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能力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是活动顺利完成的最重要的内在因素,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日益改革,培养具有综合实力和创新能力的青年教师已成为当前高校发展的重中之重,本文试从影响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内在要素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院校 青年教师 教学能力 途径构建
目前,人才的流失成为了当前我们国家高职院校中一个眼睁睁的事实。而外流人才中,高职青年骨干教师的流失的影响更为显著,因为他们的流失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教育的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另一方面,人才流失对其他在职教师产生一种离心感,很多人也容易迫于这种形势而纷纷选择外流。因此,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在我国社会各领域发挥着越来越举足轻重的作用。人才需要的培养需要强大的师资力量支持。由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特殊性,在我国高职教育的师资力量中,青年教师占了相当高的比重。在高职院校教师管理中,根据具体情况、运用相应的管理方法,实施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加强教学能力的培养,调动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挖掘教师的智慧和热情,是教育管理者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意义
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队伍对于未来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如何根据青年教师的成长规律,造就一支思想道德高尚、专业理论扎实、实践技能突出、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促进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是当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青年教师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希望,是高职教育未来的中坚力量。但是,由于具有初级职称的年轻教师多是大学毕业后直接来高职任教的,因此,他们可能缺少一些必要的教学方法、教学艺术和教学经验,在专业学科方面可能还缺乏必要的一线工作经验,在班级的管理、指导和协调方面缺少一些宏观掌控的能力,他们的职业操守及教育科研水平更是亟待提高。他们能否胜任自己的教学岗位是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現实问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胜任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水平,影响着他们的思想意识,并可能影响其人生观和价值观取向,对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加大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提升青年教师的胜任力已经成为目前高职院校迫在眉睫的任务[1]。
二、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特征
1.来源渠道过多过乱,职称结构欠缺合理性
在中国,高职院校相比起普通的本科院校来看,它的发展进程很简单,历史也是相当的短暂。因此,相比起普通高校来说,高职院校的文化底蕴与学术技术水平就要差很多。在我国,高职院校青年教师队伍来源主要是两个方向:即一部分是从其他高校或者中职学校聘来的资深教师,一部分是从企业聘来的,一部分是招聘的高校应届毕业生,其中高校应届生占了多数。这种现状就直接导致了职称结构不合理的存在。占少数的资深教师都是从外校聘请回来的他们的职称都是原有的,并不属于高职院校教师类;而占多数的高校应届毕业生大多又只有初级职称,这就形成了初、中、高级职称递减的格局,不符合“中间大、两头小”的原则。
2.知识结构老化,不适应新形势、新专业的要求
在我国,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是伴随着我国的教育事业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在信息化社会的灵敏时代,人才的要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一的需求和要求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目前存在的一种现状就是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都是从普通高校出来的,出来后往往又不注重学习,其知识结构仍然是以前的结构,这时己经是老化的知识结构了,往往都是理论很厉害很过硬而实践却一定都不行的落后知识分子,这种情况根本都没有办法对付知识时代的要求。
3.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够,“双师型”教师不足
我国的高职青年教师之所以不专业,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我国没有意识到专门培养高职青年教师的重要性。从一开始,就存在非专业与非职业化的特点。而且这些教师来源很杂很乱,有很多不同层面的。其中主要是集中在一般的普通高校、还有中职院校、甚至还有企业的。这种非专业化的组建模式使得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很必然的就成为了非专业化和非职业化的代名词,同时,高职院校最突出的实践实训教育要求的“双师型”教师也严重缺乏,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过低,根本都没有办法去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他们的要求。其中高职院校教师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才能称之为“双师型”教师:
(1)同时具备要求的教学水平与职业道德;
(2)较高的职业基本素质;
(3)较高的经济素质;
(4)较强的社交能力。
(5)较高的管理能力。
(6)一定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4.教师培训缺乏,培训投入和力度都过低
在我国,因为其非专业化和非职业化的特性的存在,高职青年教师就很难直接上岗。上岗之前的转岗培训和在职培训就成了他们的一门必修课,这也是对他们的基本的要求。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大部分的高职院校都将教师培训工作提上了日程,可是最终效果却不见好。因为虽然很多高校都着手去做这件事情了,但从整体上看,其投入过低,加之培训的力度很小,往往都是非专业化,这一系列的原因使得教师的结构与水平仍然难以发生彻底性的变化,仍然无法满足时代经济发展的需求。
三、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途径
1. 继续教育
对青年教师的教育和培养是系统的持续的过程培养。高职院校要更新观念,采取留人——育人——立人的策略,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首先为青年教师提供个体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构建良好的环境氛围。其次,高职院校要明确青年教师从大学毕业发展成为一名骨干或优秀教师需要经过三个阶段,即基础性培养阶段、成就性培养阶段、发展性培养阶段。所以,应循序渐进,逐步发展,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青年教师,提高对青年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2]。 2.双师培养
高职教师大多来自高等院校,缺乏行业职业技术岗位实践经验,专业技能不熟练,不了解单位的实际用人需求,如不加强其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必然导致其培养的学生上岗适应能力差,难以满足市场及行业的需求。建立一支教学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培养高职院校教师成为一名成熟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成为一名行业技术专家,是专业建设的关键任务。“双师型”教师必须有职业经历,具有技师(工程师)的实践技能,能够及时掌握企业信息,掌握行业发展动态和行业最新技术,熟悉和精通相应专业的技术和业务。如果没有企业的参与和支持,高职教师很难达到“双师型”标准,因此通过校企合作来促进高职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是十分必要的[3]。
3.实践提升
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养成,它不是单方面就能形成的,而是学问、师德实践立体结合的结晶。需要青年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完善自我,逐步提高。当今,在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突飞猛进的时代,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能力自然成为青年老师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高校教学集知识的传播、创造与应用于一身,高校学科本身具有抽象性、严谨性、应用的广泛性以及辩证性等特征,其教学形式也不同于其他学科,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在创新教育的大背景下,高校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要教会思维方式,把学术形态转换为教育形态,更重要的是加强做人的教育,学习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体现教书育人的目的。青年教师要丰富和改善教与学的方式,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通过观察、操作、归纳、反思等活动,理解和掌握知识,发展思维能力。所有这些教学活动的实施与完成,都要求青年教师具有相应的教学理论知识,把“教学内容”和“教育目的”融为一体,使知识真正具有“可教性”“可行性”。
4. 激励机制
不同的评价与考核体系为教师发展提供不同导向,目前大多高校考核呈现出明显偏向科研的倾向,导致高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针对此种现象,高校应制定合理的教学考核计划,增强教学在考核中的比例,奖励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从而正确引导教师合理分配教学、科研的时间和精力,并鼓励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对于教学的考核,还应突出教学质量与教学创新,鼓励教师在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的创新。除学校或专家组的评价外,还应注重学生评价,通过学生评价调动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积极性,帮助教师制定自身发展目标与改善教学效果[4]。
5.自我管理
在目前这种状态下,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既不能靠高校的继续教育制度,也不能靠高校的教学研究制度。主要靠教师自身,教师要想得到专业发展,就要提升自身的素质,特别是青年教师,要完成从新手到胜任,再到专家型的教师的转换,就要加强自身的学习,把提高自身的教学研究能力作为一个突破口,使其从起步开始,就将学生者、实践者、研究者集于一身,这样可大大缩短适应工作的时间,提前进入胜任阶段,并向专家型教师发展。在自我教研中,教师就是研究者,简单地说,就是在教学中开展自己的研究,发表自己的看法,解决自己的问题,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5]。
[参考文献]
[1]李红.高职青年教师理论胜任力及其校本培养方式[J]职业教育研究,2011,4:76-77.
[2]任永辉.论青年教师的继续教育[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13-15.
[3]李海涛.如何在校企合作中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J]职教论坛,2011,29:80-81.
[4]周媛媛.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结构与优化浅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1,7:146-148.
[5]王书臣.高等数学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认识与实践[J]继续教育研究,2011,8:85-86.
(作者單位: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南京)
[关键词]高职院校 青年教师 教学能力 途径构建
目前,人才的流失成为了当前我们国家高职院校中一个眼睁睁的事实。而外流人才中,高职青年骨干教师的流失的影响更为显著,因为他们的流失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教育的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另一方面,人才流失对其他在职教师产生一种离心感,很多人也容易迫于这种形势而纷纷选择外流。因此,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在我国社会各领域发挥着越来越举足轻重的作用。人才需要的培养需要强大的师资力量支持。由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特殊性,在我国高职教育的师资力量中,青年教师占了相当高的比重。在高职院校教师管理中,根据具体情况、运用相应的管理方法,实施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加强教学能力的培养,调动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挖掘教师的智慧和热情,是教育管理者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意义
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队伍对于未来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如何根据青年教师的成长规律,造就一支思想道德高尚、专业理论扎实、实践技能突出、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促进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是当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青年教师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希望,是高职教育未来的中坚力量。但是,由于具有初级职称的年轻教师多是大学毕业后直接来高职任教的,因此,他们可能缺少一些必要的教学方法、教学艺术和教学经验,在专业学科方面可能还缺乏必要的一线工作经验,在班级的管理、指导和协调方面缺少一些宏观掌控的能力,他们的职业操守及教育科研水平更是亟待提高。他们能否胜任自己的教学岗位是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現实问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胜任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水平,影响着他们的思想意识,并可能影响其人生观和价值观取向,对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加大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提升青年教师的胜任力已经成为目前高职院校迫在眉睫的任务[1]。
二、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特征
1.来源渠道过多过乱,职称结构欠缺合理性
在中国,高职院校相比起普通的本科院校来看,它的发展进程很简单,历史也是相当的短暂。因此,相比起普通高校来说,高职院校的文化底蕴与学术技术水平就要差很多。在我国,高职院校青年教师队伍来源主要是两个方向:即一部分是从其他高校或者中职学校聘来的资深教师,一部分是从企业聘来的,一部分是招聘的高校应届毕业生,其中高校应届生占了多数。这种现状就直接导致了职称结构不合理的存在。占少数的资深教师都是从外校聘请回来的他们的职称都是原有的,并不属于高职院校教师类;而占多数的高校应届毕业生大多又只有初级职称,这就形成了初、中、高级职称递减的格局,不符合“中间大、两头小”的原则。
2.知识结构老化,不适应新形势、新专业的要求
在我国,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是伴随着我国的教育事业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在信息化社会的灵敏时代,人才的要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一的需求和要求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目前存在的一种现状就是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都是从普通高校出来的,出来后往往又不注重学习,其知识结构仍然是以前的结构,这时己经是老化的知识结构了,往往都是理论很厉害很过硬而实践却一定都不行的落后知识分子,这种情况根本都没有办法对付知识时代的要求。
3.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够,“双师型”教师不足
我国的高职青年教师之所以不专业,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我国没有意识到专门培养高职青年教师的重要性。从一开始,就存在非专业与非职业化的特点。而且这些教师来源很杂很乱,有很多不同层面的。其中主要是集中在一般的普通高校、还有中职院校、甚至还有企业的。这种非专业化的组建模式使得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很必然的就成为了非专业化和非职业化的代名词,同时,高职院校最突出的实践实训教育要求的“双师型”教师也严重缺乏,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过低,根本都没有办法去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他们的要求。其中高职院校教师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才能称之为“双师型”教师:
(1)同时具备要求的教学水平与职业道德;
(2)较高的职业基本素质;
(3)较高的经济素质;
(4)较强的社交能力。
(5)较高的管理能力。
(6)一定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4.教师培训缺乏,培训投入和力度都过低
在我国,因为其非专业化和非职业化的特性的存在,高职青年教师就很难直接上岗。上岗之前的转岗培训和在职培训就成了他们的一门必修课,这也是对他们的基本的要求。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大部分的高职院校都将教师培训工作提上了日程,可是最终效果却不见好。因为虽然很多高校都着手去做这件事情了,但从整体上看,其投入过低,加之培训的力度很小,往往都是非专业化,这一系列的原因使得教师的结构与水平仍然难以发生彻底性的变化,仍然无法满足时代经济发展的需求。
三、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途径
1. 继续教育
对青年教师的教育和培养是系统的持续的过程培养。高职院校要更新观念,采取留人——育人——立人的策略,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首先为青年教师提供个体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构建良好的环境氛围。其次,高职院校要明确青年教师从大学毕业发展成为一名骨干或优秀教师需要经过三个阶段,即基础性培养阶段、成就性培养阶段、发展性培养阶段。所以,应循序渐进,逐步发展,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青年教师,提高对青年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2]。 2.双师培养
高职教师大多来自高等院校,缺乏行业职业技术岗位实践经验,专业技能不熟练,不了解单位的实际用人需求,如不加强其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必然导致其培养的学生上岗适应能力差,难以满足市场及行业的需求。建立一支教学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培养高职院校教师成为一名成熟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成为一名行业技术专家,是专业建设的关键任务。“双师型”教师必须有职业经历,具有技师(工程师)的实践技能,能够及时掌握企业信息,掌握行业发展动态和行业最新技术,熟悉和精通相应专业的技术和业务。如果没有企业的参与和支持,高职教师很难达到“双师型”标准,因此通过校企合作来促进高职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是十分必要的[3]。
3.实践提升
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养成,它不是单方面就能形成的,而是学问、师德实践立体结合的结晶。需要青年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完善自我,逐步提高。当今,在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突飞猛进的时代,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能力自然成为青年老师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高校教学集知识的传播、创造与应用于一身,高校学科本身具有抽象性、严谨性、应用的广泛性以及辩证性等特征,其教学形式也不同于其他学科,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在创新教育的大背景下,高校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要教会思维方式,把学术形态转换为教育形态,更重要的是加强做人的教育,学习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体现教书育人的目的。青年教师要丰富和改善教与学的方式,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通过观察、操作、归纳、反思等活动,理解和掌握知识,发展思维能力。所有这些教学活动的实施与完成,都要求青年教师具有相应的教学理论知识,把“教学内容”和“教育目的”融为一体,使知识真正具有“可教性”“可行性”。
4. 激励机制
不同的评价与考核体系为教师发展提供不同导向,目前大多高校考核呈现出明显偏向科研的倾向,导致高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针对此种现象,高校应制定合理的教学考核计划,增强教学在考核中的比例,奖励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从而正确引导教师合理分配教学、科研的时间和精力,并鼓励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对于教学的考核,还应突出教学质量与教学创新,鼓励教师在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的创新。除学校或专家组的评价外,还应注重学生评价,通过学生评价调动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积极性,帮助教师制定自身发展目标与改善教学效果[4]。
5.自我管理
在目前这种状态下,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既不能靠高校的继续教育制度,也不能靠高校的教学研究制度。主要靠教师自身,教师要想得到专业发展,就要提升自身的素质,特别是青年教师,要完成从新手到胜任,再到专家型的教师的转换,就要加强自身的学习,把提高自身的教学研究能力作为一个突破口,使其从起步开始,就将学生者、实践者、研究者集于一身,这样可大大缩短适应工作的时间,提前进入胜任阶段,并向专家型教师发展。在自我教研中,教师就是研究者,简单地说,就是在教学中开展自己的研究,发表自己的看法,解决自己的问题,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5]。
[参考文献]
[1]李红.高职青年教师理论胜任力及其校本培养方式[J]职业教育研究,2011,4:76-77.
[2]任永辉.论青年教师的继续教育[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13-15.
[3]李海涛.如何在校企合作中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J]职教论坛,2011,29:80-81.
[4]周媛媛.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结构与优化浅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1,7:146-148.
[5]王书臣.高等数学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认识与实践[J]继续教育研究,2011,8:85-86.
(作者單位: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