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人

来源 :创作·文字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hai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一冷,一切的娱乐活动都得取消。北风呼啸窗棂吱吱作响之时,在被窝里读书倒是不错。记得一度钦羡小资始祖沈三白先生,他虽然穷,可是风雅得紧,对于屋子怎么布置,花怎么摆都有研究,把蝴蝶蝗虫什么的勒死摆在花草上,使得隆冬时节也有虫草之趣——关于这种情趣,两个人真是神仙眷属。以前是随便翻翻而已,就留下了这个印象,认真一读,却发觉满不是那么回事。胡适先生把《浮生六记》翻译到国外,大概就是想叫洋鬼子们看看中国式的贤妻。我们中国女人,好像非得靠这个出名才行。他说,那是天底下最可爱的女子。
  可爱倒也算得上,至少不是目不识丁,还能与丈夫诗词唱和,又出得厅堂,在那个妇女普遍受不到教育的年代,也算难得。一帮男人瞎侃,这边一桌子好吃的已经摆上来。跟公婆在一起也一味忍让。这样的,谁不愿意娶一个放在家里。
  最令人惊异的举动是,这个开明无比的妻子费尽心思,想给丈夫找个小老婆,好不容易找到了个好的——一个妓女的女儿,正在撮合,却被有钱人抢走了。她一气之下竟然病倒,死掉了。《红楼梦》里邢夫人想帮贾赦纳妾,惹了老太太最喜欢的鸳鸯,结果被臊了一鼻子灰,成了人人笑话的对象,连贾母都说,你三从四德也太过了。可是,她也不过是因为怕。这一个,却是心甘情愿地。至少是被塑造得心甘情愿,甚至乐此不疲。
  心理学上不知道是否可以解释这样的行为,说不定她体内存在某种特殊物质,能有效对抗女人吃醋的本能。那可比江湖医生的“疗妒汤”强得多了,如果提炼出来,造福大家,便彼此再无怨尤,一切人类成兄弟。
  沈三白后来去广东游历,找妓女的时候还专门找了一个和芸娘很像的,完事之后还写进文章风雅一番。这个传奇,在我心里从此一笔勾销。浪荡无妨,可是不要打着深情的幌子。
  我们知道最多的法国女作家是杜拉斯,就像演员脱口而出是苏菲玛索。亦舒却根本不屑一顾,大谈起科莱特来了。这个女人从来不掩饰自己的放荡,男人女人老少通吃,法兰西学院拒绝接纳她为院士,但龚古尔学会选她为主席。教会拒绝为她举行宗教葬礼,法国却为她举行了国葬。
  这是另一个品种的异人了。放荡无罪,所谓胜王败寇,够传奇够美。
其他文献
一、“荒芜”中的文学启蒙  教鹤然(以下简称“教”):李老师,您对于文学和文字的热情与敏感想必始于童年时期,能否请您先谈一谈家庭环境和童年经历对您的影响呢?  李怡(以下简称“李”):我曾经在某次访谈中粗略谈到过家庭环境的影响问题,其实我们这一代人与中国现代文学作家相比有很大的区别。那个时候,很多作家有深厚的家学渊源,或者多少也有着相当的文学基础。而我们这一代人,我将其称为“荒芜的一代”。由于经历
期刊
“地下通道”是一个有明显欺骗意味的词,因为几乎百分之九十九的地下通道不仅仅是通道,而是商场,通道不过是一个引诱行人的词汇或说借口罢了,其中有着“黑幕”:你走下去,它成了商场,成了城市往下的气生根,就像“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  这种通道还意味着选择的增多,对某个路口的笔直行进却变成左拐弯右拐弯的迷失,于是,它成了迷宫,让人想起博尔赫斯的小说《曲径分岔的花园》,一个进口的结局是多个出口,无限的可能
期刊
我是外地人,对北京谈不上有多少感情,虽然也常常能感到它的好。每天上下班必经过一条小街,在和平西桥那儿,街两旁是违章搭建的各式店铺:小吃店,五金店,发廊,旧书摊……鳞次栉比。街面不宽,零星的几棵小杨树,光秃的枝杈静静的。有时我会看见一些人从菜市场里走出来,互相打着招呼,或者停下来说两句话,他们都是老街坊了,他们说的是:  今天吃什么?  你买的青椒多少钱一斤?——哟,我的便宜,在中街那儿买的。  快
期刊
青 岛    青岛的冬天滴水成冰,我们刚从澡堂子里出来,湿漉漉的头发立即纠结成了一束束的小冰棍。我的手和脚都冻了,红肿得像猪爪子,难看倒也罢了(反正我心仪的男兵没有看上我),主要是那钻心的痒和痛令人难耐,后来,我的耳朵也冻了,一滴一滴地渗血,血凝结在我的军衣上,成了一块洗不干净的污渍。  我写信告诉爸爸,我在连队吃不饱,我们的连队为了体现亲密大家庭的温馨氛围,至今没有实行分餐制,我抢不过别人呀!碟
期刊
谁都知道三哥是个人精,他的精是出了名的。当然三哥并不是天生的一个瞎子。不知什么原因,随着年龄地增长,他的眼睛逐渐被一层灰蒙蒙的东西覆盖了,直到最后什么都看不见了。那时他不过十四五岁的样子。   三哥精得都透亮了。邻村有几户人家种着大豆,一到了秋天就担心上了,昼夜地看着,怕人偷摘豆荚荚。当然白天一般是没有事的,可一到了晚上,就遭殃了。三哥带领着村里一群半大小子一路有说有笑地来到地头躲进没人高的庄稼地
期刊
我二叔是个公车司机。那时候他开的9路公车刚好连接我家和学校,每天我都搭他的公车上学、回家。二叔人长得比老爸帅多了,大眼睛高鼻梁,我好几个闺中密友宁愿绕远路也要跟我蹭二叔的车,就是因为她们想多看看二叔。  二叔跟爷爷奶奶住在城西薛家村里。每月有四层楼十几间房客的房租,按说日子应该过得相当滋润。但二叔打小就没让爷爷奶奶省过心。据奶奶讲二叔刚一懂事就学会打架,惹得左邻右舍三天两头跑来告状,为此爷爷没少教
期刊
17岁那年我离家出走,一直在不同的城市之间漂来漂去。  我到达的第一个地方是深圳,很幸运应聘到了一家大酒店做美工。我的工作,除了每周更新一次酒店演出海报,便是办公室的一些零零碎碎的抄写工作。  有一次,来了一个十人演出团,除了乐手和歌手,还有四个很年轻的伴舞女孩。白天,他们在歌舞厅的圆形舞池里排练,我的工作不多,便常常溜出来,去看他们排舞。键盘手是他们中的大佬,留着奇怪的发型:除了正头顶有一块不大
期刊
梁尔源是湖南诗坛姗姗来迟的重量级诗人,他于上世纪50年代出生在涟源市三甲乡,离诞生过谭谈、萧育轩、姜贻斌、梁瑞郴等知名作家的冷水江矿务局不远,与三一重工的掌门人梁稳根的老家更近,那里文脉很旺,人才辈出。梁尔源当过矿工,干过木匠,走过仕途。多年来,无论身份如何变化,他的诗心没变,诗兴没变。经历了长时间的沉淀与打磨后,他闯入诗坛,厚积薄发。近年来,他的一系列作品接连在《光明日报》《诗刊》《人民文学》《
期刊
说些潮流上的尴尬事儿,实在是百事可乐。  早春的时候在上海,看到周迅在《橘子红了》中的大幅招贴画。印象中常撰稿的几家杂志封底广告中也有,是什么品牌的打印机广告。站在那幅画前端详了一阵子,觉得也只有周迅这张脸能载得动那么厚的粉,没有日本朝日时代电影的痕迹。  回到西安,一日逛小衣行,从南门一直往南,几十步的工夫就能见一空镜子似的装修,店小却极其透明,如果不是倚楼而建,恨不得连房顶也镶上湖蓝色玻璃了。
期刊
在一些人看来,我总喜欢一些旧的莫名其妙的东西。“芝麻开门”,逛旧货市场的乐趣就在淘金的神秘和诱惑。  特价2元区,总让人有挥金如土的豪情。我看了一个摊,发现全是些粗制滥造难入我眼的东西。最后,几个看起来做工差强人意,样子还算古朴的猫形挂件被我扔到了簸箕里(摊主给我盛物的)。便宜没好货,至少是局部真理。我立即转移了目标。在一堆让人记不住什么是东西的物什的缝隙中,发现了我觊觎良久的东西:月饼模子。它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