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里时有学生辍学的现象,学生辍学原因是多方面的。防止学生辍学,要家庭、学校、老师、政府、社会都来关心呵护学生。
一、学生离不开父母的关爱
学生离不开父母的关爱,父母关爱孩子,首先要培养孩子有个好的习惯。要让孩子有好的习惯,父母首先自己要有好习惯。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每一个家庭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影响着孩子的习惯,每个孩子都有家庭的烙印,因为更多的时间孩子是和父母一起生活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因此,父母对孩子要有好的引导。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必须竭尽全力地引导好孩子,做孩子的楷模。如:文明用语、文明行为、健康的思想观念,都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
一个少年儿童,生活中大约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家里度过的,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来说都是示范,都是诱导。这种建立在父母血缘关系上的养育和教导,渗透着远比师生之间的爱来得自然亲近和持久的情爱因子。而这种面对面的个别教育,比正规学校的集体教育更容易满足少年儿童的个性需要。也更容易为少年儿童在不知不觉中所接受,所以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有更天然的合理性。
作为父母,关爱孩子不能只是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要关心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关心孩子的思想、道德、行为,引导他们做个好人。不能只是看到孩子学习成绩好就高兴,学习成绩不好就斥责、挖苦、厌恶。
平时要尊重孩子,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注意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表扬鼓励,让孩子感受到成功、进步的愉悦。在孩子有过错时,心平气和地正面教育,把孩子当成与自己平等的人。平时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参与家庭的一些管理,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和父母对自己的信任。
告诉孩子,“你能行”。那些学习不理想、组织纪律散漫的孩子,总的来说是缺乏自信,在他的心里建立了消极的自我预言,即“我不聪明”“我不如别人”“我没有用”的等,这样的心理让缺乏自信的孩子越来越不敢尝试新的事物,越来越没有信心。因此,父母在平时的生活中,多关爱孩子,在孩子表现自信的时候,要及时给予积极的表扬和鼓励,让孩子淡化“我无能”的心理,树立起“我也行”的心理。作为父母,在发现孩子的优点或是获得点滴的成功时,要真诚地恰如其分地给予鼓励和表扬。
培养孩子的特殊才能,作为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爱好来培养孩子的一些特长,让孩子通过发挥特长树立起信心。例如,有的孩子虽然文化课的成绩不理想,缺乏自信,但是对体育或是手工艺、书法、画画方面却有浓厚的兴趣。父母对这样的孩子要顺其自然,有能力指导、引导的就加以重视。只要孩子有兴趣,那他就会做得好。父母就要特别关心孩子的点滴进步,抓住机会夸奖,让孩子明白自己是有能力的,使他们在分享自己的成功的乐趣中鼓起勇气,树立起更大的信心去迎接新的学习。倘若孩子贪玩,常犯下些小错误,作为父母的要有宽容的心。
二、学生离不开老师的关爱
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和老师朝夕相处,都希望自己的老师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严肃的、公平的、有责任感的、严格的老师。每一个学生都像一棵小树,需要爱心的甘露滋润,需要信任与鼓励,才能够茁壮成长。
一个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像父母一样,所以学生希望得到教师像自己的父母一样爱护自己呵护自己,在黑暗里给予自己光明,在寒冷中给予自己温暖,在饥饿时给予自己温饱,在失落时给予自己安慰。作为教师,应把爱的阳光均匀地照射到每一个角落,用爱的春雨滋润每一个学生的心田。
作为学生,都希望教师成为自己的知心朋友,打开自己幼稚无知的心扉。毫无保留地将知识传授给自己,引领自己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作为教师,平时要了解学生方方面面的情况,才能教育好学生,对那些不良的学生,要抛开成见,转变“朽木不可雕”的思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把“甘露”浇到他们的心田。对那些“学困生”需要老师更多的耐心,多给他们一些关心和指导,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引导他们树立克服困难和战胜困难的勇气。
三、学生离不开社会的关爱
如今社会的飞速发展进步,高度的文明给了未成年的学生有积极的影响,但也有些给未成年人带来了不利的因素。如,网络世界里,有的给未成年的学生带来了负面影响。有的网吧为谋取自己的经济效益,有黄色的,不健康的东西,不顾后一代的健康成长,任由未成年人出入网吧,这是人为地侵害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国家司法机关及社会应该下大力度整治。
如今党和国家对教育十分关心,执行了九年义务教育,免了书学费。但在贫困地区里,仍有一些学生因生活困难而无法上学。这仍需要政府更多地关心贫困地区的学生。
学生需要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四位一体共同编织一张关爱的网。使学生在欢乐、和睦、关爱、健康的环境中成长。
(责任编辑 黄 晓)
一、学生离不开父母的关爱
学生离不开父母的关爱,父母关爱孩子,首先要培养孩子有个好的习惯。要让孩子有好的习惯,父母首先自己要有好习惯。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每一个家庭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影响着孩子的习惯,每个孩子都有家庭的烙印,因为更多的时间孩子是和父母一起生活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因此,父母对孩子要有好的引导。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必须竭尽全力地引导好孩子,做孩子的楷模。如:文明用语、文明行为、健康的思想观念,都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
一个少年儿童,生活中大约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家里度过的,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来说都是示范,都是诱导。这种建立在父母血缘关系上的养育和教导,渗透着远比师生之间的爱来得自然亲近和持久的情爱因子。而这种面对面的个别教育,比正规学校的集体教育更容易满足少年儿童的个性需要。也更容易为少年儿童在不知不觉中所接受,所以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有更天然的合理性。
作为父母,关爱孩子不能只是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要关心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关心孩子的思想、道德、行为,引导他们做个好人。不能只是看到孩子学习成绩好就高兴,学习成绩不好就斥责、挖苦、厌恶。
平时要尊重孩子,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注意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表扬鼓励,让孩子感受到成功、进步的愉悦。在孩子有过错时,心平气和地正面教育,把孩子当成与自己平等的人。平时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参与家庭的一些管理,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和父母对自己的信任。
告诉孩子,“你能行”。那些学习不理想、组织纪律散漫的孩子,总的来说是缺乏自信,在他的心里建立了消极的自我预言,即“我不聪明”“我不如别人”“我没有用”的等,这样的心理让缺乏自信的孩子越来越不敢尝试新的事物,越来越没有信心。因此,父母在平时的生活中,多关爱孩子,在孩子表现自信的时候,要及时给予积极的表扬和鼓励,让孩子淡化“我无能”的心理,树立起“我也行”的心理。作为父母,在发现孩子的优点或是获得点滴的成功时,要真诚地恰如其分地给予鼓励和表扬。
培养孩子的特殊才能,作为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爱好来培养孩子的一些特长,让孩子通过发挥特长树立起信心。例如,有的孩子虽然文化课的成绩不理想,缺乏自信,但是对体育或是手工艺、书法、画画方面却有浓厚的兴趣。父母对这样的孩子要顺其自然,有能力指导、引导的就加以重视。只要孩子有兴趣,那他就会做得好。父母就要特别关心孩子的点滴进步,抓住机会夸奖,让孩子明白自己是有能力的,使他们在分享自己的成功的乐趣中鼓起勇气,树立起更大的信心去迎接新的学习。倘若孩子贪玩,常犯下些小错误,作为父母的要有宽容的心。
二、学生离不开老师的关爱
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和老师朝夕相处,都希望自己的老师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严肃的、公平的、有责任感的、严格的老师。每一个学生都像一棵小树,需要爱心的甘露滋润,需要信任与鼓励,才能够茁壮成长。
一个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像父母一样,所以学生希望得到教师像自己的父母一样爱护自己呵护自己,在黑暗里给予自己光明,在寒冷中给予自己温暖,在饥饿时给予自己温饱,在失落时给予自己安慰。作为教师,应把爱的阳光均匀地照射到每一个角落,用爱的春雨滋润每一个学生的心田。
作为学生,都希望教师成为自己的知心朋友,打开自己幼稚无知的心扉。毫无保留地将知识传授给自己,引领自己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作为教师,平时要了解学生方方面面的情况,才能教育好学生,对那些不良的学生,要抛开成见,转变“朽木不可雕”的思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把“甘露”浇到他们的心田。对那些“学困生”需要老师更多的耐心,多给他们一些关心和指导,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引导他们树立克服困难和战胜困难的勇气。
三、学生离不开社会的关爱
如今社会的飞速发展进步,高度的文明给了未成年的学生有积极的影响,但也有些给未成年人带来了不利的因素。如,网络世界里,有的给未成年的学生带来了负面影响。有的网吧为谋取自己的经济效益,有黄色的,不健康的东西,不顾后一代的健康成长,任由未成年人出入网吧,这是人为地侵害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国家司法机关及社会应该下大力度整治。
如今党和国家对教育十分关心,执行了九年义务教育,免了书学费。但在贫困地区里,仍有一些学生因生活困难而无法上学。这仍需要政府更多地关心贫困地区的学生。
学生需要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四位一体共同编织一张关爱的网。使学生在欢乐、和睦、关爱、健康的环境中成长。
(责任编辑 黄 晓)