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核心提示:中国经济发展不要纠结是不是要救房地产,而是要调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并把重心转移到新的合理的产业结构的形成上,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面对中国经济增速的放缓,过去30多年经济快速增长所积累的风险逐步凸显和释放,以及包括人口、资源、环境红利等基本面的悄然变化,2015年之后的中国经济增长会是怎样的势头?新动力要从哪些方面来释放?政府和企业又该如何应对?本刊记者为此专访了银河证券首席总裁顾问左小蕾,探讨2015年中国经济的走向和转型之路。
房地产不是“救世主”
《支点》:根据您的预测,2015年之后的中国经济增长会是怎样的势头?
左小蕾:一直以来对中国经济都有诸如“硬着陆”的判断,甚至是说中国“明斯基时刻”(资产价格崩溃)临近,我并不同意这样的观点。而且就目前的形势来看,中国经济并没有出现上述情况。
我研究的数据显示,自2012年以来,中国经济在平稳增长、平稳变化,没有出现大规模失业。比如从去年到现在,来自企业层面PMI(采购经理指数)呈现稳定性:制造业综合指数在50.1%-51%之间波动,生产量指数在52%上下浮动,新订单指数在50.1%-52.3%之间波动,从业人员指数尽管在50%以下但很稳定,在48%上下浮动。
这说明现阶段7%-8%的增长水平是合理的,是长期均衡增长率(潜在增长率)。中国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而不是处于危机时期,不要总盯着GDP的小数点后几位揣测。而且随着中国经济体规模的不断扩大,这个数字会变成7%-7.5%,或者6%-7%甚至是5%-6%,这都很正常。
《支点》:目前,各地政府以及央行都出台相关政策刺激房地产增长,这是否有利于稳定经济增长?
左小蕾:这是不能说YES OR NO的问题,如果房地产泡沫破灭,当然可能会引发银行的坏账、风险、增长底线等问题。现在这些政策并非能把房价“拉上去”,但是有缓冲房价下降的作用,可以在城镇化过程中解决部分“鬼城”问题。
但是做这件事的同时,一定要有别的配套措施来解决房地产行业已经存在的问题。不能够再去拉动房地产的投资来稳定宏观经济,那就是用错误的政策去解决过去的错误,就是更大的错误。如果要让房地产永远作为一个支柱性产业,恢复到百分之三十几的增长,这样来稳定经济增长明显不行。
没有哪个国家可以把房地产作为支柱性产业,而且每年都是百分之三十几的投资,这是一种畸形的发展。新常态下,要把注意力从房地产转移到其他成长型行业。
《支点》:那么,您认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在哪?
左小蕾:中国GDP增长速度放缓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前30年和现阶段增长的条件和环境发生了变化:制造业成本在上升,劳动力比较优势也渐渐没有了,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也在改变。
生产力受到束缚,那么就要突破生产关系,从改革、创新、转型、升级中释放新的增长动力和活力。要从依靠外需转向依靠内需,从高投资转向较高消费和合理投资的内需结构;从以二产为主转向二三产并进,从低附加值转向较高附加值领域;从劳动密集、资源密集转向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行业。
双向调整产业结构
《支点》:转型说得容易做起来难,如何才能嫁接好产业结构的转变?
左小蕾:大家一说转型就谈到负面的东西,实际上要纠正思维。我们说调整产业结构并不是单向的指调整房地产和那些产能过剩的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同时也要形成新的合理产业结构。如果只是单向调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那当然是“危机一片”,同步进行就会“正能量超过负能量”。
现在发展势头比较迅猛的行业,比如互联网电商,马云在2014年的“双11”一天就有571亿元;再比如消费者关注的文化娱乐、旅游度假、医疗保健,2013年中国消费总量超过24万亿元,2014年估计要超过26万亿元;再就是与高科技相结合的信息通讯、物联网、现代物流、新能源等。这些产业都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会造就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某种程度上,会慢慢减小房地产下降以后对经济的影响。
《支点》:在调整过程中,政府和企业分别要在哪些方面做出努力?
左小蕾:政府在调控中,宏观政策要稳定,不要随意动,有波动很正常,不能把增长调成一条线,只有波动大起大落,通货膨胀很严重时,才能适当宽松;微观政策要活,凡是需要市场资源配置的就让市场、企业自己动起来,政府可以做的是,比如减少审批,对中小企业减税,扶持一些创新企业,并对这些企业进行资金上的支持;再就是社会政策要保底,如果出现大规模失业,就该稳住。最后在新常态下,所有的多元动力都需要创新来释放,政府需要在体制、制度上进行创新。
对于企业来说,更需要在技术、科技上进行创新。要向硅谷的那些企业学习,他们有很多创新产品,比如通过机器让失明的小孩再次重见光明,失能的人能够生活自理等。也许中国的企业现在还达不到这个水平,但是中国的制造业已经具备了非常强大的配套能力,至少可以努力去承接这些产品的开发、生产,从而进行创新。
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情况就能说明技术创新很重要。别的国家都是通过光伏上网打开消费市场,但是在中国,因为技术不过关,通过光伏上网性能不稳定,企业就没有开放这个功能,导致消费市场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反而在技术遭遇瓶颈的情况下扩大产能,这才是导致光伏产能过剩最重要的原因,事实上光伏产业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
《支点》:从走出去来看,您如何看待“一带一路”开放战略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
左小蕾:“一带一路”开放战略,将开启中国从直接投资资本流入国到流出国的转变。也就是说,中国原来靠直接投资进来发展,但是发展这么多年后,累积了很多外汇储备,现在有了对外净投资的能力,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机会。
当然这也是对世界经济的支持,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很需要发展资金。现在包括美国、欧洲都欢迎中国投资。所以在新常态下,如果坐着等机会就是灾难,主动去抓就是机遇。(支点杂志2015年1月刊)
面对中国经济增速的放缓,过去30多年经济快速增长所积累的风险逐步凸显和释放,以及包括人口、资源、环境红利等基本面的悄然变化,2015年之后的中国经济增长会是怎样的势头?新动力要从哪些方面来释放?政府和企业又该如何应对?本刊记者为此专访了银河证券首席总裁顾问左小蕾,探讨2015年中国经济的走向和转型之路。
房地产不是“救世主”
《支点》:根据您的预测,2015年之后的中国经济增长会是怎样的势头?
左小蕾:一直以来对中国经济都有诸如“硬着陆”的判断,甚至是说中国“明斯基时刻”(资产价格崩溃)临近,我并不同意这样的观点。而且就目前的形势来看,中国经济并没有出现上述情况。
我研究的数据显示,自2012年以来,中国经济在平稳增长、平稳变化,没有出现大规模失业。比如从去年到现在,来自企业层面PMI(采购经理指数)呈现稳定性:制造业综合指数在50.1%-51%之间波动,生产量指数在52%上下浮动,新订单指数在50.1%-52.3%之间波动,从业人员指数尽管在50%以下但很稳定,在48%上下浮动。
这说明现阶段7%-8%的增长水平是合理的,是长期均衡增长率(潜在增长率)。中国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而不是处于危机时期,不要总盯着GDP的小数点后几位揣测。而且随着中国经济体规模的不断扩大,这个数字会变成7%-7.5%,或者6%-7%甚至是5%-6%,这都很正常。
《支点》:目前,各地政府以及央行都出台相关政策刺激房地产增长,这是否有利于稳定经济增长?
左小蕾:这是不能说YES OR NO的问题,如果房地产泡沫破灭,当然可能会引发银行的坏账、风险、增长底线等问题。现在这些政策并非能把房价“拉上去”,但是有缓冲房价下降的作用,可以在城镇化过程中解决部分“鬼城”问题。
但是做这件事的同时,一定要有别的配套措施来解决房地产行业已经存在的问题。不能够再去拉动房地产的投资来稳定宏观经济,那就是用错误的政策去解决过去的错误,就是更大的错误。如果要让房地产永远作为一个支柱性产业,恢复到百分之三十几的增长,这样来稳定经济增长明显不行。
没有哪个国家可以把房地产作为支柱性产业,而且每年都是百分之三十几的投资,这是一种畸形的发展。新常态下,要把注意力从房地产转移到其他成长型行业。
《支点》:那么,您认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在哪?
左小蕾:中国GDP增长速度放缓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前30年和现阶段增长的条件和环境发生了变化:制造业成本在上升,劳动力比较优势也渐渐没有了,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也在改变。
生产力受到束缚,那么就要突破生产关系,从改革、创新、转型、升级中释放新的增长动力和活力。要从依靠外需转向依靠内需,从高投资转向较高消费和合理投资的内需结构;从以二产为主转向二三产并进,从低附加值转向较高附加值领域;从劳动密集、资源密集转向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行业。
双向调整产业结构
《支点》:转型说得容易做起来难,如何才能嫁接好产业结构的转变?
左小蕾:大家一说转型就谈到负面的东西,实际上要纠正思维。我们说调整产业结构并不是单向的指调整房地产和那些产能过剩的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同时也要形成新的合理产业结构。如果只是单向调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那当然是“危机一片”,同步进行就会“正能量超过负能量”。
现在发展势头比较迅猛的行业,比如互联网电商,马云在2014年的“双11”一天就有571亿元;再比如消费者关注的文化娱乐、旅游度假、医疗保健,2013年中国消费总量超过24万亿元,2014年估计要超过26万亿元;再就是与高科技相结合的信息通讯、物联网、现代物流、新能源等。这些产业都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会造就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某种程度上,会慢慢减小房地产下降以后对经济的影响。
《支点》:在调整过程中,政府和企业分别要在哪些方面做出努力?
左小蕾:政府在调控中,宏观政策要稳定,不要随意动,有波动很正常,不能把增长调成一条线,只有波动大起大落,通货膨胀很严重时,才能适当宽松;微观政策要活,凡是需要市场资源配置的就让市场、企业自己动起来,政府可以做的是,比如减少审批,对中小企业减税,扶持一些创新企业,并对这些企业进行资金上的支持;再就是社会政策要保底,如果出现大规模失业,就该稳住。最后在新常态下,所有的多元动力都需要创新来释放,政府需要在体制、制度上进行创新。
对于企业来说,更需要在技术、科技上进行创新。要向硅谷的那些企业学习,他们有很多创新产品,比如通过机器让失明的小孩再次重见光明,失能的人能够生活自理等。也许中国的企业现在还达不到这个水平,但是中国的制造业已经具备了非常强大的配套能力,至少可以努力去承接这些产品的开发、生产,从而进行创新。
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情况就能说明技术创新很重要。别的国家都是通过光伏上网打开消费市场,但是在中国,因为技术不过关,通过光伏上网性能不稳定,企业就没有开放这个功能,导致消费市场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反而在技术遭遇瓶颈的情况下扩大产能,这才是导致光伏产能过剩最重要的原因,事实上光伏产业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
《支点》:从走出去来看,您如何看待“一带一路”开放战略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
左小蕾:“一带一路”开放战略,将开启中国从直接投资资本流入国到流出国的转变。也就是说,中国原来靠直接投资进来发展,但是发展这么多年后,累积了很多外汇储备,现在有了对外净投资的能力,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机会。
当然这也是对世界经济的支持,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很需要发展资金。现在包括美国、欧洲都欢迎中国投资。所以在新常态下,如果坐着等机会就是灾难,主动去抓就是机遇。(支点杂志2015年1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