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俄国小说家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多以“虚无,向往自由”为主题,在情节以及人物形象塑造方面也很简单,但却在艺术上富有结构感。本文从叙事视点和叙事结构两个方面探讨契诃夫短篇小说《套中人》的叙事艺术。
关键词:《套中人》 叙事视点 叙事结构
一、叙事视点
叙事视点即叙事人是站在何种角度、以什么方式来叙事的着眼点。在《套中人》中,契诃夫采用了两种视点:其一,在叙述整个故事的时候叙述者是按照他所看到的样子讲故事,这个叙述者是外在于故事的;其二,在讲述别里科夫的故事时,叙述者——布尔金在故事里头,读者看得见。契诃夫通过叙事人称的变化实现视点的转化。
《套中人》写的是一个名叫别里科夫的中学希腊语教员的故事,这故事是通过小说中的布尔金之口讲出来的。小说分为两部分:一是“布尔金讲的故事”,这是小说的主体;二是关于“讲故事”之前的情景描述,与讲完故事以后的议论,还出现了其他人物,从而构成了一个“套子”,将“别里科夫的故事”“套”了起来。这样,别里科夫不仅死时装进了“棺材”这个“套子”里,人们再讲述他的故事时,也得纳入一个“套式结构”里。作者同时采用了第三人称讲述布尔金与伊凡·伊凡内奇的故事,这种叙述人称的使用一方面给读者以客观展现,另一方面增强了文本的真实性与可读性。
小说还注意到叙事过程中时态的转换,贯穿整篇小说的框架是以现在时布局的,如文章末尾“大约十分钟后,布尔金已经睡着了……点上烟斗。”布尔金讲述的故事发生在两个月前,以过去时讲述的。这样的时态选择和变换实现了与读者的不同距离,从而实现不同的聚焦作用。
在《套中人》这篇小说中,作者先是采用一种近聚焦,讲述在森林中发生的一切;而在别里科夫的故事讲述中,作者和读者一样跟随布尔金的叙述,采用了一种远聚焦;故事最后,作者又将读者拉回现实,这种“近—远—近”的聚焦交替使读者产生了一种心理距离,达到一种美学效果。作者通过不同叙事视点的转换,表达对“套子”这一极具隐喻性的命题的不同观点和态度。布尔金显然比伊凡·伊凡内奇更早意识到“套子”的存在,如“这有什么可惊奇的……”但却不以为意,甚至自己也生存在这“套子”之中而浑然不自知。伊凡·伊凡内奇在布尔金的讲述中逐步陷入思考,如“问题就在这里……而我们住在城里,空气浑浊……这难道不也是套子?” 尤其是在文中的结尾,“大约十分钟后,布尔金已经睡着了……后来他索性爬起来……” 讲述故事且提出问题的人安心地睡了,而听故事的却睡不着陷入了思考。两个人的强烈对比,隐含的是不同的叙事视点和对事情的两种思考深度,而作家正是把叙述人语言转化为人物语言,让人物代替自己叙述。文中两个人物身份的设定,同是猎人,但又有所不同。一个是住在城郊的养马场的兽医,一个是经常到伯爵家做客的中学教师。相对于别里科夫所在的“套子”,中学教师布尔金又何尝不是生活在“套子”之中?
二、叙事结构
《套中人》的情节是在伊凡·伊凡内奇和布尔金的对话之间展开的。布尔金是讲述者,伊凡·伊凡内奇是听众也是评论者。讲故事是为了打发夜晚的无聊,但对同一个故事两个人却存在不同看法,对“套子”也有不同的理解。作者以对话为基点,铺设建构故事情节。伊凡·伊凡内奇的对话语言很简短,例如“眼下啊,像他们这样的人可真是多得不行!”这引发着读者的思考,使讲述更加生动。布尔金的讲述中似乎隐含着另一层对话语言,比如“是啊”“信不信由您”,这些语言的运用表面上是与兽医的对话,实际上可以理解为布尔金在和另一个自己的对话,形成一种复调小说的效果。
除了对话体结构之外,小说还采用了一种圆形结构。在小说第三段他们提及村长的老婆玛芙拉,在倒数第五自然段又出现了,在结构上的前后呼应形成了一个圆形结构,以达到美学意义的对称效果。
三、结语
重读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套中人》,笔者对作品形式意味进行描述,对隐含意义和写作技巧进行分析,希望能为读者打开一个观照文学作品的新窗口,激发艺术接受者“重读”的欲望,在仔细品味、反复探索中纠正自己对作品的单一理解,从而获得更为深刻也更为多样化的艺术感受。
参考文献:
[1][美]戴卫·赫尔曼,主编.新叙事学[M].马海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E.M.福斯特.小说面面观[M].冯涛,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27.
[3]刘长.契诃夫《套中人》的另一种解读[J].名作欣赏·域外视野,2005(02).
[4]李建军.小说修辞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马卫红.现代主义语境下的契诃夫研究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6]钱理群.《套中人》结构上的“套子”[J].阅读天地·名作重读,1994.
[7]王富仁.关于《套中人》的几个问题[J].语文学习,2009(01).
[8]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郎丽君,女,碩士研究生,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2018级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责任编辑 刘冬杨)
关键词:《套中人》 叙事视点 叙事结构
一、叙事视点
叙事视点即叙事人是站在何种角度、以什么方式来叙事的着眼点。在《套中人》中,契诃夫采用了两种视点:其一,在叙述整个故事的时候叙述者是按照他所看到的样子讲故事,这个叙述者是外在于故事的;其二,在讲述别里科夫的故事时,叙述者——布尔金在故事里头,读者看得见。契诃夫通过叙事人称的变化实现视点的转化。
《套中人》写的是一个名叫别里科夫的中学希腊语教员的故事,这故事是通过小说中的布尔金之口讲出来的。小说分为两部分:一是“布尔金讲的故事”,这是小说的主体;二是关于“讲故事”之前的情景描述,与讲完故事以后的议论,还出现了其他人物,从而构成了一个“套子”,将“别里科夫的故事”“套”了起来。这样,别里科夫不仅死时装进了“棺材”这个“套子”里,人们再讲述他的故事时,也得纳入一个“套式结构”里。作者同时采用了第三人称讲述布尔金与伊凡·伊凡内奇的故事,这种叙述人称的使用一方面给读者以客观展现,另一方面增强了文本的真实性与可读性。
小说还注意到叙事过程中时态的转换,贯穿整篇小说的框架是以现在时布局的,如文章末尾“大约十分钟后,布尔金已经睡着了……点上烟斗。”布尔金讲述的故事发生在两个月前,以过去时讲述的。这样的时态选择和变换实现了与读者的不同距离,从而实现不同的聚焦作用。
在《套中人》这篇小说中,作者先是采用一种近聚焦,讲述在森林中发生的一切;而在别里科夫的故事讲述中,作者和读者一样跟随布尔金的叙述,采用了一种远聚焦;故事最后,作者又将读者拉回现实,这种“近—远—近”的聚焦交替使读者产生了一种心理距离,达到一种美学效果。作者通过不同叙事视点的转换,表达对“套子”这一极具隐喻性的命题的不同观点和态度。布尔金显然比伊凡·伊凡内奇更早意识到“套子”的存在,如“这有什么可惊奇的……”但却不以为意,甚至自己也生存在这“套子”之中而浑然不自知。伊凡·伊凡内奇在布尔金的讲述中逐步陷入思考,如“问题就在这里……而我们住在城里,空气浑浊……这难道不也是套子?” 尤其是在文中的结尾,“大约十分钟后,布尔金已经睡着了……后来他索性爬起来……” 讲述故事且提出问题的人安心地睡了,而听故事的却睡不着陷入了思考。两个人的强烈对比,隐含的是不同的叙事视点和对事情的两种思考深度,而作家正是把叙述人语言转化为人物语言,让人物代替自己叙述。文中两个人物身份的设定,同是猎人,但又有所不同。一个是住在城郊的养马场的兽医,一个是经常到伯爵家做客的中学教师。相对于别里科夫所在的“套子”,中学教师布尔金又何尝不是生活在“套子”之中?
二、叙事结构
《套中人》的情节是在伊凡·伊凡内奇和布尔金的对话之间展开的。布尔金是讲述者,伊凡·伊凡内奇是听众也是评论者。讲故事是为了打发夜晚的无聊,但对同一个故事两个人却存在不同看法,对“套子”也有不同的理解。作者以对话为基点,铺设建构故事情节。伊凡·伊凡内奇的对话语言很简短,例如“眼下啊,像他们这样的人可真是多得不行!”这引发着读者的思考,使讲述更加生动。布尔金的讲述中似乎隐含着另一层对话语言,比如“是啊”“信不信由您”,这些语言的运用表面上是与兽医的对话,实际上可以理解为布尔金在和另一个自己的对话,形成一种复调小说的效果。
除了对话体结构之外,小说还采用了一种圆形结构。在小说第三段他们提及村长的老婆玛芙拉,在倒数第五自然段又出现了,在结构上的前后呼应形成了一个圆形结构,以达到美学意义的对称效果。
三、结语
重读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套中人》,笔者对作品形式意味进行描述,对隐含意义和写作技巧进行分析,希望能为读者打开一个观照文学作品的新窗口,激发艺术接受者“重读”的欲望,在仔细品味、反复探索中纠正自己对作品的单一理解,从而获得更为深刻也更为多样化的艺术感受。
参考文献:
[1][美]戴卫·赫尔曼,主编.新叙事学[M].马海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E.M.福斯特.小说面面观[M].冯涛,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27.
[3]刘长.契诃夫《套中人》的另一种解读[J].名作欣赏·域外视野,2005(02).
[4]李建军.小说修辞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马卫红.现代主义语境下的契诃夫研究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6]钱理群.《套中人》结构上的“套子”[J].阅读天地·名作重读,1994.
[7]王富仁.关于《套中人》的几个问题[J].语文学习,2009(01).
[8]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郎丽君,女,碩士研究生,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2018级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