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形象更加突出,因此我们需要更多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型人才,大学的扩招恰好解决了这一问题。大学扩招增加了专业人才、提高了全民文化水平,而我国现行的应试教育却越来越成为制约人才成长的瓶颈,教师一味地关注升学率而忽视了对学生专业素质的教育,致使专业人才的专业素质有所下降。虽然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增多,但全民的文化水平并不等于一个社会文明的水平,因此发展素质教育的呼声更加强烈。本文将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进行了一系列对比,并结合所在宁夏地区的实际情况以及实习期间所在高中的自身经历和想法,来讨论高中音乐类艺考生和已进入大学的音乐生之间不同的学习状态,即所接受的高中应试教育和大学素质教育的转变。
关键词:应试教育 高考 艺考生 素质教育
一、应试教育
(一)应试教育下的宁夏考生
1.宁夏近年高考人数对比
据教育部统计,2014年全国高考报名939万人,较2013年增加27万人,增幅3%。其中普通高中应届生增加26万人,中职毕业学生增加11万人,复读生减少10万人。报名学生中农村户籍学生增加17万人。
数据显示,宁夏2014年高考人数为6.4万人,较2013年的5.87万人有明显增加。结合近七年的数据可见,宁夏地区高考人数均在六万人左右,大体呈现平稳态势。
2.宁夏音乐类艺考生的学习状态
处于应试教育状态下考生们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高考进入高等院校学习。1999 年以来政府采取的大学扩招政策及其他相关措施,使高等教育规模急速扩大,高等教育机会迅速增长。因此越来越多的学生都想进入高等院校进行学习,但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所接受教育层次的不同,除了凭借高分考入高校的学生之外,还有一部分学生会选择艺考方向,这可以增加他们的升学几率,于是便出现了“艺考生”。
然而“艺考生”并不是学习轻松、成绩要求低的代名词,他们不仅要参加高考还要参加艺术考试。这便意味着他们要多付出时间、精力以及金钱在学习上。根据高师音乐招生的规定,他们要学习专业知识,即必考的音乐常识、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和选考的声乐、钢琴、器乐或舞蹈等。相对于文化课的考生而言,艺考生在同等的时间里还需要学习专业知识,在应试教育的教育模式下,艺考生们在学习文化课参加高考的同时,还要学习以上专业知识参加艺术高考。而在这些“艺考生”中,还掺杂着些许没有任何音乐基础的学生,他们并不擅长、热爱音乐,只为了以较低的文化课成绩考入一所大学才突击学习音乐器乐。
为了应付考试,学生们反复练习考试曲目,对音乐知识死记硬背,同时还要背诵文化课内容,可见学生课业压力的繁重。这其中不乏有成绩平平但为了考学而学习音乐的学生,他们专业技能基础薄弱,一切从头学起,专业技能水平很难提高。高考迫在眉睫,他们只能进行“突击式”“填鸭式”的学习,加上文化课的负担,他们没有独立自主的学习机会和时间。最后只是应付了高考,进入高等院校,选择一个自己并不熟知、擅长的专业。而有基础、有目标的考生则如鱼得水,进入到一个更广阔的学习平台,能够很快地适应新环境并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
(二)应试教育长期存在的原因
1.考试原因
考试的目的具有选拔性,这使考试从一开始就带有竞争性。在科举时代,教育服务于科举考试,考生之间的竞争同样因为考试的“选拔性”,最终导致并加剧了应试教育。应试教育的长期存在与考试所产生的社会结果有直接关系。由于社会各阶层既得利益存在差别而考试能够促使社会阶层流动,因此,考生们必须“挤破头皮”参加考试,竞争有限的名额,这也就导致了应试教育的广泛存在。
2.教育原因
学校教育与考试的关系是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考试是为了选拔人才,他们是彼此独立的;教育服务于考试,一切以考试为中心,这一教育理念导致了教育与考试关系的畸形发展。我们所接受的教育多是为了应付高考,“教育”变成了“传授知识”,“教材”变成了“标准答案”,“教学”变成了“照本宣科”。虽然我们提倡要全面发展,但事实上多数学生还是为了通过高考。从这样一个现实的角度出发,教育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培养学生适应高考、通过高考进入高等院校进行学习。如此单一的目的必然导致一切以高考为中心的应试教育。
(四)应试教育的弊端
1.培养目标刻板,注意的焦点集中于升学考试,仅用考试成绩衡量、评价学生,不适应社会对人才要求的层次性和学生出路的多样性。
2.教育内容狭窄,教师仅向学生传授应考的知识和技能,偏重升学准备教育,无视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压抑学生兴趣爱好。
3.教育过程封闭保守,过分强调课堂教学和书本知识,学生缺乏亲身参与实践的经验,学校与社会生活隔绝。
4.评价标准片面化,以分数论英雄,重视尖子生,忽视大多数,不问平时成绩和表现,排斥学生多方面发展和进步的可能性。
5.单一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陈旧呆板,学校频繁考试,大搞“题海战术”,学生死记硬背,课业负担过重,没有独立自主学习的机会。
二、素质教育
(一)素质教育的提出
20世纪末,“素质教育”作为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被提出,在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中,受到了社会舆论的广泛支持和认可。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提出来的,它的目的在于从教育的主体、客体、媒介以及教育的评价体系等方面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以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素质教育的特点
素质教育是着眼于教育目标内容的教育,是开发人的智慧、培养人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训练和提高人的文化素养的多元综合的教育。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具有终极意义的人类发展的理想和目标,也是各人文学科所致力的目标。 1.素质教育的全体性
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布鲁姆曾指出,教育者的基本态度应是选择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应有的发展,在社会要求的基本素质方面,达到规定的合格标准。
2.素质教育的发展性
素质教育不仅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更重视学生创造思维、潜能和个性的发展。着重培养人的智慧,发展性意味着素质教育对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特长发展的重视。
3.素质教育的主体性
素质教育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觉、自主学习。
4.素质教育的开放性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教育内容得到拓宽,教育空间更加宽广,教育渠道相应的多样化,因此素质教育不再限于校内、课堂上和课本中,具有开放性。
(三)高中应试教育与高等院校素质教育之对比
虽然素质教育在二十世纪末就被提出,但我们依然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走过了长达十二载的“寒窗苦读”。尤其是高三这一年,“千军万马”为了通过高考这座“独木桥”,都会进行突击学习,考生早起上学、熬夜完成作业。音乐类艺考生要学习大量理论知识,音乐知识僵化。突击并“机械式”地反复练习考试曲目,音乐技能匠化,不注重自身专业技能的整体提高。教学模式功利化,艺文分离。教师忽视个性发展,重规范化的共性轻视艺术化的个性;重知识技能轻素质的教育观念严重,一味地督促考生练习单一的考试曲目,忽视学习的过程和教学双方的互动所产生的创新思维和情感沟通。忽略考生基本功的训练,仅为应付高考,提高升学率,考生能够靠熟练的曲目演奏考入大学。
进入大学后,知识技能依然受到教师的重视,但它不再是唯一,师生更多地将教学重心转向音乐学习的情感投入过程,关注自身对音乐情感的体验;不再视音乐基本功仅仅是技能训练,而是把对音乐的情感态度、创新思维、审美立美作为音乐基本功的重要组成部分,使音乐成为学生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的语言。没有了紧张督促学生学习、练习的老师,没有了繁重的课业压力,没有了“一考定终身”的考学压力,许多缺乏自主性的学生便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不再认真练习,考前没有学扎实的基本功更加生疏,甚至考前突击练习的曲目一段时间之后都变得不再熟练。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专业水平鲜有提高,有些甚至不如进校时的水平,茫然毕业,进入社会后无所适从。当然还会有一部分能够自主学习,积极提高自己的学生,课余时间丰富却不会虚度。合理安排时间,制定学习计划,专业基本功慢慢练习,甚至进入社会参加实践,充实且忙碌地度过每一天。四年后,他们有了扎实的基本功,熟练的专业技能,初步的社会实践经验,顺利毕业,轻松融入社会中。
四、结语
应试教育是把知识的掌握当成是“死”的东西,把它当作现成的结论和枯燥的条文“储存”下来,很难把知识内化为能力、教养和素质。生活在新世纪的我们虽然没有办法改变现行的教育机制,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多进入社会参加实践,让自己更加自如地适应、融入到学校里和社会中。学校方面可以增加考试项目、加强考试难度,使得艺术专业高考更加公平公正,同时选择更加优秀、专业的学生进校学习,这样学校的专业水平也能够得到提高。爱因斯坦说,在科学活动中,想象比知识更重要,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们应养成“问题意识”,只有善于提出问题、发现困难,才能自觉地解决问题,寻找理论资源,创新、激活理论知识。在这个过程中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以创造性的心态与能力置身于新世纪的生活中,就要在“应试教育”的教育模式下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在大学“素质教育”的教育模式下学会学习并自觉自主地学习、完善自我。只有具备了会学习的素质,才能不断地更新知识,适应时代的发展。
关键词:应试教育 高考 艺考生 素质教育
一、应试教育
(一)应试教育下的宁夏考生
1.宁夏近年高考人数对比
据教育部统计,2014年全国高考报名939万人,较2013年增加27万人,增幅3%。其中普通高中应届生增加26万人,中职毕业学生增加11万人,复读生减少10万人。报名学生中农村户籍学生增加17万人。
数据显示,宁夏2014年高考人数为6.4万人,较2013年的5.87万人有明显增加。结合近七年的数据可见,宁夏地区高考人数均在六万人左右,大体呈现平稳态势。
2.宁夏音乐类艺考生的学习状态
处于应试教育状态下考生们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高考进入高等院校学习。1999 年以来政府采取的大学扩招政策及其他相关措施,使高等教育规模急速扩大,高等教育机会迅速增长。因此越来越多的学生都想进入高等院校进行学习,但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所接受教育层次的不同,除了凭借高分考入高校的学生之外,还有一部分学生会选择艺考方向,这可以增加他们的升学几率,于是便出现了“艺考生”。
然而“艺考生”并不是学习轻松、成绩要求低的代名词,他们不仅要参加高考还要参加艺术考试。这便意味着他们要多付出时间、精力以及金钱在学习上。根据高师音乐招生的规定,他们要学习专业知识,即必考的音乐常识、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和选考的声乐、钢琴、器乐或舞蹈等。相对于文化课的考生而言,艺考生在同等的时间里还需要学习专业知识,在应试教育的教育模式下,艺考生们在学习文化课参加高考的同时,还要学习以上专业知识参加艺术高考。而在这些“艺考生”中,还掺杂着些许没有任何音乐基础的学生,他们并不擅长、热爱音乐,只为了以较低的文化课成绩考入一所大学才突击学习音乐器乐。
为了应付考试,学生们反复练习考试曲目,对音乐知识死记硬背,同时还要背诵文化课内容,可见学生课业压力的繁重。这其中不乏有成绩平平但为了考学而学习音乐的学生,他们专业技能基础薄弱,一切从头学起,专业技能水平很难提高。高考迫在眉睫,他们只能进行“突击式”“填鸭式”的学习,加上文化课的负担,他们没有独立自主的学习机会和时间。最后只是应付了高考,进入高等院校,选择一个自己并不熟知、擅长的专业。而有基础、有目标的考生则如鱼得水,进入到一个更广阔的学习平台,能够很快地适应新环境并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
(二)应试教育长期存在的原因
1.考试原因
考试的目的具有选拔性,这使考试从一开始就带有竞争性。在科举时代,教育服务于科举考试,考生之间的竞争同样因为考试的“选拔性”,最终导致并加剧了应试教育。应试教育的长期存在与考试所产生的社会结果有直接关系。由于社会各阶层既得利益存在差别而考试能够促使社会阶层流动,因此,考生们必须“挤破头皮”参加考试,竞争有限的名额,这也就导致了应试教育的广泛存在。
2.教育原因
学校教育与考试的关系是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考试是为了选拔人才,他们是彼此独立的;教育服务于考试,一切以考试为中心,这一教育理念导致了教育与考试关系的畸形发展。我们所接受的教育多是为了应付高考,“教育”变成了“传授知识”,“教材”变成了“标准答案”,“教学”变成了“照本宣科”。虽然我们提倡要全面发展,但事实上多数学生还是为了通过高考。从这样一个现实的角度出发,教育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培养学生适应高考、通过高考进入高等院校进行学习。如此单一的目的必然导致一切以高考为中心的应试教育。
(四)应试教育的弊端
1.培养目标刻板,注意的焦点集中于升学考试,仅用考试成绩衡量、评价学生,不适应社会对人才要求的层次性和学生出路的多样性。
2.教育内容狭窄,教师仅向学生传授应考的知识和技能,偏重升学准备教育,无视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压抑学生兴趣爱好。
3.教育过程封闭保守,过分强调课堂教学和书本知识,学生缺乏亲身参与实践的经验,学校与社会生活隔绝。
4.评价标准片面化,以分数论英雄,重视尖子生,忽视大多数,不问平时成绩和表现,排斥学生多方面发展和进步的可能性。
5.单一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陈旧呆板,学校频繁考试,大搞“题海战术”,学生死记硬背,课业负担过重,没有独立自主学习的机会。
二、素质教育
(一)素质教育的提出
20世纪末,“素质教育”作为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被提出,在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中,受到了社会舆论的广泛支持和认可。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提出来的,它的目的在于从教育的主体、客体、媒介以及教育的评价体系等方面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以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素质教育的特点
素质教育是着眼于教育目标内容的教育,是开发人的智慧、培养人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训练和提高人的文化素养的多元综合的教育。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具有终极意义的人类发展的理想和目标,也是各人文学科所致力的目标。 1.素质教育的全体性
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布鲁姆曾指出,教育者的基本态度应是选择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应有的发展,在社会要求的基本素质方面,达到规定的合格标准。
2.素质教育的发展性
素质教育不仅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更重视学生创造思维、潜能和个性的发展。着重培养人的智慧,发展性意味着素质教育对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特长发展的重视。
3.素质教育的主体性
素质教育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觉、自主学习。
4.素质教育的开放性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教育内容得到拓宽,教育空间更加宽广,教育渠道相应的多样化,因此素质教育不再限于校内、课堂上和课本中,具有开放性。
(三)高中应试教育与高等院校素质教育之对比
虽然素质教育在二十世纪末就被提出,但我们依然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走过了长达十二载的“寒窗苦读”。尤其是高三这一年,“千军万马”为了通过高考这座“独木桥”,都会进行突击学习,考生早起上学、熬夜完成作业。音乐类艺考生要学习大量理论知识,音乐知识僵化。突击并“机械式”地反复练习考试曲目,音乐技能匠化,不注重自身专业技能的整体提高。教学模式功利化,艺文分离。教师忽视个性发展,重规范化的共性轻视艺术化的个性;重知识技能轻素质的教育观念严重,一味地督促考生练习单一的考试曲目,忽视学习的过程和教学双方的互动所产生的创新思维和情感沟通。忽略考生基本功的训练,仅为应付高考,提高升学率,考生能够靠熟练的曲目演奏考入大学。
进入大学后,知识技能依然受到教师的重视,但它不再是唯一,师生更多地将教学重心转向音乐学习的情感投入过程,关注自身对音乐情感的体验;不再视音乐基本功仅仅是技能训练,而是把对音乐的情感态度、创新思维、审美立美作为音乐基本功的重要组成部分,使音乐成为学生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的语言。没有了紧张督促学生学习、练习的老师,没有了繁重的课业压力,没有了“一考定终身”的考学压力,许多缺乏自主性的学生便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不再认真练习,考前没有学扎实的基本功更加生疏,甚至考前突击练习的曲目一段时间之后都变得不再熟练。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专业水平鲜有提高,有些甚至不如进校时的水平,茫然毕业,进入社会后无所适从。当然还会有一部分能够自主学习,积极提高自己的学生,课余时间丰富却不会虚度。合理安排时间,制定学习计划,专业基本功慢慢练习,甚至进入社会参加实践,充实且忙碌地度过每一天。四年后,他们有了扎实的基本功,熟练的专业技能,初步的社会实践经验,顺利毕业,轻松融入社会中。
四、结语
应试教育是把知识的掌握当成是“死”的东西,把它当作现成的结论和枯燥的条文“储存”下来,很难把知识内化为能力、教养和素质。生活在新世纪的我们虽然没有办法改变现行的教育机制,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多进入社会参加实践,让自己更加自如地适应、融入到学校里和社会中。学校方面可以增加考试项目、加强考试难度,使得艺术专业高考更加公平公正,同时选择更加优秀、专业的学生进校学习,这样学校的专业水平也能够得到提高。爱因斯坦说,在科学活动中,想象比知识更重要,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们应养成“问题意识”,只有善于提出问题、发现困难,才能自觉地解决问题,寻找理论资源,创新、激活理论知识。在这个过程中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以创造性的心态与能力置身于新世纪的生活中,就要在“应试教育”的教育模式下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在大学“素质教育”的教育模式下学会学习并自觉自主地学习、完善自我。只有具备了会学习的素质,才能不断地更新知识,适应时代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