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在何处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re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97-01
  “Beauty”是关于女性社会地位的一篇论说文,带有民主、政治色彩。但这丝毫无损于本文之美,反而使文章增色不少。其文针砭时弊、论述深刻、文笔流畅、角度新颖,其文就如其标题一样美,是一篇美文——结构美、语言美。
  一、长短句及词的妙用
  一般来说,中文宜长句,“短小精焊”,不带任何修饰语却犹如奇石怪峰,“直达明快”(秦秀白.2002)而富有气势;而英语宜长,使文章浑然一体,如汩汩清泉,涓涓长流,顺势而下,涌向江河湖海。而本文一反常规,短句、长句兼而有之。该短则短,该长则长,短句简洁干练,一锤定音;长句则思远悠长,令人回味无穷,妙不可言。
  1.短句及其词的妙用。
  比如首句:“For the Greeks, beauty was a virtue: a kind of excellence.” 结构简单,起到了明白易懂,生动活波,干脆利落的表达效果, 还富于节奏感。另一方面,用介词“For”引出“主系表”这一简单的语法结构,把“Beauty”的内涵说的深刻而富有哲理,不拖泥带水而另人发省。这也正好体现了古希腊人审美情趣,也给下文援引Socrates 的故事,设下伏笔。“Beauty、Beauty virtue、excellence”都是极美而清新的字眼,是“善”的具体的“文字形象”;读来也很有韵律感——“Beauty”一长送气,“virtue”一短送气,“excellence”一长送气,轻而雅,清而和,淡而庄。把“美即善”这样的千古唱词,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从形式上都表现的酣畅淋漓。可谓凝炼生命之精华,锻造人生之真理。
  又比如说“They may have resisted Socrates’ lesson, We do not .” 第一句本已很简明了,之后又跟了一个省略句,“它结构紧凑,表意突出,收到了言简意赅的强烈修辞效果”。另外,作者说 “we do not.” 而不说 “We don’t.”无论从韵律上还是从形式上看,前者优于后者。“ We don’t.” 读来短促,似乎还有下文,给人不知何去何从之感。而“we do not.” 读来可把自然拉长一些,“we—do—not—.”送气悠长,起到了强调作用。言外之意,今人是决不会反对Socrates的。与此相反,后文有一短句 “Damned if they do—women are. And damned if they don’t.” 这里却不能用“do not”因为这里主要强调的是无论“怀疑与否,同样糟糕”,所以需要一个省略短句来加强语气,使读者读来有一种一字千均,铿锵有力之感 “don’t”恰好充担了这样一个角色。 如用“do not”反而拖沓,使语言苍白而没有力度感了。
  还比如说“A beautiful woman, we say in English. But a handsome man.”也是典型的简单句和省略句的结合。还有“Nothing less than perfection will do.” 写出了女性由于受世俗审美观的影响而对美近乎苛刻的追求,大有“不达完美不罢休”的架势。“To preen, for a woman, can never be just a pleasure. It is also a duty. It is her work.” 简单易懂,却也发人深思,“打扮漂亮,对于女性从来就不仅是乐事,还是责任,更是她的工作。”语言含蓄,却带着辛辣的讽刺。把世俗之恶批驳的大快人心。
  像这样的句子在文中很多,再如“In men, good looks is a whole, something taken in at a glance.” “The privileges of beauty are immense.” “…beauty is a form of power. And deservedly so.” “It is a power that negates itself.” “It is a crude trap, and it has worked for too long.”它们就像跳跃的音符散布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优美而含蓄,简洁而深刻。
  2.长句及其词的妙用。
  “长句结构复杂,容量大,可以表达复杂思想,叙事具体,说理严密”。也使文章多了几分华丽,读了让人有荡气回肠之感。
  “If it did occur to the Greeks to distinguish between a person’s “inside ” and “outside”, they still expected that inner beauty would be matched by beauty of the other kind.”便是一例. 由If 引出一条件状语从句If it did occur…写出了古希腊人对 “心灵美”和“外在美”的审美价值观。尤其是下文的两个长句更是把Socrates和他disciples的描写的惟妙惟肖. 不信请看: “The young Athenians who①gathered around Socrates found it ⑤quite paradoxical that ②their hero was so intelligent, so brave, so honorable, so deductive—and so ugly⑥One of Socrates’ main pedagogical acts was to be ugly and ③teach those innocent, no doubt splendid?鄄looking disciples of his how ④full of paradoxes life really was.”此处,句子结构复杂,兼用定语从句(由who①引导)、宾语从句②、并列句③、感叹句④,还有形式宾语⑤的应用都是很恰切的,而且使文章连贯流畅,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余音袅袅,不绝于耳。”   文章还用了如上例中出现的so…so… 结构, 一连几个形容词把“苏翁”的智慧与伟大,刻画的让人肃然起敬。“…so intelligent, so brave, so honorable, so deductive—and so ugly.”用四个“so”加强了语气,其所修饰的破折号前的四个形容词层层递进,到了“so deductive”形成一颠峰,既而一个破折号 “——”陡然下降,转而说“and so ugly”,与前面的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主题。这一起一浮与后文联系起来,就把“苏翁”的光辉形象刻画到了家——位睿智、诙谐、幽默、魅力四射的哲学家跃然之上。另外,“and so ugly”这陡然一降反而使“苏翁”显得十分的可爱;也许正是的 “so ugly”才使“苏翁”的“disciples”及后世的人们对他更加景仰,是他让人们明白这个世界真真实实的矛盾性,其实矛盾也是一种美。
  再如:“One could hardly ask for more important evidence of the dangers of considering persons as split between what is inside and what is outside than that interminable half?鄄comic half?鄄tragic tale, the oppression of women.”一口气读来的确能感到女性为美而所承受的“oppression”。接着一个疑问副词“how”引出一长句(How easy it is to start off by defining women as caretakers of their surfaces, and then to…),感叹世俗对女性美的求全责备,讽刺世俗对审美之扭曲。然后“It is a crude trap, and it has worked for too long…”显得有点无奈。文章长句还用了“it”作形式主语和起强调作用,(“it was principally the influence of…”“It does not need to…”)还用动名词、分词、被动语态,增加了文章的客观性和说服力。
  总之,长短句互为补充,或则言简意赅,一锤定音;或则荡气回肠,一泻千里;或说理简明扼要,论述深刻;或则容量充实丰满,具体生动。
  二、结构美
  第一句开门见山引出古希腊认对美之内涵的理解,并以苏格拉底与学生的故事来加以说明:生命美的真谛所在。文章每段都有一个中心句言简意赅的叙述了对美不同角度的赏析。如“but we are actually surprised when someone who is beautiful is also intelligent,talented,good.”…(例证见李观仪《新编英语教程》第七课)每段一句层层递进,把矛盾推向极端而后指出走出这种的出路何在。总体来说,文章以总分总的结构模式来展开论述的,思路清晰,矛盾突出,论证切中要害,入木三分;佐以例证分析,语言自然而深刻,鞭辟入里。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美文。
  参考文献:
  [1]李观仪.《新编英语教程》.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2]秦秀白.《英语语体和文体要略》.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06-01  幼儿教育处于基础教育的最前沿,是关系人生之本、教育之本、民族之本的教育。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对于农村幼儿智力启蒙和人格完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城镇化进程中有利于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
期刊
【摘要】铁既是生活中的常见物质,又是高考中的热点。铁在电化学选择题元素推断题化学实验题基本理论题中都有所体现。  【关键词】选择 填空 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168-01  铁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金属,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化学源于生活,又指导生活,因此在高考中铁及其化合物历来是历届各省市高考命题载体,其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47-02  本学期,我是第一次接触北师大版的教材。在使用过程中,我有一个最突出的感受便是:  教材通过”主题单元”把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做人,紧密结合起来,让孩子们感到学习就像生活一样。所设计的语文学习內容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启发性。它为开发各地区语文课程资源提供了可能,为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供了条
期刊
【摘要】社会德育环境是个体道德意识和行为形成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个体品德的变化与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社会德育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从而整合社会、学校、家庭的大德育环境,使它们根据自身的特点共同发挥正面作用,对个体品德教育将产生良好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个体品德 品德教育 德育环境 整合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77-01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78-01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认识全来源于活动”。这句话是说儿童天性好玩,生性好动,可以说喜欢活动是儿童的天性。
期刊
【摘要】作文修改一直弊病很多,为了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笔者采取了集体辅导修改式、书面辅导修改式、自我服务修改式、小组循环修改式、门诊服务修改式等多种习作修改的新模式,让学生养成了修改习作的习惯,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习作的能力。  【关键词】作文 修改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93-01  作文的修改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95-01  教学参考书给一篇作文的授课时间是两课时,第一课指导学生写作文,第二课让学生打草稿、修改草稿、誊写作文。以后,基本就是老师的事了:或详或略地批阅。也有善于创新的老师挤时间,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互改作文。究竟写得怎么样,要等到学生又一次誊写作文时才知。学生看一下作文等级,再欣赏一遍老师或“小老
期刊
【摘要】生活,永远是语文的源头活水。只有真正的贴近生活,让生活“原汁原味”地从学生的笔端流淌出来,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而要做到这点,教师就必须创设一定的情景,帮助学生寻找作文的源头活水,找到作文教学切实有效的途径。“让作文教学生活化”就是作文教学切实有效的途径之一,具体来说可以从编排课本剧再现生活情境,尝试实践体验生活,扎实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走进大自然观察,捕捉生活中令人心灵颤动的细小的生活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87-02  小学生作文难,已成广大教师、学生、家长面临的语文教育中的头等大事,以至于不少报刊都展开了这项讨论,可以说,这个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大家形象地把小学“作文难”现象称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我们做语文教师的在习作教学中所持的评价观对学生的习作水平产生了哪些影响,是否有利于小学生习作水
期刊
【摘要】本文从言传身教、谈话艺术、班级文化、意识培养、学校与家庭教育等五方面论述了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班主任应率先垂范、情感融入、心灵感化,坚持细节入手抓班级管理,以活动为载体,积极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从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  【关键词】班主任 德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