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农田小气候的改良

来源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ShiJiaZ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各种农业技术措施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农田小气候条件,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本文主要阐述在大田中常见的耕翻、镇压、灌溉、栽培方式等措施的小气候效应。
  
  一、灌溉措施对农田小气候的影响
  
  1 灌溉对农田热量平衡的影响
  灌溉使土壤水分增加,颜色变深,地表反射率降低,使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加,农田净辐射收入加大。白天,灌溉地的温度较低,空气湿度较大,地面有效辐射比未灌溉地小;夜间灌溉地上温度较高,地面有效辐射比未灌溉地略高,但从全天来看,灌溉地有效辐射低于未灌溉地,最终使农田净辐射收入增加。在干旱地区,这种效应特别明显,据有关试验资料证明,灌溉可使正午时的净辐射增大40%或更大。
  灌溉后水分充足,白天土壤的蒸发量增加,蒸发耗热也随之增大;夜间水分凝结量增加,释放潜热也多,所以,热量平衡各分量发生显著变化:蒸凝潜热项显著增大,乱流热通量和土壤热通量明显减少。
  
  2 灌溉对农田温度状况的影响
  灌溉后农田的净辐射值增大,但灌溉地的土壤容积热容量、导热率、导温率都显著增大,并且地面热量平衡状况改变,潜热交换显著增大。所以,白天地面受热时土温和气温不致升高很多,夜间降温也不多;同时土壤热容量和导热率的增大,使土温的升降变得缓慢,上下层土壤之间的热量传递加快,使灌溉地土温日较差随深度的递减速度也比未灌溉地慢。因此,灌溉地的温度效应白天和夜间不同,即白天有降温作用,夜间有升温作用。
  在不同的季节里灌溉的效应也不相同,春季灌溉可抗御春早,御防春季低温;夏季灌溉有降温作用,可防御干热风和伏旱危害;秋灌可防御冷害,抗御秋旱和霜冻;冬季灌溉可以保护秋播作物安全越冬。
  
  二、间作套种的气象效应
  
  高低作物合理搭配的间套种,使平面用光变为立体用光,增加了受光面积,延长了光照时间,使群体内光的垂直分布更加合理。作物高矮不一致,形成许多通风走廊,空气水平运动阻力减小,并促进空气的对流运动,使田间乱流交换作用加强,改善了田间的CO2供应。通风透光变好,对高秆作物形成边行优势,充分发挥边际效应。
  间套种对农田的温、湿状况也有影响。由于高秆作物的遮荫作用,矮秆作物带行中的地温、气温均较单作地偏低,湿度偏高,而且随带宽缩小,这种影响有加强的趋势。如北方常见的玉米与马铃薯间套作,利用玉米的遮荫作用,使薯块膨大期间的土壤温度不会太高,对马铃薯产量提高、品质改善有很大作用。
  
  三、种植密度
  
  种植的密度不同,可形成不同的群体结构,群体内通风、透光、温度、湿度等条件都有明显差异。密度过大,将加强植被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株间的光照强度及透光率从株顶到株底部迅速减小,株间的光照不足将会降低光合作用,单株生长细弱,易倒伏,影响产量。
  另外,密度过大还使农田中植被对气流运动的阻力增加,阻碍农田内外的空气交换。密度过人,使农田消耗的水分增多,土壤湿度降低,而空气湿度则因农田总蒸发量增加及乱流减弱水汽不易扩散而增加。
  
  四、耕翻与镇压的气象效应
  
  1 耕翻
  耕翻以后土表疏松,增加透水性和透气性,提高了土壤蓄水能力,同时由于耕翻后切断了土壤的毛细管,对厂层土壤有保墒效应。
  耕翻层的水分效应在不同的时期作用是不同的。例如,干旱的时候,耕翻能切断上下层土壤间毛细管联系,减弱了上下层水分交换。下层水分只能沿毛细管作用上升到耕翻底层处,土表形成千土层,蒸发减小。但下层土壤湿度增大,对下层土壤来说有提墒作用。
  在雨季,土壤含水量增加,为了提高地温防止土壤板结,经常通过耕翻来提高地温,疏松土壤,因耕翻后土壤表面积加大,可以促进水分蒸发。
  2 镇压
  土壤镇压与耕翻作用相反,镇压后土表紧实,增大了地面反射率,减少了辐射能的收入。但是,镇压使土壤孔隙度减小,毛细管作用加强,上层土壤的热容量和热导率显著增大。因此,白天地面增温时,镇压地地表向深层传导的热量比未镇压地要多,使下层增温较多,但表层温度比未镇压地低;夜间地面降温时,镇压地从深层向地表输送的热量也多于未镇压地,使镇压地表层温度较高。由此可见,对于表层,镇压地在白天有降温效应,夜间有增温效应,镇压有减小地面温度日较差的作用。不同的土壤在不同的天气条件下,镇压的温度效应也有差别。一般疏松的十壤适于在回暖天气结束前进行,偏黏的土壤可在寒潮后一两天内进行镇压。
  镇压对土壤水分的效应依土表的湿润程度而有不同,在土表湿润的情况下,镇压加强了土壤毛细管作用,表层水分增加,特别是黏重土壤,甚至会引起土壤板结,出现渍害。在地表干燥情况下,镇压减少了表层土壤孔隙,减少水分蒸发,同时使毛细管作用加强,表层水分增加,可以有提墒作用。
  北方春季播种时,为保证种子正常发芽,常采取先“踩格子”后播种的方法,就是要接通地下毛管,使地下层水分上升到上层,从而起到提墒作用,增加了耕作层的土壤湿度。
其他文献
玉米缺粒表现为多种形式,一是果穗一侧自基部到顶部整行没有籽粒,穗形多向缺粒一侧弯曲;二是整个果穗结很少籽粒,在果穗上呈散乱分布;三是果穗顶部,籽粒细小,呈白色或黄白色,称为秃尖,严重的秃尖可占整个果穗的一半以上,秃尖是玉米缺粒的主形式。    1 玉米秃尖缺粒的主要原因    玉米秃尖缺粒发生的原因主要与品种、土壤、营养与肥水、气候、栽培管理、病虫害发生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1.1 品种 由于不
混养是指在同一水体内饲养多个养殖品种以充分利用水体的生产潜力和提高产量为目标的养殖方式。鱼虾鳅鳝蟹混养技术如下:  一、选塘。池塘四周沟宽8米,深0.6~0.8米,滩面可提水至1,2米;池底为沙质土壤,淤泥较少;水源水质良好,注排水设施齐全;塘内可设小木船1条,用于投饵;施肥和管理。池塘内侧用密眼聚乙烯网布埋入土中,以防鳝、鳅、克氏螯虾,蟹等钻洞。池埂牢固,不漏不渗,用石棉瓦做防逃墙。一个养殖周期
地锦一般指的是五叶地锦,也叫爬山虎、爬墙虎,为葡萄科爬山虎属多年生落叶木质藤本植物,由于其具有繁殖速度快、分枝多、抗逆性强、攀附能力强、苗木价格低等优点,已成为城市道路、住宅、建筑、栏栅等垂直绿化的首选品种。    一、生物学特性    地锦(Parthenocissus tricuspidata),隶属葡萄科爬山虎属,亦称爬山虎、爬墙虎,落叶藤本,枝条粗壮、多分枝,小枝上生有多数短小而分枝的卷须
袁隆平:超级稻有望亩产900公斤  据《长沙晚报》报道日前,袁隆平表示,我国三期超级稻育种计划都获得了巨大成功:第一期的产量指标是大面积示范亩产700公斤,已在2000年实现;第二期的指标是亩产800公斤,于2004年达标,现正在大力推广;第三期的指标是亩产900公斤,目前正在攻关中,现正在从形态改良、利用野生水稻的有利基因等方面进行实验研究,到2010年,第三期超级杂交水稻争取实现大面积示范片的
杨树是世界上分布最广、适应性最强的树种。在我省分布很广,北起大兴安岭,南至牡丹江均有杨树林分布。由于杨树迅速成林,广泛用于生态防护林、三北防护林和工农业用材林。同时杨树树干高大、整齐,常做“四旁”绿化及道路绿化树种。在我省西部防护林建设和东部山区的退耕还林工作中。杨树已成为主要造林树种。  杨树属(Populus)的分类可分为五大派(白杨派、青杨派、黑杨派、胡杨派和大叶杨振)。我省杨树基本上可分为
仔猪李氏杆菌病也叫单核细胞增多症李氏杆菌病,是由单核细胞增多症李氏杆菌所引起家畜、家禽、鼠类和人共患的传染病。本病的特征为:脑膜炎、败血症和母猪流产。  (1)流行病学特点1938年本病在国外作了首次报道。本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季节性,在冬春季节多发。本病除感染猪外,也感染42种哺乳动物,22种禽类,鱼类和甲壳类,人也有易感性,所以为人畜禽共患的传染病。鼠类对本病的易感性最强,是本菌的贮存宿主。各种年
摘要:通过应用不同的包埋壁材对大豆卵磷脂进行的包埋实验,对比其包埋率和包埋效率,从而找到最佳包埋效价比的微胶囊造粒方法研究。  关键词:大豆卵磷脂;包埋;微胶囊造料    微胶囊造粒技术是指将固体、液体或气体物料包埋,封存在一种微型胶囊内成为一种固体微粒产品的技术。近年来,微胶囊造粒技术发展迅速,已在食品、医药、饲料、精细化土及机械制造业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有力地推动
大青杨是我林区主要的乡土树种之一。其抗性强,生长迅速,成材早,轮伐期短,干形高大通直,材质轻软,纹理细致,耐腐能力强。可供建筑、人造板、造纸,火柴杆等用材。为此,大青杨树种在我林区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较强的地域竞争优势。  插条育苗是大青杨树种主要的繁殖方法,并且所繁育的苗木能够保持母本的优良性状。    一、育苗地的选择与整理    育苗地应选择在地势平坦,排水良好,具备灌排条件,交通便利的地带。
电视机使我们足不出户也能感受到世界的缤纷;微波炉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空调使我们冬暖夏凉,不必忍受夏日的暑炎,冬日的酷寒……可以说家用电器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了,但家用电器真的对我们只有便利了吗?  家用电器对人有利是提高了生活水平和质量:可以学习,可以娱乐,可以足不出户知天下,可以洗衣做饭,可以冬不怕凉、夏不怕热液不怕黑,可以防盗、赚钱、防身,可以保健。但家用电器就像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 
地方文献记载反映了本地区和相关地区过去与现在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历史、地理、重要人物事件、风土人情、民间习俗等,是本地教学、科研、生产活动的丰富的情报源。它是文献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珍贵的文化遗产。作为文献收藏和传播中心的各级公共图书馆,收集、整理和利用地方文献是其重要职责之一。本文拟就地方文献工作的有关问题,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地方文献的作用及收藏范围    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