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有效教学是一种理念
崔允淳先生在《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一书中认为“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他还认为“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
从“有效”的内涵来看,有效教学表现为教学有效果、有效益和有效率。
所谓有效果,主要是指通过教师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这是有效教学的第一要求。
所谓有效益,主要指教学活动的结果与预期的教学目标,与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相吻合。这是有效教学的第二要求。
所谓有效率,主要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内产生了尽可能大的教学产出。少投入、多产出是教学有效率所追求的目标。这是有效教学的第三要求。
因此,有效教学可以界定为用尽可能少的教学投入或教学损耗。获得尽可能多的教学产出或教学所得,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的教学活动。
二、教学常规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底线要求
所谓教学常规,就是关于教学的日常规定,也可以称为管理者对教学在常态下的规定,它是教师职业生活的常态准则和常态要求,而不是对教师教学的高标准、拔高性规定。
教学常规,包括教师教学的常规、学生学习的常规和学校管理的常规三个方面。
教师教学的常规主要是按传统的“备、教、辅、改、评”等环节来制定的。虽然各个学校的要求不尽相同,但是都体现出一些基本要求,概括起来是这样五个字:勤——勤奋敬业,实——务实扎实,效——效率效果,爱——关爱学生,严——严谨严格。
学生学习的常规与教师教学的常规相对应,也包括六个方面:预习的常规、上课的常规、自习的常规、作业的常规、测验的常规和总结的常规。
学校管理的常规也是针对学习的上述六个环节来制定的。比如为了督促提高备课的质量,学校都有坚持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制度。内容有三:一是在集体备课前先确定备课主题及作课教师,作课教师事前写好教案;二是集体说课,先由作课教师说课,所有教师结合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学情、本章节的重难点,围绕学生的学习目标、课堂探究的问题、基础达标练习及随堂练习等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提出各自的修改意见,最终确定出一个统一的教案,作为同课头教师授课的基本教案,使同课头教师有一个明确的教学思路、明确的教学方向、明确的教学任务;三是落实“周测”的具体内容,使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同步训练内容匹配、充实。又如为了促进提高教师上课的水平,学校经常开展研讨课的活动,如公开课、研究课、示范课、比赛课等等,可以采用“每周一课”、“同课多轮”、“同课异构”等形式。
可见,教学常规是保障日常教学有效性的底线要求。
三、高效课堂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一种策略
至今,关于“高效课堂”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准确的定义,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高效课堂进行理解。
从教学效率的角度来看,“高效课堂”就是高效率的课堂。准确地说,“高效课堂”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和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
从教学过程的角度来看,“高效课堂”就是为了实现有效教学而对课堂教学的常规要素进行优化的一种教学策略。也就是说,“高效课堂”专指在课堂这个特定的时间内和在教室这个特定的空间里所实施的—种教学策略或教学模式。
从学生学习的状态来看,“高效课堂”就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课堂。教学的目标就是使学生的学习从愿学、会学、好学到乐学。
从教学的内涵来看,“高效课堂”就是教师的教学过程合乎教学规律的课堂,包括:教学准备活动合理而科学,如确定适合的教学目标,形成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和采用教学方法恰当等;教学实施合理而科学,如在讲授、组织讨论、提问中能激发学生的动机,进行因材施教等;组织教学合理而科学,如管理好课堂活动、规划并掌握好教学时间等;教师教学行为具有正确性、合理性,教学策略多样、灵活等。
四、对教学常规的优化是打造高效课堂的手段
1、教研组建设是高效课堂的基石
教研组是学校组织实施教学和教研活动的基本单位,是一所学校教师整体素质提高和名师崛起的温床。教研组的高效运作,直接影响着学校教学、教研综合效能的发挥。可以说,教研组是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的基石。我们认为,就其功能而言,应着重关注学科建设,关注学科的长期发展。为此,必须突出教研组的文化建设。
教研组文化集中体现在对教研组的定位上。打造高效课堂,必须提高教学研究的实效性,教研组的定位应该是“学习型组织和实践共同体”。
这个学习型组织的主要任务是建设教研组的学科文化,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建设具有校本特色的“学案”体系。先由各备课组挖掘、整理本学段每节课的学案,再由教研组整理本学科的学案体系。学案是教师从学生学的角度对教材、教案的个性化再设计,是将知识结构网络化、知识应用习题化、题型方法系统化的载体,是让学生高效学习,促进其对核心知识理解的文本。二是教师本身的知识体系。要求教师掌握有关的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的策略性知识,养成博学多才。
这个实践共同体的主要特点是教学研究活动日常化。这里特别强调“日常化”,就是着重要求将研究的态度、意识和能力渗透到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进行研究性的备课、研究性的听课、研究性的上课、研究性的说课、研究性的评课,等等。首先是每个教师个体在教研组活动中的具体行为,如备课行为、听课行为、评课行为等,渗透着他们在教研组活动之前的独立思考与研究。其次是经过思维对话、观点碰撞、整合吸纳的讨论之后,形成基本框架统一、充满个性、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案。统一的主要体现包括在课的重难点的确立及如何突破上统一、教学的基本目标统一、基本的练习题统一等。个性体现在教师个人风格的渗透、基于学生层次的教学较高目标的实现等方面,如个别班级可适当增加难度、提高要求等。第三是通过对课堂教学实践的反思而形成的、可供后来人使用和研发的教研组文化产品,如学案、教案、课例、随笔和各种教学录像。
2、集体备课是高效课堂的核心
随着课改的推进,打造高效课堂势必导致教研工作重心的下移,备课组的建设显得越来越重要。应该把备课组作为培养教师群体的基点,为组内教师开展信息交流、经验分享和专题研究提供平台,帮助教师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能。
因此,备课组最重要的功能是进行 “阶段性的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主要职责是优化集体备课。集体备课的本质是“研究”,核心环节是集体研讨,前提条件是教师个人的思考、分析。除设计教学过程、方法外,教材解读、学情分析、习题设计、试卷编制等应该作为集体备课的重要内容。集体备课要与集体听课、评课有机结合起来。要防止集体备课中“一人备课,集体上课”的现象发生。
3、有效指导是高效课堂的点金石
指导的本质属性是教师不充当课堂学习活动中的主角,而是作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指导的行为定位是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在学生需要释疑的关键时刻给予必要的启发、点拨和引导。
学生自主学习恰恰需要强化教师的有效指导,而有效指导也必然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
4、良好的课堂管理策略是高效课堂的保障
课堂管理是指为顺利开展课堂活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监督过程。课堂管理有两个主要任务:一是维持秩序,二是促进学习。
维持课堂秩序主要是建立和维持适宜学习的课堂环境。首先,学校要制定课堂规则。课堂规则就是课堂常规,是师生特别是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行动的规范和标准,它告诉学生在课堂上应该怎么做,如果违反,就要受到批评。其次,教师要执行课堂规则,主要是组织好学习,计划好管理,组织好班级活动,安排好课堂教学活动的过渡,预防课堂上的问题行为和干扰性事件发生,机智应对课堂偶发事件,使课堂活动合理化,等等。
5、课题研究是高效课堂的催化剂
教学是科学,即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
我们把“高效课堂”定义为对课堂教学常规要素的优化组合,哪些要素需要优化、如何优化、优化到什么程度、怎么检验是否实现了优化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认真的、反复的、共同的研究,而且需要个体的认真对待、反复实践和集体的共同参与。“同课多轮”、“同课异构”、“模块研讨”、“学科论坛”、“反思提升”都是课题研究的必经阶段。同课多轮也就是反复磨课,是从不同的学情、设计去解决教学研究的深度问题。同课异构也就是多人同课,是以不同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设计解决教学研究的广度问题。因此,必须把“打造高效课堂”作为一个科研课题对待,各教研组、备课组要成立相关的课题组,选择课堂教学常规要素的某个方面作为研究课题,以“每周一课”、“每周多课”为平台开展课题研究。
五、全面落实课改理念是高效课堂追求的境界
1、师生是课程的开发者
除物质条件外,对课堂教学起决定作用的往往是教师和学生的主动精神、知识结构和人格品质以及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关系。
只有当教师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实践智慧、人格魅力、问题与困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真实地进入课堂教学的时候,才可能实现“高效课堂”的追求。
高效课堂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需要”以及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重要的是,学生的“需要”和“差异”往往并不限于知识水平,而在于求知热情。因此,教师不仅要考虑“我应该讲什么知识”,还要考虑“我应该如何让他更有热情”。简言之,就是以学定教。
教师的责任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情绪状态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即对课程内容进行“校本化”、“生本化”的处理。教师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开发课程至少要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学生的“主动学习”;二是教师的“主动学习”,教师和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人格品质;三是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教学”、“对话教学”来不断生成瞬时性的、不可重复性的课程资源。
2、创新教学策略
教师必须树立这样的观点:教学方法是丰富多彩,因人而异的,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难以固化,更不能单一;教学策略永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策略是否有效,需考虑教学目标、学科性质、学生年龄与教师个性四个因素。
可以从对已有教学方法的优化创新人手,探索打造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如对常用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讨论式、思辨式、自主式、演示法、问卷法、指导法等)和专题教学方法(分层教学、互动教学、模块教学、差异教学、探究式、超市式教学等)进行优化。其目的是让教学走向生活,让教学走向对话,让教学走向活动体验,让教学由结果走向过程,让教学走向创生。
3、让关注学生成为课堂的常态
如在制订教学计划时,要考虑学生的特点、特征、偏好、兴趣。
如当实施教学时,持续地注意学生的言语和非言语行为(例如,迷惑或沮丧的表情,不会回答问题或不能完成任务,学生不明白时所提问的问题),以确定教学方案是否合适。
如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而不是像不少老师那样,经常在课后数落学生的种种不是,但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却关注太少,甚至熟视无睹。
如关注学生作业的效度。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对作业效度的轻视是一个“致命伤”,也是导致学生作业负担过重的根源。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的情况与练习时间的长短,增减练习的数量;在练习时,可根据课堂教学状况灵活调控练习的要求,有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
如实行培优补差。善于培养优秀学生,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有水平;善于帮助后进的学生,体现了教师有爱心;既能关注中间,又能抓好两头,充分体现了全面育人的思想,这是最理想的教师。因此,教师既要关心优秀学生的成长,又要关心后进学生的成长,还要关心中间段学生的成长。我们的教学目标是:让优秀学生更优秀,让中间学生向优秀学生的方向发展,让后进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进步。为此,教师对班级学生的学科成绩要进行科学的数据分析,找准原因,找出问题,对症下药,从实际出发,采取积极有效的教学措施,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
(责编 王学军)
崔允淳先生在《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一书中认为“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他还认为“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
从“有效”的内涵来看,有效教学表现为教学有效果、有效益和有效率。
所谓有效果,主要是指通过教师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这是有效教学的第一要求。
所谓有效益,主要指教学活动的结果与预期的教学目标,与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相吻合。这是有效教学的第二要求。
所谓有效率,主要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内产生了尽可能大的教学产出。少投入、多产出是教学有效率所追求的目标。这是有效教学的第三要求。
因此,有效教学可以界定为用尽可能少的教学投入或教学损耗。获得尽可能多的教学产出或教学所得,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的教学活动。
二、教学常规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底线要求
所谓教学常规,就是关于教学的日常规定,也可以称为管理者对教学在常态下的规定,它是教师职业生活的常态准则和常态要求,而不是对教师教学的高标准、拔高性规定。
教学常规,包括教师教学的常规、学生学习的常规和学校管理的常规三个方面。
教师教学的常规主要是按传统的“备、教、辅、改、评”等环节来制定的。虽然各个学校的要求不尽相同,但是都体现出一些基本要求,概括起来是这样五个字:勤——勤奋敬业,实——务实扎实,效——效率效果,爱——关爱学生,严——严谨严格。
学生学习的常规与教师教学的常规相对应,也包括六个方面:预习的常规、上课的常规、自习的常规、作业的常规、测验的常规和总结的常规。
学校管理的常规也是针对学习的上述六个环节来制定的。比如为了督促提高备课的质量,学校都有坚持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制度。内容有三:一是在集体备课前先确定备课主题及作课教师,作课教师事前写好教案;二是集体说课,先由作课教师说课,所有教师结合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学情、本章节的重难点,围绕学生的学习目标、课堂探究的问题、基础达标练习及随堂练习等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提出各自的修改意见,最终确定出一个统一的教案,作为同课头教师授课的基本教案,使同课头教师有一个明确的教学思路、明确的教学方向、明确的教学任务;三是落实“周测”的具体内容,使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同步训练内容匹配、充实。又如为了促进提高教师上课的水平,学校经常开展研讨课的活动,如公开课、研究课、示范课、比赛课等等,可以采用“每周一课”、“同课多轮”、“同课异构”等形式。
可见,教学常规是保障日常教学有效性的底线要求。
三、高效课堂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一种策略
至今,关于“高效课堂”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准确的定义,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高效课堂进行理解。
从教学效率的角度来看,“高效课堂”就是高效率的课堂。准确地说,“高效课堂”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和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
从教学过程的角度来看,“高效课堂”就是为了实现有效教学而对课堂教学的常规要素进行优化的一种教学策略。也就是说,“高效课堂”专指在课堂这个特定的时间内和在教室这个特定的空间里所实施的—种教学策略或教学模式。
从学生学习的状态来看,“高效课堂”就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课堂。教学的目标就是使学生的学习从愿学、会学、好学到乐学。
从教学的内涵来看,“高效课堂”就是教师的教学过程合乎教学规律的课堂,包括:教学准备活动合理而科学,如确定适合的教学目标,形成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和采用教学方法恰当等;教学实施合理而科学,如在讲授、组织讨论、提问中能激发学生的动机,进行因材施教等;组织教学合理而科学,如管理好课堂活动、规划并掌握好教学时间等;教师教学行为具有正确性、合理性,教学策略多样、灵活等。
四、对教学常规的优化是打造高效课堂的手段
1、教研组建设是高效课堂的基石
教研组是学校组织实施教学和教研活动的基本单位,是一所学校教师整体素质提高和名师崛起的温床。教研组的高效运作,直接影响着学校教学、教研综合效能的发挥。可以说,教研组是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的基石。我们认为,就其功能而言,应着重关注学科建设,关注学科的长期发展。为此,必须突出教研组的文化建设。
教研组文化集中体现在对教研组的定位上。打造高效课堂,必须提高教学研究的实效性,教研组的定位应该是“学习型组织和实践共同体”。
这个学习型组织的主要任务是建设教研组的学科文化,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建设具有校本特色的“学案”体系。先由各备课组挖掘、整理本学段每节课的学案,再由教研组整理本学科的学案体系。学案是教师从学生学的角度对教材、教案的个性化再设计,是将知识结构网络化、知识应用习题化、题型方法系统化的载体,是让学生高效学习,促进其对核心知识理解的文本。二是教师本身的知识体系。要求教师掌握有关的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的策略性知识,养成博学多才。
这个实践共同体的主要特点是教学研究活动日常化。这里特别强调“日常化”,就是着重要求将研究的态度、意识和能力渗透到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进行研究性的备课、研究性的听课、研究性的上课、研究性的说课、研究性的评课,等等。首先是每个教师个体在教研组活动中的具体行为,如备课行为、听课行为、评课行为等,渗透着他们在教研组活动之前的独立思考与研究。其次是经过思维对话、观点碰撞、整合吸纳的讨论之后,形成基本框架统一、充满个性、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案。统一的主要体现包括在课的重难点的确立及如何突破上统一、教学的基本目标统一、基本的练习题统一等。个性体现在教师个人风格的渗透、基于学生层次的教学较高目标的实现等方面,如个别班级可适当增加难度、提高要求等。第三是通过对课堂教学实践的反思而形成的、可供后来人使用和研发的教研组文化产品,如学案、教案、课例、随笔和各种教学录像。
2、集体备课是高效课堂的核心
随着课改的推进,打造高效课堂势必导致教研工作重心的下移,备课组的建设显得越来越重要。应该把备课组作为培养教师群体的基点,为组内教师开展信息交流、经验分享和专题研究提供平台,帮助教师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能。
因此,备课组最重要的功能是进行 “阶段性的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主要职责是优化集体备课。集体备课的本质是“研究”,核心环节是集体研讨,前提条件是教师个人的思考、分析。除设计教学过程、方法外,教材解读、学情分析、习题设计、试卷编制等应该作为集体备课的重要内容。集体备课要与集体听课、评课有机结合起来。要防止集体备课中“一人备课,集体上课”的现象发生。
3、有效指导是高效课堂的点金石
指导的本质属性是教师不充当课堂学习活动中的主角,而是作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指导的行为定位是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在学生需要释疑的关键时刻给予必要的启发、点拨和引导。
学生自主学习恰恰需要强化教师的有效指导,而有效指导也必然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
4、良好的课堂管理策略是高效课堂的保障
课堂管理是指为顺利开展课堂活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监督过程。课堂管理有两个主要任务:一是维持秩序,二是促进学习。
维持课堂秩序主要是建立和维持适宜学习的课堂环境。首先,学校要制定课堂规则。课堂规则就是课堂常规,是师生特别是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行动的规范和标准,它告诉学生在课堂上应该怎么做,如果违反,就要受到批评。其次,教师要执行课堂规则,主要是组织好学习,计划好管理,组织好班级活动,安排好课堂教学活动的过渡,预防课堂上的问题行为和干扰性事件发生,机智应对课堂偶发事件,使课堂活动合理化,等等。
5、课题研究是高效课堂的催化剂
教学是科学,即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
我们把“高效课堂”定义为对课堂教学常规要素的优化组合,哪些要素需要优化、如何优化、优化到什么程度、怎么检验是否实现了优化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认真的、反复的、共同的研究,而且需要个体的认真对待、反复实践和集体的共同参与。“同课多轮”、“同课异构”、“模块研讨”、“学科论坛”、“反思提升”都是课题研究的必经阶段。同课多轮也就是反复磨课,是从不同的学情、设计去解决教学研究的深度问题。同课异构也就是多人同课,是以不同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设计解决教学研究的广度问题。因此,必须把“打造高效课堂”作为一个科研课题对待,各教研组、备课组要成立相关的课题组,选择课堂教学常规要素的某个方面作为研究课题,以“每周一课”、“每周多课”为平台开展课题研究。
五、全面落实课改理念是高效课堂追求的境界
1、师生是课程的开发者
除物质条件外,对课堂教学起决定作用的往往是教师和学生的主动精神、知识结构和人格品质以及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关系。
只有当教师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实践智慧、人格魅力、问题与困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真实地进入课堂教学的时候,才可能实现“高效课堂”的追求。
高效课堂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需要”以及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重要的是,学生的“需要”和“差异”往往并不限于知识水平,而在于求知热情。因此,教师不仅要考虑“我应该讲什么知识”,还要考虑“我应该如何让他更有热情”。简言之,就是以学定教。
教师的责任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情绪状态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即对课程内容进行“校本化”、“生本化”的处理。教师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开发课程至少要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学生的“主动学习”;二是教师的“主动学习”,教师和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人格品质;三是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教学”、“对话教学”来不断生成瞬时性的、不可重复性的课程资源。
2、创新教学策略
教师必须树立这样的观点:教学方法是丰富多彩,因人而异的,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难以固化,更不能单一;教学策略永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策略是否有效,需考虑教学目标、学科性质、学生年龄与教师个性四个因素。
可以从对已有教学方法的优化创新人手,探索打造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如对常用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讨论式、思辨式、自主式、演示法、问卷法、指导法等)和专题教学方法(分层教学、互动教学、模块教学、差异教学、探究式、超市式教学等)进行优化。其目的是让教学走向生活,让教学走向对话,让教学走向活动体验,让教学由结果走向过程,让教学走向创生。
3、让关注学生成为课堂的常态
如在制订教学计划时,要考虑学生的特点、特征、偏好、兴趣。
如当实施教学时,持续地注意学生的言语和非言语行为(例如,迷惑或沮丧的表情,不会回答问题或不能完成任务,学生不明白时所提问的问题),以确定教学方案是否合适。
如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而不是像不少老师那样,经常在课后数落学生的种种不是,但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却关注太少,甚至熟视无睹。
如关注学生作业的效度。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对作业效度的轻视是一个“致命伤”,也是导致学生作业负担过重的根源。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的情况与练习时间的长短,增减练习的数量;在练习时,可根据课堂教学状况灵活调控练习的要求,有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
如实行培优补差。善于培养优秀学生,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有水平;善于帮助后进的学生,体现了教师有爱心;既能关注中间,又能抓好两头,充分体现了全面育人的思想,这是最理想的教师。因此,教师既要关心优秀学生的成长,又要关心后进学生的成长,还要关心中间段学生的成长。我们的教学目标是:让优秀学生更优秀,让中间学生向优秀学生的方向发展,让后进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进步。为此,教师对班级学生的学科成绩要进行科学的数据分析,找准原因,找出问题,对症下药,从实际出发,采取积极有效的教学措施,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
(责编 王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