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冠中油画的传统笔意运用探析

来源 :美与时代·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niba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吳冠中是我国中西绘画融合的杰出代表人物,他的作品综合了欧洲油画和我国传统绘画的精髓,有着对传统水墨画意境的改良与继承,还在西画材料上进一步探索,发展成了独具一格的写意油画,创新了绘画视觉样式。他的作品具有深厚的传统绘画内涵,其中最具意义的就是他的用笔和画面形式美中蕴含的传统意境。南齐谢赫在《画品》中提到的“六法”为吴冠中的油画创作提供了理论基石,为其绘画中笔法和意境的独特性奠定了基础。基于此,结合谢赫“六法”对吴冠中油画独具中国传统美的笔法与意境进行分析,研究他油画作品中高度概括、形似的技法。
  关键词:中西融合;笔法;意境
  吴冠中是我国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他将油画与中国画、自然世界与精神世界完美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写意油画,为油画民族化探索开辟了新思路。吴冠中在中国绘画现代化进程中选择了一条融汇中西的绘画艺术道路,并提出“坚持改造中国画,注重形式美规律”和“风筝不断线”的著名绘画理论。
  本文主要结合谢赫“六法”阐述吴冠中油画中体现的独特用笔和意境,研究他油画中采用的高度概括、形似的技法。他的作品继承了中国传统笔法的审美情趣,营造出了具有中国传统山水特色的意境和诗意。
  一、结合谢赫“六法”阐述吴冠中油画的传统笔意美
  “所谓笔墨者,作法也”,中国传统绘画的用笔是表现笔法美的最直接体现。自油画传入我国后,吴冠中曾提出过这样的一个理论观点:“骨法用笔,中国绘画讲笔法,油画也一样。”为了验证这一理论观点,吴冠中将我国传统绘画的用笔和西方绘画结合在一起,改变了传统绘画的创作方法,运用西方油画的表现方式来创作中国的传统绘画,将传统国画的皴法和油画欢快的笔触融为一体,使整个画面具有鲜明的审美意境。这种对笔墨的改变,是对中国传统水墨画的传承与革新。
  清代邹一桂在《小山画谱》中有云:“树石必须蟹爪,短梗则用狼毫。钩叶钩花,皆须顿折;分筋勒干,迭用刚柔。” 笔法的运用是画家绘画基础的扎实性和个性的体现。在吴冠中的风景油画作品中可以看到他的用笔有着深厚的中国画笔法功底,大胆地使用毛笔来表现画面效果,以达到“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画面效果,并在传统的笔墨形式上创新出了新的笔墨节奏,将笔法的重要性展示在大众面前。
  (一)笔法之气韵流畅、生动准确
  一幅绘画作品的重要评判标准和精神内涵的体现就是“气韵生动”,其是对顾恺之“以形写神”绘画观点的进一步补充,主要是指绘画的神气和韵味,是作品的灵魂所在。
  “气韵”是绘画主题的升华。宗白华先生曾犀利地指出:“中国画的主题‘气韵生动’,就是‘生命的节奏’或‘有节奏的生命’。”
  吴冠中在作品《遗忘的雪》中表现出了一种自然美,整个画面布景中,白雪的布置与中国绘画中用染墨法形成的画面效果相似,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风格。白雪点染在灰色调中,色彩温柔鲜亮,几处黢黑的枝蔓愈发凸显出白雪的含蓄,笔法的采用有着“似与不似”之间的迷之魅力,整体效果给人一种浓灰、浅绛渲染出的水墨气韵。
  (二)用笔体现骨法精髓
  笔墨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心脏,即“骨法用笔”。张彦远曾经说过:“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笔墨线条的应用、绘画主题的刻画、用笔的力度和画面感,是对绘画的解释说明。笔法捕捉物象的“骨气”来表现物体内在的生命的活力,而对于画面完美的表述就是应当把气、力融入笔法,体现出骨法生气,从而达到一种生气蓬勃、具有爆发力的画面效果。
  吴冠中尤其提出了“骨法”不能和“应物象形”背道而驰,因为好的造型只有依靠“骨法”来实现,所以他绘画时习惯于用灵活的笔墨来刻画对象的形式美,从而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情感。吴冠中的代表作品《舴艋舟》中就以纤瘦轻巧的线条重点强调孤寂感,宛若“高古游丝描”。线条的应用使《舴艋舟》的整体画面呈现出一种写意的美,线条的婉转与迷蒙的画面环境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小河两岸的枝叶充满了坚韧,墨黑的细小线条夺目地吸引着欣赏者的眼球,赋予整个画面活力。
  (三)作品造型的具象写意
  “应物象形”是对绘画主体形体的整体把握,是对客观对象的描写。“应物”不仅是对客观对象的客观描写,还注重对象的形似以及内在精神风貌和个性特征的描写。“象形”是表现对象引起欣赏者情感上的起伏或思考,把握绘画整体的同一性及和谐性。作为一个画家,必须充分掌握描绘主体物象的最基本能力,从而达到应物象形。
  画家必须具备“应物”和“象形”的能力,必须要静下心来认真观察描绘对象的形式美,具有发现和表达形式美的能力,并培养塑造形体的能力。基于此,吴冠中提倡学习“直觉中的错觉”,把客观对象进行头脑再创造和补充之后再进行绘制。
  在吴冠中看来,东方崇尚意蕴与西方的重视色彩和素描并不是南辕北辙的,他找到了中国传统绘画和西方油画的共同点从而进行切入,十分重视形式美和绘画的独立性,并把其作为绘画的重要表现,是体现和人民群众联系的特色方法,因此提出了“风筝不断线”的著名理论。
  (四)作品色彩的概括提炼
  应物象形、随类赋彩是对传神写照和骨法用笔的最基本要求。“随类赋彩”是指绘画创作必须根据具体对象正确施色,与“以色貌色”有相似之处。西方绘画强调的是三原色,中国传统绘画则更加注重“五色”的运用,但无论是什么样的颜色,恰到好处地使用,就会有着完美的效果。例如西方印象派代表人物对色彩的运用和现代中国画家阎平对墨色的表达,他们都是因对色彩的敏感和热爱而创作出了一幅幅斑斓的画卷,给人一种视觉上的观赏盛宴。
  在吴冠中眼中,色彩是可以随类“敷”彩的,这里的“敷”指的是画家通过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观察后进行描绘,只要意思和作者所要表达出来的感受所一致就可以。在吴冠中创作的所有绘画作品当中,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他对色彩的掌控和运用,不论是景色秀美的江南风光,还是参差错落的亭台小舍,黑、白、灰颜色的应用都是画面的主色调,强烈的色彩对比衬托出自然风光的迤逦。他在《童年》这幅作品中完美解释了他所提出的理论,以浅淡的色彩描绘出两侧的灰瓦白墙和大片水面,银灰色的色调宁静而深远,画面宁静而简括,使观者仿佛能听见潺潺的流水声在耳边环绕。画面上方隐隐看到是一对燕子,让人想到它们掠过天际的矫捷身影。小桥流水让人想到曾有人泛舟赏景于此。儿时玩耍的欢乐场面和无邪爽朗的笑声仿佛在这静谧的意境中传来,描绘出了诗情画意的江南水乡。   (五)点、线、面——“经营位置”的符号化
  中国传统绘画在处理造型上一直有着两个问题,一是应物象形,二是经营位置。“经营位置”是指绘画创作中对素材的集中整理、组织和安排,即章法。
  吴冠中在传统绘画构图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变新,将西方油画的构图规则与中国传统绘画的经营位置相结合。点、线、面不仅是他绘画作品中那些既具有形式美感又饱含情感的视觉形象的重要组成,更是构成绘画语言形式美和抽象美的载体。他常常采用横线和竖线相结合穿插的构图方式,从而使画面给人一种强烈的平衡感和充实感。在他的作品《江南水乡》中,描绘了江南小桥流水的秀美景色,充满了形式美感,有薄薄的暮霭、袅袅的炊烟、水边的屋舍、白墙黑瓦,色调素雅清新,营造了安逸淡雅的绘画意境,给人一种静谧的抒情美。他的油画构思不拘一格,章法错落有致,擅长将中国绘画的诗情画意通过点、线、面的交织表现出来。他用简洁的绘画手法提炼出自然美和生活美,从而构成极具视觉张力的抽象美。
  (六)作品描摹熔铸中西绘画之长
  “传移摩写”简单来说就是临摹一幅作品,而这里的临摹并不是一味地追求形似,重点是对传统绘画的传承,所以能否立足于传统的根基,成为品评一幅画的尺度。中国绘画讲求的是精神的传承,许多画家在临摹国画中继承了绘画技法和画面处理的方法。早在《汉书·师丹传》中就有了“传写”两字:“令吏民传写,流傳四方。”吴冠中在中国传统绘画“传移摩写”的基础上熔铸中西绘画之长,以赤子之心建构了自己的艺术桥梁,从绘画语言的本身出发创造出了独具个性的艺术风格,在不断输入中国传统写意元素中逐渐走向了抽象的表现,用凝练的笔墨来突出画面效果,是美术史上高调提出形式美感的人。
  二、结语
  “传移模写”简单来说是临摹一幅作品,而这里的“临摹”不是一味追求形似,重点是对传统绘画的传承。能否立足于传统的根基,成为品评一幅画的尺度,中国绘画追求的是精神的传承。谢赫进一步将“传写”归纳成为“模写”,把它作为绘画名词提出,并作为“六法”理论,可见古人非常注重这一理论技巧。吴冠中在中国绘画传统“传移模写”的基础上熔铸中西绘画之长,以“赤子之心”建筑了自己的艺术桥梁,从艺术规律绘画语言的本身创造出了独具个性的艺术特色。他的绘画源于写生,在不断输入中国传统写意元素中逐渐走向了抽象的表现,他善于把自己的情感融入点、线、面的符号化构图之中,用凝练的笔墨表达出了具有诗情画意般的江南美景,是美术史上高调提出形式美感的人,他的艺术都带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现代性,为现代绘画和未来绘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吴冠中.我负丹青:吴冠中自传[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2]刘明明.吴冠中艺术精神在本人绘画中的实践[D].海口:海南大学,2017.
  [3]白洁.浅析吴冠中油画中中国画表现方法的借鉴[J].美与时代(中),2015(2):24-26.
  [4]王晓.古韵新腔:“谢赫六法”与吴冠中的艺术创作[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3.
  [5]王若馨.“风筝不断线”:吴冠中绘画语言分析[J].陇东学院报,2018(5):139-144.
  [6]纪文洁.吴冠中水墨画的形美研式究[D].延吉:延边大学,2017.
  [7]赵逸伦.吴冠中绘画艺术研究[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17.
  [8]刘玉荣.谈吴冠中绘画创作中的色彩语言[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6.
  [9]邹一桂.小山画谱·总论[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
  [10]吴冠中.画作诞生记[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1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作者单位:
  长春市师范大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康乾时期,整个书坛推崇赵董柔媚秀丽书风,科举考试时应试者使用赵董书体可以大大提高考中的概率,书坛中遒媚萧散的帖学当道。翁方纲作为书学大家,对金石文字有着深入的考究,以独到的眼光看到帖学的局限性,主张汲取金石学的拙朴以中和帖学的秀丽,改变以柔媚为主的帖学书风,碑帖融合成为其主要书学思想。翁方纲主张“以古人为师,以质厚为本”,崇古尚朴,将帖学与唐代碑刻相结合,探究其碑帖融合的书学思想具有重要的
作者單位:   信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期刊
摘 要:明代是中国书画艺术史上的重要阶段。该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稳定,涌现了大量的书画艺术家,如吴门各家等,可以将其书画艺术的发展分为前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且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艺术特征。明代中晚期,李贽就曾对王阳明的良知学内容进行探究,并融合了王畿与王艮的主张。他倡导自然率真,厌恶虚伪的思想,强调人性的回归,更加注重独立、自由的思想理念,是人人平等理念的倡导者。通过分析明代中晚期书画艺术的特点,对
摘 要:新媒体成就了信息的快速传递,并以点带面地辐射到了更为广阔的艺术领域。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文化、艺术、历史、新媒体,碰撞出了不一样的火花,带来更多尝试的同时,也为高校传统油画教学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创新空间。基于此,分析新媒体时代下的油画教学趋势,从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力、调整教学课程设置、培养学科带头人方面探讨高校油画教学的创新策略,以达到推动高校油画教学改革的目的。  关键詞:新媒体;以生为本;
“感谢组织的关爱,我一定会好好干、加油干,请组织继续考验我。”日前,面对组织的提拔考察,达州市达川区龙会乡一级科员李明内心有着比其他考察对象更多的感激。因两年多前的一次工作失职,李明曾受到行政記大过处分。  “觉得无颜再见亲朋,害怕群众指指点点,担心从此被打入‘冷宫’……”收到处分决定书后的李明感觉瞬间跌入“人生低谷”,内心十分迷茫而无助,一度变得意志消沉,干什么都提不起劲。  “‘惩前毖后,治病
期刊
作者單位:   景德镇陶瓷大学
期刊
摘 要:文化自信包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个层面的自信,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是涵养文化自信的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而书法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核心之核心,最能反映内向用力、自我觉知、追求圣贤之道的民族特性,其渗入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通过书
作者简介:   李欣,广西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学生。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漆玲香,广西外國语学院艺术学院学生。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期刊
摘 要:在艺术设计专业中,素描是绘画的基础,也是绘画的骨骼,是衡量一名绘画艺术者空间造型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铅笔素描静物画有着独特的艺术表现力,是学生学习铅笔素描的重要环节。其线条勾勒和空间造型较为简单,但往往也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绘画技巧。掌握铅笔素描静物画的技巧特点和方法,对于一些绘画初学者而言尤为重要。通过对铅笔素描进行概述,分析了铅笔素描静物画的特点,探讨了铅笔素描静物画的技巧与方法。  关
摘 要:我国传统的美术类师范生教学实践技能培养模式存在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脱节的现象,导致毕业生的实践能力欠缺,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时代的教学要求。为此,高校在美术类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过程中,需要结合地区的特点,调整培养模式,提高美术类师范生的教学实践技能。双导师培养模式以校内外双导师为基础,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跟踪辅导,可以有效弥补传统美术类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的不足,很好地提高美术类师范生的社会使命感和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