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广西壮族自治区作为拥有最多壮民族人口地区,其地名充分体现了壮乡风貌与壮族文化特色,融合了壮語习惯,是研究壮语地名的最佳地点。本文主要以广西的壮语地名为研究对象,以壮语地名的规律特征与其内在的文化内涵作为研究切入点,从地理学、语言学、民族学等方面对广西壮语区地名进行研究。
关键词:广西;壮语地名;文化内涵;特征规律;语言规律
地名作为一个地方的语言代号,在社会高速发展的状态下,人们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展,地名也随着历史的更迭不断增多、不断演化。由于地名源于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生产,因此不同地区的地名的命名特征及内涵也会因民族文化与生活习惯的差异而不同,会受到受自然地理环境、生活形态、经济发展、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影响。广西壮族自治区属于喀斯特地貌,多山峦树木,江河交错,壮族先祖在这里经历了食物的采集再到捕鱼等水产品为生,再到发展农业为主的生存方式,信仰也从自然崇拜发展为最后的祖先崇拜和多神灵崇拜的多元化民俗,反映了壮民族的生活习惯与文化内涵的变化与进步,表达了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与盼望,这都成为影响地区名称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壮语区地名通名类型
壮语区地名的通名按种类划分主要有以下几种:
1.江河水域类:
(1)daemz(塘):塘、屯、坛、潭。如:南宁的“西乡塘”,临河流、多雨水,因此得以命名;位于广西西南南部的扶绥县,如龙头乡的那贵村、肖汉村那花屯、那里屯等;新宁镇的那宽村和城厢社区那密屯、大塘村江那屯等1,当地气候都是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多河流。
(2)dah(河):打、驮、达。如:宾阳县的“白达”这一地名,“白”与汉文同义,“达”为石壁,临水河流域的白石壁处;扶绥县的驮辽村、驮河村、驮弄村等。
(3)rij(溪):尾、里、伟。如在河池、百色等县市的牙里、乐里、文里王里之类的地名。
(4)dingh(水坑):丁、定、廷。如在靖西县中,像狗尾的土坡叫趟骂,“趟”指尾巴,“骂”指狗。
(5)mboq(泉水):闷、莫、波、泵。例如靖西县的“平莫”,就是指当地雾气缭绕,多泉水河湖。
2.山类
(1)oengh(山间平地):洞、东、同、冻等。如含有“洞”的壮语地名就有“龙洞”、“泉洞”、“洞坑”、“朱洞”等。
(2)gamj(岩洞):干、甘、敢
(3)Geuq(山坳):叫。例如靖西县旧州的叫喊岩。
(4)congh(山冲):雄、冲、从
(5)Coeg(山弯):足、逐、祝。如靖西县就有地名名称为“足凤”的屯(“足”意为偏僻,“凤”指凤凰)。
(6)pya(石山):巴、邑、坡。如南宁壮语地名中的“岜怜”、“怜”为猴子,因山中多猴子而得名;“坡球”、“球”为球形,因坡形圆如球而得名。这里的“岜”、“坡”为通名,“怜”、“球”为专名2。
(7)banz(斜坡):排、盘等。
3.平地类:
(1)gumz(洼地、坑):共、琴、乾(2)langx(地层下陷区域):弄、林、伦。如靖西县的“弄江”。(3)gap(山与河的交汇处):甲(4)ga(此地):者
(5)Raiq(沙滩):拉、赖、濑(6)doh(渡口):托、渡等。
4.部落系统类:
(1)Gyog/Gyok(宗族):竹、祝、却、脚(2)haw(圩场):恒、埠、圩。例如广西南宁的石埠街道;圩,读wéi时,在壮语中表示低洼地区防水护田的堤岸,如圩镇、圩市3。(3)gonh(村子):贯(4)mbanj(村子):漫、班、晚、板
5.按行政区划分:(1)Cou/cu(州):洲、州、周、出(2)Houj(府):福(3)Gap/gyap:甲(4)cunhgungghsoj/yangh:村公所、乡
6.按颜色认知的特点划分(一般为前缀):(1)hau、bieg(白)(2)hoengz、nding(红)(3)heu、loeg(青、绿)(4)henj(黄)(5)Mong(灰)(6)fonx、ndaem(黑)
7.意愿地名(反映居住地人民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富足的美好愿望),例如:(1)Runghhaeux,意为“弄后”(弄:山;厚:米,盼望年年稻米丰收)(2)Macaiz,意为“马介”(马:来;介:财富,指盼望财源滚滚)(3)Sakang,意为“沙安”(沙:春;安:厌烦,意为“春米春烦了”,用夸张的口吻说明地方的自然地理环境优渥)(4)表达壮族人民精神愿望、对国泰民安美好憧憬:地名中带有“安、隆、兴、泰、平”等字眼,大多都是以汉文化思维方式起名,大部分没有壮音与壮文,例如“太平、和平街”、“太平圩”、“太平镇”、“平安村”、“太平村”、“新平村”、“民安村”、“国泰街”等地名4。
以上罗列的7种壮语区地名种类只是全部壮语地名的冰峰一角,若细分可分为几十种,但以地理地象为基础命名的达到全部地名的百分之八十,可见壮语地名与地理因素密切相关,这也充分体现了壮语区地名的多元化与丰富性。
二、壮语区地名的语言特点
壮语区地名有鲜明的语序特点,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壮语可分为南壮与北壮。大新、德保、田阳等乡镇一般为南壮分布区,而上林、武鸣一带为主要北壮区。壮语地名命名不仅在语法上有自身的鲜明特点,在语言系统上也独树一帜。壮语地名的主要结构为:主—谓—宾—补,除了作为定语的量词要放在中心词的前面,其他词类作定语成分时要放在中心词的后面,例如“板怀”一词,“板”(村)作为中心词,其位置在作为限定词成分的“怀”(指水牛)之前。但也有极少数的例外,例如“念八”这一水域类地名,“八”即指八条,是量词,作定语时要放到中心词“念”(即“溪水”)的后面。 壮语地名也体现了汉状语语言对应的复杂性。由于壮语的一音多意、异词同意等情况,使得汉语与壮语意义不能很鲜明清晰的一一对应,造成壮语地名一地多名、汉译困难的情况。例如在南丹县就有“懂”、“洞”、“聋”、“红”、“拥”、“懂”、“东”等二十多种汉译写形式来表达山弄这一通名。
从壮语地名命名的词汇系统来看,分为通名和专名这两个地名学概念。如“南宁市”中的“市”是通名,“南宁”是专名。从含义的角度上,通名要能明确表明某种地理实体,从结构上说,大部分能替换或单独使用,如naz表明的地理实体指“水田”,能单说,例如“你也来种水田吗?”这句话用壮文表示为“mwngz caemh daeug ndaem naz?”;也能替换成不同专名组成的同类地名,如“良”(Nazrengh),专名为“良”(rengh,指“旱地”)。
可见,壮语区地名有着本民族壮语言的语序语法特点,与汉语也有一定关联,壮语也有着自身词汇系统,充分体现了壮语区地名的鲜明特点。
三、壮语地名的文化特点与作用
壮语区地名保留了民族特色传统文化,对壮族文化起到宣传和保护作用。例如以绣球之乡闻名于世的靖西县旧州,作为其著名景点之一的叫喊岩,景点名字就是以壮语为根本来取名,“叫”指山坳,“喊”指鹅,同时也有着丰富的民族历史故事内涵,因景点位置位于山坳,有一老妇人在山坳捡到可化为仙鹅的鹅蛋,因此取名为“叫喊”。这特色鲜明的地名引起了很多游客的兴趣,慕名而来,当地壮族文化也因此成为焦点。
壮语区地名通常经过历史的传承,因此有着强稳定性,有着丰富的民族历史文化底蕴,即使在民族大融合的不断推进,各个民族地区相互影响下,壮语地名中一大部分的古壮语内容都亘古不变的被保留了下来,并影响著其他地区民族,有着民族贡献,如广西中属于汉族地区的梧州、玉林、钦州等地,广西南宁壮族区地名喜用“古”、“板”、“那”作为地名开头,在梧州、钦州、梧州地区地名也是如此,例如玉林区的“那历”,钦州的“那宽”、“那浪”等,在广西中南部地区地名以此作为通名的也有很多。
除了在精神文化方面的作用,壮语区地名在对壮民族的军事、经济等方面也起着不可估量的社会功用。在军事方面,鉴于壮语区地名对地貌有着极强的地理特点概括性,让人浅明易懂,当军队看到类似“二塘”、“头塘”等地名时,可以判断出该地水源充足,雨水丰沛,不用担心军中缺水;带有“弄广”等字眼的地名,便可推测此地有宽大的山鼻,可判断军队里程,根据地形安排军队战役;地名中带有”岜务”、“伏满”、“平莫”等字眼的壮语区地名,其中“务”、“莫”、“付”均意为雾,便可推测此地水汽丰盈,多雾气缭绕,军队可以根据此气象特点进行军队战役部署;“诺”指星辰、银河之意,因此带有“诺”等字眼的地名,一般天空少云,天气晴朗,阳光充足,较炎热,空气清新,在夜晚可以看到繁星点点。在经济方面,当地居民可以根据地名,事先对此地方的地貌特点、气象特点、雨水情况、土地情况有一个预判,因地制宜,有的种植合适的庄稼,提高产量;有的大力发展小农经济,自给自足;也可挖掘当地的矿物、矿石、铁、钢等资源,发展民族工业。
壮语区地名,反映着壮族人民的生活、生产,在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对广西省内与省外地区的民族影响、对壮民族经济与军事的作用等方面都潜移默化地发挥了重大功用,是探究壮语与壮族文化起源、演变、发展的”活化石”,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与学术价值。
参考文献
[1]覃凤余.壮语地名中壮语与汉语:壮语地名的语言文化研究之四【J】.广西民族研究,2006(3)
[2]杨奔.壮语地名文化诠释【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5(1)
[3]论“圩”的壮语解读【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
[4]张声震.广西地名选集【M】.广西民族出版社,1988.
【作者简介】:
颜佳宁,女,汉族,广东佛山人,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本科生在读;
李文波,女,壮族,广西象州人,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化语言学;
梁秋雪,女,壮族,广西南宁人,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本科生在读;
本论文为广西区大创项目“广西壮语地名文化内涵研究:以广西南宁壮语地区为例”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013638060
指导教师、通讯作者李文波,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教师,副教授
成员:梁秋雪,梁子华,颜佳宁,玉雯华,罗小倩,为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8级2班学生。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5)
关键词:广西;壮语地名;文化内涵;特征规律;语言规律
地名作为一个地方的语言代号,在社会高速发展的状态下,人们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展,地名也随着历史的更迭不断增多、不断演化。由于地名源于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生产,因此不同地区的地名的命名特征及内涵也会因民族文化与生活习惯的差异而不同,会受到受自然地理环境、生活形态、经济发展、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影响。广西壮族自治区属于喀斯特地貌,多山峦树木,江河交错,壮族先祖在这里经历了食物的采集再到捕鱼等水产品为生,再到发展农业为主的生存方式,信仰也从自然崇拜发展为最后的祖先崇拜和多神灵崇拜的多元化民俗,反映了壮民族的生活习惯与文化内涵的变化与进步,表达了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与盼望,这都成为影响地区名称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壮语区地名通名类型
壮语区地名的通名按种类划分主要有以下几种:
1.江河水域类:
(1)daemz(塘):塘、屯、坛、潭。如:南宁的“西乡塘”,临河流、多雨水,因此得以命名;位于广西西南南部的扶绥县,如龙头乡的那贵村、肖汉村那花屯、那里屯等;新宁镇的那宽村和城厢社区那密屯、大塘村江那屯等1,当地气候都是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多河流。
(2)dah(河):打、驮、达。如:宾阳县的“白达”这一地名,“白”与汉文同义,“达”为石壁,临水河流域的白石壁处;扶绥县的驮辽村、驮河村、驮弄村等。
(3)rij(溪):尾、里、伟。如在河池、百色等县市的牙里、乐里、文里王里之类的地名。
(4)dingh(水坑):丁、定、廷。如在靖西县中,像狗尾的土坡叫趟骂,“趟”指尾巴,“骂”指狗。
(5)mboq(泉水):闷、莫、波、泵。例如靖西县的“平莫”,就是指当地雾气缭绕,多泉水河湖。
2.山类
(1)oengh(山间平地):洞、东、同、冻等。如含有“洞”的壮语地名就有“龙洞”、“泉洞”、“洞坑”、“朱洞”等。
(2)gamj(岩洞):干、甘、敢
(3)Geuq(山坳):叫。例如靖西县旧州的叫喊岩。
(4)congh(山冲):雄、冲、从
(5)Coeg(山弯):足、逐、祝。如靖西县就有地名名称为“足凤”的屯(“足”意为偏僻,“凤”指凤凰)。
(6)pya(石山):巴、邑、坡。如南宁壮语地名中的“岜怜”、“怜”为猴子,因山中多猴子而得名;“坡球”、“球”为球形,因坡形圆如球而得名。这里的“岜”、“坡”为通名,“怜”、“球”为专名2。
(7)banz(斜坡):排、盘等。
3.平地类:
(1)gumz(洼地、坑):共、琴、乾(2)langx(地层下陷区域):弄、林、伦。如靖西县的“弄江”。(3)gap(山与河的交汇处):甲(4)ga(此地):者
(5)Raiq(沙滩):拉、赖、濑(6)doh(渡口):托、渡等。
4.部落系统类:
(1)Gyog/Gyok(宗族):竹、祝、却、脚(2)haw(圩场):恒、埠、圩。例如广西南宁的石埠街道;圩,读wéi时,在壮语中表示低洼地区防水护田的堤岸,如圩镇、圩市3。(3)gonh(村子):贯(4)mbanj(村子):漫、班、晚、板
5.按行政区划分:(1)Cou/cu(州):洲、州、周、出(2)Houj(府):福(3)Gap/gyap:甲(4)cunhgungghsoj/yangh:村公所、乡
6.按颜色认知的特点划分(一般为前缀):(1)hau、bieg(白)(2)hoengz、nding(红)(3)heu、loeg(青、绿)(4)henj(黄)(5)Mong(灰)(6)fonx、ndaem(黑)
7.意愿地名(反映居住地人民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富足的美好愿望),例如:(1)Runghhaeux,意为“弄后”(弄:山;厚:米,盼望年年稻米丰收)(2)Macaiz,意为“马介”(马:来;介:财富,指盼望财源滚滚)(3)Sakang,意为“沙安”(沙:春;安:厌烦,意为“春米春烦了”,用夸张的口吻说明地方的自然地理环境优渥)(4)表达壮族人民精神愿望、对国泰民安美好憧憬:地名中带有“安、隆、兴、泰、平”等字眼,大多都是以汉文化思维方式起名,大部分没有壮音与壮文,例如“太平、和平街”、“太平圩”、“太平镇”、“平安村”、“太平村”、“新平村”、“民安村”、“国泰街”等地名4。
以上罗列的7种壮语区地名种类只是全部壮语地名的冰峰一角,若细分可分为几十种,但以地理地象为基础命名的达到全部地名的百分之八十,可见壮语地名与地理因素密切相关,这也充分体现了壮语区地名的多元化与丰富性。
二、壮语区地名的语言特点
壮语区地名有鲜明的语序特点,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壮语可分为南壮与北壮。大新、德保、田阳等乡镇一般为南壮分布区,而上林、武鸣一带为主要北壮区。壮语地名命名不仅在语法上有自身的鲜明特点,在语言系统上也独树一帜。壮语地名的主要结构为:主—谓—宾—补,除了作为定语的量词要放在中心词的前面,其他词类作定语成分时要放在中心词的后面,例如“板怀”一词,“板”(村)作为中心词,其位置在作为限定词成分的“怀”(指水牛)之前。但也有极少数的例外,例如“念八”这一水域类地名,“八”即指八条,是量词,作定语时要放到中心词“念”(即“溪水”)的后面。 壮语地名也体现了汉状语语言对应的复杂性。由于壮语的一音多意、异词同意等情况,使得汉语与壮语意义不能很鲜明清晰的一一对应,造成壮语地名一地多名、汉译困难的情况。例如在南丹县就有“懂”、“洞”、“聋”、“红”、“拥”、“懂”、“东”等二十多种汉译写形式来表达山弄这一通名。
从壮语地名命名的词汇系统来看,分为通名和专名这两个地名学概念。如“南宁市”中的“市”是通名,“南宁”是专名。从含义的角度上,通名要能明确表明某种地理实体,从结构上说,大部分能替换或单独使用,如naz表明的地理实体指“水田”,能单说,例如“你也来种水田吗?”这句话用壮文表示为“mwngz caemh daeug ndaem naz?”;也能替换成不同专名组成的同类地名,如“良”(Nazrengh),专名为“良”(rengh,指“旱地”)。
可见,壮语区地名有着本民族壮语言的语序语法特点,与汉语也有一定关联,壮语也有着自身词汇系统,充分体现了壮语区地名的鲜明特点。
三、壮语地名的文化特点与作用
壮语区地名保留了民族特色传统文化,对壮族文化起到宣传和保护作用。例如以绣球之乡闻名于世的靖西县旧州,作为其著名景点之一的叫喊岩,景点名字就是以壮语为根本来取名,“叫”指山坳,“喊”指鹅,同时也有着丰富的民族历史故事内涵,因景点位置位于山坳,有一老妇人在山坳捡到可化为仙鹅的鹅蛋,因此取名为“叫喊”。这特色鲜明的地名引起了很多游客的兴趣,慕名而来,当地壮族文化也因此成为焦点。
壮语区地名通常经过历史的传承,因此有着强稳定性,有着丰富的民族历史文化底蕴,即使在民族大融合的不断推进,各个民族地区相互影响下,壮语地名中一大部分的古壮语内容都亘古不变的被保留了下来,并影响著其他地区民族,有着民族贡献,如广西中属于汉族地区的梧州、玉林、钦州等地,广西南宁壮族区地名喜用“古”、“板”、“那”作为地名开头,在梧州、钦州、梧州地区地名也是如此,例如玉林区的“那历”,钦州的“那宽”、“那浪”等,在广西中南部地区地名以此作为通名的也有很多。
除了在精神文化方面的作用,壮语区地名在对壮民族的军事、经济等方面也起着不可估量的社会功用。在军事方面,鉴于壮语区地名对地貌有着极强的地理特点概括性,让人浅明易懂,当军队看到类似“二塘”、“头塘”等地名时,可以判断出该地水源充足,雨水丰沛,不用担心军中缺水;带有“弄广”等字眼的地名,便可推测此地有宽大的山鼻,可判断军队里程,根据地形安排军队战役;地名中带有”岜务”、“伏满”、“平莫”等字眼的壮语区地名,其中“务”、“莫”、“付”均意为雾,便可推测此地水汽丰盈,多雾气缭绕,军队可以根据此气象特点进行军队战役部署;“诺”指星辰、银河之意,因此带有“诺”等字眼的地名,一般天空少云,天气晴朗,阳光充足,较炎热,空气清新,在夜晚可以看到繁星点点。在经济方面,当地居民可以根据地名,事先对此地方的地貌特点、气象特点、雨水情况、土地情况有一个预判,因地制宜,有的种植合适的庄稼,提高产量;有的大力发展小农经济,自给自足;也可挖掘当地的矿物、矿石、铁、钢等资源,发展民族工业。
壮语区地名,反映着壮族人民的生活、生产,在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对广西省内与省外地区的民族影响、对壮民族经济与军事的作用等方面都潜移默化地发挥了重大功用,是探究壮语与壮族文化起源、演变、发展的”活化石”,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与学术价值。
参考文献
[1]覃凤余.壮语地名中壮语与汉语:壮语地名的语言文化研究之四【J】.广西民族研究,2006(3)
[2]杨奔.壮语地名文化诠释【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5(1)
[3]论“圩”的壮语解读【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
[4]张声震.广西地名选集【M】.广西民族出版社,1988.
【作者简介】:
颜佳宁,女,汉族,广东佛山人,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本科生在读;
李文波,女,壮族,广西象州人,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化语言学;
梁秋雪,女,壮族,广西南宁人,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本科生在读;
本论文为广西区大创项目“广西壮语地名文化内涵研究:以广西南宁壮语地区为例”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013638060
指导教师、通讯作者李文波,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教师,副教授
成员:梁秋雪,梁子华,颜佳宁,玉雯华,罗小倩,为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8级2班学生。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