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中,教师不能当演员,学生当观众;而应是教师当导演,学生当演员,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达到爱学数学、会学数学、会用数学之目的。
【关键词】自主 问题 探究 联系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145-02
重温《数学课程标准》,联想到平时教学中经常遇到的“懂而不会”现象,使我感受到教学仅仅满足与有趣是不够的,要设法使学生真正的参与到教学之中发挥主体作用。下面结合余弦定理的教学谈几点自己的感受:
一、利用好学生的最近发现区,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在数学定理的引入、证明、还是例题分析中,都要讲究创设情境,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的:“如果不想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懂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病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教学中应该特别鼓励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技能、方法、思想的过程中发现和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加以研究。李政道曾说:“学习怎样提问题,这才是学问”。在进行余弦定理教学时学生刚刚学完正弦定理,已经有了解决三角形问题的一点经验,引导学生自己去提出下一步要讨论的问题,靠数学内在的因素吸引学生。我曾利用下表开展学生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将主动权交给学生。
对于已知三角时的情况,通过学生画相似三角形很容易就明白了。剩下的问题就是要解决的,先讨论其中之一“已知两边a、b及夹角C求第三边c?”。
二、在论证数学结论的过程中让学生要参与探究、讨论,体会数学联系、提高对数学整体的认识
回想2011年陕西省高考中数学有一题是“叙述并证明余弦定理”,而当年相当多的考生答的并不理想。构建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界信息,而是主动地依据先前的认识结构,有选择的知觉和接受外界信息。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事物的意义。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只能靠学习者基于自身的经验背景,通过新旧知识经验的反复、双向的相互作用而建构。因此,在余弦定理的生成过程中,应舍得花时间,给学生留点思考、联想、困惑的机会,深入讨论一番。《数学课程标准》提到,教学中应注意沟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通过类比、联想、知识的迁移和应用等方式,使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进一步理解数学的本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一些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要贯穿高中数学教学的始终,帮助学生逐步加深理解。要注重向量与几何的联系,数与形的联系。教育家叶圣陶认为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唯有让他们自己去尝试;无论成功与否,尝试都比不尝试有益得多;其故就在运用了一番心力,那一番心力是一辈子要运用的,除非不要读书”。在余弦定理证明的过程中,教师应发挥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的作用,放手让学生去证明、去尝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特长,从不同的角度、层次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必要时给予指导。证明余弦定理的关键是表示边c,那么让学生联想有些什么办法可以表示线段长呢?(1)由于学习正弦定理时,教材用了向量法,有些学生会首先想到能否也用向量证,查看学生能否用向量差的几何意义来表示,能否用向量模与数量积的关系来变形;(2)若有些学生想到用勾股定理,查看能否作出辅助线将一般三角形化为直角三角形,能否按三角形类型分类讨论;(3)若有些学生想到数形结合,查看能否建立坐标系,能否写出点的坐标,能否利用两点距离公式。这样,学生不但学会了证明“余弦定理”,而且还学会了联想,体会到了各种证法的共性——转化思想,开拓了学生思维,获得了综合运用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经验。
三、教学要课内外结合,通过实例揭示数学本质、打好基础发展能力
教学中除要有激情、民主、和谐,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学生的表现能及时给予鼓励,使学生喜欢上数学课。例题应少而精,多留点时间生成定理,使学生真正理解实质,教学中还应结合实际加强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余弦定理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数学教学应使学生爱学数学、会学数学、会用数学。《数学必修5》(北师大版)在正弦定理一节中有一例题“台风中心位于某市正东方向300km处,正以每小时40km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动,距离台风中心250km范围内将会受其影响。如果台风风速不变,那么该市从何时起要遭受台风影响?这种影响持续多长时间?”。此题不但能用正弦定理解,而且用余弦定理解更简便,利用距离与时间的关系,进而求得所需时间,可以使学生体会正、余弦定理在应用上的异同,从而揭示余弦定理反映的是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体现了方程思想,需要时用它可以列出方程来求解,使学生感受了余弦定理的实用价值,增强了数学的应用意识,提高了实践能力。
因此,数学教学活动中对学生不能只限于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而应让学生真正深入课堂中,发挥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的作用,加强学生的有效参与,实现“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功能,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邱学华.尝试教学研究50年[J].课程·教材·教法,2013(4).
【关键词】自主 问题 探究 联系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145-02
重温《数学课程标准》,联想到平时教学中经常遇到的“懂而不会”现象,使我感受到教学仅仅满足与有趣是不够的,要设法使学生真正的参与到教学之中发挥主体作用。下面结合余弦定理的教学谈几点自己的感受:
一、利用好学生的最近发现区,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在数学定理的引入、证明、还是例题分析中,都要讲究创设情境,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的:“如果不想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懂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病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教学中应该特别鼓励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技能、方法、思想的过程中发现和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加以研究。李政道曾说:“学习怎样提问题,这才是学问”。在进行余弦定理教学时学生刚刚学完正弦定理,已经有了解决三角形问题的一点经验,引导学生自己去提出下一步要讨论的问题,靠数学内在的因素吸引学生。我曾利用下表开展学生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将主动权交给学生。
对于已知三角时的情况,通过学生画相似三角形很容易就明白了。剩下的问题就是要解决的,先讨论其中之一“已知两边a、b及夹角C求第三边c?”。
二、在论证数学结论的过程中让学生要参与探究、讨论,体会数学联系、提高对数学整体的认识
回想2011年陕西省高考中数学有一题是“叙述并证明余弦定理”,而当年相当多的考生答的并不理想。构建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界信息,而是主动地依据先前的认识结构,有选择的知觉和接受外界信息。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事物的意义。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只能靠学习者基于自身的经验背景,通过新旧知识经验的反复、双向的相互作用而建构。因此,在余弦定理的生成过程中,应舍得花时间,给学生留点思考、联想、困惑的机会,深入讨论一番。《数学课程标准》提到,教学中应注意沟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通过类比、联想、知识的迁移和应用等方式,使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进一步理解数学的本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一些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要贯穿高中数学教学的始终,帮助学生逐步加深理解。要注重向量与几何的联系,数与形的联系。教育家叶圣陶认为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唯有让他们自己去尝试;无论成功与否,尝试都比不尝试有益得多;其故就在运用了一番心力,那一番心力是一辈子要运用的,除非不要读书”。在余弦定理证明的过程中,教师应发挥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的作用,放手让学生去证明、去尝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特长,从不同的角度、层次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必要时给予指导。证明余弦定理的关键是表示边c,那么让学生联想有些什么办法可以表示线段长呢?(1)由于学习正弦定理时,教材用了向量法,有些学生会首先想到能否也用向量证,查看学生能否用向量差的几何意义来表示,能否用向量模与数量积的关系来变形;(2)若有些学生想到用勾股定理,查看能否作出辅助线将一般三角形化为直角三角形,能否按三角形类型分类讨论;(3)若有些学生想到数形结合,查看能否建立坐标系,能否写出点的坐标,能否利用两点距离公式。这样,学生不但学会了证明“余弦定理”,而且还学会了联想,体会到了各种证法的共性——转化思想,开拓了学生思维,获得了综合运用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经验。
三、教学要课内外结合,通过实例揭示数学本质、打好基础发展能力
教学中除要有激情、民主、和谐,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学生的表现能及时给予鼓励,使学生喜欢上数学课。例题应少而精,多留点时间生成定理,使学生真正理解实质,教学中还应结合实际加强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余弦定理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数学教学应使学生爱学数学、会学数学、会用数学。《数学必修5》(北师大版)在正弦定理一节中有一例题“台风中心位于某市正东方向300km处,正以每小时40km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动,距离台风中心250km范围内将会受其影响。如果台风风速不变,那么该市从何时起要遭受台风影响?这种影响持续多长时间?”。此题不但能用正弦定理解,而且用余弦定理解更简便,利用距离与时间的关系,进而求得所需时间,可以使学生体会正、余弦定理在应用上的异同,从而揭示余弦定理反映的是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体现了方程思想,需要时用它可以列出方程来求解,使学生感受了余弦定理的实用价值,增强了数学的应用意识,提高了实践能力。
因此,数学教学活动中对学生不能只限于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而应让学生真正深入课堂中,发挥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的作用,加强学生的有效参与,实现“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功能,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邱学华.尝试教学研究50年[J].课程·教材·教法,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