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雄的月亮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ml51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5年4月,我和妻子回越西中所给父亲过生日。儿子在读学前班,由姨妹照管,没有与我们同行。途经普雄镇,我们便来到普雄的妹妹家。他们家四岁和六岁的一儿一女,见到我们很亲热,我跟着妹弟去农贸市场买了鱼和配料,又买了些蔬菜。舅舅家的大老表也在普雄,听说我们来了,也立刻赶到了。我和大老表摆谈,妹妹和妻子做饭。妹弟去街上买了啤酒来叫我们喝。大老表说吃饭的时候再喝,我的意思也一样。清洗鱼时,妻子要抠鳃来丢,大老表说洗干净可以了,打鱼的人家吃鱼都留鱼鳃的。妻子照大老表说的办。我想起小时候舅舅去鱼洞河或越西河的中所段打鱼,卖了大鱼,小鱼除了喂鱼鹰的,余下的都弄来吃,佐料只有盐姜葱,每次都是香喷喷的,吃的多了,就不怕鱼刺了。妹妹打下手,妻子掌勺,做成了麻辣酸菜鱼。主菜上桌,几个配菜齐了,大家便动起了筷子。
  吃了饭,大老表去了别的地方,我和妹弟去街上闲逛。抬头向四面看去,普雄坝子宽阔,环绕的山岭矮矮的。我知道它们的海拔都高,是相对高差小形成的视觉印象,大凉山的地势特征都这样,因而有“大凉山的山不大”的说法。忽然觉得普雄坝子比中所坝子高了好多,离天近了。我举起双手想触摸天空,感受童谣里说的青石板样的光滑。手指上的天空似乎突然移到高处,距离在光年里遥远。我与妹弟断断续续说着话,慢悠悠地走在普雄坝子上,刚毅的影子与山峰一起高大,端庄的模样是街边偶然出现的一树桃花,目光携带兴趣,留意起看到的景物。不时有人给妹弟打招呼,或者妹弟给遇到的人说几句,要是平時接触频繁的,还简介我与他的关系。到越西县第二医院大门旁的杂货店前与店主客套。店主打了一玻璃杯枸杞泡酒递给我,我礼节性地说了些话,喝了一口传给妹弟。对面是汽车站,有始发到昭觉县城和越西县城的班车。
  普雄镇在越西人的嘴上为中普雄,人口以彝族为主。以前叫瓦吉木乡,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更改为现名,穿境的成昆铁路使其成为越西东部的交通枢纽和农产品集散地,从当地出土的文物推断,周朝时就有汉族居住。离普雄镇不远的瓦吉木梁子是彝族迁徙进入越西县的第一站。
  普雄镇政府院坝由两个梯级组成。妹妹家在矮的那个梯级南边的一间,因陋就简地用布帘隔出寝室和客厅兼厨房。两家人久未见面,摆些杂七杂八的事情,一直聊到晚上,圆圆的月亮缓缓地进入我们的视野。我提议出去看看,妹弟陪我往外走,有一句没一句地搭腔。
  大地上的万物附着银辉,我的情怀镀上银亮。在水泥坝子上仰视泡桐树,花朵在月光下一片静雅,成串的吉祥装饰着春季的美好,蜜蜂和蝴蝶的歌唱与舞蹈谢幕在白天的边界,从树下路过的欣悦还有气味萦绕,惬意被夜晚收藏。普雄河在镇子外面流淌着平常,穿街而过的省道连接远方的惦念。妹弟去厕所方便了。我走上高的那块坝面,感到镇子周围的峰峦立着几千万年来的坚定,夜空被隐匿的云朵擦得净爽。也许彝寨里的明眸善睐交换着意愿,小伙子摘下月亮给姑娘当镜子,每天照见索玛花般楚楚动人的姿色。也许街上走着一对年轻人,丈夫抱着熟睡的孩子,妻子拿着孩子用的东西,银色的脚步声响着从容。丈夫萌生把月亮送给妻子的念头,同时映现孩子的天性和妻子的怜爱。也许山坡上相守几十年清贫的夫妻望着月亮进入幻境,月亮就是他们家里抹去灰尘的镜子,老妻看到了刻在额上的沧桑,和显在头上斑白的艰辛。也许……一声鸣笛把我的想象惊得如夜鸟飞散,火车在东边几公里的地方驰过,“哐当哐当”地载走了月光。
  回到屋里,妻子问我,月亮下的普雄像什么。我说像一个彝族姑娘,单纯、文静、聪慧,还有几分土气。妻子说,那还不错嘛!
  在梦里,月亮落到床前。我惊喜交集地捡起来,拂拭去上面的灰暗,准备镶上粉红半透明的塑边,配上同样质料同样色泽的底座,送给妻子梳妆。
其他文献
看見看麦娘的时候,它已经长得铅笔长短了,身材十分细巧,笔直地立在春天泛松泛黑的土地上。  看麦娘好像不是从地里慢慢长出来的,而是风神掷出的小标枪,直接插上去的。这么一来,路边的土太硬,不易落脚,所以,看麦娘喜欢在草子田里麦地里油菜地里生长。每当看见她挺着极其纤细的腰肢,顶着极其精致的穗子,一支接一支,形成美妙的一线或一簇,我就能感受到春天的所有妩媚与润泽:温柔的春风吹拂,和煦的春阳照耀,清凉的春水
期刊
从暑假班开始,一天中,大多時间我就待在这个教室里。教室里明亮整洁,两扇窗外郁郁葱葱,而在那小树林的尽头,是高高的铁栅栏,它像一堵城墙。于是,墙外的人想进来,墙里的人想出去。  暑假班开始的第一天,就把我从没有作业的暑假拉到了这堵城墙内。我记得那一天在QQ上和家人和熟悉的人说再见。这个像与世隔绝的监狱,整日里空虚得让人痛苦。对此,我很不情愿。  那天晚上,我也坐在现在的这个位置上,没事可干便一直看着
期刊
在2016年度中国散文年会期間,一场散文朗诵会,让我领略了散文独特的艺术魅力。  北京官儿多,文学名家更多。王蒙、梁晓声、叶延滨、韩静霆、王宗仁、巴根、刘庆邦、蒋建伟、温亚军等10多位全国著名作家、杂志社主编等,在年会上相继作了关于散文创作的精彩讲座。梁晓声饱含深情地回忆年轻时代的木质旧书箱,结婚时简陋而必需的书柜,慨叹当今的年轻人买房置业基本上忽略书柜,阅读生活仅限于小小的手机屏,这位老作家用细
期刊
在浙北家乡,无论谁家,一所新居落成后,首当其冲的大事就是打土灶。  关于打土灶,早在清代赵翼的《扈从途次杂咏·土灶》诗题自注中记载:“掘地为灶”,这是远祖村民最原始的“灶具”,后来人类发明了固化的容器,才有了高出地面用砖块砌成的灶,其制成或结构一直流传延续至今。打土灶是个技术活,一般要预备好土砖、河沙、黄泥等材料,请村里手艺娴熟的泥水匠来完成每道工序。  土灶一般建在厨房一隅,紧靠窗口下,有长方形
期刊
几天前,天色阴晦,我来到黄河边,在凄风呜咽、连绵起伏的河畔,观望对岸斑驳光秃的梁峁,灰黄单调得让人生出许多苍凉。河谷里,雾霭缥缈,灰蒙蒙一片,河水挂着寒光,凄婉地流淌着,像疲惫至极的旅人,一路跋涉,一路叹息。  没想到今天的一场大雪,竟使黄河完全变了一个样子。  有雪的黄河是一道百看不厌的风景,那是天使在尽己所能为他人祈求幸福,像白色的火焰在整个苍茫的冬日燃烧着黄河的灵魂。就是这样的一刻,我听见雪
期刊
母亲把左手从父亲的颈脖底下抽出,又轻轻地把父亲的手从自己身上搬开,像侍弄婴儿一样把父亲整个身躯往床中间轻轻推移。我被惊醒,母亲说:“还早着呢,我起来煮粥,等会有客人,你再睡会儿。”  我赶紧帮忙把父亲往我这边拉,母亲说:“不用,这老头都瘦成个人干了,一身骨头,没几斤,我推得动。”我轻轻地将右手伸进父亲的颈脖底下,把父亲整个揽了过来,还在熟睡中的父亲下意识地偎了过来,左手曲在身侧,右手箍在我身上,右
期刊
有一首歌这么唱:“东风呀吹得那个风车转哪,蚕豆花儿香啊,麦苗儿鲜……”哦,这歌听过。《九九艳阳天》是电影《柳堡的故事》的插曲,《柳堡的故事》就是在宝应县一个叫柳堡的地方拍的。  歌词中的蚕豆花,虽然平常本色,却也独具风姿,远远看去,像一只只蝴蝶栖息在片片绿叶之间,只是没有蝴蝶衣衫的华丽。是花,大多是会让人闻得着香气的,蚕豆花有一种淡淡的清香,花谢了,清香还在,那香气会浸到豆荚包裹的一粒粒蚕豆里。小
期刊
无缘无故滴了一夜的冬雨,早晨,仍没有止息的意思。一个人等待公交车,连一丝点燃希望的影子都没有。  一辆“四个圈”停了下来,摇开车窗。我欣喜若狂地奔了过去,像捡到了金条。那人审视了一下包装很严密的我,忽然,掉转头,谜一样地开走了。既来之,则等之,我就不信公交车们都生了病。  车终于呼啸而来了,我范进中举般地冲了过去,像极地脱险的呼救。  司机的表情很莊严,神圣。我倏地伫立了,那车里是清一色的“绿军装
期刊
每次回老家,都是匆匆去,匆匆来。今日也是如此,早晨骑车把孩子带到老家,交给了母亲,和父亲唠叨了几句,在孩子的啼哭声中冲出大门。就要骑车离开的一刹那,我猛然看到大门外的篱笆上,盛开着一朵朵紫莹莹的牵牛花,分外妖娆。  牵牛花是一年或多年生草本缠绕植物,在家乡它一直是人们最熟悉和最喜爱的花卉,常用它来点缀屋前、屋后、篱笆、墙垣、亭廊和花架。它风姿绰约,酷似喇叭状,又名喇叭花,一般在春天播种,夏秋开花,
期刊
每个妈妈年轻时都是满脸的胶原蛋白,后来有了我们这些闹腾的熊孩子,她们操心、变老。“变老”两个字听起来不觉得有什么,可是它们会没有一点点防备地变成几根白发,几条皱纹在不经意间就出现,  不管是在书上,还是电视上看到,讴歌母亲的分布密集,连“祖国”后边儿都要加上“母亲”二字。啊!我爱你,我的祖国母亲!似乎中国文化一直有一个标配———浓厚的恋母情结,从古至今,母爱这个名词都自带神圣、伟大的光环,在人们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