全面完成基础科学的学习,包括思政类课程、数学、英语及体育等学校设定的通识性基础课程。②以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为背景,识别涉及旅游问题和旅游情境的基础性原理类课程,进行课程的设置和教学,主要由经济类和管理类两大基本领域派生出来。③针对专业背景优势,系统性地提取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模块进行工程分析、设计和整合,开展项目式教学,将工科的教学计划深度渗透到人文和社会科学中。④加强多样化实践性教学,通过专业训练,学生在实际体验中激发其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基础科学和项目工程得到充分的整合和运用。
(三)课程改革的内容
根据以上改革标准的要求,燕山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进行了工程项目式教学的改革。①确立一级项目。一级项目统领整个本科教学阶段,首先毕业论文确立为一级项目,毕业论文的开题、撰写、答辩等环节能够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构思、设计、实现、运营的训练,并最终体现学生的能力。除此之外,为提高创业精神和实操能力,旅游管理专业在大四课程中还设计了虚拟商业环境对抗课程作为一级项目,进行集中性实习实训。旅游虚拟仿真系统是旅游系教师创业式研发的结果,是国内领先的教学软件,系统开发本身就是工程教育CDIO四个环节完美实现的过程。旅游虚拟仿真系统创设现代旅游商业社会环境和旅游企业运作环境工作情境,学生自主组建不同类型旅游公司团队,集体协作制定计划和方案、分工实施、评估工作结果,学生通过体验、操作、讨论、沟通交流等方法,辅助以教师的咨询、引导、总结和归纳等师生之间的合作行为方式,完成学生自我构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4]。②确立二级项目。根据专业原有课程特色,根据当前旅游产业发展热点与本专业原有学科基础优势,旅游管理专业了确立酒店与会展、旅行社与旅游电子商务、旅游规划与开发三个专业综合实践模块的二级项目,引导各组相关核心课程的学习,重点突出了学生对不同领域能力要求。围绕三个二级项目模块,原有的相关课程进行了课程学时、上课时间和上课方式的调整,要求三个模块分别在大二和大三的四个学期完成。每个教师根据自己的科研教学主导方向也划分为三个团队但不拘泥于团队的限制。各团队的教师互为交叉,共生成长。③确立三级项目。三级项目主要包含旅游管理的核心课程和重点课程的甄选,根据教师的意愿和课程性质,一些基础性原理类课程也可以包含在内。在这些课程中嵌入三级项目,通过项目带动学生自主创新性的学习,增强学生对该门课程内容的深刻理解。属于同一个二级项目的三级项目尽量在同一个学期或学年内完成,在大二大三的学期末设置相对应的专业综合实践模块,通过二级项目来融合、汇总、提炼、升华课程之间的知识点。④除不同级别项目模块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还包括基础专业课程和实验实践两大模块:一个为涉及基础理论的专业课程,全部依托一级学科工商管理进行设计和协调。根据课程难易和知识范围贯穿大一到大四四个学年。另一个模块为实践与创业模块,包括企业名人讲座、专业课程实验、旅游企业参观、旅游市场调研、旅游专业实习、旅游软件应用实训、创业实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接触现实的行业领域。从显性的课本理论知识到各种旅游产品的生产和市场开发技术,到问题解决能力、沟通合作能力、想象创造能力的具备等,由浅入深,从专业认知、企业实训模拟、企业实习浸润到实践创业。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不仅要对宏观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系统进行有效把握,更需要精细技术的支撑,把科学的原理和工程的技术结合在一起,适应和推动旅游产业的不断变革。通过借鉴工程教育,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可以具备艺术、科学和工艺三角形管理人才。“工艺”技能的把握是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学生的短板,要不同于高职高专学生的服务性手工技能操作能力,要重点培养旅游业前沿性的信息化技能和旅游业全域性的工程技能。
(作者单位: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作者简介:宋娜,副教授,旅游系副主任,研究方向:旅游管理教学管理。
参考文献
[1]孙德刚,吴欣桐.工程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实证研究[J].高教探索,2016,(05):124-128.
[2]王敏.高校旅游管理毕业生“供需错位”现象的调查与分析研究——以济南市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5,(18):127-129.
[3]陈国松,许晓东.本科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标准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02):38-42.
[4]刘艳,林相友,逯家辉,孟庆繁,滕利荣.改革实践教学,推进创新创业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6,(07):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